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全球通膨就像狼一樣,老說要來卻不來,現在終於要來了,而且來勢洶洶。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今年4月躍上4.2%之後,已連續五個月盤踞在5%以上,逼得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不得不改口,承認物價上漲恐非短暫現象。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CPI還算穩定,但領先CPI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9月卻暴升至10.7%,創下新高。類似現象同樣發生在日本,PPI已超過10%;德國更是誇張,9月PPI飆升至14.2%,創50年來最大漲幅。PPI領先於CPI,普遍在主要經濟大國出現創紀錄的飆漲,預示著這一波大範圍的通膨才剛開始,且強度超過想像。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經濟走緩。中國大陸剛公布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長4.9%,不如市場普遍預期的5%以上。一般認為,房地產活動走弱和能耗雙控(限電限產)是經濟下行主要壓力。美國方面,由於通膨超過預期,聯準會可能提早宣布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額度的量化寬鬆(QE)措施,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從此由擴張轉向緊縮,對經濟自然構成下行壓力。 如果物價持續上漲,經濟持續下行,那麼睽違已久的停滯通貨膨脹將有極大概率重返這個世界。在當代人的記憶當中,上一次也是第一次的滯脹發生於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產生的主要背景是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 當時經濟理論中最為人信服、用來解讀失業與通膨之間不會同時出現的「菲利普曲線」理論,到了1970年代末滯脹出現之後,因難以解釋滯脹而備受質疑。原來滯脹的出現與極少出現的總供給曲線左移有關,當時總供給曲線之所以向左移動是油價持續大幅上漲的結果,所以是一種罕見的供給面現象。 主要發生於美國的嚴重滯脹終於在1980年代因兩個形勢出現緩和,一是當年聯準會主席伏克爾的緊縮貨幣政策,拉住了總需求曲線的右移;二是當時雷根總統以自由化、市場化為核心理念的供給面經濟政策,通過提高效率與刺激積極性推動總供給曲線右移。這一套理論與經驗無疑在40年後的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就當前全球大範圍來勢洶洶的滯脹危機觀察。「脹」的現象很容易解釋,主要是從2008年之後,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國家持續且極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結果。寬鬆貨幣在過去十幾年未導致嚴重通膨,是因為超大規模流動性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以房屋及金融商品為主的資產市場。房屋等資產市場就像巨大海綿一樣吸住了海量流動性,但畢竟吸收能力有其極限,到達極限之後,房市開始出現萎縮,流動性就被倒擠出來流向商品市場,導致通膨。另一方面,近年來逆全球化的發展及生產鏈的斷裂,以及貨櫃、運輸成本的問題,當然對推動物價膨脹有其作用,但並非主要。 至於「滯」的現象亦可從總供給曲線角度觀察,逆全球化、美中貿易戰、生產鏈斷裂、煤價大漲導致的限電限產、能耗雙控及持久未退的全球疫情,都對全球的生產活動造成重大打擊。需求面造成的能源及大宗物資價格上漲,又會進一步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再反映在物價上;同時,供給面的斷裂(比如汽車芯片)則會通過產業關聯反映在生產的停滯上,相互拉動,均會導致總供給曲線左移,這就類似一個完美風暴的形成。 形勢會如何發展下去,有待觀察,最令人關注的恐怕是各國為因應危機相繼採取緊縮政策後可能引爆的金融危機。就此而言,各國之中,中國大陸情況相對令人寬心。中國大陸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也採取了大寬鬆政策,但自2013年之後就開始調整了,問題沒有西方一樣嚴重;其次,中國大陸已早一步針對問題產業如房地產下手,雖對短期增長造成衝擊,卻也降低了引爆金融危機的風險。
明報社評
政府決定取消現行大部分「豁免群組」免檢疫安排,非常緊急或必要人員除外。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外防輸入屢現漏洞,豁免檢疫安排是主要缺口,與海員、機組人員、外交人員家屬相關的豁免檢疫輸入病例一再出現,輕則製造險情,重則引致社區爆發,政府不同部門各有考慮,酌情太多,低估風險,漏洞早應堵塞。無論從公共衛生還是經濟角度,香港現階段都應該以清零通關為首務。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安排,符合外防輸入需要,對於爭取盡早通關亦有一定幫助。不少駐港外商需要派人到內地處理業務,取消豁免安排鋪路通關,對他們也有好處,當局應該多作解說,釋除新安排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憂慮。 豁免安排政出多門 外防輸入屢現甩漏 上月26日,香港與內地就通關事宜,在深圳舉行了首次專家對接會議。根據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的說法,內地專家提出5項要求,希望本港做法「盡量貼近」,包括從嚴監察出院患者、增加醫護檢測頻率、使用「通關碼」及電話實名制,以及收緊豁免檢疫安排。一言蔽之,兩地通關不可以為內地帶來額外風險。1個月過去,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動推進通關,暫時未知是否做到內地方面要求,兩地第2次對接會議尚待敲定。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未就通關日期定下具體目標,總之愈早愈好。 兩地通關何時水到渠成,還看本港疫情防控機制是否到位有力。政府昨天宣布,確診病人出院後須接受14天隔離監測,另外又決定取消現行大部分「豁免群組」免檢疫安排,明顯都是配合通關的新舉措。林鄭月娥表示,收緊豁免檢疫安排後,只會剩下一些非常緊急和必要的人員,諸如關乎本港日常物資供應的跨境貨車司機,才可以豁免檢疫往來兩地,希望中央對香港的防疫措施更有信心。 疫情爆發以來,本港外防輸入工作不時出現甩漏,問題往往與豁免檢疫安排有關,去年夏天第3波疫情爆發,源頭正是獲准豁免檢疫的海員,當局為了方便船公司,容許來自東南亞高風險地區船員免檢疫上岸,令病毒得以進入社區。疫情爆發首半年,一度有超過40類人士獲准豁免檢疫,近5萬人循此方式入境,不同類別人士申請,交由不同政府部門審批,政出多門,處理鬆寬,一些部門甚至沒有記錄獲豁免人士入境次數。當局後來收緊豁免檢疫措施,所有獲豁免人士皆要反覆接受病毒檢測,除了總領事及高官,其他人等都要家居隔離,可是病毒進入社區的風險,並未因此消失。 今年較早時候,一名俄羅斯領事便在北角家居隔離期間,證實確診,另外更有外國領事子女,未有遵從家居隔離規定,擅自離開太古城居所出入社區,突顯豁免檢疫風險,最終沒有引起社區感染,只能說是好彩。荷李活影星妮歌潔曼與數名助手來港參與拍攝工作,獲准豁免檢疫,雖然當局強調他們在港有遵守規定限定,然而這類豁免名人檢疫安排,是否真有必要,公眾有很大疑問;政府容許領事子女同享豁免檢疫待遇,並在人煙稠密屋苑自我隔離,做法同樣大有問題。政府取消大部分「豁免群組」免檢疫安排,除了回應內地專家關切,為通關鋪路,更可堵塞本港外防輸入一個長期漏洞。 早日通關發揮樞紐作用 香港金融中心不易動搖 早前歐美商會代表一再抱怨,香港檢疫措施太嚴,豁免安排有限,令外資難派人駐港,部分企業或會考慮縮小在港規模。政府這次收緊豁免檢疫安排,具體去到什麼地步,暫時並不清楚,受影響人士必有怨言,然而說外資可能因此大舉撤走、動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未免言過其實。說到底,不少外資在港設立辦事處和總部,放眼的都是內地龐大市場,豁免檢疫收緊,若能換來香港內地通關,對他們處理內地業務也有好處。有外資因為香港遲遲未能與內地通關,索性直接派人留駐內地而非香港,盡快落實通關,反而有助香港發揮一直以來的樞紐作用。當局應該主動跟外資解釋收緊豁免檢疫與通關的關係,讓他們了解箇中利害。 歐美疫情無從清零,靠接種疫苗「與病毒共存」,乃是疫下復常唯一選擇。近月亞洲多國開始推動「與病毒共存」政策,最新例子是韓國,然而現階段走這一步是否上算,還得走着瞧。新加坡選擇「與病毒共存」後,確診病例急升,醫療系統壓力愈來愈大,最新數據顯示,當地醫院深切治療牀位,近八成半已被佔用,目前僅餘60張牀位。新冠疫情防控,防止醫療系統爆煲是一個重點,對於奉行「與病毒共存」策略的國家,今冬醫療系統會否不勝負荷,既是一個未知,更是一個重大挑戰,香港完全沒必要冒此風險。堅持走清零通關之路,現階段一定最符合香港利益,毋須多作他想。
星島社論
特首林鄭月娥昨天預告將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為爭取與內地恢復通關創造有利條件,此舉的方向正確,但並不足夠,港府須在其他控疫措施方面配合,盡量做到與內地看齊,避免為內地控疫增添風險,亦讓中央可放心穩妥有序地恢復兩地人員免檢往來,逐步分階段落實通關,加快本港經濟復甦步伐。 明年連串盛事 須穩妥有序通關 本港與內地專家就通關事宜舉行對接會議一個月後,至今仍未有進展,很大程度是因為內地對本港的控疫措施仍不放心。儘管港府已多次做到本地清零,但在嚴防輸入方面總是有所甩漏,例如不時出現有外傭檢疫後才發現確診,更數度有外交人員和親屬在入境豁免檢疫期間確診,以致清零最終要斷纜收場。 加上港府豁免檢疫政策的審批政出多門,除了衞生署外,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保險業監管局、工業署都有權批准,而且標準不一。這情況容易出現漏洞,一旦有一個感染個案流入社區,並形成傳播鏈,若有人循關口進入內地則變成播毒源頭,令內地擔心香港成為防疫缺口,除非港府採取更嚴格和精準的防輸入措施,否則內地不敢貿然與本港通關。 此外,內地明年將有多項體壇和政壇盛事舉行,包括北京冬奧、兩會和中共二十大,內地當局自然一切穩字當頭,要做到零風險,不敢輕率恢復通關。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通電話時,強調「穩妥有序」恢復跨境人員往來,反映內地對通關的時間上並不着急,最重要是審慎而有規則地推進,以免像新加坡、英國般為求恢復跨國經濟往還,過急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以致疫情大反彈。 林鄭今次決定除了緊急必要性和與香港運作相關行業,如跨境貨車司機外,將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是用實際行動來消除內地當局的憂慮,同時亦凸顯港府嚴防輸入的決心,不會為了要維持營商競爭力,而貿然放寬對入境者的防疫限制,因一旦重蹈新加坡和英國等再爆疫的覆轍,屆時又要焦頭爛額地倉皇控疫,亦令與內地通關遙遙無期。 政府決定收緊豁免檢疫政策,是朝着正確方向走,但並未足夠,內地之前在專家對接會議上還提出收緊新冠病人出院條件、加密高危行業檢測次數、使用通關碼追蹤等要求,港府下一步是設法在這些方面與內地控疫措施對接。前兩者實施難度相對不大,但後者卻相對有爭議性,尤其涉及私隱,一如「安心出行」推出之初,有不少市民憂慮私隱而抗拒,港府為免引起強烈反彈而容許市民「填紙仔」。其後發現有人亂填,最後決定執正來做,由下月一日起強制進入政府處所和醫院等均須使用「安心出行」。 勿被私隱束縛 盡速落實健康碼 既然健康碼是通關必要的手段,港府不能因有一部分人反對而作罷,應以大局為重落實健康碼,切勿抱着魚與熊掌兼得的心態。事實上,對於一些想回內地探親、做生意和公幹的人來說,犧牲個人私隱換取通關便利是非常值得;至於不想用健康碼的可選擇不回內地,但切勿為了個人想法而要剝奪大多數市民想通關的選擇。 環球經濟面對滯脹隱憂,新加坡放棄清零,與病毒共存的後果殷鑑在前,香港在難得清零後更應深化和對接內地控疫措施,讓內地願意有序地盡快通關,才是加快經濟復甦步伐的最有效方法。
東方社論
林鄭自「跌斷手」暫停職務至昨日復工,首度透露將取消大部分抵港豁免檢疫群組,以爭取盡快與內地通關,惟將取消哪些群組則語焉不詳,僅表示和香港日常運作有關的跨境貨車司機等仍可獲豁免。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卻另有說法,指兩地貨運人員和港商將不獲免檢疫安排。一項如此重大的防疫政策,發放訊息卻如此混亂,徒激起業界憂慮,而「健康碼」依然無影,更是令人莫名其妙。 中港自去年2月起封關至今一直未能通關,不僅旅遊業首當其衝,商界生意大受打擊,中港家庭團圓無期才是最不人道。外界要求通關之聲此起彼落,惟港府一直擺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直至傳出中央不滿,明確指出本港防疫措施必須盡量貼近內地標準,包括收緊機組人員、海員及外交人員豁免檢疫政策;醫護、檢疫酒店及機場員工隔日接受核酸檢測;康復者出院後要在指定地方再隔離14日等,否則通關免談後,林鄭才不得不改變態度。很可惜,高官一方面將通關說成是頭等大事,另一方面卻陽奉陰違,早前有俄羅斯駐港領事人員免檢疫入境後確診變種病毒,已證明即使沙特大使多名家屬中招、中央三令五申收緊免檢疫安排,港府依然無動於衷。 無獨有偶,有前高官在個人社交網站發表文章,怒斥「長此下去,香港死得」;一些有識之士亦紛紛質疑港府拒絕通關為另類攬炒後,林鄭昨日甫復工便揚言將取消多個豁免檢疫群組的入境安排,但仍然不脫拖拉陋習,未有清楚交代涉及哪些群組,單是跨境貨車司機是否不受影響,內地港商是否不再獲得豁免,特首和高官言人人殊,叫人無所適從。至於荷里活影星妮歌潔曼從高危地區獲豁免檢疫入境風波,將來會否重複上演,高官同樣說不出究竟。及後港府又透過友好傳媒放風,指或會先收緊保險、金融和上市公司高層的豁免檢疫安排,但經常「出事」的外交人員卻未有提及。 人們實在不明白,改變如此重大的防疫措施,涉及的群組及人員眾多,港府卻連發放完整訊息都做不到,一味放風和擠牙膏式爆料,徒激起不必要猜測和憂慮,這除了反映林鄭政府做事完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到底有甚麼好處? 更令人質疑的是,林鄭強調即使通關也是「由小到大」和「有序」進行,規模起初會「很小、有配額」,本來這樣也無可厚非,但她又不忘重申未有通關時間表。須知港府懶政已成常態,沒有時間表亦即代表沒有迫切性,以整個管治團隊由上到下皆不踢不動的作風觀之,林鄭此說的客觀效果是否意味連「由小到大」的通關也是拖得就拖,可思過半矣。 當然,通關最重要的「健康碼」,林鄭仍然隻字不提,本港專家甚至連如何接種第三劑疫苗也跟內地唱反調,內地呼籲注射同源,香港則支持溝針。中港通關波折重重,責任顯然出於港府人為地製造通關障礙,打的是甚麼算盤,不由人不疑問。
頭條社論
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擾接近兩年,即使各國致力推行疫苗接種計劃,但仍未擺脫疫情,各國的生產鏈也受拖累,導致物價上漲,加上國際貨運受疫情干擾,出現亂象,貨櫃運費飆升,最終會反映在物價之上,尤其是食材。由於環球新冠疫情不知何時了,由此而激化的食材價格上漲,無人知道何時回落。港府要注視這個民生大問題,不能以市場失衡看待,必要時要適當地介入。 據香港食品委員會指出,全球疫情肆虐,航運延誤,打亂了食品的供應鏈。現時貨運船期難定,以至未能掌握貨物抵埗時間,一個貨櫃原來成本三千美元,已加至二萬美元。中港陸路貨運方面,司機須定期檢測,成本增加,令每一貨車的運費,由以往三千港元升至現在的三千六百港元。而食材生產地正持續受疫情打擊,工廠間歇停工,巴西、泰國等凍肉生產阻滯多,食材成本有雙位數字的增長。據本港部份茶餐廳指,食材貴,今年以來已加價百分之八,但未能彌補食材漲幅。 本港依賴內地和外國供應食材,面對全球貨運陷入混亂,食材價格極可能再出現新一浪漲幅,普羅市民疫情下已無人工加,甚至減薪,難抵食材通脹,港府必須注視這個民生問題,必要時作出適當的行政統籌,協助各入口商與外國政府聯絡,提早訂購足夠食材,作好儲備,必要時向中央求助,確保內地食材穩定供港,以免市場失衡而爆發嚴重的通脹危機。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