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近年來,氣候變遷成為全球各地頻傳重大天災的緣由,相關損失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時間的不確定性,亦成各國經濟與金融風險的來源。對此,以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為使命的各國央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應扮演積極角色或保持觀望、是否應把氣候變遷納入貨幣政策的思考架構,專家學者見解各異,但已有愈來愈多的央行關注這項議題。這點從「綠色金融行動網絡」(NGFS,由主要國家央行及監理單位組成)的會員數大增,由2017年12月成立時的八個創始會員,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95個會員,即可得見。 就主要央行來說,英國央行、法國銀行已先後就氣候變遷風險或損失,對本國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歐洲央行預計將在2022年對銀行應對氣候相關風險策略及計畫進行全面審查;日本銀行擬提供零利率資金給對氣候變遷領域作借貸、投資的金融機構;美國聯準會也成立氣候監督委員會,責成金融機構提升對惡劣天候事件的意識和適應力,並要求其提供緩和氣候變遷風險的應對措施。 同時,隨著氣候變遷相關資料漸漸豐富,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已可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對氣候相關投資效果的衡量更具合理性,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這些投資可在不損及報酬下,增強金融體系對氣候變遷的韌性等,均使氣候變遷因素納進央行政策考慮變得可行。聯準會等主要央行亦開始以身作則,如央行購買企業資產時,可挑選在氣候指標上表現較佳的企業,或拒買產生較多二氧化碳的資產或企業;可改變銀行擔保品價值計算的規定,大幅度調低碳濃度較高擔保品的估值,進而影響其擔保價值及可貸款的額度;可對達到特定氣候指標的銀行或定期揭露氣候風險的銀行,給予較低的再融資利率優惠,商業銀行也得以對綠色產業提供較低利融資。 不過,在廣泛地將氣候變遷納入貨幣政策思考架構之前,央行得先了解其對經濟影響的本質,尤其是界定氣候變遷的程度及其立即影響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為此,今年3月德國知名學者迪特里希(A.Dietrich)等人建議,捨棄直接探究氣候變遷的實際影響,改以人們「預期」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其生命財產。他們對美國消費者進行訪查,先衡量氣候變遷對經濟短期影響的看法,發現受訪者預期氣候變遷對經濟成長造成影響的程度微乎其微,但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代價高昂之自然災害的可能性非常高,而這種對災害的預期將改變其資金配置行為。 誠如聯邦準備銀行舊金山分行的研究,氣候變遷是一種已知的未知(known but unknown)風險,這種風險升高將使人們增加預防性儲蓄,以便抵消或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但在當前長期中性利率水準(r*,達成最大就業與穩定物價目標下,最適宜的實質利率水準)已偏低下,一旦大量出現前述的個人儲蓄行為,又將拉低r*,連帶限縮聯準會因應景氣低迷時的政策操作空間。何況,即使整體社會為因應氣候變遷,透過增加投資並朝向綠色永續經濟發展的模式,或可提升r*水準,以緩解其下滑壓力,但轉向綠色永續經濟發展的變化幅度和速度,卻又可能陷入另一個已知的未知風險。特別是當改變的幅度過大且速,反而可能給就業和物價上漲帶來莫大壓力。 無論如何,在極端氣候引發的天災頻傳下,全球主要央行審慎以對,紛紛提出相關應對措施。相形之下,台灣近兩年面臨少見的旱澇交替成災,乃極端氣候之害,更損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但我國央行不僅未加入NGFS,亦未對氣候變遷提出具體的監理政策,令金融機構無法有更積極與系統性的作為,相關的應對措施不足,倘若天災加劇,只怕屆時釋放再多的資金與急就章政策都難以收亡羊補牢之效。
明報社評
政府就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提出新建議,包括放寬合資格海外專科醫生來港執業安排,無論港人子弟還是非香港永久居民,專科資格若獲醫專認可,也可來港;另外,非本地培訓的港人子弟醫科畢業生,也可回港參加執業試並在港實習。本港醫生嚴重短缺,病人輪候專科診治,隨時要等一年以上,單靠本地醫學院培訓,無法填補缺口,吸引更多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服務市民,社會討論多年,卻因業界保護主義和既得利益者阻撓,缺乏實質進展。新方案是一次重大變革,再非小修小補,有助香港擴大醫療人才庫,政府應一邊改善公營醫療部門工作環境,吸引人才,另一邊則做好質素把關,確保來港者都是優秀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阻力多 政府新方案罕見進取 本港平均每千名市民只有兩名醫生,相比之下,新加坡和美國等都有2.5名醫生,澳洲和德國等更有約4名醫生。醫生人手不足,直接影響醫療服務質素,在香港,公院病人每天能夠見到醫生的時間短得可憐,無論輪候急症或專科,病人只能乾着急。資料顯示,公院專科首次診症輪候時間一般要42周,較長可達84周,一些離譜個案甚至要等超過兩年,部分病人因為延遲醫治,結果病情惡化,諷刺是數年前一些醫生業界代表仍揚言,香港「不存在」醫生短缺,無視香港醫生與人口比例,較全球大多數發達地區都要低這一客觀事實。 本港醫生嚴重短缺,並非朝夕問題,跟最近的移民潮無關。根據當局之前的估算,2030年全港預料將欠缺1600名醫生,到了2040年,數字更將擴大至1900名,近年本地兩間醫學院雖已增加學額,然而遠水救不了近火;放眼世界,各地都在積極吸引醫生人才,長遠而言,香港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殷切,單靠本地培訓醫生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就應該像新加坡等地般,設法吸引合資格海外醫生服務市民,可是卻因業界既得利益者反對,多年來僅得寸進,政府投鼠忌器,連大膽一些的改革方案都不敢提出。 3年前,政府提出豁免海外醫生在港一年實習期的方案,如此溫和要求,竟也遭到業界刁難,泛民與建制皆有議員提出,放寬引入海外醫生的門檻,仿效新加坡模式,設立認可院校名單,從這些著名院校畢業的醫科生,若同意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皆可免試來港執業,可惜最終不了了之。以往業界一些人經常將「引入合資格海外醫生」,與「向內地醫生大開中門」扣連起來,透過操作港陸政治矛盾,轉移公眾視線,掩護既得利益,然而過去兩年,香港政治形勢劇變,同類操作手法再行不通。政府提出的新建議,堪稱是近年最進取的改革方案,擴大了本港可以招攬的醫生人才庫,倘若細節安排得宜,能夠有效確保來港醫生質素,對於改善本港醫療服務,可望有顯著幫助。 不少港人在歐美著名醫學院畢業,然而本港醫生業界設下的保護主義關卡,卻令他們失去回流意欲。現屆政府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放寬合資格海外醫生免試來港執業,最初針對的是這類港人。根據原方案,由醫管局總裁、兩間醫學院院長、衛生署長等組成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將參考各大醫學院國際排名,以及教學語言能否與本港英語醫療系統接軌等,決定認可醫學院清單,確保招攬對象質素。如此安排可以減少政治爭議,惟最多只能吸引數百名醫生回流,不足以填補缺口。 延攬海外醫生「輸血」 改善公院管理「止血」 新方案重點之一,是將合資格海外專科醫生來港執業放寬安排,擴至非香港永久居民,為保質素,申請人必須符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認可的專科資格。現時醫管局專科醫生嚴重短缺,新安排有助救急,長遠而言,這些海外專科醫生也可支援本地專科醫生培訓。另外,根據新方案,港人子弟在海外醫學院畢業,即使在外國未完成實習,亦可申請回港實習並參與執業資格試,有關安排可以顯著擴大本地醫生新血來源。當然,本地業界一些人可能出於門戶之見,抗拒並非來自本地兩間醫學院的後輩,甚至擔心未來醫生人數驟增,長遠將有更多人轉為私家執業,「多個香爐多隻鬼」,等等,然而從社會長遠利益角度,愈多合資格醫生,愈有利提升醫療服務質素,政府願意拋開政治包袱是好事,業界若有不同意見,應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改善人手替代方案,而非泛泛而談。 回歸前,香港一樣歡迎英聯邦國家醫生來港執業,沒有太大問題,新安排亦不見得是為內地醫生來港度身訂做;海外專科醫生申請來港執業,必須符合醫專要求,亦是合理安排。醫生業界常批評,公院工作環境惡劣,醫生疲於奔命,壓力太大導致人手流失,醫管局當然有責任改善,不過話說回來,公院醫生疲於奔命,正是因為人手長期不足,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有機會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延攬海外醫生給公院「輸血」,跟改善公院管理「止血」,絕對可以並行不悖。本港醫生薪酬水平,比很多發達國家水平高出一截,對非本地培訓醫生應有一定吸引力,當局責任是為來港醫生質素把關,防止濫竽充數。由認可醫學院清單到具體申請審批,當局透明度愈高,愈能增加外界信心。
星島社論
全港學校今天開課,許多家長與學生都希望能恢復全日面授課堂,但因教職員與學生未達到皆有七成打兩針的條件,故仍只能上半天課,昨天特首表示官立學校教職員打了一針者已逾九成;換言之,如果十二歲以上學生也踴躍接種,正常授課便只在咫尺之遙。由此可見,香港社會復常已到了最後衝刺,在這關鍵階段,政府須用較強硬手段大力推一把,例如由九月起對多個工作群組實行更嚴格的打針要求,實屬必要,而公眾亦愈來愈接受。為了社會早日復常,政府推行力度大可再加猛。 落重手強制 效果立竿見影 政府在谷針初期,對採取強制措施頗為顧忌,近期才由軟轉硬,要求所有公務員接種疫苗,除非有醫生證明不宜打針,否則要自費定期檢測。這一「硬招」接着也應用於學校的教職員,必須接種才可返校,若非有健康原因,就要自費兩周檢測一次,此措施立竿見影,許多學校教職員的接種率已達到七成以上。 教職員先行達標,對學生接種也可起刺激作用,因為師生若都能有七成接種,學校便可實行全日面授課堂,對許多同學而言,正常上課學習對其成績十分重要,自然有較大動機打針,而家長也會大力鼓勵。現時十二至十九歲學生的接種率已達五成,算是不錯,政府與學校應再加大力度催谷,全力衝刺。 政府今日實行另一「硬招」,就是強制一些高風險工作場所的員工打針,包括餐飲業僱員、建造業工人、機場員工、酒店職員、旅遊巴司機、導遊等,他們都要完成接種,否則就要每隔七至十四天檢測一次,若無醫生證明者須自費。這規定必然可促使這些行業大多數從業員打針,以校巴司機為例,接種率就已逾八成。 星洲行之有效 接種過八成 行了這一步後,政府下一步就要推動其他企業也採取同一措施,要求員工在打針與自費定期檢測當中作出選擇,這雖難加以強制,但可通過行業團體與大企業搞全民接種「運動」,就像早前的大抽獎活動,營造人人打針的熱烈氣氛。 政府日前表示會研究禁止未打針者進入指定場所,這是影響最廣泛的「硬招」,卻似乎是備而未用的最後撒手鐧,不會即時推出。其實這招數已在新加坡實施,該國政府前天宣布八成人口已完成接種,成為全球打針比例最高的國家,其絕招之一是「接種者有別」,即有針卡才可看演唱會和參加宴會等,事實證明這做法對谷針十分有效。 對香港市民而言,如果下月接種率能達七成以上,即大多數人都打了針,到時只讓已接種的人可往一些場合,如演唱會之類,相信大家都會接受。為了生活早日回復正常,開硬弓谷針已事在必行,政府毋須太多顧慮了。
東方正論
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說過,「如要讓我決定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這句話放諸香港更加適合。本報為民喉舌,發揮第四權揭露社會亂象,日前頭版報道的店舖阻街及高聲叫賣問題引起申訴專員關注,昨日宣布主動調查,並點名批評食環署、環保署等六大相關部門權責不清懶作為。特區政府光出糧不做事,非要本報踢爆才肯正視問題,正是「寧要報紙不要政府」的最佳例證。 本報日前報道,荃灣、北角及柴灣均有店舖霸佔行人路擺放貨物的亂象,有些店舖霸路之餘更從早到晚以高分貝音量廣播招客,有居民被噪音折磨至神經衰弱。最驚險的是,北角人車爭路險象環生,有市民被迫行近電車軌,甚至有手抱幼童的市民與電車擦身而過,隨時引發致命意外。申訴專員宣布主動調查政府對店舖貨物及雜物非法霸佔或阻街的規管,並向效率促進辦公室、環保署、食環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及地政總署六大相關部門展開調查。 正如申訴專員所說,有關問題持續多年,牽涉多個部門的規管及執法,每當遇上較複雜的情況,便因權責不清或未能及時作出協調,以致問題遲遲未獲解決。顯而易見,阻街等問題之所以積重難返,關鍵在於政出多門,互相卸責。不難想像,市民投訴店舖阻街關卡重重,由效率促進辦公室負責的1823熱線開始已出現「你推我讓」的情況。因店舖阻街地點涉及官地或私地,阻街之餘更涉及社區衞生、破壞環境及製造噪音等亂象,六個部門同樣需要負責,又同樣以超出權限而互相卸責,結果一事無成,再次應驗「三個和尚無水食」的道理。實際上,這已不是申訴署第一次調查店舖阻街,早在2014年已作出批評及建議,包括自2016年9月起實施定額罰款,但食環署敷衍塞責,定額罰款不痛不癢。要不是本報對部門不作為大加鞭撻,引起申訴署關注,敢肯定這些部門只會繼續得過且過。 東方發揮第四權屢建奇功,造福市民已非首次,例如本報曾揭發深水埗「南亞村」烏煙瘴氣,引起阻街、僭建、衞生及治安等問題,涉事的六大部門同樣互相扯皮,足證部門推莊已成特區政府痼疾,最終在本報多番督促下,有關部門始肯清拆「南亞村」;又如西貢相思灣村違建道路及「神秘丁屋」事件,申訴署接獲本報舉報後作出調查,證實3項涉及地政總署的投訴成立;至於本報連篇累牘踢爆食環署「養鼠遺患」,多個公眾街市驚現「群鼠噬豬殼」,申訴署同樣即時對食環署展開調查。最經典還有今年4月報道環保署失職塞責,任由油塘一間混凝土廠長年累月污染空氣,報道出街後環保署即刻跪低,決定不再給該廠續牌,終於解決了長年困擾居民的「食塵」慘況。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港府冇心冇肺冇靈魂,若沒有第四權監督,失職懶政肯定只會變本加厲。香港可以沒有廢柴政府,但絕對不可以沒有第四權,信焉!
頭條社論
環球疫情阻礙各國人流往來,菲律賓和印尼傭工受本港防疫措施所阻,不少未能應聘來港,令本地的外傭荒變本加厲,不少家庭的生活大受影響。政府早前宣佈,在菲印兩國打了針的傭工可以應聘入境,誰知檢疫酒店僅得一間,中介公司無法訂到房間,怨聲四起。當局昨天作出調整,宣佈開放竹篙灣檢疫中心八百個單位,給外傭檢疫之用,相信有助加快引入外傭,但快還快,過程要做好防疫,不能為紓緩外傭需求而讓病毒潛入社區。 港府當初準備一間檢疫酒店,原意是循序漸進引入外傭,不想突然有大批外傭來港,以免走漏一宗確診而禍延社區。但外傭荒實在嚴重,據中介公司估計,本港至少欠缺六千多名外傭,若只有一間檢疫酒店,最快要等到十一月才訂到房間,對港人家庭而言,遠水難以救近火。政府加開竹篙灣檢疫中心房間,並以成本價租給新入境外傭,相信可以解決檢疫處所不足的問題,有助加快紓緩外傭荒。 但開門迎接外傭的同時,防疫不能鬆懈。由於菲印兩國仍有疫情,針對抵港外傭的防疫措施,由她們抵達機場起,就要提升至最高戒備,機場員工必須特別小心,並為外傭安排特定通道,由指定車輛直送檢疫處所,在她們完成二十一天隔離後,即使檢測呈陰性,僱主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有需要時再檢測,以策萬全。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