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美國公布國安戰略報告、中共二十大落幕,美中戰略競爭的大勢已然確定。戰略競爭指的是全方位、長期的競爭;在軍事、經濟、國際秩序等各種競爭對抗的戰場中,科技領域的主導權,既跟軍事戰力有關,又會影響經濟競爭地位,儼然成為戰略競爭的樞紐關鍵,也將牽動台灣乃至於全球未來十年的經濟機遇及風險。 在美國國安戰略報告公布前三周,由谷歌公司前執行長施密特擔任主席的「美國競爭力特別研究項目」(SCSP),提出了「十年中期美國國家競爭力」報告(Mid-Decade Challenges 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這份以數十位產業領袖訪談為基礎的報告,指出美中科技競爭有三個主戰場,分別是人工智慧、微電子(主要是半導體)及5G。這三個領域分別代表了數據分析及運用能力、支持科技運算的硬體與下世代傳輸網絡能力,影響範圍不僅是商業競爭輸贏,更與軍事國防能量、網路安全、認知戰,乃至於整體國力有關。該報告之所以稱為「十年中期」,原因在於這三個戰場的勝負,對2030年以後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的強弱有關鍵影響,因而建議美國要加速追趕,以確保2030年後的領導地位。 三周後白宮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同樣指出美國正進入「決定性的十年」。為確保美國未來十年的國家安全,美國在科技領域將聚焦於微電子、先進運算和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先進電信和潔淨能源等七個「基礎關鍵科技」,並且確保相關製造業供應鏈的多元及韌性。 交叉比對二份文件,可以歸納出美國產業及政府已有高度共識,亦即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半導體及5G將會是美國所界定的科技競爭主戰場,至於生技及新能源則是應用層面的競爭重點。這四個主戰場的重要性,是美國認定目前已出現「東升西降」安全威脅的所在。在此定位下,美國未來不但會集中資源全力發展;由過去幾年從5G、半導體、電池乃至於人才腦力的管制經驗來看,也會伴隨著回流投資升級、審查限制及禁令等「抑制措施」的升級,以及推動友邦新聯盟等建立「替代來源」的擴大。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當然感到壓力卻不會坐以待斃。習近平二十大政治報告的關鍵字,已經不再高唱「戰略機遇」,改以國家安全與巨大風險,反應出其對情勢研判的結果。在科技領域,中國大陸將加快追求「科技自立自強、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白話文翻譯,就是中國大陸無法阻止美國投資自己,但除擴大投入研發外,也會全力「脫美」來擺脫被卡脖子的困局。 台灣半導體、資通訊等在全球占有重要性,意味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而過去30年美中台三角供應鏈結構下台灣的左右逢源,更使得我們跟美中雙方都有錯綜複雜的淵源,就算要脫身也無法一蹴可幾,而需要很長的時間梳理調整。這些美中所定義的科技主戰場及未來各自的出招回應,對台灣而言不能只看到商機,更需評估衝擊。 特別是戰略競爭的概念下為達成目的,除了壯大自己外,通常也包含了利用利誘、威嚇、合作、分離等手段壓抑及貶抑對手的手段。由此觀察,半導體及5G設備等台灣已經具有「既有主導者」地位的產業,捲入戰場面對的風險挑戰可能高於機會。至於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是我國也全力投入的新興科技領域,但對美、中而言,台灣是隊友還是對手,也需要釐清。與此同時,台灣科技業多數是廣義的美系供應鏈,美國脫中要台灣加入相對自然。反觀中國大陸要脫美的「戰略攻關」過程,同樣存在以各種方式「邀請」台廠提供協助甚至加入團隊的可能,都是企業及政府要儘早推演因應的威脅。
明報社評
本港近期接連舉行大型活動及盛事,外界憧憬加快復常,行政長官則重申,必須在風險可控下逐步放寬防疫措施,紅、黃碼是重要風險管理工具,需要維持。全球疫情未完,內地防疫方針未變,當下特區政府採取的寸進式防疫鬆綁策略,無疑非常穩陣,但考慮到現時本港的混合免疫狀態,亦未免太過保守。「團進團出」一類放寬旅遊措施,對旅遊業復常幫助有限;當局以豁免防疫的方式,方便國際大型活動在港舉辦,偶一為之當然無問題,惟密密為之,公眾難免有「寬外嚴內」之感。復常避免走回頭路,謹慎一些無可厚非,然而寸進前行無法滿足社會需要。除非疫情再生巨變,否則當局應該大步向前推進復常。 全球疫情雖未完 公眾認知已改變 繼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後,國際七人欖球賽亦於日前順利舉行。政府官員形容,連場盛事反映本港「復常之路勢頭良好」。為了方便七欖賽事現場觀眾,當局作出不少特殊安排,包括容許場內人士飲食,口罩令亦無嚴格執行。另外,個別抵港遊客因為「黃碼」無法入場,主辦單位也特事特辦,讓他們以貴賓身分在包廂睇波。「0+3」入境政策實施一個多月,訪港旅客增幅有限,商界和旅遊界呼籲早日改行「0+0」,即免隔離免醫學監測,有意見甚至主張取消抵港核酸檢測。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日前談及「0+0」問題,認為香港有實力放寬防疫措施,又指七欖容許飲食是一個很好的試點,倘若一天接待兩萬多人都沒引起疫情反彈,可考慮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及其他限制。 過去兩天本港單日新增感染人數,跟上周情况相若。七欖過後疫情初步未見急增,外界憧憬復常步伐可以顯著加快,早日落實「0+0」,不過根據昨天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說法,當局似乎並未打算有重大調整。李家超重申,疫情並無離開,最近試過單日18人死亡,政府會視乎各項數據,在確保風險可控下逐步放寬防疫措施;紅黃碼是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有了相關措施,當局才能以不同方案處理不同風險,「團進團出」方便旅行團來港,正是其中之一,所以當局不會取消紅黃碼。問到實施「0+0」進度,李家超表示,現時做法已達到目標,可以讓不同活動在港舉行。有關說法令人相信,「0+0」短期無望成事。 全球疫情未完,從公共衛生角度而言,無疑是客觀現實。世衛上月開會,檢討是否維持兩年多的「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會後確認保持不變,認為需要視乎北半球今冬疫情等因素,再作考慮。在美國,白宮首席衛生顧問福奇上周亦稱,全國平均每天近400人死於新冠病毒,數字仍然太高,不能接受,必須顯著減少死亡數字,才能宣布當地疫情結束。不過從民情角度,當人們不再懼怕新冠病毒,覺得可以與病毒共存,心理上視疫情已經過去,亦屬自然。這種「集體認知」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在很多地方同樣是客觀存在。 香港一老一幼打針率仍須提高,但整體而言,以本港疫苗接種率及混合免疫狀態,加快鬆綁防疫措施理應安全,這也是公眾集體期望。當然,加快復常不等於完全置防疫於不理,例如機場核酸檢測有助監察變種病毒流入,具有一定作用,政府應該謹慎一些;內地動態清零方針未變,抗疫戰仍在持續,香港作為國家的門戶,聯防聯控方面有角色,亦要跟內地商討通關,未必可以像周邊一些國家般全面放寬,但特區政府仍可以在復常路上加快、加大腳步。自從落實「0+3」後,當局的鬆綁措施,流於寸進,過於謹慎,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團進團出」是最新例子。 早日落實「0+0」 進取邁步效星洲 本港旅遊業冰封,政府與旅議會磋商後,同意為「團進團出」方案開綠燈,准許持黃碼的團客在導遊陪同下,進入主題公園、博物館及寺廟等指定景點,亦可到指定餐廳的分隔區域用膳,惟有關安排對旅客的吸引力,就連業界也有保留。早前日本放寬以旅行團方式入境觀光,由於成效不彰,未幾即改為開放自由行,證明半吊子鬆綁入境措施,對旅遊業難有幫助。現在特區政府以豁免防疫方式,方便主辦國際盛事及大型活動,然而特事特辦始終不宜太多太濫,否則公眾一定會質疑,為何一些活動參與者有優待,一般市民平日卻非得緊遵防疫規定不可。聖誕新年將至,明年1月下旬則是農曆新年,當局應把握時間,早日落實「0+0」,為復常注入更強動力。 現屆政府再三強調復常不走回頭路,希望防疫措施不會時收時放,寸進前行步步為營,要走回頭路機會必然較低,但如此慢速推進,實難符合社會需要及公眾期望。新加坡鬆綁防疫措施,遠比香港為快,除了因為當局早於去年夏天籌謀,另一原因是每次邁步都夠進取。上月初,新加坡全面解除疫苗接種差異化管理措施,沒打針者也能在餐廳用餐,星洲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以往每次放寬後,病例必定會增加,如果情况有需要,當局會適度恢復疫苗接種差異化措施。當混合免疫基礎已穩,復常之路也走順了,防疫鬆綁措施其實可以大膽些,若真的走得太急,再作微調,公眾亦會理解。星洲方面的處理手法,值得香港參考。
星島社論
面對公立醫院人手持續流失,港府正考慮立法要求合資格醫護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但卻引起業界反彈,認為此舉適得其反,只會加劇人才流失。醫護人手不足是不爭事實,當局投入大量資源培訓醫護,醫護理應回饋社會,至於要在公院服務多少年期,應與政府理性磋商,而不是將自身利益凌駕公眾福祉之上。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探討讓合資格醫生須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才能離開,醫衞局局長盧寵茂認為措施不止限於醫生,亦涵蓋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專業醫護人士,稍後會諮詢各持份者。不過,醫護團體齊聲反對,擔心當本地專科醫生與海外回流的醫生同樣設有服務捆綁期,本地醫科生可能會因此考慮到外國升學,影響本港醫學院收生。連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開腔,批評政府建議可能適得其反,影響醫護士氣,驅使更多公院人才流失。 公院多病人 行醫助提升醫術 公院醫生和護士流失率高逾百分之八點三和百分之十點一,皆因公院人手不及私院,卻要照顧全港九成病人,工作量繁重,但收入卻比私院醫護低,促使部分醫生當累積一定經驗或取得專科資格後便離開公院,出外掛牌搵真銀。 從政府角度來看,卻有為私院作嫁衣裳。須知道本地培訓一名醫生需要六年時間,動輒花了逾百萬公帑,當醫科畢業生取得執業資格後,大多希望成為專科醫生,而只有在公院才有機會接受專科培訓。公院投入大量資源培訓一名醫科生做專科醫生,要求他在公院服務一定時期是合情合理。若醫生取得專科資格便一走了之,未免有點兒忘本,亦加劇公院人手不足問題。 事實上,英國在二○一六年曾發表文章,提出要求當地醫科畢業生須在國民保健署強制工作至少四年才能出外掛牌,並容許醫科畢業生以繳還資助學費來替代強制服務期,確保用公帑資助培訓的醫生能回饋社會,紓解公院醫生短缺。可惜,最後計畫被迫擱置。 由於社會投入大量資源才能栽培出一名醫生,醫生更應不忘當日報讀醫科的初心,就是救傷扶危,學成之後在公院服務一段時期,也應當成回饋社會,救助更多傷病,而不應將之當成只為「履行合約枷鎖」,會影響工作士氣云云。 畢竟公院每天接收大量不同症狀的病人,在公院行醫其實是一種磨練,讓其能接觸各式各樣的病人,有助斷症,提升醫術水平,累積一定經驗,既可在公院傳授提攜後進,作育英才,他日出來掛牌,亦能提升知名度。 理性討論細節 勿只顧自身利益 目前政府提出將會引入強制服務期做法,醫護團體應心平氣和地與當局磋商,究竟服務多少年是合適和合理,而不是一味抗拒,一方面對來港工作的海外醫生卻贊成他們在公院服務五年,但另方面卻反對本地醫科生也要服務五年,因此舉無疑是雙重標準,只會凸顯醫護團體排他性,只着眼於保護自身既得利益,無視市民看病難。 要扭轉公院人手供不應求,當局一方面要繼續增加醫科生學額,另方面檢視輸入海外醫生進度,不妨參考新加坡做法,對在海外攻讀醫科的新加坡永久性居民,提供不用償還每年六成學費資助,上限為五萬新加坡元,受惠學生須在畢業後回星洲公院工作三年,從而增加醫生供應。 社會投入資源培訓人才,醫護也應對社會有責任,學成後在公院服務是責無旁貸,而當局亦應設法改善公院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東網正論
新政府上場後擺出強政勵治姿態,破天荒推出「關鍵績效指標KPI」,今年8月展開的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更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揚言2023年底前,鼠患主要黑點數目至少減半、約600個衞生黑點減少75%。誠然,距離2023年底前仍有一年時間,但計劃推出至今已經3個月,也是時候作一小結。無奈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鼠患、垃圾、廢車等問題依然未見改善。 本港衞生環境有沒有改善,全港市民都有發言權。僅本報多次圖文並茂報道本港鼠患嚴重,鼠蹤遍布港九新界,例如屯門蝴蝶邨老鼠多如牛毛,光天化日之下空群出動,足以證明本港衞生極之惡劣。立法會議員亦指出,土瓜灣馬頭圍道、鴻光街、永耀街及北帝街等橫街後巷衞生黑點,8月至今情況未有改善,廢棄電單車、帆布和建材通街亂丟;雖然北帝街後巷稍有改善,較大型的垃圾已被移除,但依然遍地污水;鴻光街和永耀街則堆積大量雜物和卡板,廢棄電單車仍未移走。促政府加強衞生意識宣傳教育,增設監察裝置,並恒常化為社區環境進行深層消毒。 議員又好,傳媒也罷,多年來一直督促政府搞好衞生,無非希望還市民一個清新香港,疫症不要爆完又爆。奈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歷屆政府都沒有認真正視問題。可以看見,類似的全港清潔運動由曾蔭權爵士被委任為「清潔大隊長」開始,歷屆政府都有推行,簡直到了行禮如儀的地步,可惜每次都是一陣風式有頭威冇尾陣。連卓永興都承認,有些衞生黑點歷廿年沒有改善,即是由他本人擔任食環署署長至今日當上政務司副司長都是一個模樣,港產官僚有沒有認真搞衞生,不言自明。 無可否認,現屆政府擺出痛改前非的姿態,揚言搞清潔不是做騷,比歷屆都要認真,但事實勝於雄辯,鼠患、垃圾、污水、廢車依舊充斥,店舖阻街依然,絕非高官慷慨激昂講幾句好聽說話、發一輪告票便會消失。要是政府部門你推我讓的作風不改,要是食環署「Hea做」陋習不變,一年後想衞生黑點減少七成半、鼠患減少五成,恐怕只是癡人說夢而已。 實際上,高官心知肚明,香港衞生環境之所以不斷惡化,爆完禽流感爆沙士;爆完沙士又到豬流感;豬流感完了又到新冠,蚊患嚴重復有鼠患肆虐,根本原因是外判制度只看成本不看效益,政府對外判清潔商不監不管,加上部門各自為政,互相卸責。別說本報多次揭發食環署外判的防治蟲鼠組人員蛇王躲懶,就連申訴專員公署都多次炮轟食環署敷衍塞責,外判商得0分仍獲中標,滅鼠毫無成效而需公署主動調查。至於衞生黑點一旦涉及多個部門,例如廢車涉及地政署、運輸署、食環署,「三個和尚無水食」更是必然結果。 所見既可駭,所聞良可悲。香港自詡國際大都會,其實名不副實,港產官僚積弊根深柢固,衞生環境每況愈下,若以為換了新政府上場就能將積弊一掃而空,根本不現實。特別是港府提出「KPI」卻不提出不達標有甚麼後果,只知按本子辦事的港產官僚毫無壓力,會發憤配合才怪。
頭條社論
昨日一天之內,有兩名建造業工人慘死,再次凸顯戶外工場危機四伏,稍有差池,變殺人陷阱。約一個半月之前,亦發生巨型天秤倒塌事故,導致三死六傷,公眾嘩然。嚴重的工業傷亡事故接連發生,業界不能視若無睹,當局必須介入,與業界聯手,消除工場的結構性風險。 昨天尖沙咀一地盤先出事,約二十支鋼筋由高處飛墮而下,擊中一名工人,他送院後死亡。其後,大埔有工人爬入壓路機底維修時,千斤頂倒下,工人頭部重創身亡。兩宗意外的肇因,有待當局調查,但從表面看,只要綁好鋼筋,有專人監察,就可避免墮下。而千斤頂等設備是否損壞或安裝是否恰當,存有疑問。至於天秤倒塌,初步發現底部未裝嵌好。以上種種,只要工地各專責員工,事前做好安裝、檢查、良好操作和監管,應該可以發現問題,出事機率便會大為降低。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稱,提高職安健條例罰則的草案,建議由五十萬大增至一千萬,正交由立法會審議,期望議員加快通過。重罰可以加強阻嚇力,但並不足夠,當局必須與建造業商討,加強工人的職安意識教育、提升專業培訓和優化巡查監管,才能徹底改變工場疏於職安管理的文化,從而消除結構性傷亡的風險。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