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美國政府上月23日在白宮召開半導體峰會,會後商務部長宣布將要求國際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業者,上從晶圓設計、代工,中間加工,下至最終使用都要在45天內「自願性」提供美國商務部所要的資料。如果廠商拒不配合,美方用「工具箱內還有其他手段要他們提供資料」作為警告。 美國商務部「先禮後兵」史無前例的要求,令以半導體為重點產業的南韓與台灣都十分困擾。半導體業高度競爭,廠商任何營業資訊都被視為商業機密,美國政府要求產業透明勢必會破壞既有生態,甚至影響企業榮枯。所以,這不僅是廠商個別問題,更涉及國家產業的發展前景。 這波新冠疫情促使遠距生活常態化,增加電子產品的需求,智慧物聯網與車輛自動化風潮更加重對晶片的依賴。美國政府藉著國內車用晶片不足而對半導體供需清查,但晶片供應是全球性問題,商務部究竟是要解決自身困難,還是有其他戰略考量,難免啟人疑竇。 美國半導體生產占世界比重從1990年37%萎縮至今日的12%。當全球新經濟興起,提高半導體產能已是美國的國安問題,所以,美國政府不僅積極推動《半導體法》,更投資520億美元擴大半導體生產。尤其面對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美國更對資通科技產業極盡掌控之力。這次半導體供應鏈調查也就不能以個別單純的經濟事務看待。 美國商務部要求所有與半導體生產有關業者都提供資料,顯然是希望精確掌握產業生態。檢視商務部對生產面提出的13個問題,的確有廠商客戶機密可能洩漏的疑慮。雖然問卷相關回答有被列為機密的選項,但這些資訊在美國政府內部卻是高度透明。而新聞報導英特爾總裁與白宮密切討論重建美國半導體生產,則更讓人擔心。 台灣討論美國商務部調查則是聚焦台積電會如何回應。商務部的要求顯然直接牴觸台積電的經營信念。台積電在世界晶圓代工市場成為龍頭絕非偶然;堅持保護商業機密才能獲得客戶信賴,而技術與良率不斷提升則能創造商機。台積電若失去其中任何一項特質都會斲傷發展前景,而美國商務部顯然讓其面臨左支右絀的困境。 外人若堅持要台積電在兩大經營理念做出抉擇,相信保全客戶機密會比生產損失更為重要。我們由台積電最近因員工打探客戶訂單資訊炒股,而一口氣解僱七名員工的案例便可看出,誠信正直地維護客戶機密才是台積電最珍惜的企業核心價值。 雖然據聞台積電不會透露客戶的商業機密,但美國商務部是否會滿意其申報內容則仍有疑慮。美國僅會滿足目前設計問卷內容?還是會進一步要求台積電提供更多資料,甚至影響到客戶篩選?美國商務部跳過政府直接指揮廠商,便已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了。如果廠商不提供資訊,則有可能遭到美國「長臂管轄權」的挑戰,而傳言中動用「國防生產法」的非市場手段亦不無可能。 美國對半導體產業的調查舉措不宜小覷,可是政府的態度卻是輕輕放下;經濟部已然全盤接受美方無針對性、不洩漏及廠商自願性提供的說法。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立足國際的基石,政府不但不能棄守,還要據理力爭,維護企業經營的基本價值。 我們呼籲經濟部肩負起保護半導體產業的責任,並積極做兩件事:一是立刻與南韓研商應對策略,提升談判籌碼讓美方了解問題嚴重性;二應出面與美方談判如何交換產業整合資訊。政府讓廠商單獨面對外國政治壓力,等同放棄半導體產業發展主導權,更可能造成產業內部的齟齬。值此關鍵時刻,我們再次籲請經濟部展現行動力來保護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明報社評
從上月底開始,內地出現了幾十年來沒有過的大規模缺電情况,限量供電席捲11個省,部分企業要停工,東北的民居要停電。主要成因是有關部門對用電量及煤炭價格預測不足,沒有對供電部門的產量以至煤炭供應有效監督與指導,造成嚴重的供不應求。雖然政府已經採取應急措施,但危機還沒有過去,亡羊補牢的措施並非治本之策,政府應該檢討教訓,改革電價以及健全監督統籌機制。 改革開放初期,發電能力嚴重不足,拉閘限電情况十分普遍,工廠與酒店幾乎都要設置後備發電機,及後逐步改善。今年電力供不應求的成因複雜得多,疫情導致很多國家的生產受到很大影響,主要國家中只有中國的生產恢復得最快最好,今年頭8個月的出口增長23.2%,用電量也增長了13.8%,廣東省的用電量增長更達到17.3%。用電量大幅上升除了工廠生產以外,今年酷熱天數增加,家用冷氣機及電動汽車愈加普及,也加劇了用電需求,經濟復蘇導致商場等大型設施用電激增,廣東省服務業用電量頭8個月增幅達到23.1%,可見一斑。 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率不高,無論在工業和商業用電都不存在需求大幅提高的情况,卻成了拉閘限電最為嚴重的地區。這恐怕跟內地近年實施的「節能降耗」政策有關,國家對國際社會承諾,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2015年開始各省都要每年逐步降低用電增長率,對於未能達標的省份,發改委會發出警告,過去是年底結算,超標會受到批評,而今是提前發出預警,今年上半年9個省份沒有達標而受到一級警告,所以很多省份比往年提前實施限制用電,以達到年終指標。一些作風粗暴的省份,諸如吉林省停水停電卻不提前發出通知。 煤炭價格急升發電成本高 電價不漲電廠發電意欲降 電力供應不足的最根本原因在於發電用的煤炭價格急升,隨着各國經濟生產逐步恢復,用電量激增,國際電煤價格從今年5月初約72美元一噸,10月1日猛升至234美元一噸,國內價格走勢相若。國家發改委已經動用儲備煤分批投放市場,但仍然不能遏抑價格上漲。內地七成發電量來自煤電,成本猛漲,但供電價格受到限制,一分錢也不能提高,發電廠每發一度電就要虧損約一毛錢。 國家發改委隨即允許電價上漲20%至25%,這是最根本有效措施。雖然中央政府要求作為國企的發電廠必須履行供電責任,但發電廠必須在「微利可圖」的情况下才能運作。然而,電價關係千家萬戶的民生以及各行各業的成本開支,不可能用簡單的隨行就市的市場調控,國家的無形之手才是定海神針。 提高電價可以作為一個無形的力量,推動產品方向轉移以及技術升級,比如耗電量最大的鋁與水泥行業,對電價的敏感度最高,問題是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中國的電價是十分低廉的,即使目前允許電價上漲,也只是德國的四分之一,英國的三分之一,生產一些耗電量高的產品仍然享有低電價的優勢。如何在稅收上有配套的政策,才可真正做到推動生產範式轉移,費煞思量。 電價有白天某時段谷峰與深夜時段谷底價格之分,這次調整電價,進一步拉大谷峰與谷底電價的差距,這可以鼓勵一些環保產品的應用,促使某些用電量大的企業在晚間用電存儲到白天用,這是於國有功、於民有利的雙贏做法,但環保產品是否能夠享受更優惠的稅率,這也需要配套的政策。 供電用電矛盾複雜 中央統籌刻不容緩 全國供電與用電的省份並不均衡,產煤與用煤的省份也非一致,而各省之間的電力輸出與購入是有政策和輸送能力的限制,水力發電有枯水期與豐水期的差異,使用水電與火電之間需要調節,這些都需要由中央部門來統籌,拆解各種限制,疏解各種供需的矛盾,部署長遠的輸電設施等等,才能使各種電能達到最佳使用狀態。 對於電力整體需求與產能,個別地區及行業的用電趨勢,利用大數據工具,都能夠精準預測。這次出現電力供不應求,有關部門立即表示,與節能降耗政策無關,或者推諉到今年氣溫特別高,所以用電量猛漲,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必須引以為戒。國家發改委知道即使提高電價,危機還沒有徹底消失,因為今年冬天國民要取暖,生產用電依然旺盛,所以採取了一些應急措施。然而,結構性的問題仍然存在,目前由環保部門去巡查高耗能產業,然後約談違規企業,發改委按照用電量的硬數據,對未能達標的省份提出警告,這些分散、單向的機械式管理方式,只能解決一時一事,不可能做到綜合治理。 中國對國際社會許下降低碳排放的承諾,必要做到,這次出現電荒可能會影響今年不能完成既定指標,來年可以急起直追,但更加需要的是一套更有效的機制,鼓勵使用清潔能源,鼓勵企業使用環保產品,才能真正做到節能降耗。
星島社論
環球金融市場正密切關注美國能否在本月中前放寬債務上限,避免美國出現首度賴債,引爆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市場仍普遍相信美國共和黨在最後一刻會妥協,不致令美國無錢還債,然而該黨短期內仍有多個財政議題可狙擊總統拜登,尤其他近日民望不斷下滑,更助長共和黨施壓的氣勢,令該黨更不願收手。民主共和兩黨惡鬥,或會擦槍走火,造成金融市場動盪。 美國財長耶倫近日致函國會,警告若在本月十八日前國會不能豁免或提高聯邦政府借債上限,美國政府可能被逼賴債。美國或出現債務違約,引起市場緊張,美股杜指上周二及周四都大跌五百多點,然而市場主流仍相信共和黨不敢造次,令上周五杜指借經濟好消息反彈近五百點,十年期債息上周初一度高見一厘五六後,亦逐步回落至周五的一厘五以下。 連環狙擊不斷 攻萬億法案 市場相信共和黨在最後一刻會在債務上限妥協,皆因美國若賴債,將令美國以至環球股市暴跌,損害共和黨代表的商界利益,而且美國債務評級亦會被降低,導致美國債息上升,加重美國政府和企業借貸成本,更令美國人大失面子,到頭來只會打擊共和黨的民望。 令市場更添信心的是,共和黨雖在國會力阻通過十月開始的新財政年度預算案,但在上周四,即九月最後一天卻放行臨時撥款法案,讓聯邦政府有錢運作至十二月初,顯示共和黨還未敢豪賭一鋪,用政府停擺來打擊拜登和民主黨。 共和黨常以捍衞小政府的信念,反對提高債務上限,但並非一刀切,該黨在二○一九年時就支持暫緩執行債務上限兩年,讓特朗普可舉債和增開支,一切只是政黨鬥爭而已。故此共和黨最終可能肯放寬債務上限,但仍會藉其他議題狙擊拜登,包括新財政年度預算案,以及拜登為振興經濟,要求國會通過的一萬億美元基建法案和三萬五千億的社會安全網法案。只要民意不介意政府停擺,又或對大灑金錢有疑慮,共和黨就會挾民意狙擊拜登,尤其他近期民望急速滑落,更可能催化共和黨加強攻擊。 拜登自從在阿富汗狼狽撤軍後,可謂諸事不順,美國疫情再惡化、美墨邊境出現破紀錄的難民潮、近三分二國民又憂慮食物和汽油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升等,都重挫他的民望。多個民調反映拜登的支持度已跌破五成,就算美聯社最新民調指他支持度有五成,然而民望滑落急速,由七月的百分之五十九,跌至九月的百分之五十,至今仍未止跌。 另一令共和黨振奮的是,哈佛大學最新民調顯示,五成一受訪者認為特朗普比拜登更適合當總統,只有四成九的人更擁戴拜登。特朗普已表明要捲土重來,參與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正大力鼓動共和黨加力打擊拜登,故債務上限、預算案、基建和社福撥款法案的通過更添難度。 撥款若縮水 股市位高勢危 令拜登雪上加霜的,是民主黨出現內訌。他提出的基建和社會安全網法案,不但受到共和黨阻撓,近日在民主黨內亦有反對聲音,黨內溫和派認為社福支出金額過高,為此拜登取消了芝加哥之行,並罕有地親往國會山莊游說民主黨議員,暗示社會安全網法案可由三萬五千億美元減至約兩萬億,令人感到他的威望大不如前。 共和黨在最後時刻放行債務上限的可能性雖高,但仍難保在玩火之時失去了分寸,債務危機仍是懸在股市頭上的炸彈。就算可以拆彈,若共和黨在十二月前不通過預算案,聯邦政府部分部門將要停擺,而在共和黨阻撓下,基建法案和社會安全網法案未能通過或被逼削減規模,亦不利經濟,並危及處於高位的美股。 兩黨惡鬥愈演愈烈,拜登又抗拒乏力,市場要提防美國經濟和股市遭受池魚之殃。
東方正論
封關接近兩年,經濟一蹶不振,證明失了北水的香港,變成一池死水。全港市民都希望盡快通關,救市也救人,然而通關好事多磨,由去年中聲稱接近成事,到現在依然無確實日期。本地個案清零多時,究竟是甚麼原因窒礙通關?中港當局一直諱莫如深,引起各界不少猜測,到最近內地才具體透露口風,主要是對本港防疫措施成效始終疑慮未釋! 內地與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議日前在深圳舉行,隨團的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昨日解開困擾港人的謎團,透露內地對恢復通關仍有所保留,主要擔心本港的特別群組豁免檢疫政策,以及確診者出院條件方面會走漏個案。內地要求本港的防疫措施要貼近內地的標準,包括收緊機組人員、海員及外交人員的豁免檢疫政策,醫護、檢疫酒店及機場員工要隔日接受核酸檢測,並且規定康復者出院後要再隔離14日。據知內地衞健委將向本港提供書面建議,再派人到本港考察防疫措施,要需時最少4至5個月商討,相信最快明年春季才有機會實施通關。 今年內通關無望,不能怪內地嚴苛,只能怪自己不爭氣。遠的不說,就以上月尾發生,意大利來港的男子擅自離開尖沙咀的檢疫酒店,違反強制檢疫命令,一度不知所終,酒店有通報事件,但政府未有即時公布,市民蒙在鼓裏。雖然外籍男子最後被警方尋回,若果他是帶有變種病毒者,隨時會散播病毒,如虎入羊群,變成超級傳播者。檢疫酒店走漏人事件時有聽聞,主要是因為沒有嚴密保安,猶如無掩雞籠,自出自入,不少外國人連戴口罩都覺得剝奪人身自由,更何況「坐疫監」? 檢疫者逃走事件,令到內地衞生部門憂慮香港防疫措施,同類事件不會在內地或澳門發生,因為當地檢疫酒店有公安或持槍警員戒備監視出入,各界希望特區政府正視問題,加強檢疫酒店保安安排。並非每次都會幸免於難,若果依舊沒有改善,終會有一次闖下彌天大禍。過去多宗確診個案俱與指定檢疫酒店有關,有外傭在酒店被對面房確診夫婦傳染。而且當局對檢疫酒店管制寬鬆,可以對外開放餐廳其他設施供普通市民使用,有酒店甚至開放健身設施及泳池給街外非檢疫者。專家批評檢疫酒店所有地方都高危,即使其他設施獨立出入口分開,但空調系統及空氣循環都可以播毒,令病毒傳入社區。 內地要求安全至上,「安心出行」不能滿足其要求,最基本是全面使用具追蹤功能的應用程式,有關系統必須是實名制,虛假申報會有後果,香港這方面實在太落後,最近更發現假程式蒙混,據知創新及科技局正研究「過關碼」系統,記錄市民的核酸檢測結果、接種疫苗紀錄,是否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及過去3周曾到訪地方等,希望不要又是雷聲大雨點小,香港人實在失望了太多次了,哀莫大於心死,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頭條社論
菲印兩地新冠疫情不散,傭工應聘來港,受檢疫影響,變得困難,也令本港外傭荒變本加厲,僱主慨歎缺人照料家中老少,影響正常生活。請到外傭的家庭也面對另一問題,有部份無良外傭不斷跳槽,一是找自己喜歡的家庭,二是每次被炒可獲一個月代通知金兼回國機票,變成愈多次「被解僱」,愈為自己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這種畸型現象,困擾不少家庭,當局必須研究遏止方法。 有關注外傭組織的統計發現,近一年來每月平均收到一百名僱主投訴,指外傭涉博炒,不少個案顯示外傭不但工作表現差,態度又惡劣,甚至疏於照顧長者,更有無良外傭涉出手打人、玩失蹤,種種行為,無非刺激僱主炒魷,以求轉工,同時取得一個月補薪等,如她們在離港限期前在本地找到新工,很大機會獲留下,本身全無損失,令博炒跳槽現象愈演愈烈。 相關法例原意是保障外傭,卻變成護身符,對僱主不公平。當局必須處理,其中一個方向,可以按一名外傭一年內轉工次數多少和各僱主的評語,判斷她是否涉「博炒掠水」。中介公司亦須付上更大的監管責任。如何打擊有關無良外傭?既涉及保障僱主,也與勞工權益有關,相當敏感,極具爭議性,各相關部門須聯合商議,找出可行的對應方案。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