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日歐先進國家對半導體晶片生產基地的激烈爭奪,掀起社會關於晶片製造「去台化」的爭辯。11月17日行政院院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號稱提供史上最高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以獎勵關鍵性高科技產業能繼續在台研發投資,化解政府放任強國剝奪台灣產業競爭優勢的社會疑慮。 48年前的「小欣欣豆漿店」早餐會,七位政府決策官員與科技先進確立發展積體電路的科技發展政策,造就半導體成為台灣今天唯一能在世界搶盡風頭的產業。根據集邦科技調查,去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在全球排名第二,其中晶圓代工更以64%市占率高居全球第一;今年台灣12吋約當產能占全球晶圓代工48%。在當前數位化革命、疫情與國際政治對立環境下,台灣半導體產業愈顯重要,卻也引發他國對我們領頭羊企業的覬覦。 今年8月美國總統才簽署「晶片法」生效,計劃要用390億美元來補助半導體業者建廠及設備採購,並提供25%的所得稅抵減。如今行政院亦想透過「產創條例」,以租稅減免措施留住先進半導體製程,社會因此暱稱「台版晶片法」。 行政院規劃企業若符合特定研發規模、密度與有效稅率,便可擁有25%前瞻創新研發支出與5%採購全新先進製程設備費用,每年可分別以抵減前應納稅額30%上限內減免營所稅;此項租稅優惠期間預計實施六年,國外企業亦能適用。 若與各國爭取半導體業者的優惠措施比較,台灣的獎勵似乎就有些寒酸了。美國除租稅抵減外,每件半導體投資案的補貼金額可達30億美元,日本則要用6,000億日圓補貼50%的建廠費用。歐盟研議明年6月前要推出「歐盟晶片法」,目前亦規劃430億歐元補助50%的半導體投資。台灣則似乎有信心能僅以租稅抵減與他國抗衡。 社會對於「台版晶片法」的反應看來是糾結的。業者代表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表態歡迎,但有輿論認為政府優惠有限是謹小慎微的作為,亦有人評估營所稅減免僅是縮小與外國巨額補貼的差距,讓人有「沒魚蝦也好」的感覺。 由於政府的減免獎勵設有高門檻前提,有業者便擔心僅少數企業受惠;多數廠商被摒除在外,未來恐會造成「馬太效應」,反而影響既有產業生態的平衡。 大家其實都明白,台積電(2330)赴美設5奈米晶圓廠並非出於自願,而當張忠謀在APEC返國記者會揭露即將敲定後續投資3奈米工廠時,更造成社會的震驚。政府官員無論如何緩頰,國人已經懷疑政府捍衛高科技產業的決心。連帶地,「台版晶片法」也恐被解讀為力度不夠的虛應故事。國內先進半導體製程若無積極輔助,社會擔心的「去台化」恐終將成為事實。 社會納悶行政院推出「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的優惠減免對象混沌不明,未來還要等修訂實施辦法後才能確定。我們可想見,這樣的立法規劃必會造成廠商遊走關說,政府施政顯然亂了套。更有甚者,國人關切的「財政紀律法」已被置之腦後,而「稅式支出評估報告」亦不見了蹤影。我們現在也只能期待立委能把關,慎審投資抵減適用範圍、資格與規模條件,以避免行政部門任意開啟補助對象的巧門。 我們懷疑政府對先進半導體產業的優惠措施,能有效對抗地緣政治衝突強度。人民放棄稅收以獎勵企業發展先進生產技術,但最後卻仍可能被強國以政治力剝削。「台版晶片法」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晶片法」的做法;為維護國內高科技製程的領導地位,凡使用優惠措施的企業在「一定年限內」不得將研發成果輸出國外。如果政府真心力拚台灣半導體產業不被「去台化」,那麼就煩請拿出魄力提出具約束力的「產業創新條例」。
明報社評
審計報告又揭工務工程亂象,安達臣道行人天橋及屯門公路改善工程在批出合約後,都要大量更改,導致延期竣工及超支等情况,涉及金額數以億元計。部分工程地質條件有時或與預期有差距,小修改在所難免,但審計報告提及的兩宗個案,工程顧問發出的「更改令」數以百計,安達臣道行人天橋問題,更涉及投標後大幅變動設計,突顯前期規劃與調查勘探不周,政府需要汲取教訓,以免枉花公帑。政府大小工程超支,近年司空見慣,未來連串大型發展項目上馬,愈來愈多承建商參與競投,反映各方都視政府工程如「超級肥豬肉」,政府處理工務工程,既要講質素,也要重視控制成本,莫當冤大頭。 前期準備欠周全 審計報告揭問題 新一份審計報告,有兩部分涉及工務工程問題,一是安達臣道行人天橋,二是屯門公路重建及改善工程。報告指出,當年土木工程署為配合2015年安達臣道公屋入伙時間表,未敲定行人天橋設計便招標,批出合約後,才因應交通檢討研究,大幅修改設計,包括將行人天橋數目由3條增至4條。因應原先3條天橋設計大幅改動,工程顧問發出141份更改令,修改工程細節,涉款近2億元,政府另須支付逾7000萬元趕工費及解決承建商提出的申索。埋單計數,整個天橋工程花了約30億元,較最初計劃的工程合約金額多出近10億元。 屯門公路改善工程方面,審計報告指出,當局所批出的6份工程合約,只得1份合約如期完工,其餘5份較原定完工日延遲2至13個月不等,部分合約由於有土地狀况與原有規劃假設不同,工程顧問先後發出600份更改令,指示承建商進行額外工程,另外亦有3份合約共涉675個遺漏項目,其後定價約2.2億元。最終當局要為整個改善工程,兩度追加撥款。 兩項工程所出現的狀况不盡相同,但都令人關注工程前期規劃及準備的問題。工程界人士稱,部分工程地質條件較預期差距大,修改在所難免,一般工程亦會預留一些後備金,應對工程變化引致的超支,惟觀乎報告內容,兩項工程的處理若然好一些,後期改動就毋須那麼多。根據路政署說法,屯門公路部分工程發出更改令,除了因為斜坡問題以及建造橋墩遇上未預見的海泥層,亦與居民關注擬議擋土牆太接近其處所等有關,後者明顯屬於可以及早預視的問題。審計報告建議路政署須改善地區諮詢,以及提醒工程人員及顧問勘測時要遵從指引、確保有足夠地質資料,正正反映當局推進工程前,沒有做好準備工夫。 安達臣道行人天橋方面,土拓署早於招標前已收到不同持份者所提的一些意見,包括質疑3條行人天橋會否不敷應用,雖然署方強調工程項目有迫切時限,必須配合區內房屋發展,但工程設計及細節尚未敲定,連交通檢討研究亦未有的情况下便急急招標,容易衍生各類問題,亦屬意料之中。現屆政府矢言造地建屋要提速提量提效,壓縮流程刪減繁文縟節,事在必行,但一些基本規劃準備,始終要做足,思慮不周急於動工,發現問題才大改設計補救,不僅有可能因快得慢,亦會影響成本控制,除了可能面對合約申索糾紛,政府臨時改動工程,肉隨砧板上,就算承建商開出不合理造價,政府亦難討價還價。 近年本港大型工程經常嚴重超支,沙中線、高鐵香港段等超支金額動輒百億元計,即使規模較小的社區項目,亦常鬧出「天價工程」風波。隨着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填海等發展計劃陸續展開,未來將有大量工務工程上馬,工程界形容為「黃金十年」,不少承建商都垂涎這些「超級肥豬肉」。政府若不重視成本控制,有錢亂花,必做冤大頭。 承建商競爭是好事 中標價格確保合理 現行政府工務工程及顧問項目招標制度,主要有兩個評核考慮, 一是投標承建商的技術能力及表現,二是入標價格,兩者合計得出總分。有業界人士稱,以往大型承建商競投政府工程,普遍以最少賺一成利潤為目標,隨着近年愈來愈多承建商參與競投,有承建商寧可犧牲部分利潤「搶標」,結果今年出現多宗「低價中標」項目,有時甚至比政府預留的合約價格低四至五成,反觀多間規模較大的傳統承建商均未獲得政府工程。業界有人質疑部分承建商出價低得不合理,認為會令工程質素下降,甚或出現安全質量隱患等問題,要求政府將標價考慮的比重降低,並將入標價最高及最低的承建計劃剔走。 自由市場容許價格競爭,有承建商願意少賺一些,換取政府合約,無可厚非,承建商競爭有利政府控制工程成本,業界內部因為逐利起紛爭,政府沒必要蹚渾水,不過當局亦要留意中標者的財務能力,以及入標價格是否太不合理,市民並不希望見到承建商低價中標後,又以種種理由要求政府追加撥款。有國際反貪研究指出,放眼世界,建造業是一個相對容易滋生腐敗的行業,一大原因是大型工程的獨特性,承建商總可強調不同工程難以直接比較,設法鑽空子抬高造價。香港雖以廉潔著稱,但當局也必須時刻警惕這類「內置腐敗」及「大花筒文化」。
星島社論
香港欖球隊早前出戰南韓欖球賽,接二連三出現播錯國歌、字幕標示錯誤國歌名稱、用錯區旗事件,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向所有體育總會發出新指引,讓各體育總會管理層、工作人員和運動員再遇到類似事件,知道如何即時應對,既可確保香港形象受到應有保護,亦可減低應對不力所帶來的壓力。不過,這仍未足夠,港府應繼續與網上平台交涉,要求網站移除不實資訊,才能確保本地與海外網民獲得香港國歌的正確資訊。 港協暨奧委會昨天與八十二個體育總會的委員和工作人員開會,講解在外地作賽時,當遇上國歌出錯,領隊須即時提醒隊員用雙手做出「T」字手勢示意錯誤,要求主辦機構暫停活動並馬上作出更正,若沒即時更正,領隊須帶領全體隊員或運動員離場,直至主辦方更正後才重新列隊參與。 體育總會執行細節須依足程序 與會者均支持新指引,認為這提供了劃一清晰和易於執行的標準,讓所有體育總會工作人員和運動員在參與國際賽事時,遇上播錯國歌或用錯區旗時有規可依,迅速作出恰當反應,避免像港欖球員事後面對被指呆立當場、不知所措的輿論壓力。 新指引讓各體育總會知所適從,但成效還須各總會工作人員認真把前期工作的每個細節,不厭其煩地執行到位,因港欖今次頻頻鬧出風波,與亞洲橄欖球總會想當然有莫大關係,以為在首站賽事提交了國歌錄音檔便可以,結果次站南韓主辦機構實習生以遲遲未收到國歌錄音檔為由,自行在網上下載便出事。新指引為所有體育總會提供工具包,裏面附有兩份儲存正確國歌錄音檔硬件和兩面區旗,並規定領隊須在播放國歌前,須即場向主辦單位再次核對,並確認所有字幕正確標示國歌名稱,不可接受或使用現場觀眾給予的區旗,目的是要所有工作人員不能疏忽大意,每個程序都要把好關,確認無誤,避免再鬧出播錯國歌、用錯區旗的風波再現。 每個體育總會的領隊、工作人員和運動員做好本分,將不當處理國歌區旗的風險減至最低,但仍未夠,因網上仍充斥一些不實資訊,外國人未必了解和熟悉香港,容易被不實網上資訊誤導,港府有責任與相關網站交涉。 南韓亞洲七人欖球賽誤將黑暴時「港獨」歌曲當成國歌播放事件發酵逾一星期,目前在Google搜尋器上輸入「香港國歌」,中文網頁顯示的維基百科欄目仍將「港獨」歌置頂,英文網頁維基百科雖將香港國歌置頂,但「港獨」歌緊接在第二位置。維基百科中的「香港國歌」頁面指,香港雖有自己的區旗區徽,但卻沒有區歌,回歸後在正式場合奏放國歌時會使用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對事實陳述是正確,但卻將「願榮光歸香港」這首港獨歌列入「非官方國歌」一欄。 發現網上錯誤資訊須抗議更正 事實上,維基百科所提供的資訊是由網民共同編寫,而有關「香港國歌」頁面內容被立場不同人士至少修改了五十次,最後頁面更因「持續擾亂性編輯」而被限制修改,改為「僅限部分用家修改頁面」。Google將「港獨」歌放在顯著位置,而網上平台又充斥對國歌不實資訊,不熟悉香港情況的外國人,很容易信以為真,誤以為是香港國歌,港府應與相關網站交涉,即使不能讓對方鏟走,至少也要求對方不能將含有不實資訊內容條目置頂。當局亦應主動出擊,在維基百科建立官方認證的條目,即使不直接參與條目編輯,至少也派人經常監察有關國歌的網上訊息是否正確,一旦發現有不符事實的條目,便第一時間向網站提出抗議和要求更正。 此外,當局亦可考慮效法內地和歐盟制訂數據安全法,要求網站下架錯誤或違法資訊,否則便作出懲處,讓網上平台自行監察資訊內容的真確性。港府須多管齊下,才能確保國歌資訊正確傳遞,而港隊在海外作賽時不會再出現播錯國歌件事發生。
東網正論
繼天星小輪加價一倍、兩電飛擒大咬式加價後,5間專營巴士公司及的士業界亦申請加價。目前本港經濟仍受疫情困擾,通關無期,市道疲不能興,打工仔收入大減,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之下,所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和公共交通工具卻紛紛加價,港府一味以「按機制」辦事為擋箭牌,任由經營者予取予求,堪稱為官不仁,為商不義! 的士在今年7月落旗劃一加價3元,大部分的士咪錶剛剛才完成更新,市區的士團體又計劃申請分兩年加價,落旗共加6元,倘獲批,即市區的士起錶將由現時的27元加至33元。業界聲稱,5年前向政府申請加價,直到7月才獲批,加幅有滯後,故需要再提出申請。此外,疫情引致運輸、零件、補給、橡膠等與石油相關的資源價格飆升,新款的士車價又大幅上升,經營成本大增,因此不得不加價。至於5間專營巴士公司,包括九巴、龍運、城巴、新巴和新大嶼山巴士亦申請加價一至兩成,藉口大同小異,巴士公司表示油價持續高企,工資成本上升,疫情打擊致部分路線客源大跌,營運環境相當艱難,可謂欲加之價,何患無詞。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面對公共事業及交通工具相繼加價,市民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寄望政府做好把關。奈何,政府高官每次面對大財團大企業,猶如媳婦見家翁,先自怯了一半,不僅不敢反對,甚至化身「代言人」為加價解畫。例如兩電明年大加電費,分別按年暴增19.8%和45.6%,獅子開大口,令人嘩然。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卻表示,與兩電磋商的過程中,有提出要求兩電考慮不要賺盡《利潤管制協議》訂立的8%准許回報,但兩電不同意,在合約精神下必須尊重合約精神云云,有講等於無講,完全懶理兩電擁有絕對壟斷地位,每年淨賺過百億元的實情。不難估計,巴士公司以至的士業界申請加價,港府又會繼續有求必應。 昨日有工會發表調查報告,指大部分市民對經濟及就業前景悲觀,逾五成人感到有失業風險;近四成人受疫情影響減少收入,甚至有三成多人需借貸度日。由此可見,在疫情至今未息、防疫措施未有全面解除、中港通關遙遙無期之下,整個市道振興乏力,何況樓市股市齊跌,市民累積財富減少,消費力大減,來年還要面對各項民生事業大加特加,勢必引起骨牌效應,各行各業跟隨加價,生活之艱難,不問可知。 儘管本港通脹相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屬於溫和,但10月整體消費物價仍按年上升1.8%,9月甚至高見4.4%。更遑論俄烏戰爭令能源價格不斷飆升,沒完沒了,香港無法獨善其身,交通工具申請加價的其中一個理由便同油價有關,溫和的通脹率恐怕無以為繼。 在這樣的情況下,港府若繼續死攬所謂的「合約精神」而不作為,任由市民淪為刀俎上的魚肉,民怨必然加劇。說到底,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即使港府無法改變現行機制,亦可作多方面補貼,減輕市民負擔,端視乎政府肯不肯做而已。
頭條社論
審計署定期審視各部門的運作,結果往往令人瞠目結舌,查找出不少工作失誤,白白花費巨額公帑。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揭發土木工程拓展署在推行觀塘安達臣道發展計劃期間規劃混亂,行人天橋系統未經全面諮詢便倉促招標,其後又要大改設計,導致超支近十億元。冤枉錢花了,但行人天橋落成後升降機又經常壞,未能滿足市民的需要。現在經濟不景,私營機構厲行節約,但部份公僕連連犯錯,未有善用公帑,表現不符公眾期望,更損害整體的利益。 近三年疫情,政府動用大量資源抗疫,並推出多輪抗疫基金及保就業措施,在在需財。但同一期間,個別部門並無盡本份,連連失誤,白白浪費公帑。納稅人看在眼裏,大表不滿,因為私營公司經營困難,他們辛勤工作,依法交稅,又怎會想到公帑會被耗費掉。 內地有一個流行詞「懶政」,顧名思義,與「勤政」相對,是指政府工作人員或政府部門對處理相關問題時,採取的一種做法過於簡單、作風粗糙的行為。有人曾經將「懶政」做過「倒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幽默比喻,可見「懶政」危害之大。港府不容「懶政」文化在公僕團隊中滋長,必須責成各部門首長做好管理,辦事講求成本效益,切切實實為民做事。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