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美股正在與聯準會(Fed)對著幹。先是Fed主席鮑爾在11月30日的演說中,明示12月會議將減緩升息速度,於是投資人便認定鮑爾是在「放鴿」,卻對鮑爾其他偏向「鷹派」的演說內容當成耳邊風,美股應聲大漲3%。之後是12月2日美國公布11月就業報告偏強,工資更大幅上升,對鮑爾對抗通膨之役極為不利,但美股卻開低走高收平,顯然沒把鮑爾放在眼裡。 「放鴿(dovish)」與「放鷹(hawkish)」,其實是相對性的概念。並不是只要央行降息,或減緩升息速度,就是「放鴿」,反之便是「放鷹」。例如今年3至5月時Fed小幅升息,便屬於「鴿式緊縮」;現在Fed雖將縮小升息幅度,但仍維持審慎態度,便是「鷹式放鬆」。鮑爾日前演說的基調,便是屬於後者,從美股的反應顯然是存心要打鮑爾的臉。 在鮑爾的演說內容中,勉強算是傾向「鴿派」的話只有六個字,就是「在12月會議時(as soon as the December meeting)」減緩升息速度;然而這與11月初鮑爾的說法差別不大,且市場已經充分預期12月將只升息2碼。 鮑爾演說中「鷹派」的份量其實相當重。他提到緊縮至今,「迄未見到通膨減緩有明確進展」;利率終點將會更高,「對抗通膨還有長路要走,直到物價上漲壓力減緩到符合2%目標為止」;他並強調「升息趨於溫和的時機,遠遠不及利率還必須升高多少,以及高利率必須維持多久來得重要」。這些內容都顯示Fed現在只會對升息速度緩踩煞車,市場卻認定Fed即將停車且快速迴轉。 再看11月就業報告,無論就業人數增加數量還是平均時薪上升幅度都高於預估,顯示勞動市場依然紅火,Fed繼續升息的機率更高。而且鮑爾在演說中也強調,通膨若要持續回降,估計每月就業增加人數必須縮小到10萬人,且目前工資升幅也不足以將通膨壓回到2%目標。但11月就業報告公布後美股雖以低盤開出,買盤隨即湧現,顯示投資人仍在「逢跌即買」。 股市為何不把鮑爾的話當回事?首先,鮑爾明確表示「在12月會議時」減緩升息速度,股市認為這是爆炸性的題材;其次,鮑爾也提到「擔憂緊縮過當」;Fed在9月時公布的經濟預測,也顯示明年底時通膨將比目前低出甚多,而且就算經濟發生衰退也只是既淺又短,因此市場已經認定明年經濟、通膨與利率「三降」只是時間問題;利空終將渡過,低檔不容錯過。更何況之前鮑爾就曾錯認通膨只是「過渡性」,現在強調通膨的「持久性」未必不會再錯。 美股投資人最近風險胃口大增的另一項原因,就是股市經歷了一年的慘澹歲月,基金經理人現在必須抓住年底前的機會,提前啟動「元月效應」;就算不能翻本,也要少輸為贏。數據顯示,全美主動型基金的持股總額已經回升到四個月來高點,標普總市值與10月時的低點相比已經收復逾10兆美元;散戶則是大買低價的迷因股,漲勢更凶。在在顯示「年終做帳」是推升美股這一波回升走勢的主力,明年的事等到明年再說。 然而市場忽略了Fed要想達成抑制通膨的目標,升息與縮表只是為緊縮金融情勢創造條件,必須靠股債下跌,美元升值,才能有效壓縮總需求。最近卻是股債雙漲,美元回貶,使金融情勢反而趨向寬鬆。鮑爾的立場原本就未偏向「鴿派」,市場情勢卻是逼他非走向「鷹派」不可。今年8月鮑爾就曾因為股市回升而強力「放鷹」,現在股市又再度挑戰鮑爾的耐性;預料12月14日鮑爾記會上的發言,以及「點狀圖」對利率終點的預測,可能會反過來考驗美股的韌性究竟多強。
明報社評
本港經濟疲弱,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會視乎情况,決定是否採取逆周期措施,至於明年會否再派消費券,現在「言之尚早」。今年以來,本港經濟備受疫情及外圍因素打擊,庫房收入遠遜預期,料將錄得千億元財赤,政府當然不應胡亂揮霍,但善用公帑紓解民困,跟亂花公帑,乃是兩碼子的事。香港民生經濟顯著改善,取決於全面恢復與內地通關,以及環球經濟好轉,前者估計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後者變數就更多。特區財政儲備水平雖見下降,但8000億元仍是很可觀的數字,高通脹時代下,當局更應善用手上銀彈,支援基層及中產市民,再派消費券可以是考慮選項之一。 環球經濟變數多 高通脹市民叫苦 過去3年多,本港民生經濟長期受壓,去年下半年疫情緩和所帶來的經濟生機,僅屬曇花一現,今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經濟打擊尤其沉重。雖然下半年開始,社會逐步復常,然而又遇上外圍急勁逆風,令香港經濟復元舉步維艱。內地疫情反覆,封控措施影響生產,本港出口及轉口貿易受壓;歐美通脹高企,央行一再加息,經濟下行壓力大增,多國面臨滯脹,美國對華製造業訂單大減四成,德國作為另一出口大國,近月出口同樣顯著下跌,反映環球經濟需求疲弱,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及物流樞紐,當然也大受影響。本港經濟第三季萎縮4.5%,錄得疫情爆發以來最差季度表現,一大原因正是外圍環境惡化打擊出口。 香港經濟全年料將萎縮3.2%,跟政府年初預測的增長2%至3.5%相去甚遠,庫房進帳亦銳減,無論賣地、印花稅及利得稅收入均大跌。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近日展開,陳茂波本周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承認本年度財政狀况較預期差,預料將錄得1000億元財赤,遠高於年初估計的563億元,財政儲備將降至約8000億元水平,相當於11個月的政府開支。有關說法意味,香港本財年赤字水平將是歷來第二高,僅次於2020/21年度的2300億元,然而嚴格而言,這還是「相對樂觀」的估算。根據彭博社對經濟學家所做的調查,香港財赤可能達到1590億元,差不多是最初估計的3倍。 政府財政壓力增加,預算案紓困濟民措施會否因此「縮皮」,自然備受關注。陳茂波強調,經濟不好時,政府會採取財政擴張政策及逆周期措施幫手撐住,這是政府理財原則,至於投入多少銀彈、具體如何運用,由於尚在諮詢階段,陳茂波只簡單談及一些基本考慮,包括密切注視經濟情况、因時制宜、量入為出、兼顧市民壓力及政府承擔能力等。不少議員關注政府會否再派錢,陳茂波僅表示會多聽社會意見,「再想想」,唯一說得較為斬釘截鐵的,是不會再推「保就業」計劃。 香港疫下復常,雖然對內對外仍維持一些防疫限制,但已比之前顯著放寬,只有個別行業因為香港內地未能通關,仍處於非常艱難時期。「保就業」計劃幫僱主出糧,乃是因應疫下封控而採取的臨時措施,當下香港早已不再行封控之路,「保就業」計劃再無理由延續,惟未來一年,本港民生經濟相信仍面臨頗大壓力,政府需要採取有力紓困措施,再派消費券可以是其中一個選項。 環球經濟狀况,以及香港內地何時恢復全面通關,對來年香港經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內地疫情反覆,官方加強谷針,外界普遍預計,內地防疫措施明年將逐步鬆綁,下半年香港有一定機會與內地恢復通關,促進百業,不過環球衰退與通脹問題,仍是影響香港復蘇的重要變數。華爾街憧憬美國通脹見頂回落、聯儲局放慢加息,可是地緣政治危機未除,過去兩年事態亦說明,市場對通脹與息口走勢的預測一再偏離現實,明年本港經濟增長可達2%至3%的預測,所建基的前提難言穩固。 「錢是賺來使的」 儲備應花則花 經濟全球化開倒車,世界步入高通脹時期,民生壓力巨大,窮人最受打擊。本港財政儲備與政府開支比例,雖然降至20年最低,但8000億元儲備,仍是一個令不少外國政府羨慕的銀碼。誠如財爺所言,「錢是賺來使的」,民生困頓,不動用儲備紓困,更待何時。下年度財政預算案,支援弱勢抗通脹必須是重點之一,與此同時,當局可以考慮再派消費券,畢竟一般中產市民同樣受百物騰貴影響,派發消費券普惠大眾,具體金額與安排可以從長計議,但從覆蓋面、操作簡易度及行政成本等角度考慮,的確值得當局認真研究。鑑於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政府制訂逆周期措施時,可以預留多些彈性,萬一下半年外圍形勢發展比預期糟,可於期中迅速「加碼」,為經濟注入更多動力。
星島社論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遺體火化後,內地昨天為其舉行高規格追悼會,所有公共娛樂活動、手遊服務都暫停,香港也跟隨並舉辦歷來最大型追悼活動。有關當局此舉除了向江澤民致敬外,相信是希望藉此糾正過往市民國家觀念薄弱,從而增強國家觀念和國民身分認同。畢竟這是香港首次大規模追悼內地領導人活動,或許安排上會傾向照搬內地做法,市民應以平常心看待,在表達心中哀思而不應過分着重形式化,以體驗形式慢慢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昨晨十時,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江澤民追悼大會,內地民眾幾乎都停下手頭工作,站立默哀或鳴笛三分鐘。與此同時,香港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政府和公營部門官員和職員都默哀三分鐘,並收看直播追悼會,當局更安排二十一個社區會堂讓市民收看追悼大會直播,所有中小學及幼稚園師生都要默哀三分鐘。所有官員昨天均取消出席公共娛樂活動,而民間亦自發舉行悼念活動,例如有商場透過大熒幕直播追悼大會,有的更取消直播世界盃賽事。 平常心看待免市民忐忑犯禁 這是港府首次安排直播及要求各方參與悼念內地領導人,情況罕見,相信與市民的國家觀念薄弱有關。本港沒有國民教育,即使回歸二十五年,很多人尤其青少年缺乏國民身分認同,以致不少人在二○一九年修例風波中遭別有用心人士煽惑,因此港府總結以往經驗,認為有必要增強市民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分認同。 江澤民辭世後,港府動員各方力量,多管齊下,舉行大型追悼活動,目的是藉悼念已故領導人對國家和香港的貢獻,加強市民的國家觀念,尤其明白到要做好國民身分認同,須由學生入手。讓全港中小學和幼稚園參與追悼會,透過舉行升旗禮和下半旗儀式,教師向學生介紹江澤民生平和貢獻,講解舉行追悼會和默哀的意義,從而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歸屬感,有助提升其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 香港之前未有過同類型大規模悼念活動,因沒經驗而在形式上參照內地做法,但坊間卻忐忑會否無意中犯禁,可能因穿了較鮮色衣着而被指責對已故領導人不尊重,應否取消一切社交應酬,甚至六合彩應否暫停攪珠等。 畢竟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若效法內地股市債市停市三分鐘,看似影響不大,但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停市三分鐘可能一定程度上打亂市場秩序。因此,本港金融機構採取一些變通手段,例如金銀貿易場昨晨九時開市時,提前默哀三分鐘後才進行交易,而港交所在十時追悼會開始時,將交易廣場外顯示市場數據的大熒幕暫停顯示三分鐘,但股票買賣卻如常進行,確保悼念活動不會影響金融市場運作。 因應港情免礙民生金融運作 儘管公立醫院是公營機構,但當局沒有強制所有醫護在十點鐘放下手頭工作默哀,強調悼念須在不影響病人服務下進行。香港賽馬會亦如常舉行六合彩攪珠,盡量確保彩票銷售如常,讓馬會有固定收入捐給慈善機構營運,以免影響民生。 江澤民任內堅持改革開放,促成內地經濟騰飛,又打破西方孤立局面,奠定大國崛起基礎,生前關注香港發展,港府為其舉行大規模追悼活動是必須的,也同時糾正過往市民國家觀念薄弱的短板,只要能兼顧本港實際情況,避免像鐘擺般由一個極端擺向另一個極端,矯枉未必要過正,從目前安排看,悼念活動已體現一國兩制特色。
東網正論
隨着港府逐步鬆綁疫禁,本港航空業復甦重燃希望;各大航空公司密鑼緊鼓、紛紛增聘人手,以圖扭轉過往頹勢,一舉搶佔市場份額。然而,面對復甦大勢,國泰航空仍因管理不善而醜聞不斷、愈做愈燶,近日更傳出削減每班航班的人手,不但影響服務質素,更惹來機組人員不滿。國泰工會昨午緊急召開員工大會,醞釀以罷工迫使資方改善員工福利待遇。聖誕新年臨近,罷工一旦成事,勢必影響港人外遊及旅客來港計劃,隨時可能打亂本港經濟復甦節奏! 國泰航空削減航班人手,受影響的豈止前線員工,乘客亦會受害!據估計,在過往的國泰航班中,空服員與乘客的比例是1比50,換言之每名空服員要服務約50位乘客;現時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兩者比例更進一步擴大,每位空服員至少服務約70位乘客,變相是每名乘客獲得服務的時間更少,加上空服員休息不足,必然影響服務質素。更令人憂慮的是,人手不足下,空服員更難應付突如其來的狀況,諸如乘客急病等,嚴重的甚或危害航班安全!即便撇除突發狀況考慮,空服員忙中難免有紕漏,諸如行李遺失等,屆時國泰又該如何向乘客交代呢? 國泰航空現時人手不足,可謂是咎由自取。本港疫情肆虐之時,港府迫不得已推出一系列防疫措施,其中嚴格的入境防疫限制,以及航班熔斷機制,對航空業衝擊巨大。縱然是為了節省開支,惟國泰航空當時拒絕與員工共度時艱,而是選擇向前線「開刀」,展開大規模裁員;甚至把疫情當作永久減薪的機會,要求留下的員工簽署新合約,大幅縮減薪酬及福利;其舉動不但寒了一眾員工的心,整個業界也為國泰員工遭受不公待遇而抱不平,自此深埋禍根。疫禁放寬後,國泰也曾舉辦大型招聘會,甚至嘗試聯繫舊員工「回巢」,卻乏人問津,正是因緣果報! 常言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今航空業環境改善,國泰航空理應提高前線待遇,以挽回民心;偏偏國泰反其道而行,不但福利津貼不及疫前水平,更將人手不足的壓力加諸於前線身上。有任職多年的國泰空姐坦言,機組人員的主要收入來自「外站津貼」,現時卻有很多同事被迫每天都飛「即日來回」,變相失去額外津貼,只能依靠底薪維生;更甚者,以往飛「長途航班」或「即日來回」時,至少有一天假期休息,如今卻連一天假期都沒有,令員工休息嚴重不足! 國泰航空的刻薄,終招來員工群起反抗!國泰工會昨午經討論後,會員以大比數通過授權工會進行任何的下一步行動,其中不排除在聖誕或新年的時候進行罷工。縱然工會主席強調罷工是最後方案,如非迫不得已,不會罷工!惟資方昨日回應工潮時,態度依舊避重就輕,僅指曾與工會進行多次會談,又指員工大部分關注事項已得到解決等。倘若勞資雙方早已達成共識,工會又何需緊急召開員工大會呢?由此可見,雙方分歧仍然巨大,破局似乎在所難免!
頭條社論
昨天數間大行同時分析內地調整疫情防控:野村證券指,北京、鄭州等都容許民眾毋須持有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都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即使驗出陽性,北京居民都可以留在家中隔離,毋須轉送到方艙等設施,故推算中國調整防疫措施後,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由一周前的百分之二十五點一,下降至百分之十九點三。渣打發表研報指,自十一月中以來,中國逐步放寬疫情防控措施,或會令明年家庭消費大幅反彈,抵銷出口放緩及工業利潤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並預計中國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充份的醫療準備和緩解公眾對染疫死亡的擔憂後,明年第二季取消大部份防疫限制。至於滙豐私人銀行則相信,明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後,會宣佈更明確的經濟重啟措施,預計內地、香港及日本將於明年最受惠經濟重啟。 以上分析,總括而言,一是相信內地會持續放寬疫情防疫政策,二是加快提升疫苗接種率;前一個方向,必定有利經濟復常,後者就有助遏止疫情回升,但過程難免會有起伏,變數仍多。本港各界必須緊跟內地防疫措施的改變,並研判對經濟帶來的機遇,從而超前作出部署,以免落後於形勢。 一般相信,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情況將會更明朗,現在政府、商界、旅遊業就要起動,方方面面作好準備,迎接香港與內地某程度的回復通關。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