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近來指出,公股行庫將繼續透過投融資等業務,攜手供應商投入淨零轉型;金管會也表示,各產業應注意五大ESG趨勢「WATCH」,包含避免漂綠(washing) 以及壓力測試納入氣候風險(testing)等。 在ESG蔚為風潮之際,廠商及金融機構無不力求ESG的績效獲得社會認同。ESG分別代表環境(E)、社會(S)及治理(G),其中對於S和G如何影響公司經營績效,以及公司如何達到S和G的準則,學理上已有許多討論,而實務上也多獲得印證。至於E,則需政府公權力介入。 現代公司組織的最大特色,是藉由經營與所有權分離,來極大化股東權益。雖然公司股東期許經理人發揮專業能力,但經理人卻可能私心自用。為防止此種公司治理上的弊端,財務理論發展出公司多發債,以減少經理人任意動用公司自由現金流量的解決方式。而實務上則發現,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家族企業,以及國營事業,較易發生經理人侵蝕股東權益的情形。 公司經營的成敗,除取決於經理人外,還有賴社會上包括員工、公司債權人、金融機構、上下游供應鏈廠商以及社區居民等利害關係人。財務理論顯示,對這些人施以小惠,有助公司發展。換言之,善盡社會責任並不妨礙公司追求股東權益的極大化。 公司雖有誘因遵循公司治理原則與關懷社會,但缺乏誘因自行吸收減碳成本,以維護環境的保護。因此,政府必須介入要求公司減碳。然而,一國政府是否進行干預,往往取決於他國政府是否也干預,因而減碳牽涉到國際合作的問題。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成員在1997年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 (COP3),曾簽訂「京都議定書」,以規範各國減碳目標。在2015年197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承諾要自訂減碳貢獻。而到了去年年底,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會議,各國獲得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協議。 全球減碳的成敗取決於各國集體行動的結果。1965年奧爾森曾出版《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說明團體成員少及成員利害關係愈緊密,愈容易採取一致行動。就全球減碳行動而言,並不合乎這些前提。首先,隨著時間推演,一國的排碳會堆積到其他國家的大氣層,因而必須全世界200多國合作減碳。其次,各國蘊藏的天然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程度互異,因而對減碳產生的效益評價不同。最後,減碳成本立即發生,但成效並未立竿見影。因此,富國不想耗費大量成本補助窮國,以引導窮國減碳。 俄烏戰爭迫使歐盟接受核能及天然氣,為過渡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的綠能選項。因此,此減碳目標並不切實際。然而,多數國家仍宣示此目標,而廠商也明瞭附和這個說法的好處。2001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史賓斯的「訊號理論」,可解釋為何出現此種現象。監管機關希望藉著宣示,可以獲得經由觀察廠商是否進行淨零轉型的行動,就可區別出好、壞廠商的「分離均衡」。然而,只要壞廠商可耗費低成本佯裝成好廠商,則會出現不論好、壞廠商都釋出進行淨零轉型訊號的「混同均衡」。 存在此種混同均衡的理由如下:首先,漂綠成本低且不易被捉到。航空及石化公司多透過認購森林植樹以減碳,而要印證這些行動是否達到減碳效果相當困難。而即使漂綠行為被捉到,監管單位也不會給予嚴懲。其次,目前評級機構雖對ESG商品進行認證,但標準不一。而金管會頂多剔除少數浮誇不實的產品,並無力再對其餘產品進行認證。 各國對其他國是否真正減碳存有疑慮,故在政策上多裹足不前。由於我國尚未訂定碳費,因而雖有少數獲利較佳的公司已進行減碳轉型,但多數仍持觀望態度。因此,在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道路上,仍布滿荊棘。
明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報告(下稱報告),涉及港澳部分,秉承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重申一國兩制是港澳保持繁榮穩定最佳安排,必須長期堅持,另外亦提到要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統一戰線」,打擊反中亂港勢力、遏制外部勢力干預。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報告所強調的歷史任務,香港並非沒有角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既然香港已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特區政府必須提升管治水平、破解深層矛盾,幹出成績,從而發揮示範作用。報告指出,國家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不確定因素增多,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亦要做好應對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準備。 由治及興破深層矛盾 當好一國兩制「示範區」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宣讀二十大報告,提及香港過去5年「局勢動盪變化」,「我們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制定港區國安法,落實愛國者治港,令局勢實現重大轉折,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港澳保持長期穩定發展良好態勢」。跟十九大說法相似,二十大報告重申一國兩制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強調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然而報告亦提到,過去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國家安全受到嚴峻挑戰;展望未來,一國兩制不僅要堅持,整個制度體系亦要「完善」,這亦成為了涉港報告內容的重要關鍵詞。 二十大報告有關香港的部分,秉承了習近平七一講話,強調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落實特區維護國安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支持特區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以及鞏固提升港澳在國際金融、貿易、創科等領域的地位等。報告將習近平七一講話內容化為黨策,突顯當局決心嚴格執行,相信中央日後將更積極行使全面管治權,一如報告所言,確保香港維持行政主導、改善管治、破解社會經濟深層矛盾、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行政長官李家超明天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有何良策處理土地房屋等問題,各方拭目以待,無論中央和市民都期盼,特區當局真能拿出政治決心,打破利益固化桎梏。 報告強調保持港澳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同時堅決打擊反中亂港亂澳勢力、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報告有兩個新表述值得留意,一是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二是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前者相信需要放在習近平七一講話有關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的框架下理解,至於後者則相信牽涉到台灣問題。 有別於近幾屆黨大會報告,二十大報告有關台灣問題的表述,措辭明顯較為強硬。針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之說,時隔20年再次寫入報告,「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突顯中央決心,但報告亦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實現兩岸統一最佳方式。 機遇挑戰風險並存 港須防範驚濤駭浪 以當下台灣島內及大國博弈形勢,一國兩制在台灣落實的客觀條件尚未存在,然而世局正處於劇變期,5年、10年後的形勢,現在難以預測,唯一肯定的是,香港仍是迄今最重要的一國兩制「示範區」。對中央而言,香港在新時代一國兩制下,若能切實做到由治及興、經濟發展脫胎換骨、民生難題顯著改善,一定有助增強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從這一角度而論,香港厲行改革、破解深層矛盾、踐行良政善治,絕不止是自身問題,而是事關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香港做好自己,就是幫助國家。 民族復興是中共強調的歷史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乃是其核心。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化,無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構建,乃至更高層次的世界觀和多元文明觀,中國皆有不同於西方的一套主張,由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以至今次報告提及的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均為「中國方案」,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重要門戶,需要思考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香港是西化社會,對西方一套耳熟能詳,對中國的一套往往不甚了了,甚至只懂用西方視角看待。為了配合中國式現代化,香港需要學習兼擅兩者。 未來5年是內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關鍵期。當下國際形勢風起雲湧,地緣政治鬥爭激烈,通脹衰退陰霾籠罩全球,報告提到,國家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為此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世局動盪不安,部分國家的霸權行為愈來愈赤裸裸。當中央也強調要居安思危,香港亦要有心理準備,「由治及興」之路絕不平坦,不僅要克服內部各種阻力,更要隨時準備應付外來挑戰及惡意行為。
星島社論
本港經濟內外交困,人才外流,樓價亦明顯回落,近日社會要求放寬或撤銷樓市辣招的聲音日益高漲。高企樓價難得向下調整,此時減辣會被視為托市,難免令官員有所避忌,但時移世易,當前經濟環境急遽轉差,樓市已進入下行周期,而樓市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一旦大跌,後果堪虞,當局宜預先做好逆周期措施,避免樓市硬着陸。 面對人才外流,多個政黨不約而同倡議放寬針對非本港永久居民的買家印花稅,以便鼓勵海外人才來港工作和置業,增加其對香港歸屬感。地產界亦指實施十二年的辣招對壓抑樓市作用不大,政府是時候審視辣招是否已經過時,無法有效應對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要求撤銷買家印花稅,以及針對市民購買第二個物業的雙倍印花稅。 撤辣增供應量未必托住樓價 撇除要吸納海外專才的實際需要外,商界倡議撤辣,皆因感受到近三年的疫情反覆、中美角力持續升級,再加上美國聯儲局持續暴力加息,令本港經濟環境急速轉差。股市向來是經濟寒暑表,恒指今年累計下跌逾兩成八,跌至十一年低位,市盈率僅六點二七倍,比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低位八點〇九倍還要低。港股嚴重超賣,但愈跌愈有,不管是投資者抑或小市民,只要有供強積金,均會感受到虧損嚴重。 股市財富縮水已轉到樓市,出現價跌量縮現象,二手交投淡靜。差估署數據顯示今年首八個月樓價累跌百分之六點五,業界估計全年會下跌一成,由於全球滯脹風險升溫,加上地緣政治緊張,本港樓市已轉勢,有機會進入一個漫長下跌周期,為免樓價再大跌引發業主財務危機,進而對經濟產生連鎖效應,故市場有聲音希望政府盡早撤辣,以免陷入財困的業主失去逃生門。 樓價從高位調整相信是政府所樂見,因辣招擊退炒家,卻始終未能遏止樓價升勢。然而此時撤辣,恐被視為托市,是政治不正確,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大部分業主經過銀行壓測才上會,樓市出現斷崖式下跌機會較微。問題是,撤辣是否意味樓價一定轉升。 過往政府加辣,着眼在壓抑需求,樓價短暫受壓便輾轉反升,因市民有強烈置業剛需,但土地供應不足,加上長時期超低息環境,資金要尋保值或升值出路,而辣招扭曲市場,令二手供應買少見少,在供需失衡下,樓價出現應跌時不跌,不應升時卻急升的怪現象。 然而,若現在撤辣,買樓成本減低,但市場湧現大批二手盤源,發展商亦會借好消息推盤,供應大增,客觀上未必出現承托樓價效果,反而會令樓價有向下調整壓力。事實上,今次樓價下跌與儲局持續加息有關,港銀已被逼啟動加息周期,不排除之後會跟加甚至追加,供樓開支將大增,財力不足而勉強上車人士恐會斷供,目前已湧現了逾二百個銀主盤,直逼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水平。 聯儲局教訓早出手早受控 樓市下跌周期已成,港府絕不能以樓價僅調整不足百分七便過分鎮定,因樓價若大跌,屆時欲救無從,九七年樓價大跌,一年內可跌四成半,負資產湧現的殷鑑在前,市民苦撐六年後,在中央推出自由行助本港經濟和樓市才脫困。若港府現時寄望與內地通關救經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因此,特首李家超在明天發表《施政報告》,不應只着眼為吸人才而放寬買家印花稅,更應以前瞻性思維去應對樓市下跌周期,開始認真考慮研究推出逆周期措施,如撤辣的可行性,冀能在未來大跌市中發揮緩衝效果,減低對經濟衝擊。逆周期措施宜盡早出台,不能等到樓市大跌時才做,儲局低估通脹嚴重性,內地調控樓市而遲遲未肯放寬對房企信貸,結果是錯過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待事態失控後才出手便太遲,將要花更大氣力和時間才能撲火,屆時付出的代價更大。
東網正論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特區多方面倒退,多年來高官領導無方,難辭其咎,前朝惡習,最怕新班子照單全收,最近本報獨家揭發奪命惡菌類鼻疽橫行,部門卻是吞吞吐吐,不問就不答,公眾蒙在鼓裏,隨時冷不及防染病,健康堪虞。 奪命類鼻疽震驚全城,今年首九個多月出現29宗個案,並有6人喪生,衞生署卻一直三緘其口,沒有主動公布事件,本報向醫務衞生局查問,當局又把責任擲給屬下部門,直至本報日前獨家揭露,市民如夢初醒,各界催促公布詳情,衞生署才稍為披露部分數據,但依然未公布每宗個案詳情,要公眾猜測,更加人心惶惶,懷疑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內幕?市民亦有權知道狀況,才可以做好應有的防範,現在就好像面對一個「隱形殺手」,性命暴露於空氣中,隨時死得不明不白。 不見棺材不流眼淚,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調查源頭沒有寸進,在事件廣為關注後,聲稱採集有關環境樣本,所有樣本均對類鼻疽呈陰性反應,但本報獲得消息,傳染病科專家袁國勇與團隊人員加入後,取得驚人發現,一名患者的家居水龍頭樣本含類鼻疽元兇伯克氏菌,雖然未能確定是否該單位供水或水管藏菌,但對於公眾卻是非常有用的訊息,為何不盡快公布,還要封嘴到何時?本報向醫務衞生局查詢就該病的最新調查進度,遲遲未有回應,官僚態度依然。 政府是否有把握查證類鼻疽源頭,可以防止散播?若果遲遲未有答案,是否永遠不公布調查進度?據已知資料,類鼻疽傳染途徑比新冠肺炎狹窄,而且人傳人機會較低,猶記得起初當局會公布新冠個案資料,讓市民有所防範,類鼻疽個案公布又有何難?類鼻疽死亡率可達七成,今次深水埗15患者死了4人,死亡率遠超新冠,公眾絕對有知情權,尤其是深水埗街坊,竟然不知危機在區內埋伏,非常不公平。 類鼻疽並非法定呈報的傳染病,不但市民感到陌生,就算本港醫生普遍對求診個案的警覺性不足,確診率可能會被低估,有機會造成延遲確診的情況。很明顯官員認為既然不用呈報,便輕視其嚴重性,以為不用向市民充分披露,在傳媒追訪下,才擠牙膏式透露資料。類鼻疽恐怖,黑箱作業的操作亦令市民生畏。為何香港疫情始終反反覆覆,清零遙遙無期,看部分官員辦事手法便令人恍然大悟。究竟類鼻疽還要再死幾多人,部門才肯向市民交代清楚? 家居水龍頭究竟是否今次禍源,有專家持相反意見,源頭依然未水落石出,這是很正常,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市民學懂要聽取多方面資訊及意見,盡信書不如無書,最終都是自己判斷,問題是究竟可以掌握多少資訊。官僚態度,高高在上,眼生在額頭上,嘴巴密封,今時今日還有這樣的服務態度,這是特區的悲哀,也是市民的不幸。
頭條社論
環球經濟聚焦於創科、創意和金融發展,各國為增強本身的競爭力,推出五花八門的吸納人才計劃,國際間的人才爭奪戰,愈來愈激烈。香港近年先發生黑暴事件,後再來新冠疫情,近年的移民潮,導致人才流失,港府必須加把勁增補人才,否則經濟欠缺人力推動,前景堪虞。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投資推廣周」致辭,指有環球金融雜誌發表「哪一個城市會成為下一個香港?」一文,但他強調香港不會被取代,也不會消失,即使過去幾年香港較動盪,但目前經濟趨穩、疫情發展向好,港府會以科學為本控疫,令經濟盡快復常。他又預告,特首明天發表其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有不少吸引外資企業及人才的政策。 公眾期望特區政府環顧亞太區內,以至歐美的對手,制定有效措施,吸引人才來港,但這場爭奪戰不易打,因為對手奇招突出,包括送錢、協助融入生活、照顧人才子女就學,甚至提供租樓援助,可說無微不至,也需要一定公帑支持。反觀本港,地狹人多,環境比外國輸蝕,其他支援外來移民的措施也有改善的空間,對爭取海外人才,舉步為艱;故此,特區政府必須運用新思維,敢於破格,大力招攬海外人才來港,撐起經濟,才能反擊外國傳媒戴上有色眼鏡,故意抹黑。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