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出席廣交會開幕式,他除了預告,今年第3季大陸經濟恐因「多種原因」,有所回落;針對大陸連月來能源電力供應吃緊,他也說,要保證今冬明春的供電安全。大陸供電不足,勢必影響生產,進而打擊經濟,這是顯而易見的經濟理路,但問題也就在於,執政者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一旦錯失解決問題的黃金時機,結果往往比預期的還要嚴重,要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 人們經常以「灰犀牛事件」,來形容那些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最終釀成重大危機的事件,大陸缺限電問題就是一例。從去年底,大陸就頻傳停限電事件,讓廣東、上海、浙江等地企業抱怨連連,今年供電情況更加惡化,8月下旬以來,已有浙江、江蘇及河南等20省實施限電限產,就連台商大本營昆山及蘇州,也難倖免。 這波的大陸缺限電,實則已持續發生了一段時間,但直到最近,它已升高為不只影響中國大陸,也可能助長全球通膨、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大事。先來談,大陸這波的缺限電,是怎麼發生的,它也是三個長短期問題,在同一時間彼此擠兌的結果。 首先是,做為全球少數不畏疫情衝擊,最早復產、復工的世界生產基地,大陸今年前八月出口,已較去年同期成長33.7%,加上大陸向來又有「金九銀十」出口旺季的說法,生產多,用電量自然水漲船高。 其次是,今年是大陸執行「雙碳」目標的「開局之年」。在大陸實施「能源雙控」(意指政府管控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多年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進一步宣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大陸中央下達指令,地方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帽,必然要信受奉行。偏偏根據大陸國家發改委在8月12日發出今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卻發現雙紅的一級預警區,從第1季的四省,增加到了七省,包括江蘇、廣東、福建等,合占大陸工業增加值近四成。因此不少人認為,大陸各省近期急踩剎車,相繼推出有序用電與限產政策,是為了回應上層考核壓力所做的倉促行政決定。 其三也在於,當全大陸一面厲行節能省碳,卻也一面趕製出口訂單時,偏偏碰到煤價居高不下,這對以火力發電仍占電力供應近七成的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大陸實際上也存在,煤價基本上是市場決定,電價卻仍由政府管控,當煤價居高不下,發電愈多虧愈多,自然影響電廠供電意願。 換句話說,大陸這次的缺限電危機,實際上是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及過去應付諸實行的電價改革並未落實,以及眼下出現短期的疫後生產大爆發等三大問題,在同一時間點相互擠兌的結果。 正如俗諺所說,所有的問題,都曾經是大到可以被看見,小到可以被解決,一旦貽誤改革的黃金時機,代價勢必是龐大且慘烈的。這一點,值得台灣警惕,尤其是台灣此刻正朝向長期的節能減碳目標前行,卻也碰上中長期電力開發、供應存在缺口的疑慮,電價改革迄今也付之闕如,三大長短問題彼此擠兌,雖然「爆點」未到,但隱然成形的三隻灰犀牛,已在眼前徘徊。 環顧國際,歐盟已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2026年起還將開徵碳關稅,目前已有美日韓表態跟進。國際趨勢如此,也讓台灣的長期減碳問題,更形迫切,政府有責任盡速釐清並排程解決這三大問題,才是上策。
明報社評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最有新意的是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這個建議除了為香港未來發展整合出一個新區,以提供更多住屋和就業機會外,同樣重要的是在地理上和發展規劃上跟接連的深圳創造更大的合作空間。北部都會區由於沒有具體財政預算以及時間表,而被評為空中樓閣,但要將立意變成現實,最大的要求是,特區政府要改變現時與深圳市政府的協作模式,以及要有急起直追的魄力,否則,香港空有規劃與理想,深圳是不會等香港唱慢板的。 前海發展給香港預留位置 香港毫不費力可坐享其成 全世界最離奇的一道風景是,全國GDP城市排名第三的深圳與第六的香港,深圳河北面高樓林立,南面則是農田魚塘和自然保護區,兩地相隔的是新界北部的一大片「荒漠」。9月6日中央公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方案》,10月6日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給人印象是兩個緊密聯繫的方案橫空出世,深港政府在「各自表述」,中間同樣相隔一大片荒漠。 「前海方案」有大量的篇章涉及香港,包括在創科產業上如何與香港合作,前海擴容後預留三分之一土地由香港資本參與。北部都會區則強調是「雙城三圈」,分別勾劃出優質發展圈、緊密互動圈與生態康樂旅遊圈與深圳對接。然而,對接不是兩個城市各自發展,然後建一條鐵路就可以將這些圈連接起來的。 創科產業牽涉產學研的鏈條,高等學府做研究,企業做生產,研究範疇如何與產業對接,要有基金資助研究項目,兩地大學如何在研究項目的不同層次與方向分工,產業生產過程中如何給研究單位反饋及建議,需要的連接是各種機制統籌與協調。還有研究人員與資金是否能夠自由流動,甚至會遇到一些標本能否通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標準是否一致等問題。 發展現代服務業最大的障礙是資格互認,現在深圳開放給香港律師經過考試可以在前海執業,但很多其他行業的資歷互認,還有很多藩籬等待拆牆鬆綁。這些都需要兩地政府在各自的系統中梳理出不適應對接的因素,然後通過政府之間的緊密磋商,逐一解決。 目前看到的情况是,深圳和香港在各自系統中都有難處,深圳方要對香港開放,很多方面需要得到中央政府批准,香港特區政府各個部門各自行事,比如在深圳河南面建垃圾堆填區及殯葬區,這些都是跟兩地對接南轅北轍的。特首林鄭月娥透露,現時兩地政府已經成立19個「專班」,在各個方面商議協調,機制已經建立,但是否會因為效率不高而流於不斷往返各自提建議,則有待觀察。 很多問題在於香港的行政效率已經明顯落後於深圳。河套地區的發展是典型例子,深圳河中間沉積而成的河套,1997年經過整治河套位置靠近香港一方,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將管理權劃歸香港,香港對河套地區如何發展,不同界別提出過各種方案,發展製造業、教育、高科技等等,但至今還是一片荒蕪,反而是深圳一方雷厲風行,現在已經建成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創新科技各種園區,其中香港科學院深圳分園留給香港科技園公司負責管理,讓有意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業務的香港初創企業落戶。皇崗口岸改造工程,2019年動工,2023年完成,屆時將在深圳一方實施一地兩檢,香港一方則騰出一大片土地可以用作發展。處處顯示,深圳在快速的努力興建,香港則在「坐享其成」。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北部都會區,顯然是未經特區政府各部門深思熟慮協調出來的完整計劃,但方略可以通過反覆論證而漸臻佳境,畢竟是長遠發展和覆蓋範圍甚廣。而特首提出下屆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副司長」,專責其事,應該是下屆政府首要考慮的大政策。然而,令人擔心的是,現屆特區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只是為本地提供更多房屋和就業崗位,而非真正的要跟深圳融合。 深圳一方牛氣冲冲 香港一方蝸牛慢板 特區政府要向香港市民負責,解決住屋問題是當務之急,也是天經地義,但特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向中央政府負責,落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具體和實質的方向。深圳市政府在建設大灣區,和吸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是責無旁貸,所以在執行前海方案方面,有責任將中央預留給香港的位置落實好,在開放給香港服務業進軍大灣區的政策貫徹好。而香港一方如何響應,則由特區政府制定鼓勵政策去玉成其事。 置放在深圳市政府門前的象徵雕塑是一頭牛,初時的寓意是開荒牛,現在應該理解為牛氣冲冲,深圳市過去幾十年逢山開路遇水建橋的發展精神,令人耳目一新,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急起直追,否則出現一邊是狂奔的牛,另一邊是慢吞吞的蝸牛,不但港深兩地不能順利整合,結果還可能會是拆整合的台。
星島社論
由於香港近期出現一宗源頭不明新冠病例,人大常委譚耀宗不獲批赴京開會,這情況比較少見,反映內地當局對香港防疫仍欠信心,所以在安排上寧緊莫鬆。由此可見,除非港府進一步提升防疫的嚴謹度,與內地的準則趨近一致,否則通關難望在短期內實行。早前內地與港代表舉行對接會議時,提出過幾點要求,港方大多數正逐步做到,但有關過關碼的使用,兩地差異較大,政府雖已作了更新,但仍未能與內地健康碼看齊,如要實現通關,這方面必須有更大突破。 過分顧慮私隱 難與內地看齊 通關與否關乎經濟復甦,政府亦視之為當前急務,盡可能落實內地要求做的事,其中部分已有改進,包括收緊新冠病人出院條件、收緊入境人士的檢疫豁免、加密高危行業人員檢測等,相信可符合內地的準則。但內地提出香港過關碼應與內地健康碼趨於一致,以及要採用實名制,對港府而言就較為棘手,至今仍未能達到要求,對此港府必須以突破性思維去應對。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昨天表示,「港版健康碼」有了更新方案,已交內地部門審視,其中之一是往內地的市民將「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內的行蹤資料,上載到「港康碼」的系統,同時自行檢視有否到過當局列出的高危地方,一併上載。其所持「港康碼」也包括檢測結果和接種疫苗證明等個人健康資料。 這算是回應了有關追蹤個人行蹤的要求,但與內地比較,仍有一段距離。內地居民的「健康碼」須以實名認證,要填寫個人資料,自動記錄行蹤,並顯示個人疫情風險等級,因此可有效追蹤其是否到過爆疫地方、有否接觸過染疫者等,從而迅速截斷傳播鏈。香港目前只有「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並非採用實名制,僅將出入場所的資料存於手機中,目的是保障私隱,而且未硬性規定要掃二維碼,不少人仍只「填紙仔」。 自報存有漏洞 沒法追查行蹤 這系統相對於內地「健康碼」寬鬆得多,即使日後市民為了取得過關碼,自願將個人健康和行蹤資料上載,仍有幾個漏洞:一是行蹤並非自動記錄,沒法確定他到過的所有地方;二是如由市民自己申報,可能出現漏報或瞞報;三是由市民自行核對名單,檢視是否到過高危地方,可能因技術原因,未必能準確填報。 由於存在上述種種不穩定性,內地當局難以對此有充分信心,正如譚耀宗所言,若對方有疑慮,通關就只能再拖延。對不少急切需要往來內地公幹的人士而言,通關已刻不容緩,他們絕不想私隱問題成為阻礙,相信大多願意採用類似內地「健康碼」的過關碼。 香港本地確診曾有多天清零,已漸備通關條件,欠的只是「東風」,政府應在過關碼的關鍵問題上作出進一步突破,藉此爭取早日通關。
東方正論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香港號稱國際都市門面光鮮,衞生情況卻每況愈下,普遍後巷髒亂令人側目,食環署動用大量人手資源巡查清潔,效果差強人意,本報記者直擊多區數個後巷黑點,簡直是淪為垃圾崗,究竟食環署巡查了哪兒? 首先是深水埗區,多條後巷天井滿布垃圾,堆積如山,而福榮街後巷天井被大量帆布、竹枝、膠桶及膠籃等雜物佔據,當中不少屬易燃物品,若有火種從高處丟下,隨時惹起火災。亦有不少人拋下用過的口罩,帶來散播病毒的風險。福華街及南昌街附近一條後巷,堆滿了藏有食物殘渣的膠袋,引來老鼠垂涎,記者直擊至少六隻老鼠在垃圾袋上「開餐」,食環署在旁設置的老鼠籠如同虛設。 深水埗曾被視為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一度有樓宇及街道區域被圍封作強制檢測,解封後卻沒有加強清潔,衞生情況依舊惡劣,垃圾照樣堆積,後巷污水流滿地上。油麻地、佐敦也有類似情況,疫區解封後,一場洗太平地的「清潔騷」,時任食環署署長劉利群裝模作樣到場視察,上鏡曝光後揚長而去,就靠這些門面伎倆,竟然讓這個廢官扶搖直上,不久之後晉升為食衞局常任秘書長,不用再去街道做騷了。 港島區後巷髒亂比起九龍區亦「不遑多讓」,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廣泛利用做食物加工場地及廚餘集散地。灣仔駱克道一條後巷前面是多間食肆,巷內有人架起爐灶及大型鍋爐煮食,將廚餘倒在坑渠上面,麵條漂流滿地,衞生情況十分惡劣。而北角春秧街有污水渠爆裂,一年以來沒有維修,污水長流,製造病毒細菌溫床。 食環署聲稱成立了24支後巷清潔小隊,專責處理後巷事宜,究竟他們做了甚麼工夫,去了哪兒?申訴專員曾炮轟食環署的外判街道潔淨服務涉及5宗罪,審標不問責,承辦商在「過往服務表現」評分中獲0分,都可以再次中標,對於服務欠佳的承辦商的懲處亦太輕,缺乏阻嚇力。而食環署人員巡查外判商服務亦失職,周末及公眾假期不見蹤迹,如何履行監察責任?難怪市民對街道潔淨服務的投訴激增。 食環署的政策往往令人摸不着頭腦,劣政比比皆是,3年前起在全港各區共安裝275支「天眼」,全天候監視捉拿垃圾蟲。耗資3,200萬元,但該署竟然將其中45%的「天眼」停止運作,並且在官網公布停運「天眼」的地點,公告天下,等於自廢武功,缺乏公德心的人士自然肆無忌憚又在後巷傾倒垃圾,本報頭版報道後,各界皆炮轟食環署有天眼不用,淪為紙老虎,白白浪費公帑。 一個巴掌拍不響,食環署固然是失職,但工會團體亦說公道話,指食環署清潔一般是採取聯合行動方式,員工清潔後,一轉頭食肆又製造垃圾,打回原形,希望對食肆採取扣分制度或在發牌時加入條款規範。食衞局負責制訂政策,責無旁貸,局長陳肇始庸碌無能,連基本市容衞生也搞不好,肉眼可見的污穢都視若無睹,對無形的病毒更加束手無策,這種廢官不下台,不單止後巷,大街小巷都會淪為垃圾崗!
頭條社論
本報今天獨家報道揭露,違法水煙私竇在各舊區工廈如雨後春筍,吸引不少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光顧,即使反吸煙的條例列明不准在室內吸煙,但水煙私竇經營者和顧客明知故犯,皆因不少工廈,尤其在舊區樓齡高的,物業管理相當鬆弛,等同無王管,故此,被水煙私竇、派對房間、賭檔、私房菜等租用,甚至給不少人當作住宅居住,還有更多嚴重如販毒和經營賭檔等非法勾當,反映部份工廈問題多多,當局必須正視。 本港工業北移多年,工廈用途亦開始轉變,政府亦容許部份合規格的工廈活化,搖身一變之後,成為創意文化工作坊聚集地,湧現畫廊、攝影室、演藝室等新場所,都是工廈朝向正面的轉型。然而,同一時間,不少工廈,尤其是老舊的建築,由於環境問題,未能吸引創意文化業租用,租金便宜,淪為不法份子的租用場所,就以派對房為例,在疫情之下,閉門招待多人,違反限聚令,隨時變成爆疫溫牀,即使警方不停巡視,依然掃之不盡,其他更隱蔽的非法活動,更不在話下。 不要輕視舊工廈龍蛇混集的現象,不同違例場所經營者閉門胡作非為,缺少守法意識,容易醞釀各種風險,包括病毒交叉感染、火警,以至其他不法勾當,各區警方應與舊工廈的管理公司聯繫,加強溝通,一旦發現有可疑租客,就要多加巡查,消除不法活動於萌芽階段,也阻止嚴重事故發生。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