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2330)股價經歷大幅度下修後,在「股神」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披露上季首度買進至少價值台幣1,280億元的台積電ADR與多項利多帶動下,台積電股價回神漲逾百元,暫時擺脫了前一陣子股價頻頻破底的窘境。另一方面,台積電正面臨是否要擴大全球布局的新挑戰,對台積電公司而言,這牽涉到企業未來中、長期發展的路線;對台灣而言,更是左右經濟發展與國內就業的大事。 台積電全球布局的敏感性,可從近期兩件事看出。首先,台積電首度在高雄建廠,從原先計畫的7奈米先進製程,改為28奈米成熟製程。此決定對照半導體業預期未來兩年的景氣並不令市場意外,多家大型半導體企業考量產能利用率、市場需求等因素而縮減資本支出,台積電高雄廠先推動良率與毛利率雙高的28奈米製程,絕對是比現在立刻興建7奈米產線更符合效益。 但台積電這項決定卻引來政府的關切,台積電為此對外澄清,高雄7奈米產線不是取消而是延後。無獨有偶,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日前在美國接受外媒訪問時也觸發了市場敏感神經,該篇報導最初的主軸是:「中美緊張,(半導體)供應鏈漸進轉單海外」,聯發科隨即罕見發布重大訊息澄清自家執行長接受媒體訪問的內容,聯發科稱:「大部分的產能供給仍依賴台灣半導體供應鏈。」 聯發科的重訊究竟是澄清外媒的「理解錯誤」,還是蔡力行的談話引發了外界關注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是否因台海局勢而開始外移,政府「關切」後聯發科才對外說明,內情不得而知,但不論是台積電高雄7奈米產線的進度,以及聯發科是否擴大對英特爾下單,背後牽涉的都是台灣經濟與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命脈:先進製程能否根留台灣。誠如聯發科在聲明中所言:「高階製程持續與台積電維持緊密夥伴關係。」 台積電先進製程能否繼續跟台灣維持緊密關係,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重大。台積電美國鳳凰城新廠即將裝機邁向投產,除了原先計畫的5奈米外,將同步推動3奈米產線,此安排讓市場關注台積電是否會擴大在美國、或是台灣以外的先進製程比重。 以台積電原先在美國的5奈米產能推算,占台積電總產能約1%,新增3奈米產線後,美國產能的占比有可能提高至3%甚至更高,業界更緊盯台積電在中長期計畫中的海外先進製程產能占比。 對台灣而言,台積電擴大在美、日、歐等地的布局,對本地擴廠的資本支出、人力運用必然出現排擠效應。當歐美工業大國都在極力鼓吹半導體本地製造,台灣當然也要爭取半導體業繼續在國內投資,尤其是先進製程產線要留在台灣,讓人才培育、技術研發與產業鏈的深化整合都要在國內完成。若有接近市場的需要,再向外輸出成熟製程產線,才不至於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出現淘空的疑慮。 要留下半導體先進製程,除了台版晶片法案給予投資抵減以外,政府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且必須加速進行,包括土地、水電與人力,政府目前的進度都有落後產業界的情況。舉例而言,政府已「代」台積電宣布1奈米廠要落腳桃園,包括土地的徵收、水、電、人力等基本生產要素是否齊備,都有不小的挑戰,同時台積電加入RE100後需要大量的綠電,但目前看來國內綠電供應趕不上產業界的需求。 聯發科在上述聲明結尾說:「未來將持續以台灣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為基礎,積極拓展全球客戶與業務。」台灣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仰賴政府打造優良的基礎設施才能繼續根留台灣。台灣半導體業資本支出每年上兆台幣,政府必須想盡辦法讓這些先進製程的投資留在國內。
明報社評
亞太經濟合作峰會於曼谷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率領香港代表團出席。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特區首長首度出席同類峰會場合,也是李家超就任特首以來,首次海外訪問,美國的制裁措施,並未妨礙特區官員踏上國際舞台,宣揚「香港回來了」的信息。世界百年不遇變局,香港角色已變,由港英時代服務西方利益為主的自由港,變為國家通往世界的門戶,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下,不能只看歐美,更要放眼亞太,深化與東南亞和拉美國家經貿合作,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策略,促進本地重點產業發展,除了說好香港故事,特區政府更要加強經貿制度建設,爭取早日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締訂更多雙邊自貿協議。 香港重回國際舞台 配合國策發揮優勢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有21個經濟體成員,包羅中美日韓澳以及東南亞和拉美多國,香港也是成員之一。2019年的APEC峰會,因東道主智利發生騷亂而取消,之後兩屆又受疫情影響,只能以視像形式舉行。今次是事隔4年後,APEC成員領袖再次聚首面對面開會,對於特區政府而言,這是一次宣示香港疫下復常「重回國際舞台」的大型場合,李家超率領商貿代表團赴會,趁機招商引資,說好香港故事。當局表示,此行有20多名本港商界代表參與,涵蓋金融、工商、貿易、創科、運輸物流等行業,APEC會議期間,李家超將與其他經濟體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峰會結束後,他與商貿代表團將繼續泰國之行,加強兩地經貿交流合作,促進香港與東盟的聯繫。 中美鬥爭愈演愈烈,2019年反修例風暴令香港內外形勢劇變,翌年中央制訂港區國安法,打擊外部勢力干預,美國隨後宣布制裁多名特區官員,包括李家超。李家超當選特首後,外界關注美國及其盟友會否施壓耍手段,妨礙李家超出席APEC一類會議。這次李家超應邀赴會,美方會否搞一些外交小動作,有待觀之。無論如何,今年APEC東道主泰國,與華關係友好,東盟更表明不會在中美鬥爭中站邊,美方沒有主場之利,即使搬弄是非刁難香港,相信也不會得到其他與會成員廣泛響應。 1990年代初,APEC會議升格至峰會層次,當年美方如意算盤,是將APEC化為某種區域化經濟合作組織,由美國當老大,但中國和東盟都不吃這一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現已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東盟也得到長足發展,美國在APEC並無主導優勢,拜登寧赴G20不去APEC,其實APEC作為促進環太平洋地區經貿合作的平台,角色依然存在。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所倡議的新時代經濟全球化方案,東盟和拉美均為重要伙伴,對香港而言,APEC正是加強與這些地區經貿合作的平台。 香港是自由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不設任何貿易壁壘,這是香港長期以來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特點與優勢,時至今日,對外貿易始終是香港經濟之本,惟現今世界經濟格局,跟19世紀中葉別若天淵。1842年,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後,馬上宣布香港是自由港,目的是以香港為踏腳石,在華漁取最大利益。西方主導世界經濟百多年,香港作為轉口貿易及金融中心,長期以服務西方利益為主,可是隨着中國崛起,香港角色已變為國家通往世界的門戶。新時代的香港,依然是自由港,但除了放眼西方,更要放眼亞太、中東、拉美以至非洲等市場。「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現在香港的定位,特區當局需要跟更多經濟體締訂自貿協議,同時配合一帶一路國策,在區域經貿合作中發揮樞紐作用,協助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及產業鏈重塑。 新時代的香港,不能一味再靠轉口貿易及金融,必須推動產業多元化,鼓勵創科發展。香港為貿易伙伴提供了自由港的便利,現在也需要其他經濟體取消關稅壁壘,讓本地初創企業有更廣闊發展舞台,有了這方面的配合,本地產業政策才能事半功倍。近年特區政府開始意識到締訂自貿協議的重要性,十多年間先後與東盟、澳洲、智利等約20個經濟體簽訂8份自貿協定,今次APEC會議,香港與秘魯同意明年開展自貿談判,談判範圍包括電子商貿與中小企等議題。特區當局應乘着這勢頭,爭取與更多拉美國家磋商自貿協議。 加緊推動自貿談判 早日加入RCEP 中國經濟升級轉型,推動高增值產業發展,部分低增值下游產業移往東盟國家,「中國+1」投資佈局一類說法,近年討論甚多,有人視之為「走資」,其實這是東亞經濟一體化下產業鏈重塑的過程,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和產業鏈分工,未來只會更緊密,香港可以爭取發揮樞紐聯繫角色,為此必須爭取盡快加入RCEP。RCEP今年1月生效,是全球規模最大自貿協定,現有15個成員,包括中日韓澳紐及東盟10國,香港若能早日加入,有利本地企業以更優惠條件,進軍境外市場,同時亦可發揮本港轉口貿易優勢,促進RCEP成員之間的貿易。世界經濟形勢在變,香港的相應定位也在變,特區政府在推動對外貿易方面,亦要作出策略調整,除了加強貿易框架制度建設,駐外經貿辦亦須重新部署,確保公帑資源運用,能夠配合新時代需要。
星島社論
港府宣布下周一起放寬入境檢測要求,將核酸檢測次數由現時四次減至兩次,明顯是在風險可控下進一步優化「0+3」政策,便利入境人士,期望能吸引更多外國旅客來港,為盤活經濟及與內地恢復通關創造條件。 根據目前入境檢疫安排,海外及台灣入境旅客在抵達機場、第二、第四和第六天須做核酸檢測,但由下周一起將撤銷第四天和第六天的核酸檢測要求,至於快測則繼續維持連做七天。 減入境檢測次數冀吸旅客來港 當局解釋放寬入境檢測要求,皆因在放寬入境檢疫安排至「0+3」後,輸入個案有輕微上升趨勢,但逾八成個案是在機場和第二天檢測時發現,至於在第四天及第六天檢測時發現的確診人數分別為百分之零點四和零點一,即每一千名入境人士中只發現四宗及一宗,因此有空間減省核酸檢測次數。 事實上,自「0+3」政策落實後,本月初又成功舉辦金融峰會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社會有更大聲音要求進一步將入境安排放寬至「0+0」,與周邊地區看齊,增大誘因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但特首李家超表明不會再討論「零加幾多」,強調只會不斷優化「0+3」,並繼續保留紅黃碼制度。 當局遲遲不肯推行「0+0」,寧願優化「0+3」,因本港確診數字有回升勢頭,而香港作為內地的南大門,在聯防聯控上扮演重要角色,既然內地支持香港放寬入境限制,香港更須在防疫上確保不會增加內地風險,而且還要充當「先行先試」的角色,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盡量放寬入境限制和本地社交距離措施,為經濟和民生活動創造最大復常空間,供內地參考。 港府早前在金融峰會、國際七人欖球賽為黃碼人士提供一些豁免安排,入場人士要掃安心出行和出示快測陰性結果,場內觀眾亦容許飲食,卻未見疫情有大規模爆發,成了有效的防疫經驗和運作模式,增加了當局有序復辦大型盛事、有條件進一步放鬆入境限制的信心。當局其後宣布允許入境旅行團在「0+3」政策下,讓持黃碼入境旅客以「團進團出」方式進入指定旅遊景點和食肆進餐,便是以最小代價,為旅遊、餐飲和零售業復甦創造條件,現在更放寬入境檢測次數,應有望增加旅客來港意欲,同時也允許市民在馬場或戶外體育場館觀眾席飲食,務求以穩打穩紮方式逐步推進經濟及社會復常。 穩步防疫鬆綁經驗供內地參考 內地上周公布優化防控二十條,反映正在調整防疫措施,向鬆綁方向推進,與港府異曲同工,都是因應重症和死亡宗數下降的背景下,以更科學、精準的原則適時調整防疫措施,嚴禁地方政府一刀切、層層加碼,能放寬的盡快放寬,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經濟活動空間,為復常注入動力。 港府強調復常不走回頭路,因明白到疫情反覆,若一下子全面開放,可能增加疫情反彈風險,屆時或需再收緊防疫措施,這是當局最不想見到的情景,寧願逐步優化「0+3」,也不再講「0+0」,既考慮到本港實際情況,也顧及內地的觀感,務求增加內地與香港盡快恢復通關的信心。
東網正論
本港經濟持續低迷,市道疲不能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計今年財赤將遠高於年初預測。事實上,所有經濟數據無不指出,香港由股市到樓市皆跌跌不休,旅遊業又受防疫措施所限而毫無起色。港府迫於壓力,不得不放寬部分防疫限制,惟力度依然遠遠不足。 醫衞局宣布,下周一起放寬海外地區或台灣入境者檢測要求,僅需在抵港後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即抵港當日及抵港後兩天完成,取消第4及第6日檢測,但仍需每日呈報快測結果。當局解釋,入境檢疫安排改為「0+3」後,截至本月6日,入境人士確診比率是百分之4.5,較實施前微升1.4個百分點,升幅在可接受範圍內。由於抵埗當日和第二日的核酸檢測,已找到八成二確診個案,因而作出有關決定。 減少抵港人士的核酸檢測次數,當然是好事,但對比亞洲其他主要地區,例如新加坡、南韓、日本、馬來西亞、泰國等,完全沒有入境檢測規定,既不用做核酸,亦不用做快測,偏偏只有香港依然有此安排,顯然落後於大勢,亦與旅遊業界、部分立法會議員以至普羅市民,希望完全取消入境檢疫措施的訴求有大段距離。可以斷言,即使將核酸檢測次數減半,依然對海外旅客毫無吸引力,只會將更多本地市民推向外地旅遊而已。 尤其下月便是聖誕節,緊接而來是農曆新年,過去都是零售和餐飲市道旺季,惟在港府依然堅持實施「疫苗通行證」和「安心出行」之下,預料生意不可能有明顯增長。港府原擬昨日起減少主動查核的表列處所,詎料竟在最後一刻反口,戲院及公眾溜冰場要繼續掃描「安心出行」,意即黃碼者依然未能入內。 正如多名醫學專家指出,當局早就沒有追蹤感染群組,「安心出行」已失去存在意義,何況「黃碼」對防疫毫無作用,理應全部取消。偏偏港府拒納諫言,剛愎自用,依然堅持多此一舉的所謂防疫安排,變相將部分潛在顧客拒於這些場所之外。社會不景,民生多艱,港府卻為做而做,過度防疫結果當然是極盡趕客,令經濟雪上加霜。 說來實在令人慘不忍睹,抗疫3年,港府毫無章法,不是全力躺平,便是過猶不及,完全不知張弛之道,更不體恤民情。無止境地谷針,更令市民看不見盡頭,一針不打者彷彿淪為過街老鼠,任何地方都不准進入,慘過做賊。難怪有人慨嘆,年年準時交稅,奉公守法,豈料換來卻是路路不通,港府此舉不是逼人走是甚麼?移民潮愈演愈烈,豈是無因? 其實,只消看一看新加坡、南韓、日本等鄰近地區,解除大部分防疫禁令後,疫情雖然有所反彈,但重病和死亡率並無大幅惡化,已說明大膽復常不是洪水猛獸,反而絕對行得通。香港的醫療水平自詡世界一流,與其他地區面對的新冠病毒亦是大同小異,別人做得到,香港做不到,絕對是管治者的問題。一味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人為阻礙復常,香港想重回疫情前的經濟水平,難如登天!
頭條社論
中國國力強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巨大,故此,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歐美領袖都尋求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了解中國取態,好像美國總統拜登在二十國峰會前與習近平舉行正式會面,會面之前拜登公開表示需要了解中方的紅線,其後雙方會面逾三小時,比原定時間長。其他國家領袖,就未必有機會與習主席坐下來傾談,好像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只能在峰會期間與習主席接觸並以非正式交談十多分鐘,但加拿大傳媒事後把兩人對話洩露,引起習主席當面質疑杜魯多,出現一場罕見的外交小風波,也反映杜疑為博取加國人民支持,不惜出位,洩露非正式的交談,破壞了外交禮儀和慣例。 在國際傳媒鏡頭前,習主席向杜魯多說:「我們所有的討論內容被洩漏到媒體,這不合適」,又指如果有誠心,應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很好的溝通,否則這個結果就不好說了,最後習主席以「創造條件」四字作結,正好是一記當頭棒喝,表明雙方的非正式交談,不宜公開,否則對處理涉及的議題,以至改善關係,均無好處。由於發生了這一次不愉快事件,加國要爭取與中國溝通,已失去信任基礎,令人起了戒心,對管控分歧,有損無益,損失的是加國本身。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