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中國長久以來一直輕視商人,甚至可以說是仇富心態,不僅是官方對富人服飾車馬有嚴格限制,民間往往也以「為富不仁」敵視有錢人,中共建政之後,毛澤東的土地革命,就是以「打富豪、分田地」階級鬥爭進行的,個人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所有的收入來自國家、來自黨。 到了1985年改革開放之後,才有了例外,鄧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策略,但是現在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被認為是對鄧小平政策的重大修正,也是中共經濟改革政策的重大轉向。 在8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習近平要求加強經濟規範,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其中包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所謂的三次分配,在學者的討論與建議中,應該是個人和企業受到道德感召,而把一部分可支配收入,自願捐贈出去,就像蓋茲與巴菲特一樣,成立慈善基金會,但在中國的體制下,在政策的壓力下,企業被迫捐款做慈善。 就在習近平講話的第二天,全中國、全亞洲市值最高的企業騰訊立即表示,將投入人民幣500億元資金,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畫」,這正是騰訊深知自己樹大招風,而主動表態。 從去年11月以來,中共即以反壟斷、加強監管為由,對科技業、補教業、網路遊戲業等巨型公司逐一整頓,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上市案,硬生生被強制喊停,騰訊旗下社交媒體微信,罕見地遭到民事公益起訴,中國監管總局更陸續向阿里巴巴、騰訊等連開三張「反壟斷」罰單,「滴滴出行」今年6月在美國上市,但隨即遭中國當局以網路安全審查為由,要求暫停新用戶註冊,之後更要求應用程式下架並整改。 中國大陸從社會主義均貧走過來,社會大眾看到鉅富灰頭土臉,甚至鋃鐺入獄,心裡是很痛快的,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素樸的社會主義情緒,往往由下而上,未必由上面發動。中國的確有貧富不均的現象,主要是相對剝奪感特別強烈,大家認為這些人不應該這麼有錢。 雖然有學者強調,高收入者已繳了更多的稅,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財富,不管多巨大,都應當受到保護,不能因為政策目的,有錢就遭到公權力的剝削,政府應做的是對窮人提供保障,而不是以國家力量平均貧富。但是這是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看法,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看,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其實是迎合社會普遍仇富、排富的心態,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有左、右兩條路線的鬥爭,過去高層堅持改革的靠右,現在看起來左的勢力占了上風。 部分原因也是由於幾乎所有富豪的第一桶金,都涉及政府與黨的特權,所以國家要享有特別的權益,向富人搾取財富被認為理所當然,近日金融時報報導,未來滴滴出行可能要給予政府具特殊權利的黃金股(golden share),以方便並加強當局的控制。這不是首例,貴州省政府是全中國最窮、負債比最高的省分之一,債務占GDP比重超過100%,為了緩解債務問題,貴州茅台先後在前年與去年年底捐贈鉅額股份給貴州省,貴州省政府今年第1季已出脫3.5%股權,估計落袋123億美元用來還債;利用價值2兆人民幣的貴州茅台,協助負債1兆人民幣的貴州政府,中共自豪是成功的試點。 強調公平或所得均等,當然會回到過去吃大鍋飯的時代,沒有人肯多幹,也沒有人會去動腦筋,這是否犧牲了效率,不鼓勵創新?這不是希望經濟還能夠繼續發展的中國大陸,所希望看到的。既要公平,又要兼顧效率,這意味著習近平不可能把「共同富裕」做到底,究竟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或者這僅僅是個政治號召,是為了他要坐穩20大連任總書記的政治造勢而已,這就有待時間證明了。
明報社評
大灣區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團結束訪港行程,為有志北上的港人,帶來好消息。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向本港年輕人表示,中央將推出更多便利措施,鼓勵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是不容有失的廣闊發展空間。 中央已推出二十四項鼓勵措施,包括港澳居民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的工作生活待遇、提供專業人士資格、互認建設創業服務平台等。黃柳權透露,未來將會推出更多政策,包括研究在前海及南沙建設創業基地、將港澳藝術人才納入內地評審範疇,並容許香港中醫師到內地就業,以及放寬法律界內地市場准入等。 以往港人透過中港兩地達成的CEPA安排,進入內地工作或創業,只算跨過一道小門,現在中央把門愈開愈大,令港人更容易投身大灣區,換言之,未來港人不再限於在本港市場打拼,也可以到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闖一闖。這些城市總面積達五萬六千平方公里,總人口逾八千六百萬,市場巨大。據估計,大灣區最需要創新技術、資訊科技、各類專業人員等人力。香港人力在這幾方面均表現出色。中央持續向港人提供政策傾斜,大家必須裝備好自己,捕捉大灣區湧現的發展機遇。
星島社論
香港連續多天沒出現本地確診,疫情已大為放緩,加上打了一針疫苗的市民昨晚突破四百萬,抗疫戰形勢看來愈來愈好,然而踏入九月後,香港將面臨兩個隱憂,一是大批外傭將來港開工,二是中小幼學校開課,許多學童返回校園,感染風險甚高,政府與公眾必須加倍防範,不容有任何疏漏造成大爆發。上述兩種情況涉及不同的防疫措施,當局有必要制訂比前更周密的機制,務求萬無一失。 外傭風險高 防範要「加辣」 菲律賓與印尼都是疫情高風險區,除了香港居民之外,其他來自兩國的人士都不可入境,但由於很多家庭對外傭有急切需求,政府採取通融措施,已獲聘用的數千傭工如接種兩劑疫苗,並取得認可「針卡」,就可來港工作。這做法本無可厚非,但這批外傭來港,播疫風險不低,一來兩國正受變種病毒蹂躪,確診數字高企,入境者有機會帶有病毒;二來當地的接種證明真假難辨。因此,香港當局有必要對她們實施一套縝密的防疫程序,確保沒有漏網之魚。 現時政府已要求來港的外傭必須獲該國當局發出的接種證明,入境後要在指定酒店檢疫二十一日,並經過數次檢測屬陰性,才可「放監」。不過,單靠這兩關仍未足夠,還須「加辣」:首先,外傭必須分批來港,每批人數不可多,看情況再逐步增加;此外,除了檢疫期間要接受起碼六次檢測,「出監」之後還應再持續做強檢,因為過往曾有隔離了二十一日的人士,仍被驗出陽性,顯示病毒潛伏期很可能多於二十一日。 整個程序最關鍵之處,是外傭持有的「針卡」必須百分之百真確,因為當地可能有接種機構魚目混珠,或出售假打針證明,目前只能靠當地部門鑑定,故兩地政府要訂立共同認可的準則,防止外傭拿假「針卡」入境。 九月份另一隱憂,是學校開課後,大批學童將再聚集課堂,由於現時十二至十九歲少年的接種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四,仍未達到集體免疫,如有同學帶有病毒,很易在校內交叉感染,引起爆發。美國早前復課後,學童染疫驟然暴升,令當地醫院手足無措,香港必須引以為鑑。 開課易爆疫 加速推打針 要減低開學的爆疫風險,政府、學校與家長應該在這段時間,全力推動十二歲以上學童打針。政府明日開始讓這年齡人士取「即日籌」接種,做法十分及時,同時還鼓勵家長陪同一起接種,相信可將學童的接種率推高。 此外,學校教職員接種率至今只過半數,仍然偏低,當局、校方與教師團體應採取有力措施,將教職員接種率推到七成以上,才可確保校園安全,並讓學生全日上課,回復正常學習。 據知科興將向當局提供三歲以上兒童接種後的數據,如證實安全,政府應將打針年齡進一步降低,若能做到這點,開學後的風險便可大減。
東方正論
Delta變種新冠病毒勢不可當,疫苗無法有效抗疫已是寫在牆上。港大專家袁國勇團隊昨日發表文章,認為新冠病毒不會如沙士般完全消失,反而在有免疫屏障後會長期與人類「和諧共存」,極可能成為另一種引致傷風的病毒云云。類似論調並不陌生,美國已率先投降與病毒共存,甚至反斥中國堅持清零的防疫政策等同孤立自己。問題是,新冠病毒不斷變種,愈變愈強,病毒會否變成類似傷風的病毒無人能知,不堅決清零無異於拿人命當賭注。 本港昨日再有5宗輸入個案,當中兩名患者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隨着接種疫苗並有抗體者照樣感染變種病毒,疫苗不可能令疫情絕迹已是有目共睹。即使接種率高如以色列,幾乎八成人口已接種疫苗,依然無法阻擋新一波疫情爆發;而美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更在10萬宗以上。美媒由是提出「與病毒共存」論調,援引專家稱中國「病毒清零」的防疫策略將使其未來幾年面臨被孤立的危險,由於出入境仍然受限,不僅經濟風險增加,同時無法令病毒絕迹,付出的代價將十分巨大。 無獨有偶,袁國勇及其港大團隊昨日在報章撰文亦提出類似看法。早前才叫人「唔好再諗免疫屏障」的袁國勇,在文章中卻有另一種說法,指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較元祖病毒大增,推算復必泰或科興疫苗接種率分別達至97.4%及142.9%,可建立免疫屏障。他又認為,新冠病毒不會如沙士般完全消失,反而香港接種率至少有九成七達至免疫屏障後,病毒便極可能如傷風般與人類和諧共存。 然而,誰能保證新冠病毒最終會變成傷風?這無疑是一場豪賭,尤其是現有疫苗已證實不能抵擋變種病毒,要是它不斷變種,變得更致命,和諧共存從何談起?實際上,以色列自6月以來單日新增確診個案呈倍數增長,截至8月中錄得每100萬人中便有超過1,000宗新增個案,確診率迅速飆升至全球前五的位置。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一直位居全球前列,現在更開始接種第三劑加強版疫苗,惟面對Delta來襲依然沒轍。 反觀香港,目前的疫苗接種率連七成也未達到,遑論達到九成七,何況袁國勇自己都說「唔好再諗免疫屏障」,證明疫苗不能有效阻止疫情爆發,更見清零才是正道。中國正正因為堅持清零,才能令人民生活和經濟活動快速復常,經濟增長領先全球。儘管近期本土疫情有所反彈,但每日確診數字僅為個位至雙位數,與美國每日逾10萬宗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西方國家自己無法有效控制疫情,於是眼紅中國做得到,因而提出種種怪論將放任疫情合理化甚至科學化,反指清零不科學不實際,目的是要中國一起攬炒,雖不中亦不遠。 香港背靠祖國,本來得天獨厚,無奈港府抗疫無能,初期堅持效法英美「佛系抗疫」,致令疫情遲遲無法受控,直到中央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才肯改弦更張,以清零為目標。抗疫至今超過一年半,香港好不容易達致本地零確診的局面,惟由於外防輸入漏洞百出,始終無法與內地通關,甚至澳門都怕了香港。港府一方面不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連食肆4人一枱也不肯鬆綁,弄致經濟死翹翹;另一方面又無法通關,旅客來不了,各行各業都受害。抗疫繼續「高不成低不就」,香港人不是病死就是餓死恐將一語成讖。 其實,港府現在必須要做的,除了谷針,最重要是搞好社區衞生,令病毒污垢沒有藏身之所。可惜港府至今沒有吸取教訓,開門揖疫任由國際影星免檢入境之餘,連地區衞生也每況愈下。君不見,香港18區,區區有老鼠,不論是光鮮的商場,還是暗黑的後巷,以至各區公共街市及大小屋苑均鼠患嚴重;蚊蟲同樣有增無減,最近白紋伊蚊指數急升,隨時又爆發疫情;至於各區的三無大廈猶如垃圾崗,渠道喉管亂駁,污水處處,更成病毒溫床。本報不下多次大篇幅踢爆各區衞生亂象,惟食環署踢一踢也不動一動,至今仍然敷衍塞責,其防治蟲鼠組更多次被揭發當值時蛇王躲懶,署方則視若無睹。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對豁免外國影星檢疫入境更是支吾以對,擺明卸責。如此抗疫,其不失敗者幾稀矣。 香港就是在一堆無能的官員、冇心冇肺冇靈魂的政府部門、無國無家的黃絲刁民,以及無由來盲目崇洋的學者專家蠻纏胡搞之下,疫情無法止息,經濟不斷尋底。除了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夫復何言!
頭條社論
大灣區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團結束訪港行程,為有志北上的港人,帶來好消息。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向本港年輕人表示,中央將推出更多便利措施,鼓勵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是不容有失的廣闊發展空間。 中央已推出二十四項鼓勵措施,包括港澳居民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的工作生活待遇、提供專業人士資格、互認建設創業服務平台等。黃柳權透露,未來將會推出更多政策,包括研究在前海及南沙建設創業基地、將港澳藝術人才納入內地評審範疇,並容許香港中醫師到內地就業,以及放寬法律界內地市場准入等。 以往港人透過中港兩地達成的CEPA安排,進入內地工作或創業,只算跨過一道小門,現在中央把門愈開愈大,令港人更容易投身大灣區,換言之,未來港人不再限於在本港市場打拼,也可以到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闖一闖。這些城市總面積達五萬六千平方公里,總人口逾八千六百萬,市場巨大。據估計,大灣區最需要創新技術、資訊科技、各類專業人員等人力。香港人力在這幾方面均表現出色。中央持續向港人提供政策傾斜,大家必須裝備好自己,捕捉大灣區湧現的發展機遇。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