經濟社論
儘管歐美國家完成多數國民的新冠疫苗接種,但由於變種病毒Delta肆虐,各國感染人數迅速增加,接近去年冬季疫情最嚴重時刻的水準。但是另一方面,英國在7月中解禁防疫管制後,儘管疫情再度擴大,未曾再施加任何新管制,希望景氣持續復甦。 新冠病毒對經濟影響,大都傾向設想疫情結束後的快速復甦,但眼前歐美經驗告訴我們,疫苗施打後並不是疫情結束,而是進入一個與病毒並存,沒有封城等嚴厲管制,但消費者卻會因擔心疫情而有減少旅遊外出的緩慢復甦過程,可稱之為後疫苗經濟。 以英國為代表的與病毒共存政策已經成為歐美主流,例如丹麥儘管從6月底疫情再起,每天感染人數約千人至今未見改善,政府卻宣布9月10日後全面解禁,連進入夜店所需的疫苗護照也宣告終結。這意味沒有施打過疫苗的民眾,也可以無戴口罩的在密閉空間活動,疫情恐會再擴大。 在許多歐美民眾擔心是否過早取消疫情管制的同時,過去幾個月的金融市場卻展現了無視Delta病毒肆虐的堅挺。美國疫情從7月初開始再度惡化,每天感染人數從1萬多人暴增到目前的十倍以上,但是道瓊工業指數持續維持在34,000到35,000點之間的高檔整理。而泛歐Stoxx 600指數更是連續七個月的上漲,為八年多來最長的漲勢。 疫情惡化與股市維持多頭的兩者並存,是後疫苗經濟的特徵,其原因就在於市場認為在多數人施打疫苗的效果下,疫情並不會惡化到再次出現封城等嚴厲管制,對經濟衝擊有限。事實上,施打疫苗的效果也很明顯,以英國為例,目前每天新感染人數約3萬人,是去年冬天疫情最慘烈時期的一半,而更大的差別在於死亡人數,去年冬天一天可上千人,而現在每天在100到200上下。過去英國在每年冬天流感嚴重時期,每天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數可多達300到400人。多數國民施打疫苗後,Delta變種病毒對英國醫療體系的威脅,並未超過流感。 普遍施打疫苗後,儘管感染人數再度升高,但低重症率與低死亡率,讓歐洲政府甚至有空間透過全面解禁來「促進感染」。由於歐洲各國疫苗施打採取自願制,仍有部分民眾不願意施打,而讓抗拒疫苗民眾以及無疫苗可打的12歲以下兒童,獲得抗體的唯一方式只有自然感染。在冬季流感到來,醫療體系負擔變重之前,盡早解除管制,讓自然感染來提高全民有抗體者比例,是醫療戰略的提前部署。 相較歐洲,美國的疫情比較複雜,不少美國人堅決不打疫苗,這情況在南部各州更為明顯,其結果就是美國疫情呈現極端的區域差異。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與鄰近州,8月中旬疫苗施打率只有四成上下,使得疫情比去年冬季更糟且醫院爆滿,只好在8月中陸續成立野戰醫院收容病患。相對的,北部的麻州等地區,疫苗施打完成率已經高達65%以上,並維持戴口罩的管制,每天感染人數只有去年冬季的20%左右,當地醫療體系足以從容應對。 美國部分地區疫情嚴重惡化,歸因於疫苗接種率低,醫療統計也證實,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者,就算發生突破性感染,重症與死亡的機率相當低;加上疫情惡化後,民眾疫苗接種率明顯上升。因此市場氛圍將Delta疫情升溫視為延緩景氣復甦,而非改變復甦的方向,投資者也傾向持續將資金留在金融市場,憂心過早下車,會錯失疫情後的大行情。 歐美的經驗告訴台灣,全民普遍施打疫苗後,並不會馬上來一個後疫情的V型反轉;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存在一定人數的高風險族群(12歲以下兒童與未施打者),這些都可能使得疫情湧起,減慢內需復甦的速度。眼前台灣需要盡快完成國民多數的疫苗接種,否則我們連進入後疫苗經濟的資格都沒有。但同時,我們必須時時關注歐美醫療與經濟政策,作為日後台灣平安度過後疫苗時代的借鏡。
明報社評
東京殘疾人奧運會落幕,港隊獎牌成績較上屆遜色,然而運動員拼搏落力、永不言棄的精神,依然值得肯定和支持。今屆殘奧本港首度有電視直播,公眾關注度歷來最高,港府應把握這個勢頭,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殘疾人士運動,積極宣揚「傷健一家」信息。無論就業謀生還是日常生活,殘疾人士仍然面對很多歧視不公,政府支援雖較以往多,可是仍有不少地方要改進,以殘奧選手為例,他們所得的津貼和獎勵,皆比同樣代表香港的奧運選手低很多,為了生計大多要兼職打工,退役後的生活和就業亦缺乏保障。殘疾運動員為港爭光,尚且面對這麼多困難,其他殘疾人士又怎能指望政府提供足夠支援。 傷健選手待遇懸殊 縮窄差距宣揚平等 昨天港隊在羽毛球項目增添1銀1銅,以合計2銀3銅的成績,完成今屆東京殘疾人奧運賽事。之前兩屆賽事,港隊在倫敦摘下3金3銀6銅,在里約則奪得2金2銀2銅。單計獎牌,本屆港隊的成績,確是有所不及,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港隊代表團今屆陣容乃是以老帶新,24名選手有一半是首次參與此盛事,由「五朝元老」梁育榮及余翠怡等老將領軍奮戰,新老交接下有此成績,已是盡了全力。回顧今屆賽事,港隊代表在游泳、乒乓球等多個項目,皆以些微差距位列「梗頸四」,與獎牌緣慳一面,多少有點可惜,多名選手總結個人表現,皆提到今屆備戰受疫情影響,長達一年時間沒有比賽,影響了狀態。比賽必然有勝有負,最重要是勝不驕、敗不餒,體育精神不應被「唯獎牌論」取代。 對港隊代表來說,本屆殘疾人奧運會有不少「第一次」,最令運動員雀躍的,是今屆殘奧本港首度有電視直播。港台平均每天直播5小時,包括港隊有份參與的大部分賽事,每當來到爭牌關鍵時刻,部分商營電視台亦會安排現場轉播,港隊代表在競技場上的表現,可以第一時間呈現在觀眾眼前,不少運動員都形容,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心願,對士氣鬥爭很有幫助。政府購下今屆東京奧運及殘奧轉播權,交予電視台播放,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以往殘奧公眾關注度甚低,電視轉播讓更多市民為港隊代表打氣,延續東奧以來社會支持體育發展的氣氛,亦令更多人關注殘疾運動員,今屆的轉播安排,值得長遠傳承下去。 殘奧的意義,除了讓傷殘人士在體育方面有機會追求卓越,同時亦希望為所有傷殘人士注入正能量,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發揮潛能。殘奧是一個機會,反思主流社會對殘疾人士的偏見和歧視,讓公眾明白傷健一家。 烏托邦世界,所有運動員不分傷健,都應該得到同等待遇,可惜現實世界從不完美。今屆賽事,港隊殘奧代表首次穿上與奧運代表同款的制服出征,隊服可以「看齊」,無疑有所進步,不過殘奧運動員在很多方面的待遇,跟奧運選手仍甚懸殊。儘管當局近年有所調整,殘奧個人項目獎牌得主的獎金倍增,金、銀、銅牌分別可獲80萬、40萬及20萬元,然而仍不及奧運獎牌得主獎金的六分之一。津貼方面,港府對精英運動員的資助,與成績掛鈎,殘疾運動員每月資助額介乎3200多至2.7萬元,相比之下,健全運動員每月資助最高超過4萬元。誠然,奧運與殘奧,論賽事規模和矚目程度皆有分別,要求事事看齊,也許不太現實,可是運動員待遇相差太大,對於推動傷健一家平等包容,始終不是好事。 殘疾選手道兼職辛酸 退役生活需更多支援 由於津貼微薄,加上長遠生計考慮,很多殘疾選手平日都要一邊打工,一邊抽時間訓練。香港輪椅劍擊代表在東京殘奧花劍團隊賽摘銅,代表之一的吳舒婷回港,談到未來路向,一度感觸落淚,皆因她為了今屆比賽,將原先的全職工作變成兼職,每周兼顧工作和訓練,備戰過程太過辛苦,需要冷靜思考下一步。殘疾人士投身體育運動,要克服的困難本來就較多,還要為口奔馳,以兼職運動員姿態鍛煉。吳舒婷的故事,道出了不少殘疾運動員的辛酸。 在香港,殘疾人士就業並不容易,求職遭拒諸門外屢見不鮮,就算有幸受聘,僱主冷言冷語,亦屬常有之事。雖然近年愈來愈多機構願意伸出援手,不過殘疾人士的失業率仍然偏高。殘疾運動員退役後的生計,視乎個人學歷及工作能力,若是大學畢業,求職機會相對大一些,如果學歷較低,或有痙攣等特殊問題,退役生活便較缺乏保障。1996年殘奧,港隊代表在田徑4×100米接力賽摘金,金牌得主蘇樺偉的奮鬥故事,最近搬上戲院大銀幕。當年他的隊友趙國鵬,無論運動員生涯還是退役後都是當清潔工,生活艱難,近年更不幸失業,積蓄所餘無幾。本港殘奧運動員跟奧運選手一樣,都是為港爭光,比起健全運動員,殘疾選手在訓練和生活等各方面,需要更多支援,各界不應吝於協助,政府更有責任為所有殘疾人士,提供更平等更包容的社會環境,讓他們也有追夢的機會。
星島社論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四提出,要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國經濟未來動力,要靠企業發揮創新和創造力,尤其重視專精特新中小企。近月掀起的監管風暴只是打破大企業壟斷,為中小企創造發展空間,還須籌謀助中小企獲得發展動力,北交所可為具潛力的中小企提供資本,並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結構,為國家經濟穩步前行提供動力。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成績很好,但未來發展將更見艱難。此因過去發展是由無到有,只要肯拼肯搏、解放生產力,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等資源,就可推動經濟成長;到了現階段,中國要由有到優,不能再靠廉價資源,故必須有強大科研和創新創意能力,才能與國際大國、一流企業競逐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日本就是在由有到優的階段輸了,才導致經濟迷失三十年仍未翻身。 資本市場傾斜 損企業創造力 中國經濟沒有迷失的本錢,要全力建立新產業優勢,十四五規劃定出科技強國戰略,科技強國除了靠大企業,更要加快培育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早前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制訂下半年經濟工作重點時,亦特別提出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此因中央相信「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指,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自強不息。 為了培育中小企,中央一方面加強監管互聯網等行業打破巨企壟斷,為中小企製造公平競爭機會,另方面要積極為中小企提供助其壯大的資金,北交所就是重要的一步。 內地中小企一直受困於資金問題,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銀行多貸款給中小企下,這類企業仍面對嚴峻借錢難、利息高等苦況,導致不少有潛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無力抗衡行業龍頭利用資本無序擴張的打壓,或被逼給行業龍頭吞併。長遠而言,將損害行業競爭力、企業創造力。 對此,中央規劃在未來五年提供一百億元人民幣獎補資金,將一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培育為「小巨人」,亦希望借助市場力量推動它們發展,為此打造北交所。 內地除了上海和深圳證交所外,北京在二○一三年亦運營「第三板」,作為非上市公司股票公開轉讓和發行融資的市場平台.新三板分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層層遞進,現共有七千多家企業,未來將以精選層的六十多家企業作為北交所的基礎,建立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特點的上市、交易、退市、監管制度,讓中小企可在資本市場直接籌集資金,化解資金鏈緊絀的問題。 至於外界擔心北交所可能衝擊香港交易所,可能捉錯用神。若說或會受到北交所威脅,那同是以內地創新中小企為目標的上交所科創板和深交所創業板,面對壓力更為直接。對於內地交易所會否出現惡性競爭,中央比投資者更加關注,對此中證監強調,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堅持錯位發展與互聯互通。 服務對象不同 衝擊言之尚早 目前北京新三板亦即未來北交所服務的對象,都是那些未達滬深科創板上市要求的中小企,所以中央亦明言,成立北交所的另一目的,是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結構,北交所針對的是滬深交易所未能服務的資本市場層次。當然,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日後亦很可能壯大在滬深上市,故北滬深之間存有潛在競爭,然而這些企業一來不是滬深交易所現在的目標,二來亦多偏近北方,北交所就近給它們提供融資服務,亦有利整體布局。所以北交所對滬深交易所構成衝擊言之尚早,威脅港交所就更遙遠。 當然這不是港交所可以懈怠的理由,北交所的成立凸顯中央更重視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內地科企,實現科技強國大戰略。中央對內地與港交所有明確分工,希望港交所更好地幫助內地創科企業利用國際資本,並吸引國際投資者認識及投資內地科企。港交所若能完成這任務,亦是香港及港交所的重大發展機遇。
東方正論
特區政府早前聲稱覓得330公頃土地可以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未來10年需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稱一直以最大決心,持之以恒覓地建屋。本報今日頭版報道,狠狠揭穿官員只是空談覓地,大量棕地淪為違規垃圾工場,廢料堆積如山。 棕地違規工場猖獗,環保團體發現本港至少35幅棕地被濫用,總覆蓋面積約20公頃,即是約半個西九文化區,當中有8個工場形成大型「垃圾山」,高達8米。當中27個工場涉違規處置有毒電子廢物,亦有17個工場違法儲存或拆解四電一腦。這些工場亦有處理輸入香港傾倒的洋垃圾,估計至少值7.5億元,每一公頃棕地可以月收約50萬元租金,這可是悶聲發大財,一般市民未必察覺垃圾堆中「藏寶」,政府卻是視而不見,變相縱容。 不少垃圾工場涉及霸佔官地及入侵綠化地帶,主要分布是在北區及元朗,厦村雞伯嶺路工場大型機械運作,釋出泥黃色氣體及粉塵,土地樣本重金屬超標,相關地段的植被,4年間大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山」,而且增長迅速,一個月堆積高度擴大近一倍,相信因為「長做長有」。今年首半年鋁廢料進口量超過30萬噸,是10年來最高,與出口相差近9萬噸,香港變成洋垃圾輸入場,最終目的地竟然是珍貴無比的土地。 無論事態如何嚴重,部門回應卻又是慣性地愛理不理,而且明顯地「官字兩個口」,互相以不同理由為自己漠視亂象而開脫,地政總署竟指厦村雞伯嶺路涉事私人地段屬舊批農地,並無用途限制,然而其他土地如官地被霸佔,為何隻字不提,遲遲不執法?規劃署稱正跟進懷疑違規發展進行調查,後知後覺,究竟要查多久,會否向市民交代,有何罰則?環保署回覆只收到30多宗投訴,卻未交代有否執法行動,相信又是無牙老虎,對於地霸破壞環境,有實際行動嗎? 官僚最愛空談,無論是環保以至房屋土地政策,都是大量空頭支票,運房局去年底公布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稱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個單位,並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31.6萬個公營單位,《長策》首次達標,不過陳帆表明,在首個5年期僅約三分之一單位得以落成,之後5年期「追數」,即是實際上未能紓解公屋荒,基層仍然要等上樓。 信政府不如信東方,本報去年出動人力物力,找出港九新界多塊未納入發展的棕地、空置工廈及工業邨內的閒置土地,向政府獻上建屋藍圖,證明香港大量土地可供發展,只是政府未加以善用。團體估計政府算漏了1,965公頃可發展用地,當中未有發展計劃的棕地佔約六成多,另外亦有290公頃為閒置官地,任由不法商人佔用土地資源牟利。視民望如浮雲,讓土地變廢土,談甚麼長遠房屋發展,到頭來恐怕又是一場空!
頭條社論
本港重新輸入菲律賓傭工,旋即出現極大的新冠病毒入侵風險。過去三天,一共發現六名持打針紙入境的菲傭確診,反映菲國疫情超乎想像,本港即使面對外傭荒,亦必須以抗疫為先,嚴格做好外防輸入,現在唯有暫停輸入菲傭。若印傭重新來港也一樣出現多人確診,當局亦只好暫停她們來港。最新的情勢顯示,外傭荒難望一時三刻解決,當局需要研究新對策。 六名菲傭持打了兩針疫苗證明入境,在隔離期間確診,反映兩個可能性︰一是菲國疫情比想像中嚴重,即使外傭打了針,在前赴本港途中,依然染疫;二是菲傭所持針紙的可信性。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顯示現在讓大批菲傭來港,會為本港外防輸入的措施帶來挑戰。當局出於抗疫需要,再次熔斷菲國航班來港,大有必要。至於另一個外傭輸出國印尼,部份印傭陸續抵港,當局必須嚴密審核她們的檢疫結果,不能讓病毒進入社區。 儘管香港家庭對外傭需求甚殷,但觀乎菲傭重新來港的染疫數字,短時間內讓大批外傭來港的機會愈來愈低,當局要為市民另謀解決方案,如家中有患病長者,當局應研究加派臨時護理員上門照顧,紓緩有關家庭的照顧壓力。至於有幼童的家庭,地區的志願機構是時候發揮力量,組織半天的託管和照顧服務,讓父母可以上班,維持生計。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