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日會議決定第四度升息3碼,聯邦基金利率終於見到4字頭,此舉完全符合各界預期。這次會議所傳達出的重要訊息,就是Fed政策操作不再聚焦於提高利率的「速度」,而是最終利率的「高度」;拉長升息的時間,擴大升息的空間。這意味著接下來利率的升幅可能由3碼縮小到2碼,但最終利率卻可能達到5%,甚至更高。 從今年8月底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上以明確的態度,打消各界對Fed對抗通膨決心的懷疑之後,迄今兩個多月來情勢依然渾沌不明,包括利率的高點究竟在那裡?通膨還要多久才會趨於溫和?失業增加到何種程度才足以冷卻經濟?金融體系是否能夠消化如此快速的升息? 目前美國經濟表面上看仍然強韌,勞動市場尤其緊俏,工資快速上升。整體通膨年升率已從頂峰回降,但核心通膨率仍持續加速上升,且物價上漲的範圍愈來愈廣。隨著通膨與利率雙升,經濟已經出現裂痕,10月製造業與服務業景氣指標連續第四個月呈現萎縮。諸多經濟學者警告Fed不應矯枉過正,強調升息太快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經濟重傷。 然而決策官員們的主要憂慮並非緊縮過當,而是緊縮不足,以免重蹈1970年代因為緊縮「走走停停」,結果導致通膨落地生根的覆轍。因此Fed必須看明確證據顯示通膨朝向2%目標回降,才會暫停升息。換言之,鮑爾的基本立場是「寧可緊錯,不能鬆過」;一旦鬆過,將會更難矯錯;如果緊錯,立馬就能激活。 但Fed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貨幣政策深受「時間滯後(time lag)」效應影響。已故經濟學大師傅利曼的名言,就是貨幣政策有「相當長卻無常的時間滯後」;簡言之,就是藉由緊縮措施抑制經濟活動,從而壓低通膨的效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在實際經濟。目前整體通膨仍然居高,核心通膨更升升不息,顯示Fed今年來緊縮行動的效果迄未充分顯現。由於Fed去年誤判只是「過渡性」,因而出手太遲,現在終於付出代價。 既然面對「時間滯後」的困擾,於是Fed在戰術上決定依循經濟學家威廉.布蘭納德提出的「布蘭納德原則(Brainard principle)」,就是當央行無法確定短期利率變動對經濟有多大影響時,可以先選擇放慢動作。之前由於利率超低,Fed一次升息3碼自然合理;但隨著利率愈升愈高,央行對緊縮的力度究竟是過當,還是不足?已愈來愈不確定,此時Fed將升幅縮小到一次2碼,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評估緊縮的影響。這種操作模式從戰略上看同樣合理,因為貨幣政策對經濟與通膨的影響是看最終利率升到多高,而不是升息的過程。 Fed面臨的第二項難題,就是如何對外溝通。由於目前通膨依然嚴峻,如果Fed從12月起減緩升息速度,可能會重演溝通不良問題。當時Fed只表示必須「在某一時點」減緩升息速度,結果金融市場都賭Fed對抗通膨的決心正在下降,股、債因而大漲,不僅使Fed收緊金融情勢的努力大打折扣,也使Fed對抗通膨的信譽再受打擊。 為處理此一難題,Fed於是採取兩手策略。一手是在會後聲明中新增了一段話:「在決定未來提高(利率)目標區間的速度時,委員會將考慮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與通膨的時間滯後因素」;鮑爾也表示減緩升息速度「時機正在接近,最早可能是在下次(12月)會議,或是更下次(2023年2月)會議」。但另一手則是鮑爾同時表示,打壓通膨之役還有「一段路要走」;「從上次會議以來,數據顯示最終利率水位將比原先的預期更高」。這是相當務實的作法,讓Fed有更多選項,不至於非再度升息3碼不可。 鮑爾雖避開了這兩項技術面的困境,但對基本面的問題仍一籌莫展。既無法預測最終利率到底在哪裡,也不確定究竟應由哪些因素決定,Fed升息過當的風險依然存在。升息的終點究竟在何處?依舊是「未在此心中,雲深不知處」。
明報社評
財政司長陳茂波上周外訪期間感染新冠病毒,本周返港後獲衛生署評定屬於「康復個案」不具傳染性,毋須隔離,引發不少議論。當局強調有關處理方式早已存在多月,類似個案過去1個月有數百宗,不涉任何特權,然而現實是一般公眾之前根本不知有此安排,外界印象更深的,反而是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初說,司長抵港核酸檢測若是陽性要隔離,事件反映政府在解釋政策與民溝通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有關陳茂波核酸檢測Ct值的問題,當局再三表示不評論個別人士個案,但司長作為重要官員,身分跟一般市民很不一樣,即使本地一些醫生和專家相信司長已經康復無傳染性,當局亦應該提高透明度,避免外界猜測。 政府事後始解畫 說服力必打折扣 一連兩天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昨天寫下圓滿句號。從「省靚」國際金融中心招牌以及宣示「香港回來了」的角度,這次峰會是成功的。之前外界關注,日前在沙特染疫的財政司長陳茂波,能否親身與會,當局也一度做了最壞打算,必要時安排司長以視像方式發言。最終陳茂波趕及峰會前夕返抵香港,以東道主身分發表主題演講,這本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當下社會議論紛紛的,卻是司長抵港核酸檢測陽性但不用隔離,連續兩天上台發言也不用戴口罩。 根據當局說法,陳茂波抵港檢測後獲衛生署列為康復個案,意即沒有傳播性,不需要隔離或接受疫苗通行證「紅碼」限制,單是9月底以來,已有超過450宗康復個案以相同方式處理。陳茂波回應記者提問交代始末,談到染疫後在沙特停留數天休息,本周初快測陰性,符合登機赴港要求後,同晚馬上啟程返港,在機場做完核酸檢測後便回家等結果,其後獲告知列為康復個案,整個過程中,「絕無任何特殊安排」,他所得到的防疫檢疫待遇,「與所有市民一視同仁」。 核酸檢測敏感度遠高於快測。因應已康復抵港人士體內可能有殘餘病毒基因段,導致核酸檢測陽性,今年6月起,衛生署的確調整了機場入境核酸檢測要求,但凡90天內曾經染疫的康復人士,「衛生署會參考其核酸檢測結果數據及康復紀錄,考慮是否不界定為確診」,意味可以免隔離,惟同樣無可否認是,一般公眾都不知道原來有此機制,當局之前也從無提及相關數據,直至今次陳茂波抵港檢測陽性,引起公眾關注,衛生署才交代9月底至11月1日有逾450宗康復個案。看在一般市民眼裏,種種說法及數字彷彿都是為了幫財爺解套,才忽然搬出來,說服力自然大打折扣,不排除部分人甚至有「解釋就是掩飾」的印象。 本周二,有記者問行政長官李家超,陳茂波外訪染疫,返港會否有特別豁免安排,當時李家超回答,陳茂波入境後仍須進行核酸檢測,倘若結果陽性,需要自我隔離。有關說法與之後事態發展有落差,公眾難免有違和感,甚至覺得特首似乎也不清楚原來抵港陽性康復者可以有特別處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峰會東道主,倘若陳茂波無法親臨發言,的確非常可惜。當局早已表明,陳茂波希望可以趕及返港與會,如果港府在他停留沙特期間,一早說清楚各種可能處理情况,包括有列作「康復個案」如常出席峰會的可能,外界觀感至少可以好一些。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以Ct值(即病毒量)計算結果,數值愈高代表病毒量愈低。根據本港標準,Ct值35或以上為陰性,35以下屬陽性。新冠病人康復期間,體內病毒量下降,Ct值會逐步提升。本地醫生及傳染病專家均指出,部分人因抗體出現得較慢,核酸檢測Ct值需要較長時間才達到陰性標準,一般而言,當他們Ct值大於30,又無病徵,已可視作康復,本港醫院亦是按此準則,決定是否讓病人出院,不會等到確認陰性才解除隔離。從劃一準則角度,衛生署參考相關標準,處理抵港陽性康復者,無可厚非。今次事件令公眾感到不是味兒,一大原因在於透明度。 政策解釋不清不楚 與民溝通有待改善 衛生防護中心昨天表示,每宗康復個案都有其獨特性,除了核酸檢測結果,染疫及康復時間、有沒有病徵等因素,都要全盤考慮,不宜單以Ct值一刀切劃線做判定;有本地醫生亦認同,如何評估康復個案,衛生署不宜寫得太死,否則會失去處理彈性。可是從市民角度看,就算當局無法將界線劃得一清二楚,亦應盡量說出一個大概,讓公眾心裏有譜。說到底,「0+3」實施後多了市民外遊,萬一不幸在外地感染,當事人都想估量一下,返港時有沒有機會列作康復個案免隔離。 衛生署再三強調不評論個別個案,倘若當事人只是一般市民,公眾當然理解,可是財政司長絕非一般人,身為高官有責任面對公眾,外界希望知道司長核酸檢測Ct值,不是出於八卦好奇心態,而是想知道當局處理是否有規有矩。從醫學專業角度,陳茂波列為康復個案,也許有充分理由,今次事件折射出來的最大問題,是政府依然不善與民溝通,政策解釋不清不楚,如何改善必須認真檢討。
星島社論
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溫,北韓連續兩天累計試射了破紀錄三十一枚導彈,包括一枚洲際導彈,令南韓和日本大為緊張。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不按牌理出招,明顯是在恢復邊緣政策,將局勢推向極端,逼美國重回談判桌,爭取對北韓更有利的談判籌碼,以換取放寬經濟制裁,但金正恩行事風格飄忽難測,美國總統拜登又不願被流氓國家敲詐,雙方可能繼續硬碰硬,增加擦槍走火風險。 正當美韓舉行五年來最大規模、代號「警戒風暴」聯合軍演之際,北韓繼前天向東部和西部水域發射二十五枚導彈,並發射逾百枚炮彈後,昨天繼續向東部水域分兩次共試射六枚導彈,當中一枚洲際導彈在飛到高空進行第二階段分離時消失。即使洲際導彈試射失敗,但美日韓對此予以強烈譴責,美韓更宣布延長原定今天結束的聯合軍演。 完善核導彈技術逼美回談判桌 過往美韓舉行聯合軍演,北韓往往待軍演結束後才作出「報復性」反擊,但未曾試過在軍演期間便出招,而且更是史無前例地一天試射了二十五枚導彈,其中一枚更落在南韓水域,是韓戰停火協定以來首趟,凸顯北韓挑釁味道濃厚,箇中原因相信有三個。 首先,南韓總統尹錫悅自五月上台後奉行親美反朝政策,而美韓對朝核談判立場是,要北韓先棄核才會放寬制裁,令談判停滯不前,而今年世界焦點落在俄烏戰事和中共二十大,使北韓備受冷落,為了搶吸全球尤其美國的目光,金正恩唯有兵行險着,作出非常規的危險舉動,加劇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讓世人將眼球再次聚焦在半島上,要求美日韓以大局為重,重回談判桌,並對北韓作出讓步,以換取對方少作挑釁行動。 此外,金正恩亦藉大規模試射來完善導彈技術,並向美日韓釋出北韓導彈正快速形成戰力的政治訊息,逼使美國正視其實力。從這兩天北韓試射導彈情況來看,射程一千公里內的短程導彈技術已臻完善,數量也不斷增加,部署得更為廣泛,反映導彈部隊不止一支,透過大規模試射來逐一檢視每支部隊是否已完成備戰考驗。至於洲際導彈,北韓只測試了幾次,從昨天試射失敗便可窺見相關技術,尤其裝載彈頭的載具在重返大氣層的技術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才能服役。 更重要的是,金正恩上月宣布北韓是擁核國,立場不可逆轉,而之前制訂的五年國防計畫,將研發戰術核武和攜帶多核彈頭能力列為頭等任務,因此北韓短期不但可能繼續試射洲際導彈,更可能進行核試,以便掌握更多關鍵數據,而美國下周二舉行中期選舉前後將是核試最佳窗口,既可向拜登示威,展現北韓核力量,逼使對方要面對現實,承認北韓是擁核國,同時亦向國內傳遞北韓擁有對美國阻嚇力的訊息,才能確保金氏王朝的統治局面。 日或借機修憲推動國家正常化 金正恩為了鞏固其統治而進行大規模導彈試射,事前並未對外示警,置可能進入試射範圍領空和領海的民航機和船隻安全不顧,是毫不負責任的做法。 短期而言,拜登所屬的民主黨在中期選舉選情告急,不能對外示弱,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立場來應對北韓的挑釁,但美國卻缺乏北韓的內部情報,而金正恩性格變幻不定,讓華府很難摸清其真實動機,若各方都擺出強硬立場,只會令局勢變得緊張,若處理不當隨時有失控風險,相信世界多國期望各方能保持克制,保持談判大門敞開。中長期而言,北韓核敲詐可能促使日本有藉口修憲和擴軍,推動國家正常化,令東北亞秩序可能出現變化。
東網正論
奪命惡菌類鼻疽今年反常式在本港大爆發,至今已錄得34宗確診個案,至少7人死亡。昨日終於有突破性進展,當局表示,在32個配水庫泥土樣本中,有6個在細菌培植同樣找到導致類鼻疽的伯克氏菌,當中4個的基因分析跟深水埗群組病人基因相似,意味食水與惡菌傳播存在一定關係。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目前未知病人感染途徑,但強調食水安全,無發現病毒。現時已得知配水庫上蓋泥土驗出病毒,與病人感染的病毒基因相似。至今無發現配水庫內有滲漏,因此排除泥土內的病毒滲入配水庫,不過配水庫上用作平衡內外氣壓的通風口,可能會將病毒經空氣抽入配水庫,當局已在通風口取樣等候化驗。另一可能是近月天氣炎熱,水溫上升可能令水中氯含量下降,令病毒得以存活。 姑勿論如何,當局至今僅在病人家中及區內地盤的樣本發現惡菌,而確診患者中,絕大部分為長期病患者,沒有離家或離開老人院,反映地盤不可能是感染源頭。雖然專家強調配水庫沒有滲漏,食水安全,但事實是足不出戶的病人也在室內受感染,除了食水播毒,實在想不到其他法門。袁國勇建議市民每日頭一分鐘開喉放出的食水,不要用作刷牙洗臉、洗澡或未經煲滾飲用;又提出水務署在配水庫加裝高效空氣過濾器,並裝設紫外光消毒設施,可見是否食水出問題,專家已是心中有數。 與此同時,深水埗人口老化,老齡基層眾多,加上舊樓林立,環境衞生不如理想,促使惡菌在區內大爆發絕對不足為奇。但最近確診的人士之中,不乏來自港島區和將軍澳,尤其後者區內樓齡不算高,喉管老化亦較少,惟一樣有人受到感染,要是食水真是傳播源頭,意味全港市民中招情況均等。現在新冠疫情未消,鼠患肆虐,猴痘來勢洶洶,再逢類鼻疽爆發,堪稱屋漏偏逢連夜雨,怎能不叫人惴惴不安? 說來實在令人汗顏。香港美其名曰國際城市,實際上藏污納垢,環境衞生每況愈下。別看港府將打擊衞生黑點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其實虛有其表,本報多次報道老鼠通街走,垃圾多如山,已是明證。港府一味大搞擾民的大廈強檢驗污水和疫苗通行證,卻不從改善環境衞生的源頭認真做起,搞衞生有如做騷,香港惡疾纏身,疫病頻仍,豈是無因。 君不見,這些年香港大小疫症不斷,創造多個恥辱性第一。自1997年香港爆發全球首例人類感染禽流感後,接着淪為沙士重災區,不旋踵又爆發亞洲首例豬流感,近年更包辦了大鼠戊肝首發之地及個案最多之地。而每年夏天總會爆發的登革熱和瘧疾,皆在在反映特區沒有最醜,只有更醜。更不堪的是,面對類鼻疽來襲,衞生署先是遮遮掩掩,直到紙包不住火,始肯聯同專家認真調查,惟至今仍未查出究竟。本港經濟受疫情打擊已經奄奄一息,要是類鼻疽一發不可收拾,連食水也不安全,後果如何,不堪設想!
頭條社論
今年以來,西九龍爆發類鼻疽群組,累計三十四人染病,其中六人死亡,當局聯同傳染病專家連日追查,終有發現,懷疑氣候暖化,有利土壤中的類鼻疽菌生長,在一個配水庫周邊泥土發現該菌,但沒有證據經食水輸往重災區的深水埗。為堵截病菌傳播,水務署將加強在配水庫山水口的消毒等措施。今次事件,凸顯全球暖化,將帶來更大的公眾健康風險,政府必須要設法阻止。 今次出現類鼻疽群組,也反映現時機制的不足,由一月至四月染病個案大增,衛生部門似乎未有警覺,直至夏季個案驟增,也沒有即時行動,反應緩慢,尤其病例上升的趨勢,早在二○二一年已經開始。不要輕視今次類鼻疽事件,若果發生的是另一種傳播性更高的疫情,以香港密集的居住環境而言,極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傷病。故此,當局必須從架構入手,把氣候專家、公共衛生專家、傳染病學專家等組合起來,一旦有統計數據顯示某種傳染病個案上升,就要及早商議和應對。 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和健康的威脅,只會愈來愈大,酷熱天氣日子延長,會引發熱痙攣、熱衰竭、可致命中暑等疾病。極高溫亦可使心血管和呼吸道等慢性病惡化。還有,氣候變化或助長傳染病媒介滋生,如蚊子會傳播瘧疾、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疾病。政府為保護公眾健康,必須要有一個對應的規劃。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