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新竹市長林智堅最近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加碼為竹竹苗合併及主張同時升格為直轄市。一時之間,竹竹併成為網路熱搜話題,更激起地方政壇熱烈討論。蔡總統對此採取開放態度,表示尚需進一步審慎評估,但觀諸其執政風格,在政治與選舉利益的考量下,未來難保不會利用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強行通過修法,以遂一黨私利。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規定,「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其實,新竹縣市合計人口數約100萬人,尚未達法律得設直轄市的標準。民進黨為達設都目的,打算提出地制法第四條修正案,將設直轄市人口數標準調降為100萬人,如此量身訂做的修法,完全違反法制專業精神,居心叵測的政治算計,昭然若揭。 林市長否認這項合併倡議並非為自己的選舉鋪路,但從他拋出議題時機及民進黨高層人士的立即附和觀之,難脫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台灣於2010年透過單獨改制或合併升格,除台北市未變外,新成立了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等四都,加上2014年桃園縣改制為桃園市,一共六都加16縣市的行政區域正式成形。 行政區域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政府服務人民效益的最大化,現今有無必要成立第七都?如何妥善規劃並確保其成效?在在皆須綜合考量各種因素與條件,在審慎嚴謹的評估後決定。尤其是現有六都實際經驗的檢討,更可做為他山之石。若只是以政黨甚或個人狹隘的選舉利益為考量,將嚴重扭曲政府效能,進而傷害民眾生活福祉。 從法律面來看,如果按林市長的提議只是單純新竹縣市合併,不升格為直轄市,目前的法源仍有不足。依地制法第七條規定,縣市之新設、廢止或調整,須「依法律規定行之」,但因行政區劃程序法尚未完成立法,現行法律並沒有相關規範可以適用,以致單純的竹竹併反而滯礙難行。既然如此,竹竹併若要成功,最快之路就是利用地制法現有的相關規定,除合併之外再加升格為直轄市。但因為竹竹併人口未達125萬,為解決此問題,一是修法調降標準至人口100萬,另一則是把苗栗加入合併範圍,此亦即近來許多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處處充滿了操弄斧鑿與思維。 其實,人口數量只是縣市改制直轄市的條件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其對地方政治、財政、經濟、文化、都會發展與交通的影響。政治人物通常都會以提升共同生活圈方便性或改善政府行政效率為改制的訴求,現實上他們更在乎的是藉此擴增地方財政資源的分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統籌分配稅款可以分得更多,進而擺脫原先在一堆窮縣市中搶食貧乏資源的困境。但也因如此,縣市合併或改制直轄市的議題,更凸顯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20餘年未修所存在的弊端與問題。 以2020年為例,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約2,772億元,其中64.87%分給六都,平均每都約300億元,26.47%分給16縣市,每縣市約46億元,其餘給鄉鎮。直轄市平均分得的金額約為縣市的六倍,對地方首長而言,這是多麼大的分配差異,無怪乎會成為縣市合併或改制直轄市的主要誘因。當然,改制後的某些政府支出亦可能增加,但整體而言,對地方的財源仍然是正大於負。 由於統籌分配稅款以不同的分配公式對待直轄市與縣市,造成其間財源分配的扭曲與失衡,從而錯誤地誘導縣市對合併或改制的決定。竹竹併若是基於一個不合時宜的財劃法而推動,將對地方區劃的均衡發展,造成無以挽回的傷害。 因此,我們堅決主張在財劃法沒有全盤合理修正之前,蔡政府不應推動竹竹的合併或改制。
明報社評
元朗廈村一帶多個工場出現巨型垃圾山,存放大量五金廢料,其中一座跟民居相距不足100米,廢料處理場不僅產生噪音,還排放大量粉塵,村民日常生活,觸手所及處處是灰,除了忍受塵埃異味,還要為空氣中是否含有重金屬微粒,擔驚受怕,政府跟進處理,予人感覺是「踢一踢郁一郁」,完全幫不到受影響居民,不同部門只管分內事,各自為政,未有急民所急。外界關注垃圾山和金屬廢料工場運作,是否存在多項違規問題,當局有責任認真追究,最起碼也要遏止亂象,保障居民健康。政府連如此明顯的環境污染公害問題也搞不好,試問公眾又怎會相信,當局有決心、有能力解決更棘手的社會深層次矛盾。 廢料廠粉塵漫天 政府執管惹質疑 不少人眼中,垃圾山只會在貧窮落後地方出現,然而香港這樣的富裕社會,一樣有垃圾山,堆放的主要是五金廢料、電子垃圾等。有廢料回收業者涉嫌從外地入口電子洋垃圾,從中篩選可以轉售或變賣的物品,餘下無法出售的廢物,估計最終都是送往本港堆填區,「垃圾山」正是廢料臨時堆放之地。環保團體最近發表調查,懷疑新界至少有35個工場違規作業處理電子垃圾及金屬廢料,形成多個「垃圾山」,最高者料達8米,部分更涉及霸佔官地。元朗廈村一帶的巨型垃圾山,正是其中之一。有居民投訴,區內一間鋁廢料處理工場,產生嚴重噪音及大量粉塵,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村民多次向環保署投訴,卻不得要領,問題至今仍無顯著改善。 資料顯示,涉事五金廢料工場3年前開始運作後,附近最少3幅土地被闢作儲存廢料,形成不止一座垃圾山,其中一座更與毗鄰鳳降村相距不足百米,環團與記者早前到現場一帶了解,發現廢料工場機械噪音甚大,周圍灰塵漫天,帶有異味;附近居民表示,粉塵四處飄揚覆蓋戶外植物,就連樹葉滴下來的雨水也帶灰白色,至於室內家俬也經常鋪上一層粉末,清理後兩三天又重現,很擔心粉塵含有重金屬微粒,影響健康。環團於工場外圍及百米外民居,分別量度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兩者皆高出世衛標準,亦較同一時間環保署北區監察站PM2.5量度數值高出一大截。 良政善治千頭萬緒,最基本就是幫民眾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讓民眾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民生無小事,對廈村一帶受影響居民來說,噪音污染的問題,乃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切膚之痛,然而政府的反應,不見得有急民所急,不同部門各自為政,所作交代未能釋除居民疑慮,所說的跟進也搔不着癢處,留下這樣、那樣的尾巴,突顯官僚作風,不接「地氣」。 縱容破壞添污名 不利客觀論棕地 根據環保署的說法,涉事五金廢料工場3年共收8宗投訴,署方派員到受影響民居調查及量度噪音,並未超出法定標準,至於該廠是否符合廢氣排放標準,署方並未提及。關於附近垃圾山的問題,環保署早前僅表示,已發出「空氣污染消減通知」,要求相關人士限期內「完整遮蓋儲存物料堆」,避免粉塵四散。規劃署表示,廢料工場雖位於住宅地帶,但它在相關規劃審批前已存在,故不構成違例發展。地政總署則稱,重視該區有佔用官地情况,已飭令霸佔者在限期前停止佔用及移除土地上物件,惟未說清楚涉事廢料工場是否包括在內。政府部門官話連篇,執管有多緊,跟進有多嚴,受影響居民聽完也不甚了了,觀乎過去土地執管拖拖拉拉的情况,村民絕對有理由擔心,垃圾山、廢料場等問題,不知要等多少年方能解決。 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很多原材料和電子零件供應均見緊缺,電子廢物和五金廢料有價有市,為免回收處理過程導致污染,環保工夫必須做好,政府有責任確保規管、執管到位,同時亦要留意電子金屬廢料進口情况,提防洋垃圾湧港。部分經營者涉嫌違規作業,任由廢物露天堆放日曬雨淋,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可能隨雨水進入地下水道或泥土,造成嚴重污染,危害附近居民健康,政府必須嚴肅跟進,認真整頓。另外,垃圾山背後牽涉的棕地非法作業擴張問題,當局同樣需要正視。 本港不少棕地確有重要經濟作業正在進行,若想改劃土地用途,必須先解決安置問題,覓地建屋一刀切「先棕後綠」,是將問題過度簡化,可是部分棕地亂象嚴重,也是事實,工場違規作業佔用官地、電子廢料堆積如山,全都不應該出現,政府縱容這類破壞土地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可能妨礙社會客觀理性看待土地開發問題。
星島社論
德國大選投票周日結束,雖然社民黨取得最多議席,但該黨領導人肖爾茨能否當上總理,仍存很大變數,此因社民黨議席未超國會總數的三成,比對手聯盟黨多出不足兩個百分點,社民黨與聯盟黨誰能成功拉攏綠黨和自民黨結盟,才能成為新總理,令德國政壇未來數天,以至一個月都面對不確定。此亦預示無論誰當上總理,都再難如默克爾般能一錘定音,在歐盟展現領導強勢,將令德國和歐盟的團結穩定備受考驗。對中國而言,缺少了默克爾,德國和歐盟對華理性務實、互惠互利的路線,將更難抵禦正瀰漫的反華聲音,為中德、中歐關係添憂。 由於默克爾不再領導聯盟黨參選,德國勢必出現新總理,可是她所屬聯盟黨的領導人拉舍特表現不濟,現任財政部長的社民黨肖爾茨則因更近似默克爾領導風格,獲不少選民支持,令社民黨在大選中取得百分之廿五點七選票,成為第一大黨,勝過聯盟黨的百分之廿四點一。由於兩黨在國會所得席數都不足三成,兩人又不希望如現屆般,組織聯盟黨和社民黨的聯合政府,將各自爭奪其他黨派合作,誰能組織國會過半數議席的新聯盟,誰才可成為新總理。 新總理欠高威望 勢增動盪 兩人必須同時拉得綠黨和自民黨合組新政府,才能成為總理,綠黨與自民黨則表示與兩黨任何一方合作都可以,此令籌組新政府的談判更難預測。唯一可肯定的是,無論誰成為新總理,德國、歐盟的政局都會變得動盪。 拉舍特與肖爾茨都走中間政策路線,分別只是前者是中間偏右,沿用默克爾政策,後者是中間偏左,較傾向加稅和增加福利。然而,中間路線現時在西方並不討好,經常遭遇民粹和民族主義者的攻擊,德國全靠默克爾連任總理四屆共十六年、個人擁有極高威望,才能保持中間路線而不致左搖右擺,她的政策看似沉悶,卻成功令德國經濟長期增長、社會保持穩定。肖爾茨與拉舍特威望不高,能否抵禦極左激進聲音、極右反移民聲浪成疑,對德國穩定是一大考驗。 此外,這次領導人變動,對歐盟的穩定也有負面影響。默克爾可說是歐盟最具威望的領導人,且擅長協調不同意見,歐盟這十幾年來經歷歐債危機、中東移民湧入、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等多項衝擊,全靠她掌舵,才能令七嘴八舌、紛擾不休的歐盟跨過重重危機。下任德國總理沒有她的威信和協調能力,再難扮演彌合歐盟各國的角色,法國總統馬克龍有意強化他在歐盟的領導角色,並要加強歐盟在外交、軍事的自主地位,不再跟從美國,但他國內麻煩不絕,又要面對明年四月大選,歐盟未來半年只會雜音更多、決策更遲疑,將不利國際合作。 後默克爾時代 難拒反華浪潮 默克爾卸任也不利於中德、中歐關係。她出任總理頭十四年共訪問中國十二次,只因新冠疫情才兩年未再訪華,可說是最了解中國、並願意與對方溝通的西方領導人。目前西方沒有一個領導人如她般,能對中國長期採取理性、務實的合作政策。 現時西方民族情緒高漲、美歐極左極右政客都推動反華政策,在這形勢下,沒有了默克爾的德國政壇,縱然經貿合作令中德皆蒙其利,但以人權、國家安全質疑中國的聲音,勢必加大。下任德國總理欠缺默克爾的威信,恐難抗拒疑中反華聲音,成中德關係最大隱憂。 相比德國,在少了默克爾對中國理性務實的聲音、無人如她般積極調停中歐分歧,歐盟的反華聲浪可能升得更快,對中國的敵意易增難減,與中國的碰撞亦會加劇。 後默克爾時代,新總理的弱勢,以及缺少默克爾的穩重和領導力,對德國、歐盟和中國都是一大損失,亦對世界穩定構成新挑戰。
東方正論
短短數年間,香港經歷劇變,以往10月初被視作「黃金周」,內地客來港消費帶旺零售業及旅遊相關行業,可是好景不常,香港吸引力不再,再加上暴疫摧殘,疲不能興,黃金周日漸褪色,不過,今年卻會出現「小陽春」,因為政府第二期消費券將在10月1日發放,百多億元流入市場,第一期效果有目共睹,相信今次亦會掀起一股消費熱潮。 在7月4日至17日完成電子登記的市民,將在10月1日獲得第二期消費券,當中3款支付平台登記用戶可一次過獲發放餘下的3,000元,另外一個平台用戶則獲發放2,000元,要在限期前用完已收的4,000元,剩下的1,000元才會於12月中發放。各位合資格的市民,務必留意各自所用平台相關細則,以免招致損失,本來是開心消費,當然不想引起不愉快,像之前書面登記用戶放款受阻延事件,希望不會再發生。 坊間有不少調查發現,很多市民表示收到第二期消費券後,會加碼消費,數目由數百元至千元不等。過去兩年「食穀種」的商戶,機不可失,肥水不流別人田,推出折扣吸客,亦有多個商場及商戶合作推出大型優惠活動,務求製造熱潮,催谷市民盡情「血拼」,除了用盡消費券金額,更想他們大破慳囊,自掏腰包,讓百業久旱逢甘霖,對於不少商戶來說是「及時雨」及「救命錢」。君不見那些甚少設電子支付的店舖,例如麵包店及茶餐廳,也漏夜趕科場,想趕及這水消費熱潮。四間支付平台亦趁此機會大做推廣,希望吸納新用戶,據報收穫甚豐,很多長者開始習慣使用電子支付,不再抗拒。 政府今次不派錢改為發放消費券,目的是刺激市道,寄望市民用錢,各行各業得益,同時亦可以推動電子支付風氣,以免落後內地太多。綜觀首輪消費券反應,都非常正面,收到預期效果,市民有錢用固然開心,商戶亦笑逐顏開。行街購物之後會坐下來飲飲食食,食肆出現久違人龍,餐飲業在首期消費券發放後,生意急升15%,希望熱潮持續到聖誕新年。 雖然多個行業都受惠於消費券,但與昔日黃金周比較,仍然有一段距離,始終依靠政府出錢,難免有「塘水滾塘魚」之感,而且不少行業仍然是斯人獨憔悴,旅遊業是望「券」興嘆,金行珠寶店風光不再,旺區依然吉舖滿街,失業率依然高企,若果不是政府派消費券,相信不少市民還是量入為出,盡量減少用錢。消費券只是短期刺激,猶如強心針,效果短暫,長遠不能起死回生。 有市民昨日到政府總部外請願,期望港府爭取盡快通關,這是大眾社會的心聲,始終香港與內地息息相關,北水是不少行業泉源,維繫經濟命脈,有來有往,才可以搞活市場。內地自己有龐大市場,小小一個香港封關對其經濟影響不大,不急於一時,但對香港卻是災難性處境。政府應該急市民所急,生死存亡之秋,能夠加把勁推動通關嗎?人家可以等,香港卻沒有本錢等下去了。
頭條社論
本港近個半月沒出現本地確診新冠肺炎個案,政府因應疫情持續放緩,放寬食肆限聚令,容許D類食店的宴會人數上限,由原先一百八十人增至二百四十人,臨近年尾聖誕新年檔期,加上是婚嫁旺季,宴會酒席將會轉旺,食肆多做生意之餘,要額外小心,提防宴會場所變爆疫溫牀。 食衞局公佈,在「疫苗氣泡」原則下,考慮到D類餐飲店採取了嚴謹的防疫措施,包括所有員工完成接種疫苗,以及至少三分之二顧客已打第一針,故容許這類食店的宴會人數上限增至二百四十人。這項公佈,對生意走出谷底的飲食業來說,喜上加喜,有業內人士估計,有助刺激市民在年尾節日多搞派對或宴會,料中式酒樓生意至少升兩成。業界開心之餘,也要小心,聚會人數上升,意味出現疫情的機會亦上升,是時候加強防疫措施。 D類食肆多屬高級店,人力和資源較充裕,能夠做到政府要求,所有員工都完成接種疫苗,故一旦放寬限聚令,這類食肆最先受惠。但只有食店員工做足抗疫施措,並不足夠,還有賴食客的配合。現在要求三分之二客人須打第一針,原則上可行,問題在於如何監管,部份D類食肆,例如高級會所,會派人檢查客人的打針記錄,但並非每一間均如此,一些食店為怕得失客人,得過且過。現在放寬宴會人數上限,食店有更大責任,防止未打針的客人進場,有需要專人檢查客人的針紙或電子記錄,確保萬無一失,同時保障店方不會因疏於監管而受罰。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