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本次國安基金於7月中旬,選擇股市在1萬4,000點的時機進場,可說是史上最高點。只能說現在的政府真的很怕股市下跌、投資人也盼望國安基金謢盤。然而,近來因為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俄烏戰爭與歐洲經濟衰退,以及美國科技封鎖中國影響半導體產業,導致股市持續低迷。雖然現在國安基金還在股市,但已經失去點火效果,甚至令人質疑其支撐股市的作用。若把國安基金當成常態化的護盤工具,就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要讓國安基金發揮功能,政府與投資人就要先知道其設立的目的。 國安基金全名是國家金融安定基金,於2000年2月通過設置及管理條例,其設立目的是為因應國內外重大事件,以維持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穩定,確保國家安定,而規模為5,000億元。動用國安基金進入股票與期貨市場的條件,是因國內外重大事件、國際資金大幅移動,顯著影響民眾信心,致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失序或有損及國家安定之虞。 國安基金共有八次進場,第一次在設立不久的2000年3月中旬,事件為總統大選與時任大陸總理朱鎔基發表恫嚇言論。第二次進場時機為同年10月初,當時新政府宣布停建核四、國際上又有網路泡沫破滅。第三次進場時機為2004年5月中旬,因319槍擊事件後之總統上任的政治紛擾。第四次進場時機為2008年9月中旬的全球金融風暴所造成的恐慌。第五次進場時機為2011年12月下旬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第六次進場時機為2015年8月下旬的美國升息不確定性、亞洲貨幣競貶與經濟復甦趨緩。 第七次國安基金進場的時機,股市指數是從2020年3月上旬的11,514點,下跌至下旬的8,681點。當時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引爆,經濟需求急凍,也讓股市大幅下跌。雖然當時台灣股市亦有較大的跌幅,但是成交量高,國安基金是否要進場仍值得討論。但是當時行政院將國家基金視為防疫、紓困經濟的政策一環,促使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國安基金進場之後,由於美國聯準會巨幅、快速地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拉抬美國股市,以及國內資金也相當寬鬆,台灣股市也快速上漲。當時,台灣證交所成交量經常超過3,000億元,代表股票市場活絡與資本市場未失序。7月中旬,在股市站上12,000點的時刻,國安基金仍然決議繼續授權進場,直到當年10月才退場。 第八次國安基金進場是今年7月中旬股市約14,000點,考量外資持續賣超,進場護盤。令人訝異的是,宣布進場的前一天,國安基金才開會宣布不進場,豈料隔天就轉變。 觀察過去國安基金進場經驗,如何正確瞭解國安基金的功能?首先,國安基金不是股市下滑的護盤基金,而是國家金融穩定的「最終手段」,這是嚴肅而且值得深思的議題。如前所述,國安基金進場必須有「失序或損及國家安定」的情境,例如:有眾多賣股票者賣不掉、股市資金大幅外流致股市成交量急凍、台灣股市相對其它亞洲股市有超大跌幅,或股市大幅下跌牽動其他金融市場的恐慌。 再者,政府或投資人若經常要求國安基金進場,可能要思考是否只有短暫效果?通常國安基金會購買大型股,在短期有支撐下,等同是讓大戶與機構投資人下車,或應付ETF贖回的賣壓,甚至可能吸引跟風的投資套牢。一旦只有短暫效果,而股價仍然下跌,則投資人要思考市場信心是否進一步動搖。 最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國安基金不是不能進場,但政府與投資人要體認到國安基金過早進場是不易達成效果的。國安基金在高點進入股市,倘若中間遇到真正影響民眾信心、金融市場的失序事件,國安基金的效果恐會鈍化,失去支撐股市的作用。
明報社評
金融科技周開鑼,政府公布虛擬資產在港發展政策宣言(下稱政策宣言),對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放寬散戶參與等,皆持開放態度。加密貨幣、非同質化代幣(NFT)等虛擬資產,近年在全球迅速發展,投資風險與監管問題,需要妥善處理,與此同時,虛擬資產所帶來的科技好處及金融創新,機遇亦須好好把握,不少先進市場都在完善相關法規及監管制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追上時代,促進金融產品多元化。政府對虛擬資產有所保留的態度出現變化,政策宣言是一個新起點,當局需要做好風險管理,確保虛擬資產市場有序健康發展。 風險莫忽略 機遇要把握 香港疫下復常,金融界本周連場大事,除了國際金融領袖高峰論壇這一重頭戲,還有一連五天的金融科技周。當局表示,今次金融科技周有逾250名講者,出席人數料超過2萬。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明言,希望本周一連串活動,可以帶起整個氣氛,讓外國投資者看到「香港回來了」,同時也希望業界及銀行可以為香港金融創新,提供更多好點子。 虛擬資產、新興科技及大灣區發展機遇,均是金融科技周涵蓋的主要範疇。政府還特意把握今次機會,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交代未來政策立場及方針。宣言提出引入新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聯繫全球業界在港開拓商機,證監會將就新發牌制度下散戶參與虛擬資產買賣的程度,展開公眾諮詢;對於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政府亦持歡迎態度。另外,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多個試驗計劃,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嘗試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於金融市場,這些試驗計劃包括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券代幣化,以及數碼港元等。 近年虛擬資產發展有如雨後春筍,加密貨幣、NFT等在世界各地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產品。在香港,證監會2018年引入了虛擬資產監管框架,短短4年,投資者透過海外平台購買的虛擬資產基金,金額以幾何級數倍增,去年達到100億港元。有金融界調查顯示,香港及新加坡的富豪,超過九成對虛擬資產投資感興趣,有意增加相關資產在個人或家族財富中所佔比重,然而虛擬資產作為新興事物,價格波動大、潛在風險高,今年中,穩定幣UST爆煲,便引發甚大震盪;此外,虛擬資產去中心化、匿名性及跨國性等特點,亦衍生不少問題。過去3年, 本地與虛擬資產相關的罪案數字急增,單在2021年便有1397宗,涉及金額超過8億元,較前一年升幅逾6倍。 虛擬資產有利有弊,無論是風險的一面,還是機遇的一面,都應該正視,關鍵在於趨利避害,香港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尤其需要如此。金融科技一日千里,區塊鏈技術對經濟、貿易及金融市場運行均有正面影響,不同經濟體視乎自身條件,可以選擇不同進路,有的傾向審慎,有的傾向進取,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門徑,發揮自身的優勢。內地雖然全面禁止虛擬貨幣交易,但在運用區塊鏈技術發展數字人民幣方面,內地步伐之快,肯定位居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早前拉丁美洲國家薩爾瓦多開全球先河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做法更似噱頭豪賭,多於深思熟慮。香港金融市場成熟,當局容許專業投資者從事虛擬資產交易亦有一段時間,證監會在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方面累積了相當經驗,確有條件進一步發展虛擬資產生態圈。 借鑑外地結合自身 找出合適發展步伐 虛擬資產交易方興未艾,與之相關的數碼資產所有權和轉讓權等問題,這幾年外國已有不少司法裁決,確立了案例,香港發展金融科技,亦要與時並進。虛擬資產交易若繼續局限於小撮專業投資者,將散戶完全拒諸門外,無法將餅做大,熟悉區塊鏈技術的人才缺乏發揮空間,自然不會選擇在港發展,不利本港匯聚金融科技專才。當然,為了保障投資者,政府與證監會必須完善法規,合理合度監管虛擬資產交易, 同時亦要不斷提醒散戶及公眾有關虛擬資產的風險。虛擬資產的匿名性,容易被不法之徒用於洗黑錢、詐騙乃至恐怖活動,政府有責任盡快完成相關立法,堵塞法律缺口。 香港金融市場一直以股票及相關衍生產品為主,近年當局在推動債市發展方面,無疑比以往積極,但規模仍很有限,發展虛擬資產市場,有助香港金融產品多元化。隨着金融科技發展,部分傳統金融投資工具遲早會被取代,香港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當年阿里巴巴希望以「同股不同權」方式在港上市,卻遭證監會拒絕,蹉跎多年後才成事。一個過於保守的決定,令香港白白錯失不少機遇,當局在發展虛擬資產市場上,不應重蹈覆轍。放眼亞洲,日本當局已將Web 3.0視為發展戰略支柱,準備放寬虛擬資產投資限制,至於新加坡,當局最近關注虛擬貨幣投機情况,擔心之前走得太快,打算引入多一些限制散戶的措施。香港發展虛擬資產市場,可以多些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結合自身條件,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步伐。
星島社論
人民幣兌美元過去一周出現大波動,先是急跌並創出近十五年新低,其後在中央維穩措施下出現大反彈。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百分之十二,但中央態度平淡,因為並非中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而是美元走勢超強所致。只是上周初的下跌,充滿政治意味,西方將之解讀為投資者對中共剛選出的二十大新領導班子不滿,要用腳投票,北京為防外界惡意中傷習班子或狙擊內地股匯市場,才出手維穩。 人民幣兌美元上周一及二都出現大跌,在岸人民幣匯價一度觸及一美元兌七點三一人民幣關口,創二○○七年以來新低,對此中央放寬跨境融資的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作用是容許企業及金融機構可以借入更多跨境資金,變相支持人民幣匯價;另亦查詢銀行所持人民幣倉位,防止有人惡意沽空。中央出手令人民幣匯價周三出現大反彈,急升逾一千點子,在岸人民幣兌美元重返七點一七水平。 強美元來襲 匯價急貶衝擊微 人民幣兌美元今年持續下跌,中央只是偶然出手,如九月初調低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兩個百分點,以緩和人民幣跌勢。此因人民幣下跌,主因是美國暴力加息導致美元指數今年暴漲逾一成半,全球貨幣相應大跌,如歐羅兌美元貶值一成二、英鎊貶值一成四、日圓更暴挫逾兩成一。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但對不少貨幣仍升值,如兌英鎊升逾百分之二、兌日圓升值近百分之十二。 不少國家抱怨美元今年超強走勢,導致他們貨幣急跌,加劇入口通脹、觸發資金外逃,且若其企業以美元借債,債務重擔亦急增,但人民幣急貶對中國衝擊不大。內地九月通脹率只是百分之二點八,官方統計的政府和私人企業外幣債務,截至去年底為一萬五千億美元,當中八成四即一萬二千六百億為美元貸款,中國政府則擁有價值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當中約二萬億為美元,遠高於美元債務。 至於人民幣貶值亦沒有幫助中國出口,因其他國家貨幣兌美元貶值的幅度更甚於人民幣,中國貨品難享「貶值」優勢,且人民幣兌英鎊、日圓等升值,亦削弱對這些國家的出口能力。 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中國受衝擊不大,毋須逆美元強勢,力挺人民幣,最佳方法是等待美國停加息、美元強勢盛極而衰。然而,上周初人民幣急跌,中央就立刻出手寬鬆外幣借貸,查詢銀行沽售,因人民幣急跌,可能涉及政治因素或炒家狙擊,若不盡速遏止,可能惹來其他國際炒家垂涎,加入狙擊人民幣和香港金融市場。 憂利益集團 趁機打擊威信 中央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中共選出新的最高領導層,尤其政治局常委會六巨頭全是總書記習近平嫡系,預示未來五年習近平將更強勢推行其政策,當中包括厲行反貪腐、打擊資本集團操控市場和平台經濟、落實共同富裕,這些都不利內地官商勾結的利益集團。 內地利益集團有利用金融市場打擊中央政府威信、沽空中國圖利的前科,如在二○一五年製造股市大跌、二○一六年初聯同國際炒家狙擊人民幣。人民幣上周初遭拋售,港股恒指上周一暴跌一千點,內地科網股成重災區,亦可能是利益集團故技重施。 西方一向認為內地政治制度「專制」,二十大之後習近平權力更集中和鞏固,自然惹來西方媒體批評,並將港股及人民幣大跌,歸咎為投資者擔心中共新班子重政治輕經濟,引發外資撤離。 這些國際輿論可成為利益集團彈藥,打擊領導人威信。無論是內地利益集團借金融市場狙擊中共新班子,還是國際炒家借政治議題狙擊中國金融市場,在美元仍強勢下,人民幣匯價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可能尚未結束,中央還須高度警惕和防範。
東網正論
百業重傷,有數字有真相,經濟連續3季下行,第3季本地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又下跌,港府指下跌主要是由於季內對外需求表現疲弱所致,無論如何解畫,都掩飾不了香港的經濟困境,欠租的欠租,欠供強積金欠薪新聞不絕,執笠清盤無日無之,連老字號也保不住,政府別奢想可以繼續食老本! 防疫措施嚴苛,營商艱難,旅遊業首當其衝,冰封近3年,雖然港府新班子上場,逐步放寬入境檢疫措施,目前雖然實施「0+3」一段日子,但旅遊業依然未有重大起色,有心卻未夠力,未能像強心針急撐起垂死病人,近日歷史悠久的康泰旅行社因資不抵債而結業,之前已經有不少中小型旅行社倒閉,終於連昔日巨頭也倒下來,這是新鮮熱辣血淋淋的例子,證明旅遊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 「0+3」實施,本意吸引外來旅客,可是事與願違,機場入境人次雖然增加超過三成半,但當中大部分增幅都來自本地人,外來旅客入境人次升幅不足一成,市民紛紛出外旅遊,急不及待於社交網平台更新在外國餐廳飲飲食食照片,尤其是對於日本來說,香港人變成挽救它們經濟的及時雨,肥水流向別人田,餐飲業界表示,早已預期「0+3」無法吸引入境旅客,學者更形容「0+3」有如「輸血」給其他國家救亡,試想想,外國人會不會來港買外賣食物在酒店或公園吃,然後貼飯盒照片上社交網?除非是公幹旅客,像本周舉行的金融峰會來賓,「0+3」才算有點點方便。 政府後知後覺,業界問題醞釀多時,不及早處理,等到病入膏肓才救亡,每每姍姍來遲,返魂乏術,而且制訂措施拖拖拉拉,又缺乏深思熟慮,推出漏洞百出的措施後,惹來後果才急急修正,像6時後禁堂食,已經寫入史冊,不能磨滅的笑話,官員究竟有沒有考慮新措施的成效?是頭痛醫頭,抑或是交差了事,希望擋得一時便一時?政府似乎希望讓旅遊業界經營「本地遊」去「苟延殘喘」,但相信純粹單靠「本地遊」的話,旅遊業將難以存活,其他行業也是一樣,更多老字號消失,旅客來港又望門興嘆,香港原有吸引力消磨殆盡。 文旅局局長楊潤雄指政府會全力協助旅遊業界,正研究「團進團出」安排,令業界做到更多生意,但未有解釋「團進團出」的措施,亦沒有相關時間表,一般相信是以閉環形式,容許外地來港旅行團,即使是黃碼,也可進出表列處所包括堂食,雖然有所解禁,嚴格來說,吸引力也是有限,聊勝於無,最怕像「逆向隔離」,只聞樓梯響,推出之時,已成明日黃花。 正如議員所說,香港多年來沒有革新,沒有開創大型項目吸引旅客,「一路食緊老本」,今時今日,單靠過氣的海洋公園吸客,又如何與其他競爭對手抗衡?本來已給爬頭,復常之路又大落後,香港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轉眼2022又將到盡頭,2023是終點,還是起步點,要看政府的政治智慧,市民惟有自求多福。
頭條社論
上月中,何文田巴富街路旁的鳳凰木塌下險殺司機,揭露護養該樹的康文署,未能及早發現樹木腐爛,公眾嘩然,質疑管理危樹不力。怎知上周五大埔林錦公路梧桐寨有村民自行修樹時,遭樹枝擊中不治,再揭該樹處官地,由地政總署管轄,而村長早在八月致電當局投訴樹木有風險,但遲遲未獲處理,終於搞出人命。地政總署署長罕有地公開致歉,稱會徹查事件。但公眾不會接受,上述兩宗樹木事故,加上近年多宗塌樹造成傷亡事故,反映港府不能再交由不同部門分散管樹,須徹底改革相關制度。 地政總署署長透露,接到村長投訴後,交承辦商跟進,經視察並判斷樹木枯死,但結論是毋須即時移除,署方一個月後曾催促承辦商工作,但對方延至樹枝壓死人後才交報告,署方認為不可接受,並會追究責任。從事發時序來看,承判商和公僕都大有問題,既然樹木枯死,即有倒塌的可能性,承判商不即時清除,署方有沒有足夠的覆核?如果有,認同不移除,就是錯誤的決定;若果沒有,是監察粗疏。 事件再次顯露,不同公眾地方樹木,由不同部門管理,效果不佳,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未能有效介入,各部門管樹如一盤散沙,又怎消除倒樹風險。認真建立管樹架構,已經刻不容緩。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