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可望奪回眾議院多數,參議院則有可能維持平盤,仍由民主黨掌控,再次驗證期中選舉不利執政黨,以及經濟議題主導選戰的定律。不過民主黨雖然執政成績不佳,但仍可低空掠過,多少受惠於非經濟議題,例如墮胎及移民的影響。 雖然拜登表示會致力消弭國內兩極化問題,但仍對川普展開司法調查,加深美國社會分裂。在政治對立下,一方普遍認為對手黨派是社會亂源;此次選舉,共和黨從參選者到支持者,許多仍認為2020年總統大選因舞弊而使川普落選。選後若共和黨掌控眾議院,可能對拜登家族展開調查,美國兩極化現象很難改善。 提振經濟是拜登政府選後的首要任務,若是美國經濟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沒有起色,無論拜登是否爭取連任,民主黨都很難勝選。 美國經濟情勢低迷,產業生產疲弱。今年上半年出現負成長,第3季雖成長率由負轉正,但主要是由出口所帶動,國內消費仍然疲弱;未來在美元走強,國外需求降溫下,預期出口成長也會減緩。 特別是過去量化寬鬆及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政策,後座力仍在,美國聯準會雖然大幅升息,今年已提高利率15碼,但仍無法有效抑制通貨膨脹,成為民怨的主要來源。而且未來即使通膨趨緩,但已進入高物價階段,對經濟成長也相當不利。 其次,美國失業率雖然一直下降,但主要是由於勞動力供給吃緊,產出並未成長;反而伴隨工資上漲,使通貨膨脹壓力更大。而且在全球大環境不佳下,各產業普遍需要消化累積過多的存貨,美國經濟仍有陷入衰退的風險。 面對美中兩大經濟體內需市場轉弱,經濟成長趨緩,台灣出口也已經出現衰退,預估短期難以改善,政府實應有因應全球經濟同步下滑的措施。 在對外政策方面,美國主流民意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支持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立場。所以拜登政府會持續對中國大陸圍堵,一方面利用國際結盟,增加美國影響力;所以會加強推動國際合作並深化美國對外連結,除了籌組國防安全性聯盟外,也會積極推動美國版的經貿協定,其中也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美國也會增加對中國經貿限制措施,川普時期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仍會要求中國大陸履行承諾;但拜登無意與陸方啟動第二階段談判,而以單方向制裁措施為主。特別是在出口管制方面,措施會更加嚴厲,有將美中供應鏈徹底切割分流的打算。 美國去中化,最終目的是在建立美國本土供應鏈,所以美國對於先進領域,一方面會加強誘因招商引資,另一方面也會以政治因素要求外國重點企業赴美投資,企業面臨壓力將會增加。 另外,在對中國大陸懲罰性關稅方面,當初在開始實施即被批評會增加國內成本,反而會助長通貨膨脹。在美國目前通膨仍未能有效控制下,未來是否會調整將是另一觀察重點。 面對美國制裁,中國大陸在權力中心更加鞏固下,預估立場也會較為強硬;特別是爭奪關鍵領域的技術主導性,未來美中競爭會更加激烈。美中衝突部分是肇因於兩岸問題,除了政治因素外,中國大陸對於美國推動台灣產業與大陸脫鉤也尋求反制,未來美中台三方的產業競合將更為複雜。 由於兩岸問題嚴峻,以及台灣產業的重要性,如何維持台海穩定避免衝突,已經成為近來國際會議討論的重要焦點,對於台灣則是禍福倚伏。台灣雖然在政經方面明顯向美國靠攏,但在經濟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並未降低,與大陸強脫鉤未必適用於台灣。未來在美中競爭更加白熱化下,如何面對地緣政治的高風險,對台灣是一大考驗。
明報社評
中國倡議設立國際調解院,打算以香港作為總部,特區政府表示,籌備辦公室將於明年開展工作,包括組織相關國際公約的談判。世界百年不遇變局,中國正以一套有別於西方的理念,參與塑造國際秩序。調解院的設立,反映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也是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後,國家在國際組織構建又一重要舉措;選擇以香港作為未來總部,反映中央重視一國兩制下香港法律體系的優勢,標誌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西方世界等於國際社會的時代已成過去,調解院可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國家愈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調解院的地位將愈突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香港爭取成為國際仲裁中心,必須放遠目光,把握眼前機會。 設國際組織專責調解 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調解院是由中國發起、以多邊協商締結條約為基礎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目標是以和平友好方式解決爭議、處理分歧。有關倡議的源起,與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興建大壩,跟鄰國埃及和蘇丹發生紛爭有關。埃塞俄比亞反對讓歐美插手調停,中國則與涉事3國都有良好合作關係,主張3國對話,達成各方長遠均有得着的解決方案。中方相信,設立國際調解院有助處理這類紛爭,早前中國與蘇丹簽署《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聯合聲明》,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央有意將調解院總部設在香港,為此外交部與特區政府上月簽署文件,由香港成立籌備辦公室。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表示,辦公室將於明年開展相關工作。 解決民事紛爭,訴諸法庭打官司是一種方式,另一種方法是調解 (mediation)。有別於控辯雙方對簿公堂,調解強調自願參與,由受過相關法律專業訓練的第三者(調解員),協助當事各方透過閉門磋商,達至各方都能接受的和解協議。法庭訴訟講的是哪一方得直,調解的重點在於尋求妥協,而非誰勝誰負。現今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國際紛爭仲裁機構,諸如海牙國際仲裁庭、國際商事法庭等,惟沒有專責調解的國際組織,中國倡議設立國際調解院,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同時也是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及制度構建的重要一步。 國際調解院是全新事物,港人對這個概念十分陌生,甚至連倡議的存在亦未必知道,然而只要多些了解國家的理念與宏圖,當可發現這是重大建構,香港不僅有機會破天荒牽頭組織國際公約談判,日後還可成為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總部,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機遇。當年國家籌備成立亞投行,總部會否設在香港,曾有不少議論,最終北京成為選址。今次調解院總部有望落戶香港,反映中央看重香港作為國家唯一普通法地區,擁有成熟法律體系,在國際紛爭調解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若說亞投行的成立,是要配合一帶一路、體現中國對全球化未來發展方向的構想,國際調解院的設立,則可以放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承中國傳統天下觀,強調大國小國對於推動世界福祉,有着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大國要有大國的擔當。這一主張其實是對近代霸權主義、大國優先、勝者全取思維的一種修正。以調解院作為現有國際法律仲裁機構的一種補充,正好反映了這一邏輯。 談到國際紛爭調解,人們通常都會想起聯合國,然而過去數十年,愈來愈多國際紛爭其實是由地區組織協助斡旋,一來很多「亞非拉」國家不喜歡歐美強權假聯合國之名插手,懷疑他們另有目的,二來很多大國也對介入無關自身利益的遙遠國度事務不感興趣。由非洲國家聯盟等區域組織牽頭斡旋區內事務,好處是熟悉區內國情民情,缺點是調停方也是區內利益持份者,當事國可能懷疑調停方有偏頗不夠公平。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普遍良好,調解院由中方牽頭,協助調解非洲拉美等地紛爭,較易取信於當事國,香港則可提供所需的法律專業服務,就算紛爭是涉及西方跨國企業的商事,由於香港長期有跟外資打交道的經驗,涉事各方對調解院公正辦事,相信會有較大信心。 過去10多年,中國愈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不少「中國方案」,它們未必立竿見影,卻像中藥那樣,慢慢發揮作用。以一帶一路為例,這些年來,中國已與近150國簽署合作文件,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時至今日,中國已是逾120國家及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境外投資存量10年間由6000億美元,增至超過2.6萬億美元,亞投行成員多達105個。看待國際調解院,同樣需要這種歷史大視野。 世界百年不遇巨變 把握現在開拓未來 設立國際調解院,着眼的不是短期實利,甚至不是十年八載的中期成果,而是長遠未來,中國在世界舞台的角色愈吃重,調解院也會愈得到重視。當然,世界變局如何發展充滿未知,有人相信「中國故事」,有人認為西方會繼續主導世界,也有人估計,世界走向陣營化,東方與西方自成一圈,分庭抗禮。世上沒有可以預知未來的水晶球,成功之道在於把握眼前機會,盡力做好自己。談到荷蘭海牙會想起國際法庭,談到香港則會想到國際調解院,如此宏大的願景,現在看來無疑十畫未有半撇,但值得香港致力爭取。
星島社論
港府宣布下周四起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將多個須佩戴口罩的處所改為被動查核疫苗通行證、重開露營設施等。對市民來說,防疫措施鬆綁是好事,但問題是政府以「擠牙膏」方式來調整措施,卻是愈擠愈細,愈擠愈含糊,只會令人覺得複雜難明,當局在逐漸推進復常過程中,應避免政策碎片化,盡量做到簡單易明。 政府決定微調疫苗通行證安排,顧客下周四起進入超市、街市、商場、髮型屋、遊戲機中心、麻將天九耍樂場所、宗教場所時,不用再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只須掃描「安心出行」,但執法人員仍會隨時查核,而持「黃碼」市民亦可進入這些被動查核處所。至於市民進入食肆、卡拉OK、酒吧、美容院,仍須主動掃描二維碼證明已接種足夠疫苗劑量。此外,當局亦重開露營場地,室外體育處所觀眾席容許飲食,健身中心維持十二人一組,但只需組與組之間相距一點五米。 疫苗通微調市民難感受得着 當局明白到市民渴望盡快復常,但現實環境不容許,尤其在放寬入境限制為「0+3」後,輸入個案和本地確診日均維持五千多宗,暫時難有空間實施「0+0」,只能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市民從逐漸復常中得到好處。 隨着本港早前成功舉辦國際七人欖球賽,球迷入場前須做快測安排,即使他們在球場內除口罩暢飲,亦未有引發疫情,令港府有信心再鬆綁,除了宣布將容許旅客隨團來港,在持「黃碼」情況下以「團進團出」方式參觀主題公園、博物館和進入食肆進餐,並準備放寬市民在室外體育處所觀眾席飲食。 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有序推進復常是好事,但政府採取「擠牙膏」式調整方法,基本上是每兩周推出一些鬆綁措施,若果像之前取消食肆和所有處所營業時間限制、讓燒烤場重開等措施簡單易明,處所負責人和市民都容易感受到箇中帶來的好處,自然皆大歡喜。 然而像今次微調疫苗通行證安排,對一些處所如遊戲機中心、街市的負責人來說會表示歡迎,因過往須派專人在門口查核顧客持有「藍碼」才能入內,否則執法人員發現有非「藍碼」人士進內,處所便須負責任。現在將其改成被動核查,不但毋須再聘用額外人手查核顧客是否已打齊針,也可減省成本,更便利營運。 不過,對不少市民來說卻是另一回事,因他們過去幾個月一直在進入商場、超市時,不一定會主動掃描二維碼,現在當局放寬相關措施,對他們來說感受不到明顯分別,還會追問甚麼是被動和主動查核制度,而且還會容易讓一些未打齊針的人產生錯覺,以為不用掃碼便可進入相關處所,一旦被執法人員截查則要定額罰款五千大元。 政策調整宜周詳考量簡單易明 事實上,當局每兩周鬆綁一次,看似復常不斷取得進展,但弊點卻是政策只是不斷作微調,流於碎片化,亦令防疫政策不一致。例如,「黃碼」人士不能進入食肆堂食,但當局為吸引旅客來港,容許以「團進團出」方式入境持「黃碼」旅客,可進入食肆進餐,容易遭人非議,為何防疫政策厚此薄彼,未能做到一視同仁。 因此,港府在調整防疫政策時須有周詳考量,除了檢視是否有些防疫措施已不合時宜須取消外,調整亦應避免碎片化,可因應實際需要,將鬆綁措施集合在一起每月調整一次,盡量做到簡單易明,讓市民知所適從,亦能切身感受到箇中好處。
東網正論
疫情沒完沒了,昨日新增5,697宗確診,只有495宗是輸入病例,近月都是這樣走勢,一個月便多了十多萬確診,三幾個月便會累積五、六十萬確診者,一年下來又會是一百萬個案,如果以去年同期的標準,政府應該收緊疫防,然而,大家可以看到,政府的趨勢是放寬防疫措施,這是衡量利益,配合世界大趨勢要復常,若果說是因應疫情而鬆綁,那不但是自相矛盾,更加是自欺欺人。 金融峰會特事特辦,國際七人欖球賽萬人除口罩談笑飲食,未見新增個案一發不可收拾,有鑑於此,港府昨日宣布由下周四起,將機舖、髮型店及政府轄下街市等地點改為「被動查核場所」,商戶不需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市民入場只需掃「安心出行」,換句話說,持黃碼者亦解禁可進入這些場所。不過,新措施不包括餐館、酒吧及戲院等會脫口罩的地點,依然需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黃碼人士未解禁,旅客入境首3日繼續被禁堂食,可能要等「團進團出」正式推出才有轉機。 港府堅持紅黃碼是必須,香港視防疫為大事,外國人可不會賣帳,也沒有必要跟你這一套。自今年9月底實施「0+3」入境檢疫後,以為可以吸引外國旅客,結果惹來反效果,離境人數反而遠高於入境數字,根本無助本港經濟恢復。商會都表達,入境檢疫「0+3」仍然有限制,商務旅客來港的意欲不大,如果短期內不能放寬至「0+0」,業界將會失望,難以說服國際,香港正逐步復常。商會希望在放寬至「0+0」前,考慮放寬商務旅客來港在「黃碼」期間進出公眾展館,並允許在特定地方進食,其實即是要求將金融峰會的特別安排,擴大至一般商務客。 其實除了港府以外,大家都認為入境檢疫有放寬至「0+0」的空間,本港現時每日確診個案約4,000至5,000宗,死亡率卻維持在低水平,反觀競爭對手新加坡,疫情不見得比香港好,卻已率先解禁,而且一再調整防疫措施,不再公布每日確診宗數,亦不再為新冠患者預留床位。這並非掩耳盜鈴,而是向外展示脫離疫情的羈絆,歡迎投資與旅遊。香港則是自己把自己放於尷尬位置,一方面向外國人招手,一方面又如臨大敵,對他們諸多限制,既然怕人帶病毒入境,為何還叫人來? 港府陸續重開關閉多時遊樂場所,先是燒烤場地,昨日又公布將開放轄下露營地點及其他室外康樂設施,而體育處所觀眾席、表演場所等亦將能飲食,包括馬場,理由是戶外地方空氣較流通。如果此說成立,那維持多時的口罩令,是否又應該考慮取消呢?變種病毒特點就是傳播力強,集體露營燒烤又豈會不播毒?如果出現傳播群組,是否又立時收緊打回原形? 根本市道困境,香港人很多都受到一定程度經濟打擊,憂柴憂米,食龍肉都無味,哪有心情去燒雞翼?為租金及供樓徬徨,隨時要瞓街露宿街頭,現在重開露營地點,真的是極大諷刺。現在的處境,綁手綁腳,根本是消磨鬥志,消耗老本,繼續拖拉只有等死的份兒。
頭條社論
期待已久的復必泰疫苗幼兒配方,終於開始給幼兒接種,但過去兩天的反應十分冷淡,港府必須加強宣傳,讓家長改變猶豫不決的取態,盡快帶幼兒打針,避免重演類似新冠疫情初期,因公眾對疫苗欠缺信心,導致接種率緩慢上升,未能及時築起堅固的免疫屏障。 香港比其他先進地區較遲取得兒童版復必泰,曾有輿論批評港府的採購緩慢。故此,相關疫苗,得來不易,但現實中,家長即使自己已接種疫苗,不少人仍對幼兒應否打針,採拖字訣,或與他們擔心疫苗的副作用有關。亦有人抱觀望態度,希望別人的幼兒先打,看反應如何,再作決定。不論何種原因,都對幼兒不利,因為已經發生多宗幼兒染疫後出現重症的個案。 據當局資料顯示,至十一月十日,本港三歲以下第一針接種人數為一萬九千八百五十四人,接種率僅一成九,情況不理想。冬季來臨,除了驅之不散的新冠病毒,還可能爆發流感潮,如果幼兒不盡早打針,可能面對雙重病毒夾擊,情況不妙。港府不能讓幼兒暴露在健康風險下,必須加強在媒體宣傳,並聯同醫學界,公佈更多打針風險遠低於不打針的科學數據,以及幼兒中招後面對的長遠後果,「谷」家長為子女打針。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