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3日再度協商「囤房稅2.0」修法,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囤房稅並非解決高房價的萬靈丹,不過承諾會在三個月內提出修法評估報告,包括非自住住家最高稅率3.6%再調高,針對1,734個囤房大戶的租賃所得專案查核等。由此可見,財政部研議囤房稅的速度稍微加快,但態度仍顯消極,尤其老是以非解決高房價的萬靈丹做為擋箭牌,更是模糊焦點。 就讓財政部自己的統計數字來說話吧。根據財政部最新的房地合一稅統計,今年上半年共課稅4.7萬件,達去年全年7.4萬件的六成;稅額達122億元,已直追去年全年的129億元。換言之,今年上半年以去年六成的件數即收到去年整年的稅收,顯示今年上半年房價漲幅確實不小,讓投資客獲利甚豐,才有稅收的大幅成長。另一方面,也顯示今年7月上路的房地合一稅2.0,確實讓投資客為躲避五年內出售的重稅而急忙獲利下車。 問題是,目前的房屋持有稅負擔太輕,來不及下車的投資客在7月起只要延長持有期間至五年以上就可規避重稅,卻將使房市供給及交易減少,從8月房地合一稅收較7月大減54%,至10月止的平均每月申報件數也比上半年減少,可見得房地合一稅2.0造成明顯的閉鎖效果。 再以房地合一稅105年實施以來共課稅26萬多件,稅收共407億多元計算,過去五年半的平均每件稅額為15.5萬元。新制實施以來共申報12萬多件,稅收28億多元,平均每件稅額為23.7萬元,是過去五年半的1.53倍,代表主要是房價持續上漲所致。換言之,當初許多有識之士,擔心房地合一稅2.0產生的閉鎖效果,會帶動房價持續上漲的疑慮,已經發生而且獲得印證。而這也是學者專家建議房地合一稅2.0需要囤房稅2.0的搭配的最主要理由。 再進一步看看囤房稅1.0實施的成效。財政部統計顯示,即使排除共有、營業、地下室、自住住家用等情形,擁有非自住房屋(夫妻及未成年子女持有第四戶以上)的人數,從104年實施時的33.6萬人,連年成長到109年的48.2萬人,今年囤房人數更增至50.2萬人,等於七年來囤房人數成長50%,囤房人數僅占持有房屋總人數的4%,卻擁有14%的房屋,財富集中的現象明顯加劇,顯示囤房稅1.0絲毫未能改善囤房現象。 囤房稅1.0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是門檻稅率1.5%太低,只比自住的稅率1.2%高0.3個百分點,囤房客根本就不會放在眼裡;最高稅率3.6%也是虛有其表,因為財政部在房屋稅條例中規定「各地方政府得視所有權人持有房屋戶數訂定差別稅率」,結果是只有台北市、宜蘭縣、連江縣、桃園市門檻徵收率超過2%,其他地方政府的徵收率都從低訂定為1.5%。 因此,要改進囤房稅1.0的缺點,財政部首應修法提高囤房者的門檻稅率,至少要達到營業用房屋的門檻稅率3%,再按持有房屋戶數訂定累進稅率,例如從持有非自住房屋的第二戶起,每多持有一戶稅率即調高1%或更高,讓地方政府沒有閃躲空間,甚至樂觀其成。但為避免房東藉機調高房租而轉嫁稅負給房客負擔,可考慮對囤房者「出租減稅」。 至於蘇部長提到稅基偏低的問題,財政部可運用自己掌握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法權力,立即展開行動,建立督促地方政府調高稅基的誘因機制。財政部只針對1,700多位囤房十戶以上者專案查核使用情形及申報租賃所得的作法,仍是避重就輕。囤房對居住正義的傷害,是經濟優勢者排擠弱勢者的居住基本人權,改革對象不能偏廢。 總之,房地合一稅2.0對房價已經產生推波助瀾的副作用,需有囤房稅2.0的立即實施,大幅提高囤房客的持有成本,也有助於釋出空屋並平抑房價,實現居住正義。
明報社評
終審法院就非法集結、暴動案中,裁定基本形式的「共同犯罪計劃(Joint enterprise)」(亦稱伙同犯罪)、「被告不需在場」及「共同目的」3項原則,並不適用。裁決釐清了法律原則,使涉及反修例風暴約80宗暴動案(約600名被告),得以推進處理;另外,終院裁決同時,進一步詮釋非法集結罪及暴動罪涉及的元素,明晰了怎樣才涉及觸犯相關罪行,須負上法律責任。終院這項裁決,廓清法律爭議,並為「參與」非法集結、暴動罪行訂立準則,使各方知所遵行,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共同目的、伙同犯罪原則 不適用非法集結暴動罪行 前年7月28日上環暴動案,湯偉雄獲判無罪;2016年旺角衝突中,盧建民暴動罪成,兩人就《公安條例》下暴動及非法集結罪定義上訴至終審法院,終院以兩案關連,合併處理。其中盧案涉及「共同目的」。終院裁決認為法律上並無規定要求參與者之間,須有額外共同目的,控方只須證明被告意識到其他人等相關行為,並有意圖參與其中,因而裁定盧建民敗訴。即是「共同目的」原則不適用於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 湯案涉及「伙同犯罪」和「被告不需在場」原則,控方爭議「伙同犯罪」原則可以涵蓋暴動中「物資站」、「主腦」等不在場角色,能夠填補現有法例空白,不過,終院認為非法集結和暴動罪行,結構上互相關連,「參與」是「至關重要元素」,被告是否參與蓋過一切,裁定這兩項原則不適用於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並認為若非如此,「參與元素」在這類罪行中,會造成混淆。 終院裁決,表面上使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更難被定罪。證諸兩年前諸多涉嫌非法集結及暴動場面,現場以外,確實有毋須現身的參與者,卻是整個場面的元素,甚至是重要組成部分。終院裁決詮釋暴動及非法集結罪行定義時,就「參與」有3種表述,看來是回應有關情况,包括: (1)無論被告是否身處現場,若有推動、鼓勵或促進非法集結或暴動的行為,均可按協助主犯和「不完整罪行」(secondary and inchoate liability offences),予以懲處,按「從犯原則」,這類從犯可被判處與主犯同樣刑罰。「不完整罪行」即涉及煽動、串謀元素等罪行。(2)非法集結或暴動參與者,若曾協議共同參與有關非法集結或暴動,並且預見實行時,他們其中一人或多人可能會干犯更嚴重罪行,參與者可能會就更嚴重的罪行負上法律責任。(3)被告單純身處非法集結或暴動現場,不招致刑事責任;不過,若被告身處現場並透過說話、標記或行動提供鼓勵,則可因「參與」,或協助及教唆其他人干犯非法集結罪或暴動罪而被定罪。 堅持法律原則補漏拾遺 終院裁決等同「法官立法」 由此可見,終院按「伙同犯罪」及「被告不需在場」原則,否定了適用於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這是以法論法,也是對法律原則的堅持。然而關於3種「參與」情况,實際上暴露了隱蔽參與者,使他們須負上相應法律責任,可視為此乃強化對付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的法律手段。日後,終院裁決將成為同類案件審理的準則,可以說,今次終院裁決,實質是「法官立法」,在兼顧法律可操作性和公平原則下,補漏拾遺,確保法治得以彰顯。 對於整體社會,終院裁決並詮釋,對於參與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所臚列元素、被告在箇中角色和作用,清晰明瞭,可以減少因為誤解而墮法網,從這個角度審視,裁決對於強化規範,修補社會流弊,應可起到一定匡正作用。對於檢控當局,提出「伙同犯罪」及「被告不需在場」原則,直接適用於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是期望「便宜行事」,省卻工夫,但是在法律原則和法治公平底下,當局未能得心應手。終院的裁決無疑提高了檢控門檻,警方須耗費更多人力蒐集更多證據,不過,終院詮釋非法集結及暴動罪行定義,一定程度上也強化了可操作性,讓檢控當局有更大空間迴旋,例如裁決提出「從犯原則」,未嘗不可以解讀為當局檢控相關罪行打開另一道門。
星島社論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一如外界預期宣布縮減買債計畫,並在明年中將全停買債,加上儲局主席鮑威爾續派定心丸,表明減買債並非將要加息的信號,美股再創新高。但從儲局言詞可窺見,其對通脹憂慮比以前加重,明年下半年需要加息的可能性正不斷上升,若加息憂慮持續增加,可能令位高風險亦高的美股,隨時出現大震盪。 聯儲局結束兩天議息會議,香港時間周四凌晨宣布,現時每月買債一千二百億美元的計畫,將逐步縮減,由本月起每月減少買債一百五十億,直至明年中不再買債。聯儲局減買債並不等如收緊銀根,只是減少為氾濫資金挹注,要到儲局回購債券或加息時,才會令市場銀根收緊,現在只是撐經濟的力度縮小而已。 通脹來勢洶 樂觀預測受質疑 儲局退市行動如此審慎,因擔心復甦中的美國經濟未能持續,又或儲局由放水轉為收水的過程會令市場過度反應,若引致股市大跌、債息急升,將為經濟添煩添亂,亦令儲局進退失據。因此在縮減買債規模時,就不斷安撫市場,鮑威爾強調減少買債不是將要加息的信號。 然而,無論聯儲局會後聲明抑或鮑威爾記者會,都隱藏着一個訊息,就是聯儲局對高通脹的憂慮增加,這可能逼使該局要加快收縮買債步伐和提早加息。 對於目前通脹高燒情況,儲局仍強調屬「暫時性」,因這是供應鏈現瓶頸和需求增加所致,預計明年第二或第三季通脹可回落。儲局對通脹一直表現樂觀,年初時已說高通脹只屬暫時,但「暫時」高企的通脹一年也沒有下降,儲局現說要維持到明年中,外界擔心這仍是過於樂觀的估計。 此因導致港口擠塞、不少貨品供應鏈瀕近斷裂的問題,業界估計可能要延續至明年底甚至後年,才能完全解決;另外,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能源價格近月暴漲,亦至少要待這個冬天過後才能紓緩,能源價格飆高將快速推升未來數月物價。 此外,鮑威爾承認多個指標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非常緊張,且薪資上漲令儲局不安,擔心會出現薪資與物價互相推高的螺旋式上升。疫情令美國人更多在家工作,近月掀起「大辭職潮」,單是八月就有四百三十萬人辭職,佔勞動人口百分之三,部分辭職者認為人只能活一次,故要改變工作模式,此將令美國勞動力參與率下降問題惡化,亦可能令儲局期望工資升幅放緩落空。 聯儲局對通脹的樂觀預測,已惹來不少質疑,前財長薩默斯就警告,美國通脹可能會失控。為免外界質疑儲局輕忽通脹,鮑威爾表明儲局對通脹保持警惕,在必要時會採取行動,將通脹率壓回百分之二的目標,言下之意即不排除加快縮減買債步伐和加息。 加息步伐或加快 市場將震盪 市場亦不斷推前儲局啟動加息日期的猜測,由早前較多人相信儲局在明年九月加息,到最新數據顯示,有六成一聯邦基金期貨投資者預期明年六月將會加息,明年底前儲局更需加息兩次。 儲局縮減買債只是減少向市場放水,但一旦加息就是收緊銀根,令市場氾濫資金減少,其意義極為不同。股市一向對遠慮不太關注,眼前炒作才是實際,故儲局不急於加息論,令美股再創新高,然而若通脹持續高燒,倒逼儲局要採取行動遏通脹,只怕美股難以承受加息憂慮的加劇,可能觸發恐慌情緒。 去年三月美股便因恐慌而出現暴挫,但很快就回穩,今年美股更不斷創新高,怕的是美股正上演狼來了的故事,若通脹繼續高燒,儲局被逼加快加息步伐,狼就可能真的到來。
東方正論
盼星星盼月亮,港人苦候中港通關多時終於傳來好消息。自港府大幅收緊防疫及入境安排後,消息指粵港兩地有望在下月實現「小通關」。問題是,中央有意在聖誕節前夕向港人送大禮是一回事,港府防疫能否做到滴水不漏又是另一回事,加上「健康碼」仍未落實,外界擔心臨門撻Q,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有傳媒引述內地衞生部官員指出,中港免隔離通關最快在下月中旬落實,每日設有限額,並需使用旅客「健康碼」系統,以及一套香港與內地監測「紅、黃、綠碼」系統。措施初步試行期間,旅客活動範圍僅限於廣東省,而深圳將是唯一的通關口岸。其他條件仍在商議,包括制訂兩地對用家取得「紅碼」、「黃碼」及「綠碼」的標準,據悉有關安排主要參照內地規則,過關者必須在港取得「綠色健康碼」才可轉換成「粵康碼」通關。此外,中港兩地正研究建立一套可行的熔斷機制,訂明甚麼情況下需要熔斷,甚麼情況下可以重新通關等。 對此,中央對港機構鬆口表示香港實現了動態清零,恍若萬事俱備,只欠正式公布而已。這就難怪本地零售股聞風起哄,多個珠寶鐘錶大牌的股價昨日錄得可觀升幅,為死氣沉沉的市道帶來活水。實際上,市民固然盼通關盼到頸長,商界更是望眼欲穿,急需內地旅客打救。儘管現時有「來港易」計劃供內地旅客來港,但每日名額只有1,000個,對零售市道刺激作用不大。惟有粵港澳全面對等互通,方是挽救經濟的治本之策。 現在最大的憂慮反而來自港府。眾所周知,港府高官向來是《梅菲定律》的忠誠實踐者,即「凡可以出錯的地方皆會出錯」,以其往績觀之,防疫會否臨門失守,實在無人說得準。香港的外來輸入個案每天仍然源源不絕,昨日便有7宗,當中6人帶有變種病毒株,反映「外防輸入」仍未做到萬無一失。再說,本地疫情清零已久,偏偏中港通關拖到今日仍然只聞樓梯響,反觀粵澳早就互通,證明問題出在港府身上。君不見,疫情自去年2月在本港爆發,直到今年中實現連續多月清零,內地卻依然不為所動,不肯對港人打開大門,擺明對港府防疫兒戲沒有信心。 要不是中央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港府不得不改弦更張,宣布取消豁免40類人士免檢疫入境,新冠肺炎康復者出院後仍要到指定地點隔離,以及擬在機場分隔來自內地及其他地方的入境人士等,通關也難以露出曙光。事實證明,過去正是港府開門揖疫,急欲「與疫共存」,才令通關一拖再拖。 然而,通關最重要的「健康碼」及「紅、黃、綠碼」,至今未有推行詳情,港府僅在「安心出行」上打轉,擾民至極。這也沒有甚麼好奇怪,港官先天性對「健康碼」抗拒,不是拿私隱說事,就是以「一國兩制」為擋箭牌,揚言香港防疫要有自己一套,人為地阻礙通關。「狼來了」的故事教訓深刻,中港能否趕在聖誕節前「小通關」,並在農曆新年前全面互通,只能拭目以待。
頭條社論
英美等地的新冠疫情持續反彈,港人出行海外的期望,短期內不能達到,但爭取與內地通關則漸見眉目。昨天港澳辦發言人形容,香港在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了動態清零目標,並透露中港恢復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按照相關說法,料中港短期內會恢復有限制的人流互通。為了確保通關順利,港府要持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香港經濟搭橋,接通大灣區的經濟活動。 社會各界殷切要求與內地通關,港府表現積極,近日取消多個入境豁免群組,以加強外防輸入;同時,內部亦擴大「安心出行」的使用,並推出免疫力低或高風險群組打第三針等內防反彈措施,保證疫情持續放緩。本港長時間沒有錄得確診個案,只是每天有幾宗輸入病例,可說形勢穩定,令內地較為放心。 一般預料,兩地當局會小心為上,初期僅會安排「小通關」,容許商人、緊急人道個案跨境,看往後情況,再作定斷。即使暫只開一扇「小門」,已經難能可貴,港府不能鬆懈,必須經常審視及改進各項防疫舉措,一方面遏止海外變種病毒入境,另一方面持續實施嚴格的出境檢疫,防止病毒由香港進入內地,並配合內地的防疫要求,讓「小門」常開,再爭取擴大,推動港粵兩地經貿、人流慢慢復常,令香港銜接大灣區內循環,從而提振經濟。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