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
一名20歲青年被控販毒,被判囚23年。上訴庭早前推翻其定罪裁決,判他上訴得直,當庭釋放,惟他已在獄中度過5年歲月。前日公布的判辭指,青年一度認罪是受原律師團隊操控,批評控方放棄追究較重罪責的人,專注將可能是無辜的人定罪,造成不公。判辭更點出此案多個問題和疑點,促請律政司及相關部門認真追查及檢討。法治是香港的基石,上訴庭判辭提出的疑問,也是市民大眾心中的疑竇,律政司、海關以及香港律師會,都應引起重視,徹查原因,亡羊補牢,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受律師游說曾一度認罪 原審法官已質疑證據弱 上訴人馬家健案發時20歲,於2016年應拉麵店同事洪志謙(譯音)之請,提供自己地址作接收海外包裹之用。而海關發現相關包裹內藏1公斤可卡因,市值190萬港元。馬收到領取包裹通知卡後,按指示到港鐵寶琳站將通知卡交予他人,獲取1000元酬勞。洪志謙寓所其後被發現另有20包可卡因,兩人同被檢控。洪的胞兄、拉麵店東主即馬的老闆,向馬父推薦了律師團隊,並支付律師費用。在律師游說下馬一度認罪,但在案件移交高院判刑時推翻認罪,惟陪審團最終以5 比 2的多數,判其罪成,刑期23年。 馬家健提出上訴,前日公布的判辭指出,上訴人面對嚴重控罪,但其律師團隊在證據相對薄弱的情况下,仍着其認罪,而律政司似乎以此作交易,而不再檢控明顯涉案程度較大的被告洪志謙,馬明顯被其律師團隊操控。 判辭提及,該案原審法官陳慶偉在審訊時,曾經質疑案中證據有很多疑點,明言對此感「不安」及「不舒服」,因證據顯示,被告律師團隊有將罪責推給馬家健,以換取洪志謙開脫之嫌,認為控方應撤控,否則若最終達至罪成裁決,將非常荒謬。但控方堅持繼續案件,更堅稱此決定獲刑事檢控專員允許。 上訴庭判辭批評控辯雙方的法律團隊都有問題,稱上訴人原律師團隊差劣地建議他認罪;而控方竟欣然接受上訴人認罪,並因此放棄追究罪責較大之人。上訴庭亦表示,不明白律政司為何撤銷洪的控罪,若認為指控洪證據不足,大可叫馬家健作供及提供證據,但律政司似乎只是關注能否獲得涉案者的認罪,漠視其罪責輕重,專注將一個可能是無辜的人定罪,導致不公義,反映檢控制度不理想。 上訴庭強調,本案仍有更多疑問未解決,包括為何在上訴人原律師團隊中,一名曾有強姦、搶劫、勒索等多項不誠實案底「師爺」仍受僱於律師樓?控方為何同意撤銷刑責更重的洪志謙控罪?以及控方是否應調查上訴人原有的律師行相關人士等。 上訴庭判辭提多個疑問 有案底師爺受僱律師樓 司法公義在每一宗案件中,應體現在檢控、辯護、審判的全過程中,而馬家健案顯然不止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在辯護律師環節,律師會昨日表示,根據《法律執業者條例》,任何律師未經該會書面許可,不得僱用或支付酬金予被裁定觸犯涉及不誠實的刑事罪行的人。律師會有定期透過會員通告,發布適用於相關條例的人士名單,但承認名單未能盡錄,律師行亦應向應徵者查詢其過往紀錄,以確保符合規定。這當中明顯出了問題。 在檢控環節,律政司的《檢控守則》中,有關「檢控人員的角色及職務」清楚列明,「檢控人員必須遵行和提倡法治……檢控人員必須公正客觀地協助法庭找出真相,於社會與被控告之間,依法秉公行義。」「檢控人員的職責,屬於刑事司法過程的主要一環……他們在此過程中所負責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必須具專業水準和達到可合理取得的最高水準。」但從該案中,負責檢控的律政司官員、負責調查及提供證據的海關,明顯未能「公正客觀地協助法庭找出真相」。 現在還不清楚律政司放棄起訴洪志謙的理由,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是一種「辯訴交易」(Plea Bargaining)的操作,即檢控官與被告之間的一種「認罪討價還價」。但在該案控辯中,既看不到洪認罪的報道,亦未見他在馬家健的審判中做污點證人,而且從表面證供看,在該案中明顯洪是較重罪責的人。對被告抓小放大,對罪責顛倒輕重,而對原審法官的質疑,檢控官亦充耳不聞,似乎亦未向更高層級報告。檢方在此案中的表現,不僅不符「具專業水準和達到可合理取得的最高水準」,更誤導法庭,製造冤案,損害了司法公義。 馬家健原本被判監23年,上訴得直時已服刑近5年,他當然可以也完全應該循民事索償,討回公道。只不過,這樣做有機會以和解作結,公眾未必能清楚得知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由律政司刑事檢控部門至海關執法部門,應該對該案的調查檢控過程詳加嚴查,並將調查結果向全社會公布,同時採取措施,對檢控制度加以改善,防止同類情形再度發生。
星島社論
美股杜指及標指周二及周三接連創新高,因美國參議院連續兩天通過一萬億美元(下同)基建法案和三萬五千億美元社會開支計畫,市場憧憬美國經濟再添動力。然而拜登上台後已與民主黨合力推出逾六萬億美元大計,令政府財赤百上加斤,共和黨又擺明阻撓提高美國債務上限,聯邦政府在十月可能再次停擺,甚至出現無錢還債的困局,如此將衝擊亢奮中的美國股市。此外,就算美國債務上限再獲放寬,美國債務重壓仍是懸在全球金融市場頭上的一把刀。 拜登在參議院連過兩關,先是周二在參議院通過其一萬億美元的基建方案,繼而在周三以一票之差通過一項橫跨未來十年、耗資三萬五千億美元的預算框架,要大加醫療、兒童及長者照顧、教育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支出。連同拜登上任後就即通過的一萬九千億美元抗疫救經濟計畫,他上任半年多以來,就狂灑金錢,圖重振美國經濟。 拜登狂灑金錢 財赤無底深潭 拜登此舉受到股市歡迎,杜指及標指連續兩天創新高。美國股市目前處於極度亢奮狀態,各種消息都當好消息來炒作,基建及社會開支計畫獲參議院通過,自然利好,就算新冠疫情有再爆迹象,市場亦猜測這會令拜登加碼救經濟,故也利好股市,漠視其種下的禍根。 參議院通過拜登兩項共四萬五千億美元大計,勢令政府財赤問題進一步惡化。美國聯邦政府財政狀況本已十分不健康,去年因新冠疫情大爆發,財赤飆上三萬一千三百億的歷史新高,較舊紀錄的二○○九年一萬四千一百億財赤,暴增逾一倍,今年財赤預計會高達三萬億美元。另外,拜登早前公布下年度預算總開支達六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預計財赤則為一萬八千三百億。至於參議院新通過的兩項大計,會帶來多大財政重壓,還有待白宮及國會計算。 錢不會從樹上長出來,沉重財赤要靠舉債填補,眼前問題是美國政府暫不能再舉債,皆因國會放寬政府債務上限的日期,在今年七月底完結,在國會再次放寬債務上限之前,美國政府不能再舉新債。然而,十月一日為新財政年度首天,當天至少須支付一千五百億開支,若到時國會還未對債務上限鬆綁,美國政府將被逼關門,甚至賴債。 共和黨議員已摩拳擦掌,未來兩月要利用債務上限問題,拖拜登後腿,重挫其聲望。過去十年,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激烈交鋒,曾導致政府三次關門,美國評級公司標普亦因而降低美國債務評級,令其失去三條A最高級別。若政府出現關門或賴債,將重挫美國信用和經濟,亦會嚴重衝擊極亢奮的美股,拖累全球金融市場。 國債越警戒線 市場頭上的刀 就算拜登能大步檻過債務上限的難關,仍無法解決美國債務的長期重壓。美國國債在七月底已達二十八萬五千億,當中二十二萬三千億為公眾持有債務、六萬二千億為政府間債務,就算只計公眾持有的國債,已相當於美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一百零七,大幅高於國際標準的六成警戒線。另一重要警號,是美國國債總額在二○一九年七月才二十二萬億,兩年間暴增了三成,同期美國名義GDP只增長了百分之一點五。 美國國債如滾雪球般滾大,拜登估計未來十年還將增加十四萬五千億,即總欠債達四十三萬億,然而這還只是政客的樂觀估計,看看美國在二○一九至二○二二的三年內,將增加八萬億債務,就知未來情況可能較拜登估計的更糟糕。 金融市場有所謂灰犀牛,意指顯而易見但被視而不見,最終造成重大危機的事件,美國債務就是全球金融市場的灰犀牛。對美國還債能力,大家只能信不能問,更不能質疑,但視而不見並不等於問題得到解決。這隻灰犀牛始終是全球金融市場難以消解的禍患。
東方正論
新冠疫情在本港爆發至今逾一年半,如撇除日前一名被指復陽且病毒量低的地盤男工確診個案,本地疫情已清零逾兩個月。醫管局昨日宣布,本月18日起有條件放寬探訪安排至12間急症及專科醫院,這誠然是合乎人情的安排。然而人們不禁納罕,連醫院都可鬆綁,中港通關無期也就罷了,為何港府至今仍拒絕放寬社交距離,特別是放寬食肆4人一枱的安排,讓飲食業和市民抖抖氣? 目前本港食肆仍維持ABCD四類營運模式,有關措施起碼延續至本月18日。在部分市民對接種疫苗心存疑慮,且對「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有抵制的心態下,本港絕大部分食肆仍維持B類營運模式,即4人一枱、營業至晚上10時、員工收緊至每7日一次檢測、顧客需使用安心出行或登記資料等。6人一枱並營業至凌晨12時的C類食肆只佔少數,12人一枱、營業至凌晨2時的D類食肆更如鳳毛麟角。過去香港是不夜城,現在晚上10點過後便死寂一片,美食天堂的招牌蒙塵。 實際上,疫情肆虐下,本港飲食業首當其衝,不僅失業率一度飆升至超過11%,即使目前全港整體失業率回落至5.5%,但餐飲服務業嚴峻情況不變,失業率仍達10%;更遑論疫情爆發至今,結業食肆數以千計,連米芝蓮食肆也不能例外。眾所周知,飲食業能帶動許多商機,例如人們習慣放假逛商場和吃飯直落,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娛樂場所、廣告業等也能一併受惠,但現時則沒有這支歌仔唱,食肆一般晚上10點便關門,連帶其他商店都提早拉閘,吃完飯想找地方食甜品、飲咖啡也難,全城一片死翹翹。 誠然,變種病毒肆虐歐美,本港外來輸入個案中,至今已錄得數百宗涉及變種病毒的個案,不能掉以輕心;但同樣無可否認的是,本地疫情已大致清零,在上述地盤男工復陽個案出現前,已有接近兩個月沒有本地確診個案,而地盤男工個案之後,亦已有逾一周沒有本地個案,反而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比這還多。 無奈港府仍然一本通書讀到老,堅持沒有條件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若然連續兩個月本地零確診也無條件放寬社交距離,那麼何時才有條件?讓食肆由4人一枱擴至8人甚至12人一枱,難道會令病毒傳播風險陡然大增嗎?別說廢官對這問題沒有答案,即使是專家肯定也說不清究竟。說穿了,當局至今拒絕放寬食肆禁聚令的唯一原因,正正是為官避事,官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做不錯的心態施政,根本懶理百業苦況。 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執政者必須懂得靈活變通,因時制宜,而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香港現時面對最大的疫情風險來自輸入個案,港府該做的是嚴防死守,而不是向市民和小商戶開刀。偏偏事實恰好相反,港府對小商戶嚴苛,對入境者則中門大開,不僅放寬高風險地區已打針港人回港,中低風險的非香港居民亦可到港,如驗出有抗體更可縮短檢疫期,隨時走漏個案。 正如有人質疑,港府一味盲目谷針,但事實證明接種兩劑疫苗依然確診變種病毒者大有人在,且正正因為這些人已接種疫苗,甚至驗出有抗體,更容易令人走漏眼,更容易讓這類患者走進社區,更容易令疫情失控。不管怎麼說,本港各行各業均受疫情重創,小商戶的抗疫能力又不如大商戶,中港通關無期已夠令人沮喪,港府再不拆牆鬆綁,一旦消費券效應消失,恐怕又掀起新一波結業潮。倒不如趁中秋佳節將至,放寬食肆入座安排,小商戶開心,市民盡興,何樂而不為?
頭條社論
東京奧運會圓滿落幕,香港運動員面對各國強勁對手,表現毫不遜色,戰績彪炳,收穫一金二銀三銅,締造了香港體育史新一頁,他們的努力,令全城振奮,感到自豪。這個運動熱潮並未完結,隨著香港派出二十四名運動員出戰殘奧會,與各國好手在賽場上較量,他們需要公眾的打氣,鼓勵他們在先天身體條件受限制下,發揮最好,為港爭光。 正常運動員經過長年累月的艱辛訓練,絕不放棄,才能取得進軍奧運會的入場券。代表香港參與殘奧會的二十四名選手,更受先天身體狀況的考驗,訓練過程更具挑戰性,背後艱辛,不足外人道,每一個人的付出,也不比正常運動員少,所以更加需要市民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大的支持。 近日上演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由殘奧會冠軍跑手蘇樺偉的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他如何在媽媽的鼓勵和幫助下,克服身體障礙,從無法行走到學會奔跑,最終成為殘奧賽跑冠軍的溫馨勵志故事,感動了不少觀眾。就讓我們透過香港電台直播殘奧會,一起為香港運動員打氣,激昂士氣,爭取獎牌,再一次為社會發放正能量。香港繼在奧運會取得成功之後,亦希望通過今次殘奧會,令更多人認識到殘疾人士運動,從而鼓勵更多弱勢社群參與運動,並促進社會傷健共融。
經濟社論
本屆東京奧運會,在新冠肺炎肆虐的陰影之下,各國選手仍然全力拚搏,為個人和國家的榮譽追求體能的極限,令人感動與欽佩。台灣健兒的表現極為優異,獲得二金四銀六銅共12面獎牌的空前佳績,不僅獲得國人高度肯定,「同島一命」為選手們加油喝采,也讓不少關注賽事的國際人士,注意到台灣不只有珍珠奶茶,還有相當出色的運動表現。 除了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比賽,凝聚全台關注以外,將頒出的2億餘元「國光獎金」,包括金牌2,000萬、銀牌700萬、銅牌500萬,田徑、游泳、體操等主流項目加碼一半,以及前八強和獲獎選手教練都能獲得獎勵,也都成為國人關心焦點。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甚至建議:金牌獎金應提高到1億元,銀牌8,000萬、銅牌5,000萬,破紀錄再加碼1億元,引發國人正反兩面熱議。 郭董的建議,會遭來負面評論的原因,在於我國對獲獎選手的獎勵金,已經在全球名列前茅,若不計非現金獎勵(如南韓免除兵役、北韓送洋房、德國終身啤酒免費、英國發行個人郵票、白俄香腸吃到飽等),我國金牌的2,000萬元獎勵,僅次於喬治亞約3,778萬元新台幣、新加坡約2,335萬元。因此,進一步加碼到大幅凌駕全球各國,是否有其必要? 沒錯,美國金牌選手獎勵,不過是3.75萬美元(約105萬元台幣),日本也不過500萬日幣(約127萬元),但這些獎金都只是對冠軍選手的基礎獎勵,整個社會的連帶獎勵才是重點。以中國大陸為例,2012年倫敦奧運射擊金牌易思玲,在獲得國家獎金50萬人民幣後,陸續獲得省、市、區、縣的獎勵,加上企業和中國大陸奧運代表團赴港參訪獲得的獎勵,總獎勵金超過了1,000萬人民幣。本次東奧為中國大陸射擊拿下首金的楊倩,也已經獲得地產商雅歌爾集團贈送位於寧波的花園洋房,價值550萬人民幣。 美國的獲獎選手,多半會獲得各種贊助商價值不菲的代言合約,少的幾百萬美元,多的達到數千萬美元。例如網球選手大阪直美,一年的代言合約就高達5,500萬美元。 因此,撇開個人榮譽不談,因運動的出色表現帶來的光采,以及奧運獎牌增添自己的商業價值,才是支持選手的最大獎勵,國家獎金其實只是點綴性。 但是,歐美日先進國家,為何企業界可以提供如此豐厚的代言合約支持?因為它們都擁有規模龐大的運動市場,有眾多關心或參與運動的國人在支持選手,讓他們的優異表現衍生出商業價值。例如,美國的運動市場估計在2000年後年產值就超過了2,000億美元,光就四大聯盟(橄欖球、職棒、職籃、冰球)的年收入就超過230億美元以上;若加上周邊運動器材和相關商品,運動市場每年創造5,000億美元的商機。 這麼大規模的運動市場,奠基於美國家庭重視運動,家長從小就會培養小孩某些運動興趣,還會陪同小孩去參加各種訓練和比賽。這種社會可說是「人人皆運動,個個看比賽」,當然運動市場龐大無比;不需要靠政府,民間就足以支撐起一個巨大的運動產業和出色的運動員團隊。中國大陸國務院也藉著奧運熱,推出「全民健身計畫」,目標是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率達到38.5%,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人民幣5兆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東京奧運會,應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近年台灣運動的確有相當正面的發展,各種馬拉松和自行車等賽事逐漸成為風潮,這次東奧選手們的優異表現,必定讓國人更加重視運動;正好是提倡運動的良機,無論是政府或運動相關行業和公協會,都應該把握,打造一個人人從事、關心運動的堅實運動產業,進而產生一個健康的社會。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