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
擁有48年歷史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昨天宣佈解散,會長馮偉華表示,近年政治環境轉變,教協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找不到可以化解危機的方案,所以無奈決定解散。目前香港正在經歷大格局的變化,任何組織都在摸索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平衡點」,誰也不能原地踏步,但無論教育界的組織發生何種轉變,香港的教育仍然要向前行,學生接受優質教育裝備自己將來為社會服務,是整個社會的福祉,教師保障學生權益的專業使命不能渙散。 國安法實施一切都要變 任何組織都要變得合規 馮偉華沒有就政治環境轉變的具體內容、教協承受何種壓力、法律風險的細節、以及嘗試過化解危機的什麼其他方案等問題,作出解釋與回應。事實的梗概背景是,香港經歷了一場為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反修例風暴,《港區國安法》通過並實施,很多參與這場社會運動的人被捕或移民海外,很多組織被調查、起訴或解散。北京官方的新華社和《人民日報》上月底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教協這顆毒瘤必須剷除」,香港教育局隨即宣布終止跟教協的合作關係,並且不承認教協舉辦課程的資歷。 香港經歷的反修例風暴,以及國安法的實施,是香港歷來最大的變局,而香港面臨的,相對來說只是小局,是中美兩國世紀角力大局中的局部。中國在崛起,美國要壓制中國冒起的速度與幅度,無所不用其極,香港成為中美較量的地盤,而香港是中國的特區,執行國安法是應有之義,任何可能跟政治沾邊的組織都要作出「合規」的調整。 教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偏離教育專業的政治活動,引起爭議。而今在這個百年大局之變的背景下,教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宣布退出支聯會和職工盟,可能就是嘗試化解矛盾的方案,而馮偉華昨天表示,「找不到有效的方案」,最終選擇解散教協這個「無奈」的決定。對於教協來說,這個決定確實是無奈,也折射大變局之中,調適困難的一面。 教協於1973年成立之初,當時沒有香港認可學位學歷的文憑教師,與學位教師同工不同酬,教協組織大罷課,成功為文憑教師爭取權益。及後的「金禧事件」,港英政府關閉身惹財政醜聞的金禧中學,教師和學生集會抗議,教協起到了領導的作用。近年很多學校因學生人數下降而縮班,教師飯碗不保,以及爭取特殊學校教席等等方面,為保障教師權益,都作出很大貢獻。教協在舉辦各種專業培訓方面,也頗有建樹。在福利方面,教協興辦的超市,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賣教材的範圍,教師獲益良多。教協在司徒華等第一代領導人帶領下,取得社會的認同,有目共睹,而今卻在政治壓力之下,教協理事會找不到化解危機的方案,使這個有近半世紀歷史的組織無法繼續前行,實是無奈。 按照教協的章程,理事會選擇解散的決定,還需要三分之二或以上的會員在特別大會上投票通過才作準,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教協會員與整個社會都會對解散的決定展開熱烈討論,最終決定當然是由教協會員作出,希望討論過程是理性和平靜的,不能因此而為即將開課的學期帶來影響。 教協解散不應出現功能真空期 教育團體代表性多樣化成目標 學校與教師是教育的執行機構和專業人員,不同辦學團體舉辦的學校,有各種組織代表不同的學校,不同學科與級別的教師,也有不同的組織作為代表,還有一些關注教師品德和教育政策的專門組織。數目眾多且多樣化的組織,根據各自的特點,向教育局就教育政策與教師權益等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是教育專業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的機制。 教協作為教育界最大的行業組織,擁有95000名會員,代表不同層級和學科教師的專業地位與權益,並且向教育局轉介教師的投訴,一旦這個組織解散了,其原來擔負的功能,必須要有性質相近以及具有使命擔當的組織替代,否則,教育專業這個良性循環的機制就可能會受到削弱。目前香港有各種各樣的教育團體,相信他們會適時擴大服務範圍,取代教協原來的功能,但教育局也應當更加主動去制定一些鼓勵政策,以確保教協原來的某些功能不會因為其解散而變成「真空」。社會多元化,仍然是香港的共同目標。 歸根結柢,學生的權益才是教育的根本,他們學什麼怎麼學,教師肩負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師之所以是專業人員,是他們具有對教育有所擔當的使命與專業知識。代表他們的權益與專業地位的最大職工會教協解散了,教師的心不能因而「渙散」,為學生以及社會謀福祉的初心不能忘卻。
星島社論
一個擁有四十八年歷史、九萬五千會員的全港最大教師工會,即將進入歷史,令人不勝唏噓。但教協背離初心,政治凌駕專業,走上了歪路,由教育專業團體變為徹頭徹尾的政治組織,二〇一九年修例風暴期間更走火入魔,與「大台」緊密連結,發動罷課與街頭抗爭,與專業愈離愈遠,走進歷史又是必然的。它已被中央視為「毒瘤」,表明必將剷除,如不自行解散,結局亦將被取締。 教協全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成立於一九七三年,以爭取教師權益起家,政治上「又傾又砌」,經濟上經營有道(包括買樓及經營超市),逐漸成為全港最大教師工會,並且自命「三位一體」:既是教育專業團體,也是為教師爭取權益的工會組織,同時亦是社會團體,「促進民主、公義、進步」。 歪離教育正軌 走上不歸路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結束一黨專政」為宗旨的支聯會成立,其領導層很多來自教協。教協開始走上政治不歸路,回歸之後更是「變本加厲」,還參加「民陣」,從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到反國教,再到佔中,幾乎所有的反政府示威,都有其身影,在資源與財政上,亦密不可分。 反修例風暴爆發後,教協更成為重要力量,除了支持「違法達義」衝擊法治,也多次鼓動學校罷課,罔顧學生權益和安危,其造成的氛圍,把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學子推上街頭。對於參與暴亂而被捕、在校園內宣揚「港獨」的教師,教協一味盲撐,還成立「訴訟及緊急援助基金」,稱要為被捕教師提供經濟和法律援助。在這場政治風暴中,逾萬人被捕,包括近四千名學生,有逾一千七百人未成年,教協對此負有部分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官方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炮轟,要求徹查教協,剷除毒瘤之後,特區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終止跟教協的工作關係。教協最初還努力想尋找出路,否認自己曾煽動學生示威,強調自己反對「港獨」,並聲稱「今後將聚焦教育專業和權益的工作,全力做好工會的本業,服務會員,並繼續為會員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務」云云。 臨危急轉軚 難改取締厄運 然而,這急轉軚也正折射出教協多年來偏離宗旨,走離專業團體的正軌,變為政治凌駕專業的組織。儘管教協似乎想「回頭是岸」,退出支聯會、民陣、職工盟、國際教育組織,並宣布成立「中國歷史文化工作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但為時已晚。尤其是教協仍然堅持政治立場不變,這些做法被外界視為只是權宜之計。中央既已定性之為「毒瘤」,就勢必會「剷除」,以推動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回正軌。 事實上,教協作為註冊工會,過去的所為亦已經觸犯相關法例,包括涉嫌違反《職工會條例》、《社團條例》和《香港國安法》。教協會長馮偉華昨天說,解散教協的原因是無法化解當前危機。確實,教協已經無路可走,自行了斷也許是最好的出路。
東方正論
自作孽,不可活。上月底遭兩大官媒炮轟為「毒瘤」的教協終於宣布解散,主席馮偉華昨日煞有介事聲稱,隨着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變化,感到巨大壓力並無法化解危機,理事會一致決定解散教協並獲得監事會支持。顯而易見,教協匆匆離場並不是「迷途知返」,而是與民陣、支聯會、職工盟及國際教育組織割席,並假惺惺地成立中國歷史文化工作組後,依然未能獲得姑息,才不得不來一招「金蟬脫殼」博甩身。 廣告 可以看見,教協遭官媒狂轟後,初時仍然死撐,自恃有9.5萬會員「人多勢眾」,揚言教育局與其斷絕來往是對整個行業的損失,企圖將數以萬計的教師綁上戰車,結果卻不得要領,不但教育局強硬表示不會因教協短期內的回應而改變終止工作關係的決定,甚至招來警隊一哥蕭澤頤首度開腔,表明警方不排除調查教協,如發現有企圖違反國家安全或刑事行為必會追究到底。 至此,教協終於知道所有垂死掙扎和忽然轉軚並無起到作用,港府以至中央都不賣帳,惟有「無奈」地為有48年歷史、回歸後變質為反中亂港政治組織的教協畫上句號。 別看馮偉華昨日擺出冤屈狀,聲言解散教協責任誰屬由公眾評價,言下之意即是錯不在我,而是遭到政治打壓,其實只是作賊心虛。如此說詞公眾早就見怪不怪,皆因反對派永遠不懂反躬自省,永遠只知諉過於人。儘管教協一再自稱是教育專業團體,又口口聲聲「重視學生安全」、「沒有煽動學生示威」、「反對港獨」,甚至厚顏無恥改口說要培養教師家國情懷,但除了愈描愈黑,根本不能起到蒙蔽公眾視線的作用。 大家不會忘記,由反廿三條到反國民教育,由支持佔中到煽動黑暴,教協動輒號召全港罷課罷學,與民陣、支聯會、職工盟等反中亂港組織沆瀣一氣,更被揭發會址出售及推介美化黑暴書籍,並代「612黑暴基金」代收支票等等,如此種種,不勝枚舉,豈是一個解散動作便能輕易撇帳? 更遑論教協立會宗旨之一就是以「社會團體」自居,開宗明義要「促進社會的民主、公義和進步」,這哪裏是教育專業團體?特別是所謂的民主、公義和進步,只是根據本身政治立場詮釋,亦即是逢中必反、逢港府必反。即使這些文宣都隨着教協「改頭換面」而在其官方網頁下架消失,但有做過就是有做過,有講過就是有講過,現在才來反口已經太遲。 實際上,教協以「教育專業團體」為包裝,卻熱衷於搞政治,不斷興風作浪,比民陣、支聯會等反中亂港組織更有欺騙性和危害性,皆因受其荼毒和洗腦的全是年輕學子,足以摧毀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官媒形容其為誤人子弟、必須剷除的毒瘤顯然並無誇張,走向末路完全是咎由自取。 當然,教協自我了斷是一回事,須依法清算又是另一回事。反對派總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就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平日將「五大訴求」、「違法達義」、「核爆都不割席」等口號叫得震天價響,結果一遇考驗即跪低,毫無擔當之餘,更以為只要退黨、跳船、割席、收檔便能保平安。說到底,教協跟其他反對派一樣不自量力,過於高估自己,過於低估中央。在國家面前,反對派直如蚍蜉一般微不足道;在國法面前,更是休想心存僥倖,只要幹過違反國家安全的勾當,便要有接受法律制裁的準備。至於馮偉華表示將變賣教協物業等資產,外界更需留意其巨額金錢流向,慎防有人夾帶私逃。 事實再次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辰一到,一切都報,現在正是各反中亂港政治組織及政客遭受報應的時候。隨着黎智英收監、壹傳媒收檔、支聯會名存實亡、民陣土崩瓦解、教協自我了斷後,其他亂港組織如職工盟之流顯然有得震無得瞓,香港終於見到撥亂反正的曙光。然而,正本清源的舉措不能就此停步,尤其是改革教育不能再拖,教育局更要揪出業界黃師獨師,不容他們繼續毀人不倦。惟有從小培養年輕人正確的國家民族觀念,認同中國人國民身份,香港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反中亂港勢力,才能達致長治久安。
頭條社論
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大豐收,取得一金二銀三銅,全城鼓舞,公眾要求推動體育發展之聲,清晰可聞。港府快速反應,昨天公佈五項措施,多方位支援年輕人投身運動事業,奠下基礎,並提供更多前行的門路,但離開運動員全職化、運動產業化,尚有頗大空間,商界是時候出手,投入更多所需的資源。 港府的五大措施,包括撥款九億九千萬元加快興建體育學院新設施大樓、與馬會各出資一半成立三億元「能力提升基金」、民政事務局加強支持學界體育活動、八所資助大學為兼顧學業與運動的學生提供更大求學彈性,以及推動體育成為一項產業,可見港府為力挺年輕人投身運動事業,投入了更多資源,亦從政策上提供更多方便,但單靠官方出手,並不足夠,以海外國家為例,必須有商界投入,運動事業才會有飛躍的進步。 就以日本為例,大企業十分支持運動比賽,更成立自己的球類隊伍,投入比賽,既提高商譽,也推動運動產業化。更不用說歐美的大型運動聯賽,由於有大量的觀眾支持,加上龐大的廣告贊助,鼓勵年輕人全力投入,爭取最高的表現,換來超高薪的回報。同一時間,由於商業資源豐厚,足以推動體育教練、科研、醫學等產業發展。香港商界要發力,配合社會對運動普及化的需要。
經濟社論
韓國第一家上市的純網路銀行Kakao Bank,上周五上市第一天股價上升74%,市值為32兆韓元(約新台幣7,700億元),成為市值最大的銀行業者;周一股價繼續上漲12%。此一現象對台灣正在起步的純網銀業有相當的啟示作用,其運作模式可供參考。 在Kakao Bank上市之前,韓國市值最大的銀行為國民銀行(22兆韓元)。2020年Kakao Bank淨利1,136億韓元,比前一年增八倍;其股東權益為2.8兆韓元, ROE為4.1%。反觀國民銀行2020年淨利為3.46兆韓元、股東權益為43.4兆韓元, ROE為7.96%。Kakao Bank的權益規模遠低於國民銀行、權益報酬率也不及於國民銀行,但市值卻大幅領先?股市投資人的估值,主要關鍵在於Kakao Bank金融服務平台的巨大流量,所反映之未來高成長的預期。 Kakao Bank成立於2016年,實際開業後僅花兩年就成功轉虧為盈;其最大股東是韓國網路龍頭Kakao Corp,持股比率為32%。Kakao Corp為韓國市占率95%的免費聊天軟體Kakao Talk的開發商,另一家子公司電子支付商Kakao Pay也在準備上市。Kakao集團提供的服務包括通訊軟體、電商、電子支付、純網銀、漫畫、影音娛樂、廣告、遊戲等領域,建構成數位金融之完整產業鏈。反觀韓國另一家純網銀K bank經營績效就差多了,成立四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第2季淨利為39億韓元(不到1億新台幣)。 Kakao Bank目前主要收入為利息,主要提供無擔保的個人信用貸款,占韓國6%的市占率。該行受到投資者青睞的重要原因,在於它不僅僅是家銀行,更是一個廣大的金融服務平台,它同時也為其他金融業者媒合消費者,並從中抽取費用,甚至還擁有廣告業務。各家金融公司為何選擇與Kakao Bank合作,主要看中其巨大的「流量」。截至今年6月底,Kakao Bank獨立App的用戶數量為1,671萬,今年第1季的月活躍用戶數為1,335萬人。 Kakao Bank近來的發展,首先是2020年2月收購Baro證券60%股份,之後推出數位代理平台(Kakao Pay Securities),其針對年輕族群設計商品,讓使用者可以把剩餘資金購買ETF。其次,今年6月Kakao Bank與韓亞金融攜手推出證券帳戶開設服務,這是第四次與證券公司合作。截至今年6月,透過Kakao Bank股票開戶數量為429萬。 再者,Kakao Bank今年7月中旬推出「Kakao Bank樂天信用卡」,此卡加入Kakao之友的功能,年費為1.5萬韓元(約合新台幣360元),使用該卡支付媒體、外賣、購物等指定加盟店訂單時,可享受5%的優惠。去年Kakao Bank與四家銀行合作發行信用卡,截至今年6月累計申請數量約為68萬張。 韓國純網銀發展對台灣的啟示為何?首先,台灣純網銀的生存環境,從遠距開戶、電子支付與數位金融發展,其便利性可操作性都不及韓國,但2019年7月底,金管會卻宣布核准三家純網銀的申請設立,包括:連線、將來與樂天銀行,皆通過審查獲得牌照,與之前宣布只開放二家的政策有異。今年上路的兩家純網銀,樂天和連線銀行,上半年合計開戶數僅為22萬戶,令人擔憂這三家純網未來會有幾家生存下來? 再者,台灣純網銀高階經營者大都是來自於實體銀行與電信業,而一開始是以較高利率吸引民眾開戶,然而由於面臨實體銀行之網路銀行業務的競爭,發展並不如預期,而且客戶忠誠度不高,導致獲客成本高。其實不管實體銀行的網路銀行業務,還是純網銀業者,皆遇到的難題是吸引來開戶的客戶,並未積極接受信貸、理財與其他服務,導致很難獲利。由於純網銀的平台沒有足夠的流量,也很難與其他金融業者合作,無法展延服務的空間。因此,純網銀業者必須跳脫目前的思維,參考Kakao Bank,重新建構高流量的金融服務平台,才有發展的空間。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