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各國政府目前對疫情有兩個處理態度,一是「與病毒共存」;二是「堅持清零」,各有利弊,前者有助於開放社會、恢復經濟,以英國為代表;後者則堅壁清野,防範於未然,以中國為代表。 許多國家逐步放棄堅持清零,是因為疫調成本太高,而且病例數目太多,每天幾千例,要查出每一樁病例的傳播途徑,已經不可能,唯一還堅持做的,只有中國大陸,動輒封城,無論是廣州、南京、還是現在的武漢,無論是幾百萬人PCR檢測,不只每人都做,還做四次之多。 有些國家則採取佛系防疫,英國18歲以上的成年人,90%已完成一劑的疫苗注射,70%以上完成兩劑的注射,首相強生意圖闖關,全面開放,無論是體育賽會、酒吧夜總會,無須戴口罩,沒有量體溫,彷彿已經沒有疫情,英國公衛當局仰賴「群體免疫」效應,相信病毒傳播已經被阻斷。 當然源於印度的Delta病毒開始傳播之後,病毒無法被完全被阻斷,但是打了疫苗的,仍然有較強的抗病毒性,而相信可以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不能再回到封城,於是開始增打第三劑,以有效減少Delta病毒的傳播,以色列與德國都準備開始做。 另一個方式是開始實施疫苗護照,要求進入室內公眾場所,如博物館、戲院,乃至大眾交通工具,必須出示數位證明,這是法國的方式,雖然沒有辦法完全阻絕,但是相對安全,畢竟要與病毒共處,是要冒點風險。 之所以要增打第三劑或是出示疫苗證明,仍要繼續開放,主要是因為經濟上支撐不下去了,可是疫苗證明的反彈太大,一般民主政府會遭到以人權為名的示威抗議,未必容易實施,增打第三劑較為容易。 這兩種方式,何種較有效,見仁見智,大陸前衛生部長高強撰文批評,西方所追求的「與病毒共存」,盲目放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單純依靠疫苗接種的抗疫模式,導致疫情的再次氾濫,「這是英、美等國政治制度缺陷導致的防疫決策失誤,也是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必然結果」,西方將惡化的原因推給Delta病毒,是一種甩鍋和卸責。 但是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的方式,並不能算是成功,尤其是Delta變異病毒正對中國做壓力測試,挑戰中國的防疫策略,但中國仍有一半以上的省份,近二個月陸續出現Delta變種病例,在中央嚴格要求下,各地重新施加新一輪大規模的封鎖、旅遊限制和病毒篩檢行動。北京更有不能失敗的壓力,過去一年來遏制病毒取得的成功,視為對歐美在意識形態和道德上的勝利,特別明年將迎來北京冬奧,以及中共20大,更要維持嚴格掌控住疫情的形象。 但中國若執著於長期保持清零,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北京要付出的經濟和政治成本將會相當可觀,目前中國政府開始對各地官員展開問責,乃至懲處,而由於各地間歇式封城,中國下半年經濟風險升溫,增速可能放緩,高盛與摩根士丹利最新的報告,都下修了對中國第3季GDP的預估成長值。 甚至有人悲觀的認為,在歐美國家通過廣泛接種疫苗實現了群體免疫之後,中國若仍專注於長期消除、清零的目標,反而會使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外開放可能會陷入被動,甚至在未來幾年淪為與世隔絕的孤島。 哪一種方式較好,迄今沒有定論,英國想與病毒共存,未知能否闖關成功,大陸堅持清零,也還有待最後結果,各國政府在這兩種方法之間擺盪,澳洲師法中國,病例數超過十人,就局部封城,但之前對疫情零容忍政策的新加坡,則轉而改用普遍疫苗接種,而達到全民免疫的目的。 台灣目前疫苗打得不夠多,我們還沒有到能夠選擇的程度,但這是我們觀察學習的機會,不要走了冤枉路。
明報社評
香港運動員奧運勇奪6獎牌的熱潮尚有餘溫,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促進體育發展的5項措施,並且澄清這肯定不是三分鐘熱度,同時還透露發展體育產業化的構思。特區政府的體育政策是否深思熟慮,要看政策的執行和成績,但從提出的政策目標與政府架構關係的角度看,需要民政局與教育局等其他部門協調,是否能取得成效,只能審慎樂觀。 特區政府一貫的體育政策是「三化」,盛事化、普及化和精英化。東奧運動會取得前所未有的佳績,在亞洲5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十,全港市民士氣為之一振,這是否可以說明長期執行精英化政策的成績,還有待專家學者的分析,但這些精英運動員所取得的國際頂級獎牌,已經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創造出一場盛事,這是毫無爭議的。 體院擴建加快培養體育精英 精英需要普及化提供人才庫 特首林鄭月娥乘勝追擊,宣布5項新措施,一是加快興建體育學院新大樓撥款申請,爭取在3年後巴黎奧運會開幕前能夠啟用;二是政府與馬會各出資1.5億元,成立「能力提升基金」,促進體育科研以提升運動員能力;三是檢視如何在學校教育加強體育投入;四是鼓勵大學積極招收體育尖子學生;五是探討體育產業化的發展與人力需求。 這些政策是否適切,是否符合香港的整體發展目標,配套措施與資源是否足以達到政策目標,利益相關方如運動員、學校以至商界將會發表意見,在得出判斷之前,不妨仔細分析這5項措施與整體的體育政策如何相關。體育學院大樓於1982年落成,27年後擴建,建築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兩倍,隨着使用人數和服務範圍不斷大增,而今要求撥款9.9億元擴建。體院是培訓運動員的基建設施,有需求而政府財政能力又允許,應該支持。從政策目標的角度看,這是為了達到精英化,跟這個範疇相若的還有「能力提升基金」和大學廣招體育尖子學生。奪得乒乓球女子團體銅牌的3位選手,李皓晴和蘇慧音都是中三輟學,杜凱琹是中五畢業,她們的成功,有個人刻苦努力與教練得力的因素,以前沒有大學彈性招生的政策,新政策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短板。 體育政策的「三化」,一直以來乏善足陳的是普及化,而體育精英必須要有普及化的基礎,才能提供足夠被選拔的尖子,而體育「天才」能夠遇上伯樂,還需要有表現的環境。目前中小學的體育課,只能給學生鍛煉體魄和認識體育的每周幾個課時,缺乏由體育老師發掘和推薦有發展潛質學生的機制。現在提出要加大對學校體育的投入,應該是致力於普及化並且提供精英化基礎的政策,但還要看如何能做到。 政府部門單打獨鬥可以 部門之間需要高層協調 目前政府的架構,民政事務局是負責所有體育政策的部門,下設一個體育專員,包攬所有的工作。體育專員是政務官,需要在不同部門輪替,現任體育專員楊德強本人從小熱中體育,也曾負責過2008奧運馬術比賽場地的統籌工作,稱得上是內行人,但畢竟是偶然因素,如果按照政務官的特性,只負責制定滿足不同利益相關方需求的政策,而且隨時被輪換,很難做到體育政策有始終如一的長期發展策略。體育專員的級別雖然與副秘書長相等,但畢竟不一定是固定的常設崗位,如果能夠做到長期專職和職業化,當可做到政策的長遠穩定性。 民政局下屬康樂文化事務署,管理各種體育場館和游泳池,為市民提供運動習慣的條件,對體育普及化的政策至關重要,而資源統攬在一個部門,市民訂場輪候時間等服務質量優劣,可以從加強管理得以提高。然而,現在提出要由民政局和教育局聯手提高對學校體育投入,則令人懷疑,兩個局之間如何協調,教育局本身對體育課程的設計,沒有執行體育政策中普及化和精英化的要求,能如何跟民政局配合?如果需要經費投入,由哪個局申請、執行和監督,按照經驗,恐怕還會落得兩個局互相扯皮而最終不了了之的下場。 特首林鄭月娥「突然」提出要搞體育產業化,是否三分鐘熱度,有待觀察,但這個構思,要求由民政局牽頭,跟商界和體育界協調,稍後提交報告,是否成事,也只能等報告公開才能判斷。民政局在調查和歸納產業需要的人力資源,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但今後要對產業的各種人才和崗位訂定資歷標準,以及與職業訓練局配合培養方案等等,則牽涉更多的部門,特區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去發展這個產業?則未見有詳細的交代。 目前有一個呼聲是香港跟廣東聯合提出,以大灣區名義申辦全國運動會,甚至亞運會的舉辦權,這才是促進體育產業的根本方向,而且是盛事化和精英化更上一個台階的積極因素。香港要大力發展體育,要訂定細緻的具體措施,也要抓住大方向,否則,難免被再一次懷疑是三分鐘熱度。
星島社論
內地最近爆出兩宗極受關注的性侵風波,一是阿里巴巴女員工被上司及客戶性侵,另一是偶像明星吳亦凡涉強姦未成年女粉絲。事件除引起對內地保障女性權利的關注外,亦引來官媒和政府批評企業掩蓋性侵、飯圈的不良文化,以及背後的資本操控網絡輿論問題,顯示中央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積極落實社會公平正義,打擊企業和網絡霸權,保障弱勢社群。 西方近年興起「MeToo」運動,女性紛紛挺身而出,舉報曾遭性侵或性騷擾。中國近日亦爆出兩宗性侵風波,涉及科網巨企阿里巴巴和偶像明星吳亦凡,事件揭露內地性侵的嚴重性,亦暴露社會不公的深層問題。 阿里巴巴一名女員工上周六晚在社交媒體貼文,控訴上司逼她陪客人喝酒,並被主管性侵犯,她向公司舉報卻遭高層漠視,事件曝光引發輿論狠批阿里,警方亦介入調查。在各方壓力下,阿里巴巴最高層介入,並將涉事主管撤職,知情卻不處理的兩名高層亦引咎辭職。 不容操控媒體 追剿「飯圈」文化 事件引發公眾關注,皆因不少人明白內地職場性騷擾十分嚴重,女員工被逼陪客戶喝酒,更是問題的溫牀。背後原因是內地不少成功企業都是推動「野蠻式」增長,由於發展太快,企業文化及內部監管粗糙,加上東方企業無論日韓還是內地,都要求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人治高於制度,故女員工的保障常受忽視。 風波鬧大後,阿里巴巴手起刀落懲處了相關員工,同時宣布支持員工拒絕陪酒,並調查企業內性騷擾等員工權益受侵犯問題。該公司亡羊補牢,加上其股價周一受事件影響下挫百分之二點五,應有助警醒其他企業對性騷擾問題的重視,並加強員工保障。 然而,阿里風波還有更深層次問題,並遭官媒狠批。《人民日報》旗下新媒體「踏浪青年」發文,指該公司「不要妄想大而不倒,更不要妄想像韓國財閥一樣操控一切,這裏是中國」。該文並質疑事件案發十天才登上熱搜第一,阿里涉嫌以公關操縱輿論。內地網媒亦指出,阿里控制的社交媒體刻意壓低性侵事件在熱搜榜位置,並干預輿論風向。文章警告阿里必須大改革,「國家態度已經非常明確,資本絕不能控制媒體」。 官媒對阿里事件不止關注性侵,更關注背後巨企和資本集團操控媒體,令社會公義不能伸張,這種深層次的關注,在吳亦凡案中亦如是。吳亦凡被揭發涉嫌以「酒桌選妃」方式誘姦未成年女孩,由於行為卑劣故引起公憤,他亦因涉嫌強姦遭警方拘捕。吳的死忠粉絲竟倡議劫獄,則惹來內地官媒關注追星族的「飯圈」文化(由「fans」諧音而來),中央政府將出手整頓。 劍指資本集團 落實社會公平 對吳亦凡案,央媒《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都狠批飯圈文化,指責這個涉及一千四百億人民幣的中國偶像市場,已被「流量至上」的資本黑手操控,尤其惡劣的,是他們誘導大量未成年人應援集資和高額消費。據統計,飯圈網民有近四成未成年,在幕後黑手推動下,這些飯圈粉絲相互謾罵、造謠、攀比炫富,又僱水軍刷量控評,製造話題干擾輿論,這些行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破壞網絡生態。中央網信辦早前已出手整頓飯圈,在吳亦凡事件後,中紀委國家監委亦加入整治。 阿里和吳亦凡案件,性侵只是浮出水面的問題,背後還有巨企、資本集團操控媒體和輿論,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榨取金錢等惡劣行徑。一個國家不能只重經濟繁榮,政府還要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中央近月掀起的監管風暴,以及在兩宗性侵風波中,都深挖內裏的不公不義,杜絕企業、資本集團對民眾的侵害,就是積極落實公平正義、為民執政的理念。
東方正論
國安法一出,牛鬼蛇神驚!繼教協匆匆解散後,又多一個反中亂港政治組織不得善終。消息稱,民陣懾於國安大法,加上跳船成員有增無減,再不盡早了斷,一旦人數不足,恐怕連通過解散也不能如願,故日前急急開會商討「解散民陣」決議,主流傾向同意解散。但正如官媒所說,解散並不能將罪行一筆勾銷,一旦涉違國安法或其他不法勾當,一樣難逃法網。 教協日前在會長馮偉華等人領頭下宣布解散,惟被指僅為理事會、監事會擅作主張的決定,未按會章規定經三分之二會員投票同意,惹來非議。可能前車可鑑,民陣趁目前仍有約8個會員團體尚未跳船,日前臨時碰頭商討解散民陣。消息指,民陣召集人陳皓桓因涉組織未經批准集結被判囚18個月,而民陣其他會員團體頭目如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及副主席何俊仁、社民連梁國雄等同樣被判刑及扣押,故有關的解散決議需知會上述人士,估計本周五將正式開會通過並對外公布。 明眼人都知,民陣步教協後塵「散檔」,絕對是懾於國安法的威力。事實上,民陣走上末路早就有迹可尋,早在今年3月,外媒已引述消息指港府正調查民陣是否獲「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反對派雖矢口否認,但心中有鬼,自此開始了民陣「跳船潮」。本報上月再揭發民陣資金去向不明,過去收取的款項主要寄存於街工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等核心團體的銀行戶口,若資金涉及犯罪所得或外部勢力,戶口持有人可能觸犯洗黑錢甚至國安法罪行,有關報道更是戳中反對派要害。不僅梁耀忠被問及街工代收民陣捐款一事三緘其口,退出民陣的個人及團體更是絡繹不絕,現在只餘下支聯會、職工盟、社民連、工黨等「死硬派」。但隨着支聯會遣散所有員工僅剩空殼,官媒又點名下個被徹查的將是職工盟,反中亂港政客及組織一個挨一個被天收,民陣自然也是氣數已盡。 當然,跟教協一樣,民陣突然自我了斷不過是權宜之計,目的是藉此逃避國安法的大網。必須強調,民陣一直無註冊,亦沒有自己的銀行帳戶,盤數不清不楚,且至今未交代如何處理市民捐款,當中更可能包括外部勢力提供的不見光資金甚至洗黑錢,如果說有人欲藉解散民陣「毀屍滅迹」轉移資金,雖不中亦不遠。尤其是民陣前年曾為「612基金」舉辦遊行籌款,被發現向612基金申請近22萬元作「音響開支」,其後更長期收取612基金資助,與黑暴關係千絲萬縷;其核心成員團體職工盟及香港人權監察等,過去亦被揭發一直收取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分別涉款逾千萬元。民陣是否涉及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大家心中有數。 魯迅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反中亂港的漢奸走狗雖能叱咤於一時,但始終不會長久,必然難逃正義審判。教協和民陣解散不可能將過去一筆勾銷,其頭目下場如何,拭目以待。
頭條社論
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展開五個多月,打針後出現不良副作用或嚴重事故的比率極低,令愈來愈多原本抱猶豫態度的市民,消除了不必要的擔憂,致令近期打針人數維持在高水平,單日平均有六萬多人打針。隨著接種人數增多,出現過敏反應個案亦上升,他們向醫管局尋求評估,卻因個案太多,有人要排期至二○二九年,情況不理想。當局應按個案情況輕重,編排緩急先後,有需要時應向私人診所和醫院求助。 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疫苗過敏安全門診」共收到八千多名要求評估者,當中四千多人未就診,其中一千多人接種疫苗後出現過敏,由於他們接種第二劑疫苗或不安全,故要檢視是否因疫苗而引致過敏,才可判斷是否適合打第二針。由於過敏有輕重之分,部份屬心理因素,醫管局應作一次整體檢視,將所有個案分門別類,先行診治情況嚴重者,減少他們的風險。 須評估個案積壓,始終並不理想,若持續下去,有可能反過來影響公眾接種意欲,醫管局承諾向六個聯網醫院尋求協助,加快處理積壓個案。隨著接種率增加,過敏個案亦可能增加,局方應考慮向私家診所和醫院求助,尋求外判診治服務,以縮短排期時間。同時,對出於心理的個案,若情況極輕微,未必需要處理,應適時修改申請診治的標準,相信會獲得公眾的支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