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由於去年股市、債市大跌,又有防疫險的重大損失,部分金控公司獲利衰退,同時有著未實現損失而使淨值(股東權益帳面價值)大降,使得這些金控公司發放現金股利能力大大受限,因而希望以法定盈餘公積、資本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此一做法明顯違背金融穩定優先原則,有必要再商榷。 針對上述金控的訴求,金管會日前決定請金控公司審慎評估必要性及妥適性,提報董事會充分討論,即可配發現金股利,不用經金管會核准。金管會有此項政策轉變,主要是考慮廣大金控公司股東的權益,尤其是存股族信心。從股市投資人的觀點,過去金融股因獲利相對平穩、現金股利也不錯,成為存股族的投資標的;現在若是減少現金股利,特別是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將與這些股民的預期相背離,當然就會抗議不斷。 保險業真的是台灣金融穩定的重大影響變數,而且又很脆弱。去年壽險業因股、債市雙殺,部分公司之金融資產列於「按攤銷後成本衡量(AC)」比率比較低的公司,產生鉅額未實現損失,使這些公司的淨值低於監理標準,甚至變成負數。後來,會計原則權變解釋,允許壽險公司金融資產重分類,大幅增加列於AC比重,亦即增加不用評估市價變動的比重,解除未實現損失對淨值的衝擊。同時,去年新冠防疫險之亂,致使產險公司巨幅損失,亦衝擊今年的獲利。 現在,部分金控又要以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實在有非常大斟酌的空間。資本公積是金控的老本,以其來發放現金股利,效果如同現金減資,形同股東出資額降低,不利對債權人的保障。而法定盈餘公積是避免金融業把獲利皆當股利發放因而提存,其作用也是對債權人的保障。由於金融業是高槓桿行業,銀行於完納一切稅捐後分派盈餘時,應先提30%為法定盈餘公積,而保險業則是提列20%,都高於一般行業。 資本公積與法定盈餘公積的涵義都是對債權人的保障,而全體金控的債權人,包括保戶、存款戶,幾乎可說是涵蓋台灣全體人民,遠大於金控的所有股東。再加上金控公司整體資金來源有超過九成來自於債權人,股東占不到一成,允許金控公司以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會被解讀成「只顧股東、損及債權人」的作為。 金管會在新聞稿提及金控公司負有確保銀行、保險及證券子公司健全經營的義務,是集團子公司經營風險的最終承受者,股利政策亦應採穩健原則。如果要拿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來發給股東,應詳實分析未分配盈餘不足支應現金股利的原因,審慎評估必要性及妥適性,並就對財務與資本結構造成的不利影響,妥為規劃強化方案,提報董事會充分討論。 然而,要兼顧全體台灣人民權益與金融穩定,現階段比較適合的作法是現金增資,以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來發放現金股利根本是反其道而行!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今年新春記者會,以「撲朔迷離」形容今年的國際政經金融情勢;值此金融局勢不確定性高的環境,金控公司應該要強化財務結構健全性和風險管控,以本期獲利、前期未分配盈餘為基礎來發放現金股利才是正確之道。 金管會已決定制定金控公司以資本公積與法定盈餘公積發放現金股利的規範,但我們原則上是希望禁止。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機構的監理,應首重金融穩定,並保護全體台灣人民權益,因此應優先保護債權人權益。金融監理絕不能顧此失彼,影響金融穩定的根本。
明報社評
武漢市出現數千人示威抗議,表達對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滿,有關部門才急急忙忙地推出很多解釋及說明,以緩解民眾的焦躁情緒。如果細看國務院2021年4月發布的文件,的確可以澄清很多現時的誤會,但改革措施的草率與粗暴地推出,導致因誤解而不滿,地方政府「不宣傳、不交代、不透明」的做法,難辭其咎,現在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中央政府更應該吸收教訓,在推行其他改革措施時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個人帳戶進帳突然減少惹不滿 統籌帳戶進帳增加但查證無門 醫療保障影響千家萬戶,任何措施變動都不是小事。目前推行引發爭議的改革措施,對所有在職職工及家屬,以及退休人員的福祉,都有影響,任何人發現個人帳戶上的錢「突然」少了,而且降幅還不小,都有理由大動肝火。甚至質疑是否因為政府在防控疫情上花錢太多,醫保基金會「爆煲」,所以減少醫保個人帳戶的額度。 3年疫情嚴防死守,要求所有人不停做核酸檢測,以及其他各種開支,確實花了以億計的額外經費,而這筆帳地方政府一直從醫保基金支出,直到國家醫療保障局2022年5月發出聲明,核酸檢測等防控開支必須由地方政府負責,不能再從醫保基金開支。然而,醫保基金入不敷支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疫情,而是人口結構問題,老齡化的特徵就是退休人員的比例逐漸增多,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在醫保基金同樣出現供款人數減少、享受醫保人數增多。這恰恰就是這次醫保改革要解決的問題。 醫保基金的操作細節也有很大影響。全國95%的人都參加醫保,是全球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名參保人都有兩個戶口:「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小病和購買藥品從個人帳戶支出,大病住院手術等從統籌帳戶支出。在職職工由個人和工作單位分別按工資的百分比供款,退休人士免供款,醫保基金則會劃款到所有參保人的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由於年輕人少看病,個人帳戶累積很多錢沒花,退休人士則多看病但錢不夠。現在提出的改革是,減少劃款進個人帳戶,增加劃款到統籌帳戶,而從統籌帳戶支出的用途和報銷比例也增加,包括以前不包的門診,以及更大的住院和手術範圍,而且可以將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統籌帳戶攏在一起,成為「家庭共濟」,老人可以用年輕人的統籌基金支付醫療費用。目標希望將個人帳戶的「閒置基金」用在更有效的地方,以達到「社會共濟」目的,連帶家庭共濟的作用,基金就可以使用效率最大化。 任何改革都會造成利益的轉移,個人帳戶的錢少了,很多年輕人根本不察覺,因為很少人會經常去查一個很少用的戶口,但經常看病的退休人士會密切關注個人帳戶動態,發覺每月的進款少了而沒有被通知原因,當然會大發雷霆。若然解釋清楚,退休人士統籌帳戶的每月進款多了,使用範圍更大,他們應該不是「受害者」,從而不會有不滿情緒。問題出在透明度嚴重不足,官方解釋的統籌帳戶「錢多了」,但增加多少則不會在帳戶餘額中顯示,去查的渠道和手續也十分繁複,導致絕大部分人「蒙在鼓裏」。 地方政府推改革事前不說明 官方資料與政策透明度均低 醫保金帳戶餘額顯示不清晰、不透明,是中央政府設計的缺失,而推行醫療改革的地方政府,事前不宣傳,遇到投訴解釋模糊,實在不能接受。這項牽涉全國範圍的改革,由於各省市的財政狀况不一,人口結構也千差萬別,所以必須由各地方政府執行。廣東經濟發達,人口流入數量全國之冠,流入人口以年輕人為主,不會對廣東的醫保基金構成即時負擔。廣州市在推行這項改革時,也曾遇到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一是由於退休公務員的反對聲音有渠道向上反映,二是廣州市政府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增加對醫保的補貼,所以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其他地方沒有足夠財政能力增加醫保補貼,引發反對行動,在所難免。 從國務院發布的醫保改革文件看,要求從2021年底起逐步推進,並可設3年過渡期。而一些省份,疫情導致經濟下滑,財政收入還沒有緩過氣來之前,就匆匆推出醫保改革。國務院文件還要求:要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手段,廣泛開展宣傳,準確解讀政策。很多省份都沒有做到,直到出現大規模抗議,才匆匆提供解釋和說明,還要「驚動」國家醫保局發消息,澄清醫保基金財政穩健,去年略有盈餘。 現時很多省份的醫保基金官方網站,都沒有及時公布信息,廣東省醫保局公開的收支信息,最新的是2021年11月。而被告知個人帳戶的統籌基金有所增加,但又無法查證,這些一切都是民眾表達不滿的合理解釋。改革不限於一時一事,醫保改革目前在幾個省份沒做好,希望以後的其他省份,以及在其他改革能夠做好,否則政府的其他政策也難以有效推行。
星島社論
俄烏戰事本周五將屆一周年,雖然世人希望和平,但戰局發展難以令人樂觀。俄烏分歧如南轅北轍,沒有和談的客觀條件,且美國與北約推動戰事持續,以圖拖垮俄羅斯,俄烏戰事最大可能是膠着和長期化,和談機率甚低,更不能排除俄國或使用核武等,以擴大戰事逼使西方和談。 俄烏戰事持續,西方對尋求和平的意欲不高。西方主導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正在召開,但大會以拒絕給俄國和伊朗宣傳為由,沒有邀請俄伊官員出席,不但令西方與俄國失去直接對話機會,更增加俄伊對西方敵意。此外,美國總統拜登將於本周訪問鄰近烏克蘭的波蘭,預計將發表譴責俄羅斯的強硬演說,歐盟亦擬推出第十輪制裁俄國措施,西方加力打擊俄國,令俄烏和談希望更渺茫。 戰事膠着,俄羅斯肯定是最大輸家,俄國高估本身戰力、低估西方武力支援烏克蘭,令俄方原擬閃電戰攻入烏國首都基輔的行動失敗,戰爭無了期地拖長。 拜登訪波蘭料譴責俄方 西方智庫估計,俄國在過去一年,損失超過2000架坦克,佔其可運作坦克隊伍逾半,只剩下約1800架,至於庫存的5000架坦克由於維修問題,有多少能上戰場仍是未知之數。至於俄國36萬陸軍,已有97%投入烏克蘭戰場,西方情報機構評估,俄軍可能有逾10萬人已死亡或受傷,軍力已極為吃緊。俄軍目前戰鬥力最完整的只剩空軍,估計俄國戰鬥機在俄烏戰事的損失低於8%。 正因戰況失利,俄羅斯本月初提出可無條件舉行俄烏談判,俄方的算盤無疑是希望尋得體面下台階,結束俄烏戰事,並保留已取得的烏國東部四區。然而,烏克蘭對和談反應冷淡,一方面喊出高價,要求俄羅斯完全撤出烏國,並將佔領的烏東地區和2014年取得的克里米亞都須交還該國,另方面敦促美歐加強武器支援烏克蘭,在取得西方供應坦克後,現在要求美歐供應戰機,讓烏國有能力攻擊俄羅斯。 對於俄烏未來戰況,西方各國目的並非一致,最積極推動戰事的是美國,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上周預測,烏軍將在春季某個時候發動反攻;美國媒體亦透露,拜登政府已提醒烏克蘭,美國及盟邦已激增武器和軍援烏國,烏克蘭應對俄國展開反攻,力爭收復失地。 不過歐洲大國德、法等對俄烏戰事持續甚至擴大,存有憂慮,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六表示,法國不像一些人般,以徹底擊垮俄羅斯為目標,雖然馬克龍沒有點明,外界猜測他指的是美國和北約。此外,俄烏戰事一年以來,西方對烏國提供的援助達1100億美元,歐洲為戰事出錢出武器,卻要承受能源價格和物價暴漲、企業外移美國、地緣局勢緊張等衝擊,成為俄烏以外另一輸家。 中方充和事老恐事倍功半 令歐洲感到緊張的是,俄國本月初發動春季攻勢,圖為攻烏一周年爭取更多成績,然而成果並不顯著,挪威情報部門上周卻得悉,俄國北方艦隊30年來首次攜帶核彈頭出海。歐洲憂慮,俄方會否動用核武或擴大戰事範圍,以逼使西方敦促烏國議和。 俄烏戰事表面膠着,但在美國加力軍援烏克蘭、俄國意圖以戰逼和下,戰況可能隨時升級。馬克龍上周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時,促請中方與俄國斡旋,幫助化解俄烏戰事。有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烏戰事一周年當日會發表講話,但西方尤其美國與俄國之間劍拔弩張,美國亦刻意打壓中國,不會向中方買帳,中方要充當和事老,亦只怕事倍功半。 戰事持續一年,對俄烏、歐洲造成的政經惡果不斷湧現,可能只有美國能乘機大發戰爭財,透過高價向歐洲出售武器、能源、糧食而大賺,且有機會壓垮主要對手俄羅斯。這些大國博弈,卻以戰事為手段,生靈塗炭、全球陪輸。
東網正論
末世生亂象,香港特別多。近年社會頻頻出現駭人聽聞的事故,演唱會竟然墮屏幕,昨日又爆出公院手術室塌燈傷人,簡直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香港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公院醫療事故層出不窮,手術可以左右不分,切錯器官已經見怪不怪,患腎病和乙型肝炎的兩女母親鄧桂思於2017年在聯合醫院被兩名醫生「開漏藥」,導致出現急性肝衰竭需兩度換肝,最終不治,兩名涉事醫生被控誤殺,醫療史罕見。聯合醫院形象盡毀,未有痛定思痛,反而變本加厲,昨日一間手術室的大型手術燈連支架,突然從天花墜下,壓落手術床上,一名麻醉助理被擊中肩膊受傷,不幸中之大幸是當時並非做手術,沒有病人受傷,若果是手術途中,爭分奪秒,被燈擊中固然凶多吉少,即使僥倖避過,但手術無可避免中斷,開膛剖腹情況下,病人性命也堪虞。 初步發現,事件有可能涉及手術燈的螺絲狀況,聯合醫院合共有5支同型號手術燈出現類似問題,醫管局稱非常重視事件,全面檢查各公立醫院使用同型號手術燈的29間手術室,暫時避免使用該型號的手術燈,承辦商會安排盡快更換及檢查其他公立醫院同品牌的手術燈。局方委託專家協助分析事件成因,責成承辦商調查,將會提交報告跟進。每次出事,醫管局都稱重視事件,認真跟進,但未幾便會重蹈覆轍,不但同類事件一再發生,而且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故,竟然活生生展現眼前,有圖有文,血淋淋的真實,醫管局自欺欺人,市民可不會善忘。未雨綢繆是基本,醫院一切關乎人命,手術涉及生死關頭,設備更加不容有錯,當局卻永遠後知後覺,出了事才補救,即使有關方面賠錢,死了人可以賠命嗎?醫療設備的維修與保養,重要性不用多講,手術燈可以塌下來,下次會否整個天花板塌下,或整個大樓倒下? 要避免慘劇發生,平日的監管是非常重要,這亦是港官最弱的一環,近日鬧得熱烘烘的學生飯盒事件,便證明了官員平日漠視日常監管,只會在出事後如夢初醒。連鎖飲食集團旗下「活力午餐」向學校供應午膳,超過二百間中小學共10萬師生光顧,接連爆出食物安全問題以及送飯遲到數十分鐘等混亂,供應商以深層清潔消毒廠房為名,今明兩日停供應午膳,各校措手不及,狼狽不堪,要四出張羅飯盒,更有學校考慮停下午課面授,以免餓壞學生。涉事供應商上周三已出現懷疑食物中毒個案,但上星期五仍向學校供應飯盒,衞生署接獲一宗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教育界質疑不應待本周一才停止供應午膳,食環署難辭其咎,平日疏於監管,近日出事了才巡查,並檢控供應商一間廠房維修不妥,請問這些維修問題是近日才出現嗎? 當局不作為,學生把有問題的食物放進口中,隨時食物中毒,若果任由學生吸收妖言歪理,則會思想中毒,2019年反修例暴潮震撼前所未有,堪稱世紀暴潮,但尋根溯源,早在2014年佔中事件已經響起嚴重警號,當日涉及的政客包括戴耀廷,後來都在暴潮搞事,甚至涉及初選案企圖顛覆國家;佔中那時候的初中生,便是後來主宰暴潮的大學生,如果政府可以吸取教訓,審時度勢,視察民心,就應該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在中學至大學教育及校園做好把關,防微杜漸,可惜港府連國民教育也束諸高閣,更遑論國安教育,造成反中亂港思想在年輕一代中萌芽,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香港官員可以說最有「忍耐力」,壹傳媒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多年來唱衰香港,煽動反中亂港,荼毒青少,官媒多次公開譴責,但港府依然縱容其胡作非為,助長撕裂社會,引爆暴潮,直到中央出手撥亂反正,《港區國安法》出爐,牛鬼蛇神妖孽才逐一繩之以法。港府慣性綏靖養奸,任由毒媒攻擊,卻對正義傳媒長期打壓。香港警隊被毒媒長年累月抹黑,卻罵不還口,反而對正義傳媒以事論事的一句卻接受不了,出奇地大反應,近日警員頻頻出事,醜聞不絕,東網視頻節目照實評論,竟收到警隊施壓信,污衊為偏頗,連仁義東方也受到不公平對待,這種社會風氣不單止反常,簡直是反智。 反常社會,當過街老鼠可以成為寵兒,市民餵飼養到又肥又大,官場養肥了一班碩鼠又有何出奇?香港頻頻出亂子,港府能夠說自己不用負上責任嗎?空穴來風必有因,香港近年亂象叢生,與其說是行上了衰運,倒不如科學化客觀地分析,其實大部分問題發生前都有迹可尋,如果當政者能細心觀察,絕對可以防患於未然,若等到燈掉下來,人死燈滅,一切都太遲了。
頭條社論
醫院設備用於救人,卻潛藏危機。聯合醫院手術室安裝在天花上的一支手術燈,突然塌下,壓在手術牀上,一名麻醉助理走避不及,被撞傷肩膊,幸當時沒有病人在牀上,否則被手術燈壓倒,後果不堪設想。據醫管局初步調查發現,手術燈連接天花板的螺絲狀態有異樣,院方跟進檢查發現另外五支同型號手術燈亦出問題,已經要求承辦商盡快更換。 醫管局並沒有公佈是螺絲鎖得不緊,抑或品質出問題,但六支手術燈同涉類似情況,令人擔心其他公營醫院的設備安全,醫管局須作通盤調查,範圍應包括其他吊掛設備,不能讓救人之地潛藏危機。 大家不健忘,去年九月安達臣道發生嚴重工業意外,地盤天秤在操作期間突然塌下,造成三死六傷,初步發現天秤地基的燒焊不足。當局重視這宗事故並徹查,至今仍未發表調查報告,但應與天秤地基不牢固,大有關係,反映器材安裝不穩,足以肇禍。聯合醫院和安達臣道地盤兩件事故,均發出警號,設備的安裝須定期檢查,以防患未然。各機構和工程業界必須檢討定期檢查設備的守則是否完善。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