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中國海關總署在9月19日發布通知,因為檢驗出介殼蟲,於9月20日起暫停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中國大陸;今年3月1日中國也是以相同理由,禁止台灣鳳梨輸入中國,實質影響台灣果農權益,也衝擊兩岸關係。 中國類似突擊的做法,引起台灣強烈不滿,認為中國事先未告知突然發布進口禁令,更欠缺科學證據,僅憑非常低的不合格比率,就全面禁止進口,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下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SPS)。我方也指責中國借題發揮小題大做,充滿著政治操作;由於目前兩岸諮商管道中斷,政府要求中國必須立即回應,否則將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討回公道。 先前鳳梨事件,政府也準備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但最後並未實行;可能原因不外是爭端解決機制雖然規定成員先行諮商,但中國一樣會置之不理,爭端解決機制過程冗長,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另外台灣目前還禁止鳳梨、釋迦及蓮霧等多項中國農產品輸台,也疑似違反WTO規範,反而有可能成為中國挑戰台灣的議題。由於這些因素仍然存在,未來實在沒有必要啟動爭端解決機制。 鳳梨、釋迦及蓮霧為台灣出口到大陸最重要的三項水果,除了品質優良外,也受惠於中國的讓利行為。因為早在2005年中國即片面給予鳳梨、釋迦及蓮霧等15項台灣農產品零關稅,而中國對鳳梨的最惠國關稅為12%,釋迦及鳳梨則為20%。而後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大陸又將更多台灣農產品納入早期收穫清單中。 中國先後對鳳梨、釋迦及蓮霧發出進口禁令,雖然均肇因於病蟲害,但是這三項產品均非ECFA早收產品;純粹只是巧合,還是中國刻意避開ECFA產品,以免觸及ECFA存廢的敏感問題。然而,這三項又都是台灣輸大陸前三大水果產品,可以打到台灣痛處。以鳳梨為例,2020年台灣對中國出口為5,200萬美元,高居水果類之首;但是在2021年幾乎已經歸零,其中是否有中方刻意操作斧鑿之跡,也值得推敲。 與鳳梨情況相同,政府也準備投入新台幣10億元來解決釋迦、蓮霧出口受限的問題。此兩項產品2020年台灣出口有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國,其中釋迦對中國出口3,800萬美元,蓮霧則為1,800萬美元,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都在90%以上。 兩岸對立僵局若仍不和緩,中國有可能還會繼續出招。未來不可能只靠國內民眾購買「愛國水果」消化對中國出口,也不應只侷限在短線救急的方式,而應努力開拓具有潛力的出口國家來分散市場,更要檢視台灣水果品質是否可以跨過其他國家的檢疫門檻;以免重蹈「中國不收的鳳梨,也進不去其他國家」的覆轍。 在前次鳳梨事件中,當時專家曾建議未來可能更多農產品涉入,政府必須未雨綢繆,但並未見積極處理。農政首長日前也指出柑橘將可能是中國下一個目標,不過與其「精準」預測,不如由供給端源頭通盤調節農產品生產,並擴大行銷管道,有效分散市場,才是務本之道。 政府其他部會也不應再火上加油,例如外交部先前硬是將鳳梨進口禁令,與不相干的中國對澳大利亞紅酒課徵反傾銷稅連結,呼籲國際合作抗中,推動「自由紅酒」與「自由鳳梨」,結果是不了了之。此次外交部又橫生枝節,批評中國進口禁令違反國際貿易規範,還妄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灣不是CPTPP成員,卻在旁邊指指點點中國申請加入CPTPP;對台灣目前仍違反WTO規範,禁止中國2,444項農工產品輸台,卻視而不見。此種心態不但無法化解目前的僵局,也進一步加深兩岸的隔閡,實在不是解決問題之道。
明報社評
選舉委員會選舉告一段落,點票混亂留下的尾巴,卻有待處理。選舉前, 高官信誓旦旦,強調選舉事務處制定了「周密計劃及安排」,現實情况卻是另一回事。當局首次引入電子派票及自動系統點票安排,本意是方便投票者、加快點票程序,結果反而是製造麻煩混亂,處方臨場應變差劣,區區數千票竟然花了10多小時才完成點算,事件再度令人懷疑官僚辦事能力及效率。良政善治既看決策更看執行,政府近期連串「蝦碌」失誤,由長者領取消費券到「龜速」點票,無不反映公務員官僚僵化,未以用家為先,當局檢討倘若只着眼技術末節,頭痛醫頭,不去正視官僚機器所出現的問題,豈能對症下藥? 堆砌技術解釋 難掩思慮不周 點票要嚴謹準確,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然而嚴謹不等於無效率。日前選委會投票,僅涉5個票站4300多張選票,由投票結束到最終結果出爐,居然要接近14小時,慢得令人無法接受,選管會主席馮驊和選舉事務處先後致歉,承諾檢討和改善。香港選舉改制,3場重要選舉接踵而來,選委會選舉是第一炮,點票效率竟低下如斯,12月立法會選舉情况會如何,難免叫人憂慮。 綜合選舉事務處的「解釋」,點票出亂子,與選舉改制及首次使用電子選民登記冊有關。由於部分界別候選人眾多,有投票人填錯選票,要求重新派發選票再填,投票完結後,部分票站人員要花額外時間,核實各個界別的有效派票數量,以及與電子選民登記冊記錄的數量是否一致,再寫報表「埋單」,導致票箱遲遲未能送往中央點票站;及至票箱陸續運抵,中央點票站人員發現,部分投票站交來的報表資料未有填妥,甚至未有交回所有報表,為免點票結果受質疑,工作人員立即停止點票等工作,重新核對;另外,當局今次所用的自動點票系統,運作亦出現問題,用作自動點票的光學標記閱讀機,一再因為選票放置不當而「夾紙」,拖慢點票。一言蔽之,整個點票程序,幾乎每個環節都出了問題。 籌備和推行選舉是選管會的工作,公信力至關重要,選管會主席由法官出任,正是為了彰顯選舉公平公正原則,然而落到執行操作層面,選舉運作順暢與否,很大程度要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的選舉事務處。翻查紀錄,選舉事務處不止一次出現嚴重失誤。2017年特首選舉後,處方人員在亞博館遺失兩部手提電腦,內有全港數百萬已登記選民的個人資料;兩年後,傳媒又揭發,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新界西有票站遺失了選民登記冊,一直未能尋回,處方既未報警跟進,亦沒有公開,直至報道曝光,處方才承認確有此事並致歉。 說到投票點票「甩轆」,今次亦絕非第一次,例如1998年選委會選舉首度大規模用電腦點票,選舉事務處原先表示,只需四五個小時便能完成數萬張選票的點票,未料因為票箱和電腦問題,多花了一倍時間,然而今次點票效率之低,比當年更糟,選舉事務處搬出一堆技術原因解釋,公眾聽了之後,反而更加不明白。 以電子派票及自動點票系統為例,當局引入這些系統,理應是為了方便投票、加快點票,可是實際執行起來,卻變成製造更多行政程序,與原來目標背道而馳,這是典型的官僚異化現象,錯不在引入新科技,而是處方沒想清楚如何理順整個程序,亦沒有安排足夠演練,錯過及早發現潛在問題的機會,票站前線人員也不熟悉操作,及至投票結束報表核實,發現種種問題,不知如何處理,只好臨急抱佛腳,埋頭「研究」處方的指引,報表資料「是是但但」混蒙過關,變相將問題推給下一手。中央點票處人員發現情况,陣腳大亂,卻又不敢偏離指引規定,唯有一見問題就叫停點票。 平情而論,這次選舉只有不足5000名合資格選民,電子系統操作出事,大不了人手點票,相信也不會花這麼長時間。選舉前,政府高官聲稱,選舉事務處擬備了「全面」、「周詳」的計劃和安排,包括安排約500名公務員,負責票站及點票中心的工作,然而從結果來看,選舉事務處的安排,既不全面也不周密,事前有否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情景,擬定不同應變方案,最好交由公務員體系以外的人士獨立調查檢視,若只是行政部門「自我檢討」,容易流於找藉口自我開脫。 低級行政失誤再三 官僚機器問題叢生 中央修改選舉制度,特區官員表示有助落實良政善治,可是如果政府部門辦事不力、做事馬虎,良政善治根本無從談起。最近特區政府一再鬧出「低級行政失誤」,先有長者領取電子消費券出混亂,後有「寫錯國名」風波,加上今次點票安排混亂,無不令人覺得公務員思慮不周、做事馬虎。不少長者以紙本申領電子消費券,結果因為填表有誤,無法順利領取,被迫在消費券秘書處外大排長龍,社區組織指出,表格複雜、字體細小,加上法律式的遣詞用語不便閱讀,是導致長者填報出錯的主因;選委會選舉點票混亂,部分候選人在中央點票中心呆等,不知發生什麼事,亦無工作人員在場解釋,反映的同樣是官僚僵化、並非以服務對象為先。政府必須正視整個官僚機器所出現的問題,改革公務員體系,真正做到以民為本。
星島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暗示不會與中國尋求新冷戰,然而他雖說不要冷戰,但近日與英澳組建「AUKUS」新三國同盟,首項行動為澳洲籌建核潛艇部隊,兵懾中國,就有推動冷戰的軍備競賽意味。可是世界確不歡迎大國再搞冷戰式的對立,三國同盟亦出師不利,惹起法國、歐盟、紐西蘭和部分東盟國家反彈,相反中國推動共同富裕,要強化與歐盟、東盟友誼,才是避免冷戰的實際行動。 拜登在聯大的演說,沒有點名提到中國,但強調美國將積極競爭,不尋求新冷戰或壁壘分明的分裂世界。不過,他的積極競爭是指推動民主制度和法治、為盟友挺身而出、反對恃強凌弱的企圖等,就有衝着中國而來的意味。因此他不是不遏制中國,只是沒將其行動視為新冷戰。 法怒火愈燒愈烈 歐盟東盟不悅 美國與英澳秘密籌組新三國同盟,頭炮是武裝澳洲,建立核潛艇部隊,劍指南海、威懾中國,這是否要將世界分為中美兩大陣營的冷戰動作,就路人皆見。然而新三國同盟不受國際歡迎,已惹起多國反彈,尤以法國怒火最盛。 法國勃然大怒,皆因澳洲潛艇合同,不只是一筆龐大生意,更是法國重返亞太的部署。法國在南太平洋擁有四個島嶼,近年積極加強與澳洲及印度的關係,以攫取亞太經貿及地緣政治利益,現在美國搶奪潛艇合同,又將法國拒於三國同盟之外,重挫法國在亞太地位。 更令法國總統馬克龍難以接受的,是美英澳欺瞞法國大半年,令法國猶如傻子般被戲耍,在全球面前丟臉,危及他明年四月大選連任的機會,故必須向美英澳強硬抗議,給國民一個交代,並將國民不滿情緒轉往美英澳身上。法國召回駐美國及澳洲大使、取消法英防長會議,只是反擊第一步,法國還將借歐盟懲罰美英澳。 歐盟領導人近日力撐法國,指責新三國同盟損害歐盟對美國的信任,另美歐原定月底成立、加強美歐科技合作以對抗中國的「美國與歐盟貿易科技委員會」,歐盟已押後籌備會議,或延誤該委員會成立。歐盟對澳洲的懲罰姿態更明顯,表明歐盟與澳洲的自貿談判將受衝擊,雙方更不會在明年法國大選前簽署貿易協議。 法國及歐盟的不滿,還可能影響北約。美國早前在阿富汗撤軍,事前沒有與歐盟商議,撤退部署又極度失當,已令歐盟甚為不滿,現在美國再度隱瞞歐盟,在亞太自組三國同盟,更令歐盟質疑拜登重建美歐夥伴關係的誠意,歐盟建軍的呼聲因而提高,削弱美歐在北約合作,更影響北約原擬強化制衡中國的行動。 美英澳同盟催化軍備競賽,亦引起部分東盟國家疑慮。馬來西亞首相辦公室發表聲明,擔心會引致南海局勢惡化;印尼就更直接取消澳洲總理莫里森月底訪問印尼行程,以示不滿。美英澳同盟將戰雲引向南海,一旦爆發戰爭,東盟將首當其衝,就算未有戰爭,在戰雲陰霾下,亦將窒礙投資,危害東盟經濟。 搞軍備競賽遏華 威脅和平堪憂 此外,美英為澳洲籌建核潛艇部隊,亦惹起紐西蘭不滿。紐西蘭一直堅持無核化,表明禁止澳洲核潛艇駛入其水域。紐西蘭是美加英澳紐五眼聯盟成員,近年對五眼聯盟針對中國的聲明已不常參與,現在美英在澳洲大搞核武,更添紐西蘭與五眼聯盟的隔閡。 美國口說不要冷戰,並認為當今世界很多問題都無法用武力解決,但實際卻加力遏制中國,組建美英澳同盟搞軍備競賽,結果造成法國、歐盟、紐西蘭、部分東盟國家的反彈,是美國繼阿富汗撤軍後,另一次外交算計的嚴重失誤。 雖然法國、歐盟疑中情緒不會因此降低,但拜登聯手歐盟、東盟遏制中國的行動受挫,可為中國紓壓。此外,與美國尚武、威脅亞太和平的行動相比,中國推動與歐盟、亞太共同富裕、維護和平,才是真正避免冷戰的行動,此所以紐西蘭亦願幫助中國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撐中國的全球和平繁榮主張,而非美國式遏制別國的思維。
東方正論
空穴來風,事必有因。最近,中央向本港發展商施壓,要求他們配合解決房屋問題的傳聞甚囂塵上,顯見房屋及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樓價高企,民生維艱,已驚動了北京。正如本報多次指出,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不是土地不足,而是港府有地不用,加上現行的審批程序冗長繁複,由生地變熟地往往耗時十年八載,在在加劇房屋問題惡化。要解開死結,除了港府必須利用現有的閒置土地廣建房屋外,最重要是設立專責部門簡化審批程序,即使做不到深圳「一條龍」審批,起碼也要做到「半條龍」節省時間。 廣告 東方為民喉舌,急民所急,早前獻上第10幅施政藍圖,力促港府倣效深圳一站式處理規劃建築審批程序。眾所周知,目前發展商若有意發展新項目,必須經過發展局轄下多個部門審批,包括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手續繁複且有部分程序重疊,曠日持久,費時失事,即使擁有美好藍圖和覓到好地,也要「過五關斬六將」,冗長的審批過程將發展無限拖延。反觀深圳早已推出簡化審批程序,由一個專責部門提供規劃、發展、發牌等一條龍審批服務,加快發展進度,成績有目共睹。單是河套區,香港這邊仍是爛地一塊,同一河之隔那邊的高樓林立,不可同日而語。 深圳市政府早於2018年7月正式公布《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施工許可管理規定》和《深圳市社會投資建設項目報建登記實施辦法》,提出精簡審批事項,政府投資項目方面減少31項、社會投資項目方面減少18項、明確審批事項清單、建立集中審批平台等改革措施。上述規定於去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社會和政府投資房屋建築項目,從進入網上審批系統到完成不動產登記審批,整個審批時限分別從45個工作日和97個工作日,大大縮短至30個和41個工作日。這就難怪深圳朝氣勃勃,發展一日千里,一躍而成高科技城市,早就不是回歸初期「香港後花園」的模樣。 很明顯,這樣的效率在香港是不可想像的。別說一個多月完成審批,要是香港能像深圳未改革前,最多97個工作日已完成審批,亦已「還得神落」,豈會落得今日發展龜行蝸步、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局面? 東方藍圖有的放矢,絕對有針對性,而且得到業界人士和議。地產界人士認同港府的審批程序必須簡化,尤其是城規會必須改組,將提高住宅供應量放在壓倒性的優勢位置,直指過去政府審批農地改劃進展緩慢,叫價與市場脫節,如有措施配合,地產商有能力提升每年建屋量云云,所說和東方藍圖不謀而合。 事實證明,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並非高官所說的「地從何來」,而是有地不用、有地不能即時發展,政府部門不是提升效率解決問題,而是官僚僵化、諸多設限,時間都耗費在繁文縟節上,令房屋問題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城規會固然要改組,相關政策局更須拆局重組。正如本報早前提出,首要將運輸及房屋局分家,發展局則同房屋部門緊密配合,不能各行其是。更有針對性的一着是倣效深圳一站式處理的做法,設立專責部門一條龍審批發牌,即使一時間未能做到跟深圳一樣,也要做到「半條龍」。例如先批准發展商為地基動土,先做好打樁、平整土地等前期工作,再配合較後批出的圖則規劃等,待完成打樁便可無縫接軌,加快落成速度,增加供應量。 一言以蔽之,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香港許多問題,歸根究柢都是人的問題。君不見,歷屆政府都將房屋問題說成是重中之重,但房屋問題拖到今日依然無法可解,問題顯然不是出在無地可用,而是香港無人才可用。4位特首皆因循守舊,拒絕作為,既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更不敢大刀闊斧改革,結果落得民怨四起、中央不滿的窘局。總而言之,無能廢官必須撤換,換上有新思維、有大局觀的人才擔當大任,大膽改變遊戲規則,拆局重組,地盡其用。惟有這樣,才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頭條社論
《財政預算案》向每一名香港成年人派發五千元電子消費券,首期於八月一日發出,刺激消費市場的作用,立竿見影。第二期消費券將於十月一日發出,各行各業是時候加推優惠配合,以延長這一波消費熱潮,令電子消費券產生的滾大效應再加大,發揮更大提振經濟的作用。 電子消費券設使用限期,市民取得之後,適逢本港疫情持續放緩,各項限聚令亦隨之放寬,造就大家外出消費好時機。飽受疫情打擊的飲食業,客人入座反彈,不少食店都指生意錄得理想回升,其他零售業亦有受惠。首期電子消費券反應良好,原因與各行業「食住條水」有關,各店紛紛推出消費優惠,以爭奪電子消費券帶來的龐大消費額,令市民覺得消費有甜頭,於是更為開心使錢。 由於首期電子消費券掀起了消費熱潮,各行業不可以讓它停下來,十月一日第二期和稍後第三期每名成年人仍有合共三千元,總消費額比首期更龐大,現在就再加推優惠,愈多愈好,以鼓勵市民循環式消費,催谷消費市場,以求一直興旺至聖誕以至新年。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原先估計電子消費券對經濟的提振作用為百分之零點七,但實際情況更好,八月中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百分之五點五至六點五,只要疫情受控,要達到這目標並不困難。大家努力抗疫的同時,也要開心消費,支持各行業,支持經濟,也支持自己。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