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元節節高升,全球都在抱怨美國以鄰為壑之際,以美元為結算的國際貿易,正在發生變化,人民幣在今年10月底已成為全球最被交易貨幣的第五位,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即將在未來幾年超過美國,人民幣是否有機會成為替代美國霸權的貨幣? 美元仍然是全世界最強勢、最被使用的貨幣,占全世界交易量高達88%,但是人民幣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圓與英鎊,成為全球最被交易的國家貨幣第五位。即使如此,人民幣占世界交易量也不過7%,但已經從三年前的4%大幅躍進,這包括了以人民幣形式儲存的外匯,以及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 人民幣攀升主要是拜與俄羅斯的大幅交易有關,由於俄羅斯被使用美元的交易機制SWIFT踢出,又被歐洲各國制裁,只能夠使用人民幣,才能接上國際經濟體系,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在人民幣境外使用占比近於零,今年7月已經達3.9%,俄羅斯僅次於香港的73.8%以及英國的6.4%,成為人民幣境外使用率第三高的國家。 人民幣逐漸興起,其實與美元自毀長城有關;美元之所以成為國際貨幣,是因為美元發行有黃金作為準備,但在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換句話說,未來美元換不了一定數量的黃金,可是美國仍是經濟、科技與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只要各國信任美國、甚至畏懼美國,美元仍是最好的避險工具,繼續以信用貨幣的方式成為國際貨幣。 從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以量化寬鬆政策大印美鈔,令美元信用一再貶值,但各國不得不繼續使用美元,一是習慣使然,二是除了尚未穩定的歐元外,暫時沒有更好、量大的替代貨幣。 不過今年年初以來,兩件事改變了美元的地位,其一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把俄羅斯銀行逐出美元清算機制SWIFT,逼得俄羅斯對外貿易不得不改用人民幣結算。其他「反美國家」如伊朗、委內瑞拉等,開始發現這是避開美國施壓的窗口,另外,像是印度與沙烏地希望繼續與俄羅斯進行貿易,也改用人民幣結算,可以繞開制裁。 第二件事是,美國聯準會今年以來快速調升利息,這使得海外美元大舉匯回,美元匯率急遽拉升,所有國家都苦不堪言,不僅要防衛自己的貨幣貶值,更要因應以美元計價的進口貨,造成輸入性通膨。這些國家都與美國有密切的投資、貿易關係,但是美國硬要升息,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逼得這些國家為了避險,開始尋找替代性的國際清算貨幣,或者至少能分散結算的方式。 由於中國大陸嚴格控制匯率,相對於美元較為穩定,最近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對中國大陸輸出鐵礦砂,甚至印度向俄羅斯進口煤炭,都改以人民幣付款,有些可能是應中方的要求,但有些則是為了避免國際匯兌的風險。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財金當局也有意提升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地位,這不僅是希望人民幣能與美元爭霸,更重要的是看到俄國被國際清算機制制裁的下場,擔心自己是下一個目標,希望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目前中國大陸將目標鎖定在能源交易,除了金額龐大之外,交易雙方皆是國營公司,較好安排交易方式,目前俄羅斯、伊朗與沙烏地等產油大國,與中國交易時都不用美元計價,而使用各自本幣支付。 當然人民幣有其先天的缺點,譬如不能自由匯兌,很難讓更多人接受其為國際貨幣,可是現在的國際經濟,已經參雜著太多地緣政治考慮,像俄羅斯的制裁、美中爭霸等等,人民幣雖然不如美元般在國際受到歡迎,但是情況已經開始有所改變。
明報社評
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奪下眾議院控制權,屬於意料之中,惟前總統特朗普等預言的「紅潮」大捷,並未出現,民主黨仍有機會保住參議院控制權;多名附和大選舞弊論並獲特朗普力挺的「選舉否定者」,在關鍵選戰中紛紛落敗,為特朗普捲土重來問鼎下屆大選,迎面潑了一盆冷水,然而這並不代表美國右翼民粹力量退卻,政治極端化和暴力化趨勢,仍然惹人關注。票站調查顯示,通脹與墮胎權是選民最關心議題,突顯經濟問題與文化矛盾之尖銳,民主黨得以避過大敗厄運,墮胎權爭議是重要救命草,但總統拜登未來兩年受制共和黨眾議院,大有可能淪為跛腳鴨,這對於美國應付眼前經濟挑戰,是禍是福,還得拭目以待。 「選舉否定者」暴露弱點 特朗普回朝聲勢受挫 中期選舉向被視為美國總統施政表現的期中考核,今次適逢美國面臨40年來最嚴重通脹,新近民調顯示,只有40%民眾認同拜登表現,特朗普一再高呼「紅色浪潮」席捲全國,就連民主黨高層選前也忙於做預期管理,強調「輸少當贏」。根據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選前的綜合分析推算,共和黨眾院勝出機會達84%,贏得參院控制權機會為59%,然而最終出來的結果,卻跟預測有落差。 初步點票顯示,共和黨重奪眾院控制權,但談不上是「紅潮」,自由派媒體甚至挖苦「紅潮」不過是「漣漪」。美媒推算,眾院共和民主兩黨分別取得220及215席,選前則為212席及221席,考慮到近屆中期選舉,總統所屬政黨平均輸24席,共和黨今回未算大捷。參院方面, 選前兩黨各佔50席,今次改選的35席,以共和黨現有議席為主,共和黨對於多奪一兩席志在必得,未料5個爭持激烈關鍵席位,民主黨不僅可望守住亞利桑那一席,還攻下了賓夕法尼亞的席位,喬治亞州席位無人得票過半須次輪投票,只有內華達及威斯康辛州的議席由共和黨候選人領先。究竟哪黨能夠控制參議院,現在仍有變數;會否出現點票爭拗官司戰,同樣有待觀之 。 2020年大選,特朗普揚言選舉舞弊「勝利被竊」,謊話連篇,依然得到大批保守選民支持,眼見特朗普右翼民粹政治操作了得,不少共和黨政客也紛紛附和「舞弊說」,質疑甚至否定拜登當選合法性。今次選舉,由聯邦參眾兩院到州長、州務卿等職位,共和黨派出近570人參戰,當中約300人可歸入「選舉否定者」( election deniers)行列,部分人更獲特朗普背書,令到這次選舉被視為特朗普2024年大選東山再起的寒暑表。 表面看,「選舉否定者」有超過170人當選,成績似乎不差,但值得留意的是,這批當選者絕大部分都是在共和黨傳統根據地勝出,換了其他共和黨人出戰勝算一樣很高。相比之下,「選舉否定者」有份參與的40多場爭持激烈選戰,由他們當選或領先的比例不足兩成半。另外,多名獲特朗普高調支持的重量級「選舉否定者」,分別出選亞利桑那及賓夕法尼亞聯邦參議員,以及威康斯辛、密歇根及賓夕法尼亞州長,結果全數落敗或落後。2020年大選特普朗得票僅負的亞利桑那,由州長、州務卿到州檢察官這些可以左右大選計票的職位,「選舉否定者」也是全敗。 低下層選民吶喊求救 府會對峙禍福難逆料 美國政治撕裂兩極化,特朗普的右翼民粹路線,在保守派選民和白人藍領中仍有龐大市場,這麼多「選舉否定者」獲共和黨初選提名參戰,正是一個反映,政治極端化和暴力化情况,未來仍須密切留意,但中期選舉結果亦反映,「選舉否定者」未能跳出保守選民同溫層,無法動員那些關鍵少數的獨立選民,這將迫使共和黨人重新檢視特朗普下屆當選的機會。相比之下,佛州共和黨州長德桑蒂斯今次選舉表現亮麗,既懂右翼民粹操作,形象又較特朗普為佳,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有利爭取獨立選民。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之爭,可能比原先估計更激烈。 民主黨今次免於大敗,很大程度與墮胎權爭議有關。今年中,以保守派法官為主的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墮胎並非聯邦憲法賦予的權利,墮胎合法與否,取決於各州立法。有關裁決令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文化戰爭升級,墮胎權支持者在中期選舉傾力動員支持民主黨候選人,惟有一點必須留意,墮胎權在美國並不單純是意識形態之爭,更是階級問題:數據顯示,美國貧窮婦女意外懷孕產子,是較富裕婦女的5倍。美式資本主義,無論醫療保障還是幼兒照顧,政府支援都相當不足,有需要墮胎的婦女以低下階層為主,無力養育正是她們的主要考慮。美國滯脹風險升溫,窮人生活困頓,通脹與墮胎權成為選民最關心議題,中期選舉結果其實也是低下階層選民的一次吶喊求救。 美國高通脹源於多年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疫情爆發後的狂擲銀彈財政政策,無論特朗普和拜登皆有責任。以往好景日子,華爾街往往樂見府會(白宮與國會)對峙,因為有國會掣肘,總統難以採取冒進經濟措施,投資市場就可繼續「舞照跳」,但現在美國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府會對峙有可能令到一些必須為之的應對舉措,無法及時落實,反而外交方面,兩黨對華對俄立場強硬甚為一致,分歧僅在枝節,即使國會控制權易手,實際影響相信有限。
星島社論
美國中期選舉出現令人驚訝結局,選前一直處於劣勢的執政民主黨,並未出現參眾兩院改選大敗,美國政治版圖也沒像預期般出現民主黨州份被「紅色浪潮」席捲現象,究其原因是前總統特朗普將共和黨人一手好牌打爛,激起選民對民主危機的關注,改變投票意向。選舉結果相信會出現「分裂國會」,不但影響總統拜登未來兩年施政效率,更可能令兩黨對華政策採取更強硬路綫,使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 投票結束後,隨着點票開展和結果陸續公布,共和黨人原先信心滿滿變得大為失落,因在眾議院改選中沒有取得預期壓倒性勝利,暫時只佔領先優勢,至於參議院改選雖勢均力敵,但暫以四十七席些微落後民主黨的四十八席。反觀白宮眼見沒出現「紅色浪潮」均臉露笑容,因民主黨雖然有可能失去眾議院,卻有望保住參議院控制權。 懸峙國會下拜登施政將受阻 中期選舉上演「十一月驚奇」,相信並非民調出錯,而是特朗普高調暗示再選總統所引起的反效果。中期選舉被視為對拜登執政兩年的期中考試,在當前拜登民望低至三成九,美國經濟面臨幾十年來最大挑戰,共和黨人咬住拜登通過大規模開支加劇通脹不放,而儲局又持續大幅加息遏通脹令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大部分選民都認定通脹才是今次選舉重要議題,令共和黨選情呈大勝勢頭。 可是今次中期選舉卻始終抹不去特朗普的影子,因五百九十七名共和黨人參選中,三百零八人質疑二○二○年大選結果,而獲特朗普背書的候選人約二百多名,反映是次選舉是其捲土重來的試金石。特朗普眼見勝算在望,竟在投票日前夕宣布將於下周二有重大聲明發布,似為其兩年後再選總統提前造勢。 結果卻令選民擔心特朗普回鍋做總統,政策只會更民粹和倒行逆施,社會更撕裂和暴力,美式民主將面臨威脅。儘管選民不滿拜登施政,但考量到特朗普任內肆意妄為,破壞民主,淪為世人笑柄,故在臨投票前一刻改變主意,轉投民主黨,希望藉此打擊特朗普支持的候選人,來阻撓特朗普回朝。 由於部分州選情太激烈,參議院選舉可能要下月才有結果,但相信參眾兩院分別由民主黨和共和黨主導,即出現懸峙國會,意味拜登未來兩年施政將受到掣肘,尤其有望出任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已揚言,將要求削減開支和清潔能源投資,以換取提高債務上限,令到聯邦政府與國會在財政攤牌,可能將美國推向債務違約邊緣,加劇金融市場震盪。 此外,麥卡錫亦揚言會對拜登之子亨特的醜聞、拜登管控邊境安全、要美軍倉卒撤出阿富汗等事展開調查,甚至不排除對拜登進行彈劾,令拜登今後在內政上需要跟共和黨進行妥協,否則難以順利推行。 兩黨勢加大反華力度搶民望 雖然民主共和兩黨在內政上嚴重對立,但在反華立場卻是一致,而麥卡錫力倡與華供應鏈脫鈎,共和黨眾議員麥考爾則是《台灣政策法》推動者,意味共和黨主導眾議院後,更傾向對華強硬,相信未來兩年會不時加力打「台灣牌」來刺激中國。拜登內政受到掣肘,餘下任期可能專注於外交,為尋求兩年後連任,可能會提出一些比共和黨更激進的反華政策,甚至觸碰北京紅綫,使中美緊張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 中期選舉尚未有最終結果,但美國政治撕裂嚴重方向未改,兩黨權鬥相信會愈演愈烈,而為了有助法案通過,相信會盡量加上反華標籤,使中美關係變得更顛簸。
東網正論
《港區國安法》生效至今,老虎蒼蠅看似打了一大堆,但別說「蒼蠅」僅獲輕判,至今更無一隻「老虎」罪成。壹傳媒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罪,下月1日正式在高院開審。「大老虎」是否難逃法網還是未知之數,律政司先輸一仗卻是有目共睹。高院上月頒發許可,讓黎智英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來港代表他就本案抗辯,律政司不服決定入稟提出上訴,上訴庭昨日頒下判詞,駁回上訴。出師未捷先失威,這宗國安大案最終結果如何,可思過半矣。 律政司指出,《港區國安法》的唯一官方語言是中文,而且法例下國家安全概念,與中央政府及香港的社會、政治環境及憲法等息息相關,來自海外的法律代表,或對中央及香港的獨特背景沒有充分理解。何況本案已有具相關經驗的資深大律師參與,認為原審法官在批出許可時忽略了這些要素。上訴庭則反駁,指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由懂得中文的大狀處理《港區國安法》是最為理想,語言因素並非考慮因素。又指如何平衡保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言論自由是極其困難,本案牽涉非常複雜的法律議題,日後亦有機會交由上訴庭甚至終審法院處理,何況有傑出的法律專家參與審訊,對《港區國安法》的法理發展有着重要影響;本案引人注目,審訊必須讓公眾覺公平。綜合上述理由,原審法官判決沒有出錯,因此駁回律政司上訴,律政司需支付訟費。 毫無疑問,法庭有其法律理據,小市民無從置喙,但左一句「保障言論自由」,右一句「傑出的法律專家」,甚至預言案件會交由終院處理,法庭對案件早有預設,對黎智英呵護備至,對洋大狀青眼有加,不言而喻。正如律政司指出,《港區國安法》的唯一官方語言是中文,香港一樣有「傑出的法律專家」,何解偏要讓一個不懂中文、持外國國籍的洋人,來參與審訊中國國家級法律案件?這樣做無異於自絕本地傑出法律專家的米路,更遑論《港區國安法》規定,案件必須由指定的國安法法官審理,而且可以不設陪審團,必要時更可交由內地審理,說明國安法同一般刑事法完全不在同一層次。一個洋人肯定不可能對此有充分理解,屆時必然又會惹起爭論,外部勢力甚至施壓法庭,沒完沒了。 再說,包括英美等民主國家在內,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會容許國安案件讓外籍法律界人士插手,偏偏本港法庭反其道而行,可謂咄咄怪事。是崇洋心態作祟,還是司法對黎智英分外開恩,以至刻意與港府和中央對着幹,不能不令人懷疑。 外界有這樣的質疑絕非無的放矢。回歸以來,司法包庇反中亂港集團已是主旋律,即使國安法生效,許多亂港頭面人物一樣罪不沾身,例如揚言「日日做漢奸」的李柱銘,被判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卻特別獲得緩刑;又如有「暴力或能解決問題」名句的梁家傑,在黑暴期間帶頭亂港,卻連被起訴都免了。至於被內地列為「叛國禍港四人幫」之首的黎智英,即使多案纏身,又因非法集結罪成而被判囚,惟司法絞盡腦汁為其減輕刑期,絕對是有耳皆聞。僅前年六四維園非法集結案,黎智英罪名成立並入獄13個月,惟刑期與前3宗非法集結案共20個月的刑期同期執行,毋須加監,有判等於無判,令人嘆為觀止。 更不必說,黎智英2017年6月4日於維園涉刑事恐嚇東方男記者,粗言穢語,惡形惡相,「×你老母×」、「我實搵人搞×你」、「我影×咗你嘅相」,全程有相有片為證,詎料律政司拖延逾兩年始肯作出檢控,法庭更裁定黎智英刑事恐嚇「表證成立但罪名不成立」,激起全城嘩然;迫於眾怒難犯,律政司半年後不情不願入稟高院以案件呈述方式提出上訴;再拖半年高院終於開庭審理,雖認同原審裁判官「法律上犯錯」,但結果又是駁回上訴,維持罪名不成立。欲赦之罪,何患無詞,信焉! 都說在香港最至高無上的不是特首,而是司法界,所言非虛。從大量反修例黑暴的判案可見,不少法官想盡辦法輕判甚至放生暴徒,甚麼「優秀的細路」,港獨政客是「社會棟樑」等等,簡直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首名被判違反國安法罪成的唐英傑也是僅判監禁9年,多名被控違反國安法的要犯紛紛獲法庭批准保釋,究竟《港區國安法》落入本港司法手裏是斬妖除魔的尚方寶劍,還是虛晃一下的遮羞布,還用問嗎?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經苦口婆心提出「三權合作」,香港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應「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無奈事與願違,十多年過去,三權合作固然無從說起,三權扯皮更是愈演愈烈。從律政司反對讓黎智英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先輸一仗可見,司法仍是特區最難纏的一環,中央欲奪回司法刀把子,難矣哉!
頭條社論
政府宣告七名私家醫生涉嫌濫發的「免針紙」在昨天失效,逾二萬多名領了相關「免針紙」的市民,當中有人為了不同原因而不願打針,以付費取得相關「免針紙」,這類人有可能違反防疫條例,不值得同情;但亦有理由相信,當中有部份人因身體問題,向相關的醫生尋求簽發「免針紙」,以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後一類人士急需持續獲取「免針紙」,但在濫發「免針紙」事件曝光之後,有部份醫生成驚弓之鳥,不願為市民簽發「免針紙」,有病人組織不值這些醫生的行為,炮轟他們「見死不救」,所言甚是。    作為醫生,就要以病人的福祉作為行醫的最大宗旨,只要按照醫生專行操守辦事,行得正企得正,又何懼政府部門審查!? 從濫發「免針紙」一事可見,一小撮醫生疑欠醫德,為錢而干擾整體的防疫措施,令人憤怒。但事件被揭之後,亦有部份醫生怕麻煩,對有真正需要「免針紙」的市民置之不理,實在令人質疑,部份醫生是否以專業操守作為行醫的準則,他們亦沒有盡天職服務社群,公眾必須發聲,要求他們改變態度,只要依照醫學辦事,沒理由不為有需要的市民發出「免針紙」,而當局亦沒理據挑剔。香港醫務委員會作為維持醫生專業操守的法定專業組織,必須向業界發出呼籲,以專業精神,為大眾服務,而不是只顧自己的利益。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