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自1971年雙方接觸以來,美中關係迄今走了50年,卻正走在一個前所未見的十字路口上。 9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這是美中兩國元首繼今年2月11日首次通話後,時隔七個月的再度溝通。 在電話中,習近平指出了當前中美關係的癥結所在:「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採取的對華政策致使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這不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明確指出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中美應該展現大格局、肩負大局、肩負大擔當,拿出戰略膽識和政治魄力,推動中美關係盡快回到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 拜登也向中方表示,美方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美方願同中方開展更多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推動美中關係重回正軌。」美國白宮網站10日還在消息中寫道,此次通話「確保」美中間競爭不會轉向衝突。 對照雙方談話及相關信息,可以作出幾點觀察和判斷:一,通話是美方主動提出,中方應邀接受的。這與拜登自1月20日就任以來,給人一種對中方甚至對習近平本人的倨傲姿態有所不同;二,雙方均認為美中關係目前並未處於正軌,希望有所矯正;三,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癥結所在,在於「美國採取的對華政策」;四,美方明顯地擔心美中關係會出現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白宮網站為此特別點到,「此次通話確保美中間競爭不會轉向衝突」。當然,這是美方的期待與關注,現實會如何發展只能由時間來給答案。 必須指出的是,在過去七個月中,雙方高層官員有過三次交手,期間中方向美方提出了包括「糾錯」與「關注」的兩份清單,及中方提醒美方不得觸犯的「三條底線」,這在美中及國際外交史上實屬罕見。很明顯,中方正在進行中國對美外交政策的巨大而且根本性的調整,而中方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正是習近平對拜登點到的問題癥結:「美國的對華政策」。 過去50年,美中關係歷經了上個世紀的戀愛期、蜜月期、碰撞期,進入新世紀後即有每下愈況之勢,從小布希的提防期,到接下來歐巴馬、川普、拜登連續三任、一任強過一任的對華圍堵、壓制與打擊。北京理解到這與老大老二矛盾的「修昔底德陷阱」脫不了關係,試圖以「新型大國關係」開誠布公安撫美國,表態中國絕不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但未見效果,迎來的反而是一波又一波、全方面、高強度的對中國的抵制、打壓,川普上台後,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以兩敗俱傷的「脫鉤」策略把中國往死裡打;拜登上台,未見改變,甚至加碼,在這樣的形勢與趨勢下,逼得北京不得不丟掉幻想,面對現實。 第一步,將長久以來的全球化戰略調整為「內外雙循環」發展策略,與此同時,持續加強一帶一路的推動,做好全球最終可能走上「兩個半球體系」的準備;第二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數位人民幣的推動速度,儘早減輕及擺脫美元霸權的牽制與勒索;第三,全面檢視美國因素。在中國各領域包括金融、產業、互聯網、文化、娛樂等的介入程度,必要時以斷然手段加以矯正;第四,全力突破半導體、發動機等為數已不多的被掐脖子的領域;第五,甚至在發展模式上也有逐漸走出美國思維、選擇歐洲及德國模式的傾向。 當中國在向美國提出「兩份清單」及「三條底線」的時候,應已判斷美國做不到而且不會做,換言之,這無異是北京也給自己設定了一條絕不再妥協的底線。雙方元首的通話也許是中方給美方做了最後一次的提醒,美中關係是否會走到「分道揚鑣」的新階段,全球經濟是否將走入「兩個半球化」的新進程,關鍵就在於拜登對習近平的提醒如何回應。
明報社評
隨着內地與香港的疫情進一步緩和,停頓一時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再提上議事日程,中央出招一環扣一環,前海與橫琴方案後,又提出了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創業的8項措施。促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措施再多也不算多,但也必須同時看到,目前粵港兩地之間,除了疫情因素之外仍然有很多藩籬,兩地政府若不主動「拆牆鬆綁」,年輕人難免會繼續採取觀望態度。 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創業就業的措施,並非始於今天,過去中央與特區政府也有過嘗試,但成效不彰。特區政府今年1月推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2000個名額。年輕人對此反應並不熱烈,截至8月底,410間企業提供了3500個職位空缺,以月薪不低於18,000元聘用香港的大學畢業生,特區政府提供1萬元補貼,雖然待遇「優厚」,但只有約800人響應。 大灣區萬千職位向港青招手 各種優惠措施不斷推陳出新 廣東方面對於吸引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不遺餘力,深圳設置5個公務員職位,定向招聘港人,並首次接受在香港取得學位的申請者,珠三角開放9000個事業單位的職位,提供給港澳籍青年投考。大灣區不同城市給予在當地就業的港籍青年每年補貼一兩萬元人民幣等等,同時實施「港人港稅」,個稅最高15%,超出部分免徵或可以退稅。這些措施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優惠。 然而,無論粵港兩地政府的補貼不斷加碼,但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響應。雖然申請者也不少,但很多是在內地大學升學,以及取得香港身分但長期在內地生活的「離岸港人」,真正土生土長的港人去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創業者,人數仍然不多。其實,從香港的失業率來看,香港年輕人要在香港找工作不難,要他們提起勇氣離開「舒適區」,顯然是動力不足的。 最新公布的「惠港青年八項」,從中學生交流機會,到大學生實習計劃、就業崗位,給予獎學金及舉辦科學比賽,提供創業政策輔導與配套基金等等,幾乎是全方位考慮。 無論中央政府還是特區政府,鼓勵香港年輕人融入大灣區,當然有長期的政治考慮,但從年輕人的實際來看,也是實惠的。由於香港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單一,並非每人都適合從事金融或者房地產行業,同時也限制了一些學生在某方面發展的想像空間,大灣區無論在市場規模與行業多樣性,都比香港要大得多,年輕人到內地發展,不但有各種嘗試的機會,還可以熟悉市場與行業,建立人脈關係,最起碼可以了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的想法與期盼,這些對港人未來在內地或者回港發展,甚至聯繫國際市場,都有好處。 年輕人缺乏原動力到大灣區闖蕩,有很多原因,鼓勵措施要貼身,效果才能彰顯,然而,從目前的各種措施看,都偏向於從上而下的思維,缺乏從年輕人的角度去考慮,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更糟糕的是官僚機構把它作為政治任務,敷衍塞責,這次「惠港青年八項」的政策,只有官方講話,沒有具體的申請辦法,即屬一例,特區政府勞工處內地就業資訊網頁5個月也沒有更新,也可見一斑。 港人身分內地生活諸多不便 粵港政府缺乏溝通藩籬高築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個戰略性的部署,千頭萬緒,殊不容易,但有一些最基本可以做的,卻被粵港兩地政府忽視,比如港人在內地生活的各種不便。撇開疫情原因而導致的通關障礙,香港人在內地辦事,居民證在乘坐飛機、高鐵等方面是十分便利的,但大多數銀行的系統,則仍然只接受回鄉證,凡此種種,令人感覺不知道什麼情况下會遇到什麼困難。 疫下來往粵港兩地,撇開隔離政策問題,究竟提供核酸檢測報告需要電子版還是紙質版,不同關口在不同時間都會不同,甚至由於採用不同網絡供應商而會出現在內地關口顯示的「綠碼」到了香港關口會變「黃碼」的情况,煩不勝煩。這些都反映粵港兩地政府毫無溝通,政策不統一而令使用者無所適從。兩地政府互認對方文書方面,更有種種不是。 粵港兩地政府在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上不加以解決,令港人在內地生活無法「無憂無慮」,什麼優惠措施所付出的雙倍努力都會被抵消。 粵港兩地本來在文化上同源同種,近年交通設施十分便捷,加上兩地經濟水平愈來愈接近,這些都給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際上,也有不少有遠見的年輕人,早已經勇於去嘗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內地創業興辦科創企業而飛黃騰達的例子,不勝枚舉,今年還有一名香港大學畢業生,到深圳應聘競爭十分激烈的教師崗位脫穎而出,深圳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已經達到稅後年薪20萬到35萬元人民幣,吸引力正在不斷提升。 粵港兩地政府推出各種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的措施,無論是考慮到對年輕人長遠發展的好處,以及香港整體融入大灣區的佈局,都十分必要,但首先要做的是,拆除阻礙年輕人規劃到大灣區發展的各種藩籬。
星島社論
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選舉,昨天順利完成,改組後的選舉委員會一千五百名委員全部選出,標誌着特區選制啟步邁進嶄新時代,這不僅涉及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整個政治生態也隨之而變。在香港經濟正陷於低迷困境的今日,這變局來得十分及時,隨着劣質政治「癌細胞」被切除,特區管治將重返正軌,行政與立法合力聚焦於解決深層民生問題,有效重振經濟,從而消弭政治社會不穩定因素,把香港發展帶回失落多時的良性循環。 今次選舉委員會選舉有多重意義,對香港未來影響深遠,因為其組成與作用都經過深思熟慮,目的是達至長治久安,避免災難性動亂再現。首先,選委會是整個選舉制度中的重要「安全閥」,除了負責推選特區行政長官,同時選出立法會九十名議員中的四十名,而且所有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都要經選委會委員提名,確保特首與立法會議員都是愛國愛港人士,防止反中亂港者與激進派勢力藉參選滲透進入管治架構,奪取政權。 針對「亂源」落樂 扭轉惡性循環 此外,相對於過去利益集團與反對派可在選委會左右特首選舉,新選委會有更廣泛代表性與多元性,避免這些勢力運用種種手段操縱結果,引發特區與中央對立的嚴重危機。 回望過去二十年亂局,上述問題正是亂源所在,結果是社會飽受折騰,經濟停滯不前,創傷極深。回歸後,反對派與激進勢力把選舉視作「權力遊戲」,以鬥爭為本,目標在奪取更大權力,為此高舉「政制改革」大旗,鼓動市民與政府對立,激化政治抗爭,藉群眾狂熱贏得席位。為了保住選票,他們把議會內外變成格鬥場,用盡粗暴手法拖政府施政後腿,結果墮入「愈激愈多票,愈多票愈激」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格局成為了常態,也令政治嚴重劣質化,市民看到的,是一群人整天在打「爛仔交」,客觀理性議政不復存在。到了佔中與反修例風暴爆發,政治劣質化更變本加厲,激進政客把「鬥爭」轉向與中央對立,並連結街頭暴亂,形成一場反中亂港的「暴力革命」。 至此,選舉制度完全走上了破壞性歧路,政府沒法維持正常管治,施政基本失效,經濟民生問題束諸高閣;更嚴重的是,在這過程中,新一代沉迷於激進思潮,許多人「中毒」難以自拔。 施政能力「論英雄」 中央有要求 中央眼見香港沉疴難治,終於果斷針對「病源」下藥,先是制定《香港國安法》平亂,繼而改革選舉制度,設立安全機制,防止激進勢力再通過選舉進入管治架構,確保權力由愛國愛港人士掌控,排除了顛覆與奪權的威脅。 新制度下的三場選舉,預期可達至幾個效果:首先,激進鬥爭走向終結,政治劣質化的生態亦會改變,從政者回歸理性議政,以治港能力「論英雄」,聚焦於有效改善民生;此外,社會不再對立、撕裂,轉為以建設性態度共商,求同存異。在這嶄新政治環境下,政府將可大大提高管治效能,集中力量復興經濟,推動發展。 要實現上述局面,三場選舉必須確保可選出具施政能力、真心為民的人士,不讓「吹水政客」濫芋充數,也不讓當選者以私利凌駕於整體利益。中央已表明對從政者有此要求,相信會扮演積極督促角色,而公眾也應起監察作用。 新選舉制度開創了嶄新時代,隨着劣質政治消除,政壇將有一番新氣象,政府和從政者下一步要做到的,是致力重振經濟、改善民生,這也是廣大市民的最大期望。
東方正論
頭條社論
中港兩地的新冠疫情放緩,本港各界要求兩地通關的呼聲愈來愈高。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她日前與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見面時,建議兩地專家盡快商討通關,獲對方接納,並即場要求相關部門跟進。現在港人回內地,要接受十四天隔離檢疫,首當其衝是商界,其次是探親人士,兩地應把握疫情放緩時機,試行「小通關」,如果對兩地都不構成風險,其實有需要逐步擴大通關的可行性。 內地大部份地區疫情歸零,本港亦清零多時,大有條件通關。港府實施的「回港易」,不見港人由內地回來後出現確診個案,證明內地大部份地區安全,入境的防疫管制亦有效。同樣,本地沒出現病例多時,但現在港人回內地,仍要接受十四天隔離,不利於兩地的商貿往來,也對兩地親友團聚造成障礙。當然,若一時間通關,過多人流跨境往來,始終有風險,並不可取,但先小規模推行,對象是有過境逼切需要的人士,如商人、工作人士、探親者,甚至有緊急理由的人士,風險應可控。 「小通關」不等如減少抗疫的力度,過關者必須打齊兩針,並在入境時提供病毒檢測陰性報告,確保萬無一失。若如此,內地有條件減少港人入境的隔離日數,例如減至七天。如果行得通,又不帶來新風險,才加速擴大通關,既審慎行事,也符合兩地人們的實際需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