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兩位立委吳欣盈及羅明才提出「中央銀行法修正草案」,已獲得過半數立委連署,近日並將於立法院審查。該草案規範中央銀行提撥外匯存底的10%,以成立追求財務績效為目標的外匯主權基金,並以具備策略性及關鍵技術的外國公司為投資標的。目前央行外匯存底操作不追求績效,且國內鮮有資金投入到國際各行業巨擘公司的情況下,成立外匯主權基金或許可出現轉機。 央行將絕大多數外匯存底購買各國公債,逾七成是美國公債,而其餘是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國家的公債。因此,外匯存底滋息成為央行盈餘的主要來源。根據央行公布2012至2021年利息收入的資料,再輔以各年度美元兌換新台幣的平均匯率,以及每年外匯存底的平均值資料,可以計算出這段期間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最高出現在2012年的3.54%,最低出現在2021年的1.89%,而這十年間的每年平均報酬率則為2.8%。此績效表現略低於香港外匯基金同一期間平均每年3.4%的報酬率,但遠落後於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從2002至2022年20年期間,平均每年7%的報酬率。 央行的外匯存底配置方式,如同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不但違反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所倡導的資產組合風險分散化的準則,且無法規避利率變動與通貨膨脹的風險。首先,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美國聯準會於2020年3月將聯邦資金利率調降至0至0.25%,並維持到2022年3月。之後則連續升息九次,到今年3月升息至4.75%至5%。因此,央行從2020年3月起,有二年的期間,買入到票面利率非常低的美債。這除了造成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由2019年的2.74%下降到2021年的1.89%外,同時也導致其市值大幅減損。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統計,我國持有美國公債的金額,從2020年3月的2,050億美元,到2022年底,增加10.2%成為2,260億美元。然而,同一段時間,美國10年期公債的期貨價格下跌19.8%。換言之,這段期間央行所買的美國公債,其市值最高折損二成。因此,央行以其持有外國公債皆是到期,因而不影響收益的說法,像似魯迅筆下阿Q常用的精神勝利說詞。 其次,央行配置外匯存底的方式,也無法對抗通貨膨脹風險。根據馬可維茲的理論,若配置的資產,其預期報酬走勢互異,則能降低資產組合的風險。香港外匯基金即採此觀點,從2009年起,增加了一個涵蓋私募基金及能對抗通膨的房地產的「長期增長組合」。此組合截至2021年為止,創造出每年15.4%的報酬率,因而使香港外匯基金的近來表現,能略優於我國外匯存底的報酬率。 各國一般以能支付三個月進口需求的金額做為外匯存底的安全存量。以去年進口金額為基準,目前我國外匯存底可支付15.7個月的進口需求。因此,一旦成立外匯主權基金,我國外匯存底仍能支付14個月的進口金額。另外,央行最近又以目前外資擁有的我國股票、債券及現金約略等於外匯存底的價值,因而擔心國內資金流動性的問題。然而,這個看法有點杞人憂天。過去各國的經驗顯示,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外資並不會集體同時撤資。反而是永遠存在巴菲特這類投資人,會選擇在類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等灰天鵝事件出現時,採取危機入市的行動。 我國若成立外匯主權基金,其560億美元的規模在全世界主權基金將排第30名。至於投資標的,可參酌其他主權基金的做法。例如目前全世界主權基金規模排行第二的挪威主權基金以及第六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去年時分別為台積電的第四及第三大股東。因此,日後我國的外匯主權基金也可投資於各國各產業的龍頭公司。如此既可增進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可帶動國內產業及技術升級。
明報社評
政府即將完成地方行政檢討,區議會將保留,但要回復《基本法》列明的「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定位,產生方法亦將改變。反修例風暴後,中央落實愛國者治港,區議會要專注民生,政治化是死胡同,與此同時,區議會作為反映地方居民意見的組織,開放性愈高,愈能反映社會多元多樣。選舉政治有時可以變得民粹和極端,但不應因此抹殺選舉問責、選民監督的作用,公眾參與度愈高愈好,區議會直選成分不宜大幅壓縮。區議會的權力與規模,過去數十年持續擴大,倘若當局打算削減區議會的職能、權力及直選議席,是否還有必要維持現在的規模、耗用那麼多的公帑與津貼,值得商榷。 糾正昔日區會亂象 不必大減民選成分 現屆區議會任期今年底結束,政府檢討區議會組成及功能,已接近尾聲。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區議會值得保留,來屆議席與現屆相若,區議員薪津不變,不過產生方法要改變,議員會以「多種方式」產生,同時將「保留一定選舉成分」,外界解讀是未來區議會將恢復委任制,至於具體安排為何,有待當局公布,李家超談的主要是一些大原則,包括:1)要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區議會要去政治化,回到《基本法》第97條所提及的「非政權性區域諮詢組織」屬性;2)地區治理須由愛國者掌握,確保特區有效管治;3)強化地區治理架構,體現行政主導,加強地區動員能力。 首屆區議會1982年由民選、委任、當然和官守議員組成,40多年間,無論角色、職能及權力,都在不斷演變。論構成,大方向是民選議席比例持續增加,官守議席只維持很短時間,至於委任議員,儘管回歸前後出現轉折,但2016年,區議會委任議席亦全數取消,只保留27名當然議員。論角色職能,區議會的「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憲制定位,雖然從未改變,但實權持續擴大。2010年政改方案,立法會增加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由區議員選出,另外又賦權區議會推選117名選委會成員,標誌區議員有了選舉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的政治權力;地區事務方面,特區政府下放權力,讓區議會自行處理一些地區小型工程項目,亦令區議會握有更多資源運用的實權。 當然,這些年來,區議員們有否好好運用這些權力,則是另一回事。2010年代,香港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區議會成為政治鬥爭的戰場,現屆區議會於反修例風暴高峰期選出,政治化情况更一度推到極致,區議員會上集體唱帶有港獨色彩的反修例歌曲,有區議員借出辦事處舉行民主派初選,又支持政治攬炒。民生事務方面,過去十年八載,一些由區議會推動的地區工程項目,都被批評是「小白象」亂花錢,「不能避雨亭」、「阻街石墩」等更淪為笑柄。另外,政黨政客為了選票,將地區小我利益置於社會大我之先,也是屢見不鮮,反對馬料水填海以免影響對岸私人屋苑景觀,正是一例。檢討地方行政改革區議會,有其合理性,問題是怎樣改。 反修例風暴後,中央落實愛國者治港,不容反中亂港、宣揚港獨的人進入政治體制之內。即使區議會只屬非政權區域諮詢組織,但始終是體制一環,選舉制度修改,不會只觸及選委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而不及區議會。可以相信,日後有意循直選方式角逐區議會的參選人,將跟立法會參選人一樣,需要通過資格審查,另外還有宣誓制度及DQ (取消資格)機制。問題是既然有了這些機制確保區議員愛國愛港,是否一定要大幅減少民選議席。 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選舉制度亦然。近十年八載,右翼民粹主義抬頭、政治極端化加劇社會撕裂對立,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然而不應因此抹殺選舉一個最關鍵的功能,也就是讓選民可以運用選票,將表現不稱職的民意代表撤換,從而體現監督與問責。區議會職責是反映地區居民意見,雖然民意表達方式不一而足,但直接選舉肯定是其中一個開放度最高、最能體現問責精神的方法。香港是多元社會,中央修改立法會選舉制度時,強調無意搞清一色,既然區議會要「回歸基本」,作為只具諮詢功能的非政權組織,無論開放度還是公眾參與度,應該愈高愈好。就算當局真的認為,有必要因應過去幾年狀况,減少直選成分、防止政治極端化,民選席位比例亦不宜降至五成以下。 區會角色職能若大削 議員人數薪津應調整 過去兩年的政治及選舉制度變化,已經大大強化特區行政主導能力,只要當局敢於向既得利益說不,絕對有能力避免小我利益凌駕大我。未來區議會的職能,細節有待揭盅,其中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何避免與關愛隊、分區委員會等組織的功能重疊,倘若改制後的區議會職能大幅減少,部分地區工作跟關愛隊重疊,民選成分又低,這樣的區議會,是否還有必要維持現有規模,值得商榷。過去數十年,區議會規模不斷擴大,政府為區議員所提供的薪津亦水船漲高,一大原因是很多區議員都是全職議員、全職從政。倘若未來的區議員,變成以兼職及委任為主,市民必然會問,繼續花這麼多公帑於數百名區議員身上,是否物有所值。
星島社論
公共圖書館是市民獲取知識、不斷進修和消閒的地方,審計署發表最新一份審計報告,審視公共圖書館的管理,發現了被借閱人士拖欠罰款、電子書預約要等逾3年等荒謬現象,以及在檢視館藏有否違反《香港國安法》的進度緩慢,在在反映康文署的管理效率很低。康文署應虛心聆聽報告的建議,並盡快採取措施補救。 精準篩選分類助檢視書籍護國安 審計報告對康文署管理公共圖書館上找出多項不足之處,並提出一些建議,從中折射出康文署的低效管理。首先,報告留意到康文署已因應投訴或查詢,以及國家安全風險的考量,前年已展開對圖書館資料進行初步檢視工作,但有關工作到今年2月仍未完成,尚在進行中,直至上月底才聲稱初步完成檢視工作。審計署認為康文署須加強檢視圖書館資料,以維護國家安全。 康文署作為政府部門,理應切實執行《香港國安法》,迅速而認真檢視館藏,將鼓吹暴力、煽動仇恨或散播港獨思想的書籍下架和銷毀,但卻花上逾2年時間才初步完成相關工作,進度緩慢得令人搖頭歎息。康文署解釋圖書館有逾200萬項書目,需要檢視書籍不斷增加,而且內容的複雜程度各有不同,不太可能為檢視工作訂出確切完成日期,顯然是以海量藏書作藉口,因並非所有圖書均有機會違反《國安法》,例如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科學書籍等。 康文署只要在篩選上動腦筋,例如用時間、語言、類別來劃分,集中資源針對過去十幾年出版的中文政治、社會科學書籍或諷刺漫畫等,便可將檢視範圍大大收窄,然後分發給員工逐一翻看。過去3年疫情反覆,康文署多次關閉場館,讓員工在家工作,理論上有充裕時間讓員工翻閱有關圖書。 事實上,康文署在過去3年接獲1120宗有關書籍違反《國安法》投訴,雖然當中有些是重複個案,但至少證明讓市民舉報投訴確實是一種可行方法。各大專院校圖書館亦要配合國安法執行,也會自行將各自館藏內有違法的圖書下架,若康文署能與各院校加強溝通,互相交換須下架書單,有望令檢視工作事半功倍,也確保哪些蠱惑及荼毒青少年的書籍絕迹圖書館。 宜研加大科技力度追討欠書罰款 除國安事宜,審計報告亦提到圖書館被拖欠570萬元,當中68%是過期圖書罰款、31%為遺失資料或圖書賠款,而有些罰款竟被拖欠長達7年之久,非常荒謬。這反映康文署行政效率低,對欠款未予以重視,對圖書館運作造成一定壓力。因此,康文署應加大力度追討,除了打電話和發短訊通知,亦應考慮設立網上繳付欠款平台,方便市民毋須親往圖書館繳費,至於長期拖欠者應暫時禁止其借閱,直至清還欠款為止,增阻嚇作用。 此外,到訪圖書館人次,由2019年3470萬人次急跌至去年1190萬人次,相信與疫情有關。市民減少實體到圖書館借書,可能改為借電子書,令圖書館電子書使用次數由2018年60萬次,大增至去年的360萬次,但同期電子書數量由29萬項增至49萬項,反映電子書供不應求,以致有部分熱門電子書預約的輪候時間長達3.2年。審計署建議康文署應多舉辦不同類型的推廣活動,鼓勵市民親自到訪圖書館,提高使用量,並改善電子書的使用量,讓讀者更易取用。 康文署同意審計報告建議,市民希望康文署不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而是認真參考建議,作出改善措施,讓公眾能安心和更容易借閱圖書館的實體書籍或電子書,亦彰顯審計報告有鞭策公營機構表現作用。
東網正論
平機會自1996年成立至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幾乎歷任主席都醜聞纏身,黯然下台。現在到了朱敏健接棒擔任主席,同樣不見得有甚麼改善,單是搞一條「族內歧視」立法已拖延多時,至今仍是只聞樓梯響。詎料低處未算低,審計署踢爆平機會處理部分投訴效率欠奉,有個案拖延逾1,000日之久,簡直聳人聽聞。更不可理喻的是,平機會連採購一張會議桌也是不貴不買,有2萬餘元的不要,偏要買9萬多元。如此又貴又廢的政治花瓶究竟有何存在價值,已成香港市民心頭的大哉問! 審計報告指出,平機會訂下75%投訴個案在6個月內完成處理的目標,惟審查發現,2020年1月至去年9月期間完成處理的2,800宗投訴個案之中,有128宗的完成處理時間介乎366天至1,064天,平均需時551天,即超過1.5年。當中25宗調查甚久的投訴個案中,大多沒有擬備調查計劃,有違《程序手冊》要求;而其中5宗投訴,相關的匯報工作並不全面。 可以看見,平機會處理投訴,居然連調查計劃都沒有,也就不可能按進度進行,沒有「死線」,一切「隨心所欲」,不拖個地老天荒才怪。審計署建議平機會探討縮短處理個案時間的措施,擬備調查計劃,並改善向專責小組匯報的內容以便監察,平機會是否聽得入耳? 如果說,拖延一年半甚至過千日才完成處理一宗投訴已叫人大開眼界,那麼,平機會的大花筒作風肯定更讓人嘆為觀止。審計報告又揭發,平機會在採購辦公室會議桌方面,收到的10項報價中,最低為2.1萬元,但最終採用第二高報價產品,涉款9.5萬元。一張枱索價逾2萬元本已價值不菲,平機會還要選購一張數倍於此的會議桌,難道會議桌愈貴,開會的質素和效率愈高? 事實是平機會處理投訴效率低下,會議桌價錢顯然同工作效率成反比。最大可能就是虛榮心作祟,不花白不花,橫豎錢又不是從自己口袋掏出,沒理由慳住使。 當然,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已成港產官僚常態。平機會口說同意審計署的建議,又解釋會議桌設有安全鎖,並獲8年保用,擺出物有所值狀,但正如審計署指出,這些要求並未在購買物料申領表中訂明。其實,平機會大花筒非自今日始,歷任主席薪金豐厚,2018年已相等於公務員首長級薪酬第8點(D8),月薪逾28萬元,現在肯定有增無減;而該機構每年開支更非小數目,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曾查問平機會近3年實際開支,當局只答覆平機會在公眾教育及宣傳工作方面的整體開支,由2,773萬元增至3,411萬元,總體開支則諱莫如深。惟根據2019年數據,平機會一年開支高達1.8億元,如有特別工作推廣,更會獲政府額外撥款,令人咋舌。 最荒謬的是,一個年耗納稅人約兩億元的政治花瓶,竟然連花瓶的本分也做不好。自2000年起,國家人權機構全球聯盟一直把平機會的工作評為C級,堪稱醜出國際,而期內所謂的反歧視訴訟也是爭議不絕。例如平機會曾受理及協助一名男顧客入稟控告一間以「女士之夜」作招徠的酒吧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結果在答辯人缺席下獲判勝訴,成為本港首例,有關酒吧最終結業,「女士之夜」成為絕響,簡直是小題大做,累人累物。 至於歷任主席醜聞纏身,香港市民更是歷歷在目。例如胡紅玉被指任人唯親,王見秋被揭任職法官期間收受富商免費機票,鄧爾邦亂花公帑瘋狂外訪等;而港府讓「廢電池」周一嶽翻閹擔任主席,除了是政治酬庸外,其任內更是劣迹斑斑,包括推動檢討及合併四條反歧視條例偏頗越權,進行內部架構改革肥上瘦下,又亂花公帑擴充辦公室等,沒有最胡混,只有更胡混。 很明顯,平機會是一塊肥缺,用的是公帑,卻以獨立運作為幌子不受監管,辦公室要設在甲級商廈,會議桌要天價價錢,處理投訴卻漫不經心,甚至動輒弄出「驚世駭俗」的官司訴訟,連主席也是光享高薪厚祿卻尸位素餐,而且工作成效不獲國際認同。如今又說要為「族內歧視」立法,如何落實,落實後如何執行,會不會又弄出「大頭佛」,實在令人疑問,以其往績,怎麼可能叫人有信心? 港府今個財政年度出現千億元赤字,不僅派糖規模大縮水,高官更欲開闢新稅,打納稅人荷包和商界主意。然而,平機會這類毫無建樹的政治花瓶卻絲毫不受影響,繼續大花筒,繼續胡混度日,繼續好官我自為之。與其不斷增加納稅人負擔,港府倒不如認真檢討這些政治花瓶的存在價值,一刀砍掉這個機構,省下每年以億元計的開支,誰曰不宜!
頭條社論
為了給公眾更多時間申請,運輸署將在青沙管制區實施的「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的日期,由原訂的4月26日延後至5月7日上午5時。經署方持續的宣傳,又設立多個諮詢站協助車主,截至前天,當局共發出超過66萬張「易通行」車輛貼,佔全港已領牌的車輛約82%,當中超過66%的車輛已開立「易通行」戶口。為了享受便捷的駕駛體驗,未申請「易通行」的車主,宜盡快申請。 駕駛者安裝「易通行」車輛貼後,必須開立「易通行」戶口和設定繳費方式,才可自動繳付隧道費。若只取了「易通行」車輛貼,卻未開立相關繳費戶口,做一不做二,有關車主日後過隧道後,須在14個工作天內登入「易通行」網頁,查閱須繳付的隧道費並以信用卡繳費,或使用轉數快或親到7-11便利店以現金繳付隧道費。逾期繳交者,將會被徵收附加費。 鄰近的深圳以至內地多個城市,早在多年前便推行類似的隧道繳費模式,香港起步較慢,按當局計劃,繼青沙管制區實施之後,「易通行」將在下一階段於城門隧道及獅子山隧道實施,並於年內陸續推展至所有政府收費隧道。駕駛者要了解智慧繳費方式,乃大勢所趨,應快申請「易通行」,推動香港加快邁向智慧城市。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