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中國大陸在9月16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灣在9月22日也宣布將申請加入CPTPP。依據CPTPP第30章規定開放亞太經合會(APEC)成員加入,均為APEC成員的台灣與大陸當然有權申請加入。大陸雖然早已表態將認真考慮加入CPTPP,但是以往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陸主導性強,品質也不高;而此次正式申請門檻高且美國色彩濃厚的CPTPP,多少還是出乎意料。 至於台灣很早即表明加入CPTPP的高度意向,不過以往台灣主要是由內部建構符合CPTPP環境下,遊說各國支持,營造台灣加入CPTPP的良好氣氛。而此次由政府宣布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身分申請加入CPTPP,再加上兩岸申請入會時機相隔很近,自然格外受到關注。 未來台灣申請過程,除了必須做好市場開放準備外,還必須因應大陸阻撓。在過去兩岸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雖然當時WTO一再強調是兩個獨立個案,但最終也必須屈就於政治現實,達成台灣不能早於大陸入會的共識。 由於大陸不少經貿措施與CPTPP相抵觸,反觀台灣很早就在準備加入 ,經貿規範與CPTPP相容性較高。未來對台灣最理想狀況是台灣可以順利加入 ,而大陸則不得其門而入,由目前兩岸經貿體制之差異,確實是有其可能性。大陸在台灣提出申請後表示台灣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並強調台灣過去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身分加入WTO,並不構成先例。顯見在兩岸關係惡化下,大陸對於台灣國際參與空間更加打壓。所以未來大陸即使無法進入CPTPP,也會阻止台灣入會;更不太可能坐視台灣捷足先登,台灣早於大陸加入CPTPP的可能性大減。 回顧兩岸雙邊經貿開放,基本上大陸對台灣開放較多,而台灣對大陸限制較嚴。即使在兩岸加入WTO,大陸給予台灣最惠國待遇,台灣仍然維持對大陸的經貿限制。而後在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是大陸台灣開放幅度較高的不對稱模式,例如大陸對台灣539項產品包括18項農產品免除關稅,但台灣只將大陸267項工業產品納入免稅範圍。 除了ECFA雙邊機制外,早期大陸也單方向將包括鳳梨、蓮霧及釋迦等15項農產品免關稅,利用契作採購台灣農產品,另外針對在大陸投資及創業的台灣人民也有一系列優惠政策。大陸的讓利政策,各方解讀不一,但動機當然不單純,主要是以經濟來籠絡台灣,並增加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當兩岸關係不佳時,大陸開始全面檢討讓利措施,也開始縮減規模,例如取消農產品契作,以及最近對蓮霧及釋迦的進口限制,均成為引發兩岸交鋒的焦點。 在兩岸都加入CPTPP,雙方必須一體適用CPTPP的優惠待遇。屆時台灣對大陸不開放,但對其他CPTPP成員開放,類似WTO雙軌模式將會行不通。台灣必須將現行對大陸的經貿措施,由低於WTO標準,大幅提升到超越WTO的CPTPP門檻。事實上ECFA開放範圍只侷限在項目不多的早期收穫清單,之後的服務貿易及貨品貿易協議因為台灣社會高度疑慮,以及反中情結下而觸礁。但是台灣未來在CPTPP下對大陸的開放,將遠高於服貿及貨貿的標準,例如台灣除了需全面或大幅解除目前對2,445項大陸貨品進口禁令,還要搭配CPTPP快速降稅時程;對於外資及陸資開放範圍以及審查機制必須一體適用。在其他領域例如金融及專業人士對大陸特有的限制,也需通盤檢討。 如此一來,加入CPTPP對台灣的衝擊,遠高於台灣對其他成員開放的影響。台灣在進行加入CPTPP影響評估時,如何面對在CPTPP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也須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明報社評
現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今天出爐,處理土地房屋問題,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報告兩大焦點。過去兩年多,香港政治形勢劇變,原來的格局一去不返,大破過後謀大立,需要的是政策、決心和行動,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因為眼前局面回穩,便自我感覺良好。新一份《施政報告》有否對症下藥,需要放在大破大立這一框架下檢視,當局既要放眼長遠高瞻遠矚,同時亦要處理眼前痛點,力求立竿見影。施政目標訂得夠高夠嚴,方能倒逼變革求進,空有恢宏藍圖不足以成大事,無論公屋輪候時間、精簡土地開發流程,還是新界北發展等,當局都應該訂下清晰目標和具體推進時間表。 政府要有憂患意識 提防自我感覺良好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今年《施政報告》以天藍色為封面,主題是迎來新局面新機遇,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香港回復穩定,二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今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林鄭表示會「聚焦未來」,同時亦會總結本屆政府工作。林鄭早前稱,盤點過去4年《施政報告》合共900多項措施,「只有數項無法完成」,認為施政成效「不算差」,然而檢視施政成效,真正關鍵不在官員做了多少事,而是所做的事能否達至目標、取得理想效果。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嚴重,一大堆措施,倘若只是小修小補,根本無助解決民生積弊。 回顧過去數年,由年金設立到垃圾徵費立法,政府事情是辦了,可是跟預期卻頗有出入,要麼市民反應平平,要麼措施半吊子,連落實日期亦待定。且不說取消強積金對冲制度「走數」,當局在造地建屋方面的成績亦難言理想,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平均要等5.8年。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已覓得330公頃土地,可滿足未來10年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要,首次做到《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云云,然而房委會和房協數月前公布的建屋數字卻顯示,今年公屋實質建屋量乃是6年新低,只得萬多伙,預計未來5年建屋量只有10萬伙左右,能否做到10年建屋31萬,叫人懷疑。憂患意識是驅使當局有所作為的重要動力,自我感覺良好,容易令人鬆懈,為政者需要時刻警惕。 香港經歷了反修例風暴及疫情衝擊,各方面都出現了很多轉變。《港區國安法》實施及選舉制度修改,改變了香港政治格局,過去10年的對抗式政治告終;經濟民生方面,除了旅遊、航空等行業復元無期,整體市道總算從疫情谷底走出,失業率亦逐步回落。有人不滿政治現狀,擔心香港前景,選擇移民,然而對於大多數選擇留下的人,民生與發展問題,始終需要處理,特區政府責無旁貸,現在是時候坐言起行,大破大立,打開新局面,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內容,將反映當局是否有這樣的魄力和決心。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前海方案」成為大灣區融合一個重要接駁位,一個相應的「新界北方案」,倘若規劃得宜,可以一石二鳥,一方面有助香港把握機遇融入灣區,另一方面亦可將新界北建設成為一個新的宜居宜商核心區。最近政府人士密密吹風,提出以鬆綁祖堂地轉售等措施,釋放更多新界土地,另外又提到要打破新發展區傳統規劃模式,不再是一個區一個區獨立處理,而是「以面代點」去做通盤規劃,當局將把粉嶺北、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等5個新界北新發展區整合一併規劃,並會興建北環線鐵路和前海跨境鐵路作為配合,有人甚至形容,這將是新的「玫瑰園」計劃。 空有恢宏藍圖不足夠 還須進取目標時間表 覓地建屋也好,融入灣區也好,當局都要跳出既有思維框框,大破大立。當局規劃新界北發展,當然要有長遠願景,然而也要有清晰路線圖,包括短、中、長期目標,以及推進時間表。港英時代的玫瑰園計劃,十大基建8年間相繼落成,新界北發展到底要花多少年,令人相當在意。香港房屋問題水深火熱,短中期供應必須顯著增加;深圳前海擴區發展,中央定下的目標,分別是2025年建立健全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營商環境,以及於2035年建立與港澳產業聯動、市場互聯互通的創新發展模式,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明日大嶼提出3年,今年才通過研究撥款,倘若新界北發展也是龜速推進,願景再華麗亦不過是紙上談兵,遠水救不了近火,遑論追上前海的腳步。 解決房屋問題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某程度已是特區政府的硬任務,即使換屆相信也不會太影響相關政策的延續性。一個有為的政府,施政應該定下清晰、進取的目標,作為自我鞭策的動力,內地常說「倒逼式改革」,就是以責任落實、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為指導方針。特區政府同樣需要這種意志和決心。輪候公屋3年上樓,生地變熟地流程壓縮至少一半以上時間,新界北發展短(5年)、中(10年)、長(15年)期目標,政府都應該許下具體承諾,有了進取目標,然後雷厲風行去做,這樣才是大破大立。
星島社論
特首林鄭月娥在發表施政報告前夕,表示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是「頭等大事」,預告今天會講述如何實現這目標。對飽受黑暴與疫情摧殘的經濟而言,通關的確是恢復生機的最有效良方,如果繼續「得個講字」,即使政府提出更多方向和遠景,也只能是鏡花水月,沒法達到實際效果。所以政府當務之急,是盡快調整防疫措施,與內地趨於一致,同時嚴防病毒由外國輸入,忍一時限聚之「痛」持續清零,積極為通關創造條件。新加坡正採取方向相反的「與病毒共存」策略,豁出去救經濟,但一放不可收拾,瀕臨失控危機,香港應引以為鑑,切勿玩這豪賭遊戲。 塘水滾塘魚 難以大翻身 香港近期持續清零,市面恢復熱鬧,本地消費上升,但單靠這「小內循環」塘水滾塘魚,絕不能令經濟有力增長,更嚴重是,中長期發展沒法邁開步伐,與內地城市的差距愈拉愈遠,才是最大隱憂。正如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所言,本地消費的繁華景象,只屬煙花「虛火」。 要經濟全面活起來,最有效方法是打通香港與內地的「內循環」,讓人流回復互通,借助內地因成功控疫而出現的巨大經濟活力,帶動香港復甦。先說旅客,上周國慶節,內地旅遊估計達六億五千萬人次,不少景點逼爆,如果香港與內地能逐步通關,只要有一兩個百分點的旅客來港,也有近千萬人次;此外,疫情以來兩地商務往來半停頓,七、八成港企的生意因而減少,這些活動如能恢復,不但港商可吸取內循環的養分,內商來港亦有助激活經濟。 中長期而言,只有實現通關,才可真正落實大灣區商業與科技「大融合」,否則商家與科技人員只能望邊界興歎,所有宏圖大計都無從談起。 通關才能救經濟,道理已明顯不過,只看政府有沒有足夠意志推行新措施,做到與內地的防疫要求一致,亦看公眾會否為了早日通關,而接受新規定。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最近會晤內地專家後,表示內地對港提出了五項防疫要求,包括收緊新冠病人出院條件、收緊入境豁免政策、加強高危行業檢測密度、使用「通關碼」及電話實名制等。這些要求,政府大部分都應能做到,事實上有關措施可將播毒風險減到最低,只有如此,內地當局才有信心開關。 星瀕危險線 策略行不通 即使較多人議論的「通關碼」,若政府決意推行,相信不少希望免檢疫過關的市民,都會樂意使用,初期可先對商務和公幹人員試行,待愈來愈多人習慣了,其他人亦會逐漸跟隨。 內地的思路是,香港必須嚴格做到「外防輸入」,才可以開關,因此,香港絕不宜效法新加坡的「共存」策略。近期新加坡連續每天新增確診逾二千,更預計月中將突破五千宗,情況已瀕危險線,醫療系統隨時爆煲,但事到如今,已沒法走回頭。這猶如豪賭,結果可能令經濟一沉不起,香港應有所警惕,繼續堅持走與內地通關之路。
東方正論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香港經歷4位特首施政,每一位皆將土地問題列為重中之重,然而過去3位最終也無法解決土地問題。林鄭今日將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事前又吹出風聲,將新界北「大變身」,並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目標。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到頭來會否一如既往只是煲無米粥,只能聽其言、觀其行。 消息指,港府有意全面規劃新界北用地,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以及新田/落馬洲新發展區。原本新界北工商業用地將改為住宅用地,而作為洪水橋新發展區,地積比率有潛力提高數倍,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亦會改為51比49,即私營房屋比例較其他新發展區為多,料整體發展範圍逾8,000公頃,潛在住宅單位供應量達40至50萬伙,可供過百萬人口入住,勢令新界北成為另一個「新中環」。而為了配合新地區發展,政府計劃重新建設區內基建和增建鐵路線,包括興建北環綫,以及在洪水橋興建鐵路網絡直駁深圳前海。 誠然,香港融入大灣區勢在必行,新界北毗鄰深圳,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價值。早前中央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及物流中心鋪路;加上將整個新界北合併規劃方能釋出最高土地價值,如能落實有關計劃,香港的確會有一番新局面。問題是,發展新界北又好,發展新界東北也罷,港府吹風已吹了好多年,早在曾蔭權年代已說要發展古洞北、洪水橋和坪輋一帶,更煞有介事發表「香港2030」報告,然而現在距離2030年只有不足10年,上述地區有甚麼新變化嗎?尤有甚者,林鄭上任初期即遵從曾爵士之志發表「香港2030+」願景,奈何又是光說不練,現在忽然有為,但市民還能對港府投下信心一票嗎? 再舉個例子,林鄭這些年大鑼大鼓擺出要打倒「地產霸權」的姿態,包括開徵一手樓空置稅、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遏止發展商囤地等,到頭來發展商過於反彈,一手樓空置稅不了了之;其後又美其名曰發展商願與政府合作捐出部分農地興建過渡屋,故不會引用條例收地。今次會否又是有姿勢冇實際,豈能叫人不質疑?事實上,過去港府動輒以「地從何來」作為拓土無能的擋箭牌,更矢言必須填海造島,即使有庫房一鋪清袋之虞也要發展「明日大嶼」,現在卻忽然轉口風,新界北突然可釋出逾8,000公頃土地,比「明日大嶼」提供1,700公頃土地還要多好幾倍,不是過去一直不作為是甚麼?正如本報多次指出,香港並非無地可用,而是政府有地不用,除了發展新界北,本報提出的「船灣淡水湖發展藍圖」一樣可解土地不足的燃眉之急,只是政府聽得入耳嗎? 不管怎麼說,上樓難已成最大民怨之源,港府肯積極拓土建屋,市民當然無任歡迎,怕只怕「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痼疾難改,加上弱勢政府無法擺平阻力,結果吹完就算,香港還是原地踏步空蹉跎。
頭條社論
本港近月持續本地零確診,疫情放緩,各界尤其是商界,要求通關之聲,非常響亮,連特首林鄭月娥亦表明,爭取盡快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是頭等大事。內地一早成功控疫,港人極之希望與內地通關,讓本港經濟恢復,但首先要讓內地安心,香港能夠持久控疫。港府須加快尋求內地的意見,了解內地的關注,作出改善,讓內地首肯與本港互通人流。 特首說得很白,只要能夠與內地免檢疫通關,中央要求香港採取任何措施、改善任何程序,特區政府都會盡最大努力配合,若有些措施未必做得到,特區政府都會盡量實行,讓內地更有信心香港的防疫制度不會成為缺口。這個取向,反映港府以爭取與內地通關為先,只要早日通行,就有助與內地的內循環經濟接通,推動中港經貿活動陸續復常,起提振本港經濟的作用。 中港兩地的防疫專家舉行了第一次對接會議,稍後將舉行第二次,港府必須加快透過對接會議,了解內地的關注事項,例如落實「港康碼」、加強檢疫酒店的保安、減少檢疫酒店走漏染疫者等等,列出內地的關注清單,逐一改善,消除本港向內地輸入確診個案的風險,才能令中港通關早日實現。港府的工作方向,是以做到或接近內地的抗疫水平為目標。對於有外國商會揶揄本港「兩頭不到岸」,即未能與內地通關,也不向外國開放關口,鑑於多國疫情反彈,與外國通關之事,只好暫緩行事。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