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數十年來,美國是全球化的強有力推手,近年出現的一些逆全球化現象,也是美國主導運作的。今年10月更針對中國祭出一系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的管制措施,引發中方不滿,日前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貿易爭端告訴。詭異的是,奉行資本主義而崇尚自由貿易的美國使力壓制全球化,標榜社會主義而實踐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這時卻堅決捍衛全球化。 全球化的大道上近年出現一些人為障礙與轉轍器,大趨勢雖然不變,但改變進程的岔路增多了,阻梗前行的石塊變多了,也看到有些車子打起倒檔了。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台積電移機典禮上高呼「美國製造回來了」,就是倒車所發出的聲響。全球化是基於比較利益算計而來的運營模式,計算比較利益的公式不斷更迭,而且不僅大企業在算,政府基於國家利益、政客基於選票利益也躋身計算與引導,所以航向跟著變。 美國先前是全球化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曾試圖藉著自由貿易把大陸納入全球貿易體系,進而將其融入西方國家主導的經貿與價值體系中。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國家整體利益也是利大於弊,但造成大量受害者,尤以藍領階級為然,川普借題煽風點火,吹響保護主義的號角,將「美國優先」魔音響徹選舉戰場,致使全球化出現逆流,新冠病毒及美中戰略對抗則火上加油。拜登延續這股逆流,既抗俄又制華,乃將貿易斷鏈及供應鏈轉移的政策擴及全球,如今已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打得七零八落。 壓制中國是美國的急切要務,所以將貿易戰延伸到科技戰,戴著絨絲套的重拳奮力打擊,此乃強權國家及跨國公司追求利益極大化而生的摧折,尚未造成全球化的全面逆轉,逆全球化是表象。原本打的是經濟算盤,現在加上了地緣政治利益的計算機,算出來的結果是全球化方向基本正確,但前進的路徑要調整,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上更要開闢分岔道路,我走我的陽關道,你只能去走獨木橋。 全球化巨輪被颶風吹得劇烈搖晃,助因之一是美國為強化美中戰略對抗的戰力,而積極推動陣營化的形成,以便打群架,從而對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構成更大的擾亂作用。美國挾科技霸權重組供應鏈,祭出長臂管轄號令盟國跟進,歐洲國家既要給美國面子又要顧經濟衰退的裡子,所以很陷入掙扎,東協及南韓受兩強夾擠左右為難,最貼緊美國步調的是英國、日本與台灣。全球化原來是國家和企業基於工具理性的追求而興,無關意識形態,但為了集結理念相近國家加入集團化鬥爭,而加入了「民主對抗專制」的和弦,滲入價值理性的思量,致使捶擊全球化的榔頭更加乓乓價響。 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的巨輪猶在破浪前進,雖已非運作如常,但至少未被逆風改變基本航向。過去40年的超級全球化及經貿自由化廣獲多數國家接受,成為全球經濟運作的主旋律,藉由「以規則為基礎」的運作方式,讓貿易、投資、科技、資本及人才的流動方向依市場經濟法則決定;只要符合比較利益的經濟規則,各國政治、外交與價值觀的差異不會形成對經貿及科技往來的限制,否則將損害國家與企業的利益。 明乎此,台灣夾在美中兩強拉鋸中,實應牢牢站在主體性立場上,依循工具理性的原則考量,勿受美國基於國家利益最大化而來的逆全球化舉措所左右。台灣畢竟受惠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良多,大陸也是台灣經貿利益關鍵所繫,因此利益極大化才是最好依歸,切莫受外人擺布而自殘自害。
明報社評
內地突然宣布幾乎全面放開防疫措施,基層的官與民都措手不及,感染人數雖多但確實危害不大,而老人院則成為重災區,北京有老人院派4人連續4小時打電話召喚救護車都打不通,足見當局宣布開放前,是缺乏部署和協調的。疫情還在不斷蔓延,最令人擔心的情况即將出現,就是病毒隨大量人員返鄉大面積向偏遠地區及農村撲去,國務院已經發出防範指令,成效如何,將成為這波最後一搏的疫情的成敗關鍵。 救護車疲於奔命仍然不足 發熱醫院盡開仍人滿為患 放開防疫措施後,多個大城市都出現大面積感染,但確實數字則無從估計,因為衛健委已經停止每天公布無症狀感染者的數據,絕大多數的感染者只是無症狀或者輕症,一般都居家服藥等待自癒。這種處置辦法,對大部分人都是有效的,然而,那些家裏沒有備藥,或者不能退燒的患者,還是要去醫院就診,各地政府已經加開了發熱門診的醫院,但還是「人滿為患」,排隊幾個小時獲得診治,醫院也只會開幾片退燒藥,因為醫院的供應也短缺。 政府呼籲去醫院就診的患者,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自行開車或者召喚救護車,但救護車即使24小時不停穿梭接送,疲於奔命也難以滿足需求。老人院的處境最突出,院友都是高風險群體,一旦有人感染,老人院缺乏隔離空間,容易出現大規模感染,但召喚救護車則沒有特殊照顧,退燒藥供應也十分緊張。當局一直以來宣稱要照顧一老一少,但到了危急狀態,他們卻成為無助的一群。 中小城市的情况也不容樂觀,接診發燒病人的醫院已經應開盡開,排隊的時間動輒要幾個小時。說明疫情已經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縱深散播,按照這個走勢,第一波大規模感染的省份在本周或下周到達高峰,如果處置得宜,兩周後疫情將會減退。而二線省份的高位則要在月底才來臨。 疫情從大省份向二線省份及農村散播,是人員流動造成。現在所有大學都提前放寒假,一些失業工人或者生意欠佳的小商販也開始陸續離開大城市,出現返鄉小高潮。他們帶着病毒從大城市向全國四面八方散發,到了農曆年底,春運如期而至,則會出現另一個返鄉高潮,農村和小城鎮能否應付疫情,才是3年抗疫成敗的真正考驗。 流行病學專家,按照世界其他地方採用躺平政策後,以及內地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大規模爆發疫情的死亡率,估算這波疫情在內地將會導致幾十萬人死亡,大城市的醫療條件較好,市民接種率較高,一定程度能夠減少死亡率,但農村和偏遠地區又如何呢? 國務院對於這個危機有充分估計,本月16日發出一個通知,要求農村與小城鎮政府嚴陣以待。這些地方最大的問題是缺醫少藥,醫護人員在平常狀態都不能招滿員,醫療設備只能應付輕症病患,遇到大規模傳染病,以及因感染而出現重症,是無條件也無能力應付的。國務院提出的辦法是,各地緊急招聘在5年內退休的醫護人員,充實隊伍,但相信也是杯水車薪,一旦真的遇到疫情爆發,也會捉襟見肘。 國務院提出的第二招是盡快構建梯隊人員,因為疫情並不一定會在同一時間在同一地區集中爆發,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率,但這需要各級政府及時調配與協調醫護人員到最需要的地方,必要時出動軍隊的醫護兵,如何遣兵調將,是考驗政府的關鍵一刻。 農村老人接種率低風險高 小城鎮缺醫少藥難抗疫情 農村與小城鎮另一個大難題是疫苗接種率低,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人接種兩針的比率是86.6%,80歲以上的只有66.4%,而在農村的比率應該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67億人,疫苗接種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可以為200多萬人築起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面對農村老人的疫苗接種,知識推廣過去沒做好,現在臨急抱佛腳也為時未晚,即使農村老人意識到需要接種,還要有足夠的人員「送疫苗下鄉」,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疫情對農村的另一個「炸彈」是獨居老人,兒孫進城,老人缺乏照料,遇到疫情,更形危險。前陣子政府要求全國排查,為獨居老人做登記,在有需要的時候,送醫送藥上門。登記已經做到,一些地方還利用社交媒體建立群組,互通消息以及為及時求救做後備,希望在疫情殺到來的時候,政府不會在手忙腳亂的情况下,將已經被遺忘於一角的獨居老人徹底遺忘。 大城市抗疫戰最後一擊的號角已經吹響,政府事前準備不足,最高指揮缺乏部署,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特別是告知民眾如何應對,讓他們對處置病情有充分的認識,及時備好足夠的藥品作為居家等自癒的準備,令到感染者僅能以個體跟病毒對抗,政府難辭其咎。現在面對農村和小城鎮的最後一戰,嚴峻程度跟打一場熱戰,有過之而不及。打好這場大戰,是對政府是否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大考驗。
星島社論
美股在聯儲局上周三宣布加息半厘後,連跌三天,市場認為原因是儲局仍關注通脹,將繼續緊縮,然而上周公布零售和製造業數據都差過預期,顯示衰退威脅增大,且細究儲局成員觀點,可發現他們正悄悄轉軚,為明年衰退和失業率上升作準備,已明示後年會減息,但若明年經濟和失業率差於預期,相信儲局明年第四季已會出手減息救經濟。 儲局上周三如外界預期般加息半厘,不再是過去四次會議每次都暴力加息四分三厘,聯邦基金利率最新升至四厘二五至四厘半,點陣圖顯示儲局成員預測明年底利率中值為五點一厘,較九月預期的四點六厘高,儲局主席鮑威爾亦暗示,最終利率預期或再上調。然而,市場早已預測儲局明年首季還會加息兩次合共四分三厘,令利率升至五厘至五厘二五,才會結束加息周期,因此儲局成員現在調高明年利率預測至五厘一,只是追上市場的猜測。 通脹有望見頂 明年料大幅下降 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上,對加息未鬆口,表明縱然經濟可能步向衰退,央行仍要牢牢控制住通脹,否則代價更大。然而近期數據已顯示,通脹可能已見頂並開始回落。今年通脹高燒主因是糧食和油價高升,反映國際糧價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在今年三月見頂達一五九點三,現已回落至一三五點七,下跌百分之八點五;至於國際油價,WTI原油期貨亦由年中一百三十美元一桶的高位,已大幅跌至七十六美元,與去年底價格相若。 美國十一月通脹率為百分之七點一,較今年六月高位的百分之九點一明顯回落,扣除食品及能源項目的美國核心通脹,九月創出四十年新高的百分之六點六後,十一月已回落至百分之六。曾擔任儲局主席的財長耶倫上周就敢於預言,除非出現意外衝擊,否則美國通脹明年會大幅下降。 對於儲局未來政策最大挑戰,已非通脹而是經濟衰退。儲局點陣圖對明年經濟增長預測,由九月預期百分之一點二,最近下降至零點五,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百分之一還要低。作為官方機構的儲局對經濟預測,一般都會高估而不會低估,就如去年底儲局預測二○二二年經濟增長有百分之四,就極為失準,現已將今年增長不斷減至百分之零點五。儲局高估經濟增長率,因若儲局都看淡,將嚇怕投資者及消費者,如此經濟的跌幅可能較儲局預測跌得更深。 多項數據錄跌 證衰退陰影加深 美國上周公布的數據已顯示衰退陰影加深,十一月零售銷售按月下跌百分之零點六,是十一個月來最大跌幅,差過市場預期的下跌百分之零點一,另預示未來經濟動力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十二月初值跌至四十六點二,服務業PMI初值跌至四十四點四,都明顯差過市場預期,數值低於五十顯示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在收縮,且收縮速度還在加大。 儲局兩大任務分別是遏通脹和振就業,經濟若衰退將考驗今年還異常強勁的就業市場,儲局最新預測,明年底失業率將由今年的百分之三點七,增至百分之四點六,等於有近一百五十萬個職位消失。若職位快速消失,外界勢將催促儲局履行責任,減息以振就業。 點陣圖亦顯示,儲局成員預測明年底利率為五點一厘,二○二四年底為四點一厘,即會減息一厘,二○二五年再減息一厘至三點一厘。儲局已向市場放出未來減息信號,只是現時通脹還高、短期還要加息,因此減息放在後年,但只要明年經濟較儲局預期還差,甚至跌入衰退,失業率高於預期,儲局就有理由提前行動減息,刺激經濟。 儲局未來政策的焦點,已由關注通脹、不斷加息,暗中轉向憂慮經濟、就業,並考慮何時減息,此顯示全球資金緊縮已近尾聲,高利率壓抑債市、強美元打擊其他貨幣匯價和新興經濟的壓力亦在消減,全球明年重點將是對抗衰退、提振內需。
東網正論
長江後浪推前浪,少年強則國家強,這道理萬變不離其宗,即使香港經過佔中及反修例事件,部分人對年輕人抱有戒心,帶着有色眼鏡看他們,動不動就冠以「黑暴」或「廢青」,其實有心搞事的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青年都本來是雄心萬丈,想努力貢獻社會及國家,但最終會變成躺平甚至「廢青」,成年人在責備之餘有沒有檢討,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讓青少年消沉? 一項最新青年價值觀調查指出,超過兩成半受訪青年不認為自己有用,認為自己人生觀是消極的受訪青年比率相若,每4個受訪者就有1個消極,可能是無力感籠罩,僅三成青年認為市民意見對政府政策有影響力,較疫情前大跌兩成,既然對政府如此沒有寄望,近六成青年希望移民外國。移民成為近年熱話,以往只有中產擁有一定身家才考慮移民,因為深知人生路不熟,去到外國難以謀生,只能靠食老本。但香港青年人移民潮,很多只是帶幾年生活費,便往他方闖天地,與其說是勇氣,其實是對自己家園不再眷戀,覺得留下來沒有前途。 留在香港,連找容身之處也很困難,小小幾十呎劏房也要五、六千元月租,環境衞生亦十分惡劣,年輕人申公屋以往被視為沒有大志,但近年卻被視為人生贏家,可是僧多粥少,一等可能數十年,白首上樓夢。政府聲稱建三萬伙「簡約公屋」,但部分選址偏遠,當中位於上水蓮塘尾的地點,距離上水港鐵站也要十多分鐘車程,連等車時間,出市區最少兩小時,打風落雨隨時沒有車出入。相信很多人為了工作,寧願棲身市區板間房。而「簡約公屋」每個單位平均造價近90萬元,比傳統公屋及居屋都要貴,但原來不打算長遠使用,極有可能十年八年就拆,既不環保又浪費公帑,住幾年就要搬,又何來安居,又如何樂業呢? 如果政府制訂政策時有足夠諮詢,特別是聆聽年輕人的心聲,就不會怨聲載道,經常出現劣評如潮。可惜政府慣常講一套做一套,所謂諮詢,都是官樣文章,做騷一場。昨日財金官員又做其鍵盤戰士,為明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究竟最終是順應民意,抑或是意見接受,做法照舊,相信市民都心中有數。就以樓市撤辣為例,各界特別是商界,過去一年紛紛疾呼要求廢除辣招,希望挽救樓市,帶旺經濟,可是官員抱殘守缺,堅決繼續綁死樓市。政府要聽取民意,隨時都可以與業界商討,甚至落區與市民接觸,何需擇日打鑼打鼓說諮詢公眾?做騷的意味實在太濃。 受多重因素打擊,經濟預計會出現3.2%的負增長,本年度財赤料逾一千多億港元,展望明年,各界都希望盡快通關,為疲憊的市場帶來活水。然而撤走的資金,短時間內未必回流,出走的年輕人,走一個少一個,都是土生土長的主人翁,是誰導致香港人財兩失,是誰搬走大家的乳酪?港官若有自知之明,就多點做實事,少一點做騷吧!
頭條社論
停辦三年的香港單車節昨早捲土重來,吸引五千人報名參加,寒風刺骨下,參加者意氣高昂,即使臨時改道,甚至發生塌圍板事故,主辦當局即時應變,參賽者不受影響,展現出港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更顯示香港復常不走回頭路的決心。 最近疫情引起重症和死亡個案不多,各界都爭取社會運作復常,多項一度因疫情而停辦的盛事一一復辦。昨早舉行的單車節,是本年度參與人數最多的大型體育盛事,活動期間強風一度吹起賽道旁邊的圍板,撞到參加者,工作人員即時搬走圍板,讓比賽繼續。大會亦因應風勢強勁,取消跨海大橋的賽道,由原來五十公里減至三十多公里。 面對難測逆境,旅發局和中國香港單車總會快速應變,把窒礙比賽的因素一一消除;參賽者迎難而上,展現出破風前行的毅力。面對疫情最新發展,各界正力爭社會逐步恢復,向全世界展示香港重返世界舞台。只要公眾努力不懈,加上港府大力推動復常,香港一定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