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曾幾何時,一度從「護國神山」變成人見人怕的將崩懸崖,這因為身處在美中競爭的地緣戰略風險之下,成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對經濟的重要性而言,21世紀的半導體形同20世紀的石油,而整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也只有全球四成原油市占率,台積電一家公司,卻能吃下55%晶圓製造的市場大餅,先進製程占比更高達92%,美國政府認為,讓一個外國企業獨占這麼大的市場,又在國外生產,有太高的地緣政治風險。 美中對抗升高,台灣海峽戰爭風險增加,美國戰略上要達到兩個目標,其一是減少對台灣晶片的依賴;其二是切斷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晶片供應。這兩個目標都對台積電不利,而台積電認定在台灣生產最有效率,這也與美國想法相悖。 在美國與台灣政府的強大壓力之下,台積電最後終於同意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預計2024年竣工,同時啟動日本熊本的新廠計畫,並已要到德國去探勘新廠址。可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是反對到海外設廠的,他認為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是他獨創的生產模式,其中需要很多配合的條件,包括周邊IC設計、封裝測試等業者,最重要的是台灣的人才素質;一旦分散到別的地方生產,必然增加生產成本。 台灣股市中,台積電是外資的寵兒,可是就是由於地緣政治風險,外資開始拋售,股價直直落, 10月7日美國發布十年來最重的對中國半導體禁令,台積電股價更多次跌破400元大關,與年初688元高峰相比,讓股民情何以堪。 然而從國際投資大腕的角度,台積電的地緣政治風險,已經降低,今年股價跌幅近四成,正是撿便宜的好時機;今年第3季,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首度買台積電就一口氣購入6,010萬股ADR股票,總價超過41億美元(約新台幣1,258億元),台積電成為波克夏第十大投資標的,也讓波克夏持股比重近1.4%,成為台積電第五大股東。 同時跟進的,還有知名投資公司老虎全球管理(Tiger Global Management)、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和美國億萬富翁索羅斯的投資基金,都紛紛增持台積電ADR,台北股市的台積電股價,幾天來也因此大漲10%。 如果國際投資人透露的訊息還不夠的話,張忠謀在21日領袖代表返國記者會中的談話,更顯示地緣政治的憂慮的確已經大大減少。張忠謀透露,台積電在台灣仍然保有最先進的製程,以及最大的產量,他現在已不再反對到美國設廠,自己將參加亞利桑那廠的上機典禮,還提到除了5奈米晶圓廠,台積電還將在美國增建第二廠,切入3奈米製程。 不過台積電在台灣的先進製程還是領先美國,最先進的12吋晶圓製造廠,仍在台灣,其後台灣還將往1.4奈米和1奈米推進,而且即使不論美國廠第一期月產能2萬片,未來配合3奈米完成推升至月產4萬到5萬片,都只占台積電整體先進製程產能的一小部分。 美國目前雖然以晶片法案,以及半導體禁令,要求盟國防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興起,但是成功的機會並不大,不僅是因為中國大陸能夠發展得出來,更是因為美國很難防止其他國家繼續輸出半導體技術給大陸,目前荷蘭已經公開宣稱會有自己的政策,不會完全遵照美國禁令。台積電的南京16及28奈米廠,目前已經獲得美國商務部一年豁免許可,讓台積電與大陸客戶在這一年中,逐步調整適應,現在看起來衝擊有限。 美中衝突是台積電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目前分散各國生產,雖然增加成本,但仍然在可控範圍之內,現在風險還不能算是完全過去,但所幸已經逐步減少中,對台灣與台積電都是好事。
明報社評
中電港燈明年加價,按年加幅分別達到兩成及四成半,政府這邊廂否認有意淡化電費加幅,那邊廂卻誇誇其談,揚言不容加價「或令電力供應不穩」、「電力公司可能退出市場」,儼然在幫兩電恫嚇市民。兩電燃料調整費近年改為實報實銷,旨在阻止兩電向市民濫收費用,然而今年以來的情况,卻令人質疑實報實銷機制原意遭扭曲。兩電密密上調燃料調整費,毋須解釋,一切由兩電說了算,今年市民所付燃料費急增,可是現在兩電竟告訴公眾,原來市民尚欠兩電40億元,明年燃料費大有可能繼續「月月高升」。兩電作為公用事業,坐享利潤保證,社會責任理應更大。經濟衰退民生艱難,兩電依然堅持「賺到盡」,再次突顯利潤管制協議的荒謬。 護航歪理連篇 叫人目瞪口呆 兩電明年電費按年加幅之高,打破近年紀錄,小市民小商戶百上加斤,政府把關乏力,環境及生態局長日前在立法會交代電費磋商事宜,將明年1月中電港燈淨電費與本月水平作比較,得出加幅僅為6.4%與5.5%的數字,更被質疑誤導公眾。環境局昨天回應批評,強調並無隱瞞或淡化電費加幅之意,對於開場發言「可能」引起誤會,往後會多加留意,同時又指會上兩電代表所展示的投影片及圖表資料,有提及按年加幅。 環境局就「誤導公眾」一事,說成是「一場誤會」,惟始終未有就開場白「談月不談年」有合理解釋。兩電每年電費檢討,以往都是計算按年加幅,如果官員明知6.4%與5.5%這兩組數字問題所在,仍然選擇在開場白作重點報告,等於存心幫兩電淡化加幅;如果只是按兩電提供的材料,照本宣科,不假思索,則難免令人質疑,當局是否有能力看清誤導手法,在加價問題上好好為市民把關。 有人玩數字遊戲,試圖淡化加幅,一些為兩電暴力加價護航的說法,同樣令人側目。有所謂「環保人士」不止關心節能慳電,還非常關心兩電能否容易借錢融資,揚言兩電如果幫市民「墊支太多」,「或會影響公司信貸評級」,儘管根據現行利潤管制協議,不管香港經濟好壞,兩電都可賺取8%回報,年年獲利數以十億元計,從來不愁現金流。有來自商界的能源諮詢委員會人士更稱,如果兩電不賺盡8%回報,可能無法向股民派息,並將事情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扯上關係,云云。兩電不賺盡8%准許利潤,會否影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有識之士心裏有數。加電費方案公布以來,未見兩電高層親自站出來面向公眾,倒是一些語出驚人的護航說話,教市民目瞪口呆。 誠然,本港今年電費加幅,與英國等地相比,仍有明顯差距,但不同城市的電力政策、發電組合以至市場結構,差別可以很大,蘋果與橙無法簡單比較。有別於英國等地,本港電力市場封閉,兩電擁有壟斷地位,利潤管制協議下,兩電發電機組等固定資產投資愈大,可賺利潤愈多,市民實際是不斷「貼錢」,幫兩電擴充固定資產,然後讓兩電「大條道理」加價,至於燃料帳設計,更令兩電可以將國際燃料價格波動風險,悉數轉嫁市民。兩電並非公營機構,僅僅因為是重要公用事業,就得到如此厚待,可以穩賺不賠,這根本不能以自由市場邏輯去理喻。可是一談到兩電可否不要賺到盡,官員和加價護航者,又搬出「香港是自由經濟體」作擋箭牌。環境及生態局長稱要「尊重合約精神」,真相是政府作繭自縛,屈從於兩電利益,才有如此不合理的利潤管制協議。 現行利潤管制協議2033年才到期,中期檢討,能否大幅更改條款,例如要求兩電承擔部分燃料費用等,仍要看合約內容。無論如何,政府跟兩電周旋,必須挺直腰板,敢於叫價。資本主義世界,沒有多少生意像兩電般「包賺」,政府在電費問題上為民企硬,是否真的會逼到電力公司「退出市場」,叫人懷疑;若擔心兩電會「扭計」影響電力供應穩定,現在政府就應該推動開放電力市場,及加強與內地聯網輸入潔淨能源。 未來加幅恐更驚人 政府必須挺直腰板 香港民生經濟元氣未復,更要面對外圍經濟逆風,小市民和小商戶期望兩電作為公用事業,與民共渡時艱,可是兩電最關心的卻是股東利益而非公眾利益,實際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所得的政府優待,完全不成比例。就算兩電只是答應少賺1個百分點利潤,相信已可減輕不少加電費壓力,這比起小恩小惠門面工夫實際得多。 2018年利潤管制協議修訂,將燃料調整費改為實報實銷,原因是兩電經常要市民預繳大筆款項,燃料帳累積金額動輒數十億元,有濫收費用之嫌。可是今年以來,國際燃料價格高企,燃料費實報實銷做法,結果變成月月加價,中電全年加了六成,港燈更加了兩倍,整個操作缺乏透明度,市民根本不知加幅是否合理,也不知政府有否好好監察把關。現在兩電提出的,不過是明年初加電費情况,之後兩電大可照辦煮碗,月月加燃料調整費;另外,政府已批准的兩電投資計劃,預料明年有150億元投資入帳,意味兩電基本電費後年可能大增,政府若不加強把關力度,市民隨時任由宰割。
星島社論
新一份審計報告出爐,揭露多個公營部門低效、浪費公帑陋習,但卻欠缺像往年的重磅個案,令人擔心報告有愈益弱化的趨勢。市民期望在特首李家超上台後為各部門引入關鍵績效指標(KPI),有助審計署今後審計工作,更有效監察各公營部門表現和公帑運用,並讓相關部門切實落實改善建議,提升施政效率。 審計報告批評土木工程拓展署二〇〇八年未敲定安達臣道行人天橋工程設計便已招標,結果翌年須大幅改動設計,承建商提出索償,最後工程超支近十億元。報告亦批評運輸署考車牌筆試二十年沒更新過試題,路試排期動輒要等約三百至四百天不等,因運輸署規定所有考牌官每天都要先到何文田培正道考場報到,再由電腦抽籤分配到各區監考,署方雖曾檢視透過即時通訊軟件直接安排考牌官前往考場,但最終未有採納,令路試輪候時間進一步惡化。至於當局正推動基層醫療,並有意在各區設立康健中心,但審計報告指葵青康健中心自三年前啟用至今,大部分服務量均未達標,醫衞局歸咎於黑暴和疫情,令面對面服務不時停止。 報告起輿論壓力卻欠阻嚇力 今次遭批評的不乏審計報告常客,即使報告沒有用上很嚴厲的批評字眼,但仍引起不少市民共鳴,以運輸署為例,駕駛人士和「學神」都曾為續牌或排期考路試而備受折騰,運輸署明知有更好方法可紓緩情況,卻沒有接納,顯然是沒有嘗試以市民角度來看待問題。至於土木工程拓展署更犯了不依程序辦事的低級錯誤,結果導致超支,讓納稅人要多花冤枉錢,遭點名批評是理所當然。 審計署當年成立,旨在為公營部門提供獨立審計服務,因公眾不易獲得公營部門開支細節,而審計署是唯一機構可索取相關重要資料,透過每年發表兩份衡工量值報告,替納稅人把關,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但審計署工作並不是審計公營部門帳目那麼簡單,還要監察公營部門的表現,是否合乎成本效益,若表現不符預期或有怠惰時,提出改善建議,從而提升施政效率。 儘管審計報告繼續揭發一些政府部門行政失當或濫用公帑,但近年報告予人「減辣」之感。過往當相關部門被審計報告點名炮轟,整個部門猶如當頭棒喝,往往打醒精神聽取報告的建議作出改善。然而有一些部門表面回應接納審計署建議,但其後卻依然故我,可能與審計報告只起短期輿論壓力,沒有任何阻嚇力有關,因過去沒有任何官員或公務員因被審計報告批評而遭到問責,讓他們抱着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敷衍塞責作風。 強化審計角色公帑用得其所 即使審計報告有弱化趨勢,但對港府仍有警示作用,就是市民對官僚塞責作風不滿,希望政府服務質素有所提升,這與李家超施政理念合。李家超由參選特首到上任,都一直強調以結果為目標,並在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對多個政府部門訂立逾一百項指標,包括KPI,以便監察各部門工作項目進度是否符合要求,若進度有偏差,可及早介入,從而提升施政效能。引入KPI能否改變官僚敷衍塞責作風,提升部門表現和公帑運用,仍有待時間驗證。 市民期望李家超的施政新風能掃除官僚怠惰作風,打造一支高效、貼地的施政團隊,而審計署今後在審計時,應將李家超對各部門所訂立的KPI也一併考慮,從而起鞭策作用,讓各公營部門在履行職務時要兼顧效率,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從而提升政府服務水平,讓市民感受到政府施政新氣象,亦可強化審計署監督政府的角色。
東網正論
都說馬路如虎口,但在香港,虎口都不足以形容,說是戰場也不誇張。皆因交通意外無日無之,毒駕、危駕、醉駕更是層出不窮,市民避無可避。尤其毒駕之多,已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回歸前,京官曾批評末代港督彭定康大幅增加政府開支將令香港「車毀人亡」,想不到回歸後的今日,「車毀人亡」卻更鮮活地在香港馬路上演! 僅昨日一天,便有多宗車禍發生,包括七人車在將軍澳突然起火;東九龍走廊七車串燒;保時捷於昂船洲大橋與的士相撞,司機不顧而去;客貨車新蒲崗掃欄撞冧燈柱等,當中有涉及司機醉駕被捕。這還不止,東九龍交通部警員於本月19日凌晨時分巡經牛頭角道之際,截停一輛形迹可疑的私家車,駭然發現私家車內藏有約21克懷疑氯胺酮及約36克懷疑可卡因,市值約3.1萬元。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毒品車」司機竟然只是一名14歲少年,疑有黑幫背景。世風日下,道德淪亡,信焉! 更令人心痛的是,另一個14歲少年本月7日晚飯後在元朗青山公路灰沙圍對開散步,突遭私家車撞飛十數米重傷命危。警方其後拘捕28歲涉案男司機、其女友及一名同黨。揭發男司機有黑幫背景和毒品案底,沒有駕駛執照,更涉去年一宗危駕案被通緝,堪稱惡貫滿盈。少年何辜!可憐品學兼優的「乖乖仔」腦部受重創,近日雖然終於甦醒,但恐怕「手尾長」。 不得不提另一宗經典危駕案,又是同毒品沾上關係。上月27日,一輛由女司機駕駛的銀色私家車為逃避警車追截,一度沿西九龍走廊往荃灣象鼻山路飛馳,其後更掉頭逆線駛上屯門公路逃走,當駛至近油柑頭濾水廠位置時,終撞及另外兩車停下。事件導致3人受傷,警方整個追截過程長逾12公里。女司機事後被揭涉及「販毒」和「行使虛假文書」被法庭通緝,警方最終以涉嫌「狂亂駕駛」、「擅取交通工具」等5宗罪將她拘捕。 所見既可駭,所聞良可悲。港府宣傳「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已有很多年,但交通意外未見減少,反而愈來愈多。警方數字顯示,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間,本港交通意外數字呈上升趨勢,尤以2020年的15,000多宗,升至2021年的17,000多宗,升幅最為顯著。今年首10個月,交通意外宗數亦已接近12,000宗,傷亡達14,557人。而毒駕被捕的數字更有驚人上升,自警方於去年2月引入快速口腔液測試棒後,僅4個月已偵破48宗毒後駕駛,較前年全年上升一倍多,可以預料,今年必定更多。 說到底,毒駕案和毒品車的新聞幾乎每日見於報端,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本港毒品實在太過氾濫,黑社會販毒獲利巨大,終致涉毒人士男女老幼都有,香港儼然毒港。警方單靠設路障做測試,不可能令毒駕等罪行絕迹,治本之法必須從源頭入手,大力掃毒,搗毀黑社會財源。否則,「車毀人亡」勢必一語成讖!
頭條社論
對普羅大眾來說,近日負面新聞一籮籮,繼中電和港燈公佈大幅加電費之後,昨天幾間專營巴士公司又透露向政府申請加價,預計衣食住行加價,陸續有來,港府不能視若無睹,現在就要部署逆周期措施,協助市民渡過這次滯脹潮,以免他們生活質素下降,怨聲四起。 本港內部近年經歷社會運動、新冠疫情,外圍發生俄烏衝突、國際能源價格飆升、美國加息潮等,令本港經濟出現滯脹,即經濟下滑,同期通脹升溫,基層市民以至中產都收入減少,但生活開支有增無減。就以日前兩電公佈明年加電費,計及燃料調整費,加幅高達兩成至逾四成,令人咋舌,但在利潤管制計劃下,兩電拒少收准許利潤,未能與民共患難,市民不快。故此,港府必須監察巴士公司的加價申請,壓低加幅,減低市民的交通開支負擔。 一般估計,這一波加價風潮處於初起階段,財政司司長須注視加風的發展,開始籌備利民紓困措施,代交電費等補貼,大有必要。即使政府近年面對財赤,且愈見嚴重,但主要是第六輪抗疫基金及保就業等增加開支,面對經濟表現差、樓市及股市較淡靜、印花稅收入及賣地收入亦下跌,財政儲備約有八千億,依然充裕。當港人遇到困難時,就應用得其所,發揮扶助市民的重要作用。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