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及戴蒙、迪布維格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互動關係的研究主題,共同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主要貢獻出現在戴蒙與迪布維格1983年合著的理論文章、戴蒙1984年所著的理論文章,以及柏南克1983年所著的實證文章。 戴蒙和迪布維格提出期限轉換模型,以解釋銀行存在的原因及其結構為何。家計單位因不確定何時想消費,而希望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反觀企業家因投資耗時,而想長期借款。資金若不存在銀行,則有龐大需求的企業家,恐難以和許多家計單位同時簽訂契約。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銀行做為一個中介機構,可吸收民眾存款並允許其隨時提領,而後再將這些存款以更高利率借給企業家成為長期貸款。換言之,銀行可將流動性高的短期存款負債,轉換成流動性低的長期貸款資本。 然而,此種轉換潛藏存款戶擠兌的問題。當一些較無耐心的存款戶提前領取,會迫使銀行中斷某些企業的長期貸款。若市場充斥銀行資金不足的謠言,則因為銀行採「先到先服務」,而會造成存款戶恐慌擠兌。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美國1933年開始實施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中央銀行做為最後貸款者的角色,是解決恐慌的良藥。 戴蒙和迪布維格並未說明為何長期貸款的流動性較低,而戴蒙1984年的文章則以銀行具備監督借款人的功能來解釋。他認為,基於下列兩個理由,可以不用擔心如何去監督銀行的問題。首先,對銀行而言,存款是負債,因此,若不謹慎監督借款人,則有破產危機。其次,銀行可以將貸款分散給風險情況互異的各類借款人,因而減少同時被倒帳的風險。 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股市最多下挫90%,而總產出最多下挫46%,並有將近一半的銀行倒閉。柏南克1983年的文章,支持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銀行會出現擠兌問題的論點。而在柏南克之前,只有費利曼與史瓦慈在1963年出版的《美國1867-1960的貨幣史》一書中,曾提出聯準會未提供資金給瀕臨倒閉的銀行,是出現大蕭條的主因。 柏南克除認同此種說法外,並進一步指出,戴蒙曾提及銀行可從監督借款者獲得寶貴訊息,但銀行為取得此訊息,必須耗費「信用中介成本」;而這個成本是指將資金從最終存款人引導到優良借款人所花費,包括篩選、監督、會計及貸款給不良借款人所蒙受損失的各項成本的總合。柏南克認為,銀行倒閉切斷了銀行和客戶之間的所有關係,而新的銀行要和這些客戶建立信任關係曠日廢時。這說明為何美國在大蕭條時期,要經歷十年左右才恢復元氣。 柏南克以美國1921-1941年的資料進行研究。他以實質產出為被解釋變數,並以未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動,以及以倒閉銀行的存款額與倒閉廠商的貸款額代表「信用中介成本」的影響。他證實,此成本對實質產出下降的解釋能力,超過貨幣數量變動的解釋能力。 類似地,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因許多從事期限轉換服務的影子銀行倒閉所觸發。柏南克在2018年的研究發現,這段期間實質產出的減少,歸諸於民眾對金融中介機構失去信心,導致信用供給減少的理由,遠超過家計單位因還債,導致其支出減少的理由。 從現今的觀點來看,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論點有些瑕疵。例如,經濟基本面更可能是導致銀行發生擠兌的原因、存款保險及中央銀行的金援可能使銀行進行更多風險性投資,以及銀行放款時不見得會分散分險等。不過,他們的觀點不但提供後續研究的延伸方向,也指引出未來金融監管政策的走向。
明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昨天在北京開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大會宣讀的報告,只是報告的節選版。報告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和10年的中國經驗,提出了中共未來新的中心任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的主基調是強調中共統攬全局的領導地位,突出應對挑戰的「鬥爭精神」、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反映中央對世局動盪不安的判斷與憂慮。同時,從報告中對十八大(即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以來的成就評價,以及會前的文宣造勢看,二十大主題之一,就是進一步確立習近平在黨內的核心地位及其思想的指導地位,這一點,應該會在後續黨章的修訂及相關決議中,得到體現。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滿足美好生活新需求 五年一度的黨代會,是中共的代表大會,與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不同,就是突出政治性及黨建內容,經濟方略反而非其重點。但由於中共的執政地位,黨代會報告對中國的政經走向影響更為深遠,如十三大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四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斷,十五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六大、十七大的小康社會提法等,都影響長久。黨代會一般是總結5年的工作,但今年恰逢習近平在十八大上擔任總書記10周年,而這10年已被稱為「新時代」,所以二十大只是「新時代」的一個新坐標,經過今次大會「兩個確立」後,習近平新時代料將成為中共一個新的里程碑。 因此,二十大報告既回顧十九大以來5年的工作,亦總結新時代10年的成就。根據官方數字,1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由5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11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超過18%,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6.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七大工業國(G7)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脫貧攻堅令近1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保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在報告的15個章節中,講經濟發展的只有第四部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並非意味經濟發展不再重要,而是因5年前北京已判斷,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質量更重要,而中共已經過了需靠經濟高速增長來維持執政合法性的階段。報告中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教興國戰略」、「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都屬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的需求。 習近平上台之初,以掀起反腐肅貪風暴立威,10年來,受查處者佔中共黨員總數約4.5%。當年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稱,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答案是「讓人民監督」,習近平在報告中宣布的第二條答案則是「自我革命」,並誓言「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準備驚濤駭浪式考驗 去年中共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習近平宣布脫貧攻堅戰告捷,實現「全面小康」,下一步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2049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昨天的報告中,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明確定義:即是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意味着「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之路。 中共總結過去10年的經驗時,常常賦予其世界性意義,脫貧攻堅被形容為「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中國式現代化」就被形容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發展史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這固然是中方自信的表現,但就似乎印證了美國最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判斷,即中國是唯一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具有愈來愈多能力來推進這一目標的國家。 對於中美博弈,二十大報告中並未正面提及,但提醒未來5年「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呼籲「堅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經常面對周邊游牧民族侵擾的動員型國家,中共建政以後,進一步強化了國家的動員能力,新時代10年來,重塑了一度廢弛的這種能力。在疫情、戰爭、制裁等打擊下,當今全球經濟已逐漸進入準戰爭時代,從二十大報告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單設專章,又敦促「實現建軍一百年(2027年)奮鬥目標」來看,也是為未來世局的動盪預作政策準備及動員。
星島社論
中共二十大昨天在北京開幕,總書記習近平發表工作報告,不但為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為黨和國家發展目標及任務訂下大政方針,亦為香港發展指明方向,除了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外,更要破解深層次矛盾,確保香港穩定繁榮,為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作出貢獻。 習近平在報告中,總結過去五年,在國際複雜形勢和內部挑戰下,成功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取得傲人成績,目前正處於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的關鍵時期,前路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綫思維,務必敢於鬥爭來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須完善一國兩制解深層次矛盾 報告在提及香港問題時,指中央面對香港局勢動盪變化時,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香港特區的全面管治權,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令香港由亂到治。習近年要求香港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愛國者治港原則,堅持行政主導,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之餘,也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在二○一九年反修例風暴事件,外部勢力與本港反中勢力勾結,試圖在香港發動顏色革命,中央及時出手,撥亂反正,粉碎了外部勢力破壞一國兩制,其後實施《香港國安法》、推動選舉改革,確保愛國人士才能參選,令香港得以回復穩定,引領香港進入由亂到治,開啟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事實上,二十大報告中有關香港的內容,與習近平出席本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的七一重要講話相若,反映已成為黨策,中央會嚴格執行,並繼續支持香港發揮其金融、法治和專業知識方面獨特優勢,鞏固和提升其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科中心地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等國策、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 然而,二十大報告特別點出香港仍有兩個不足之處。第一,報告提出完善一國兩制、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相信是認為香港一些制度仍有「完善」空間,例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中美角力不斷升級,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無所不用其極,亦不時伺機打「香港牌」,香港至今仍未就二十三條立法,須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以應對風險。不過,中央不會提出具體時間表,港府須因應實際情況適時展開立法工作,以堵塞國安漏洞。 第二,報告首次將破解本港深層次矛盾寫進內,反映習近平希望港府在政局回穩,強化管治效能,切實解決困擾港人多年的住房難、看病難、青年上流難、貧富懸殊等問題,讓民生得以改善,增加市民對香港和國家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特首李家超後天將發表《施政報告》,市民以至中央都期望他能提出具體政策,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以縮短上樓時間,緩解醫護不足,為經濟產業升級轉型提供有力措施等。 港宜優化逆向隔離爭內地支持 二十大報告為香港發展提供方向和機遇,問題是這些機遇都是奠基於正常人員和資金正常往來情況,可是疫下本港與內地無法通關近三年,對外即使已放寬入境限制,但已令部分外資撤走和人才流失。港人期待二十大後內地防疫政策會有所鬆動,但從報告開頭便肯定清零政策,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意味防疫政策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兩會,本港與內地通關短期無望。這令國際投資者對內地前景感到不明朗,資金可能轉到東南亞,香港如何在這種不利情況下發揮其擔當內地與世界橋梁角色,將是一項挑戰。 內地仍堅持動態清零,港府不能呆等內地對外開放,須一方面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先與外國恢復通關,保住固有競爭力,另方面主動研究優化逆向隔離措施,希望可爭取內地支持,冀能打破當前困局,讓香港可繼續發揮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聯通世界的角色。
東網正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不是沒有幹活,但往往政策或法例出台,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漏洞百出,讓人有可乘之機,走法律隙縫,甚至視新例如無物,屢試不爽,最新的租管修訂,又是尾大不掉,實際收效成疑。 香港樓價比天高,公屋上樓輪候一再延長,私樓租金非基層可以負擔,蝸居劏房的人口不斷上升,劏房數目估計超過12萬間,涉及20多萬住戶。但之前一直缺乏規管,租金及水電費問題叢生,住戶苦不堪言。千呼萬喚,《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在今年初生效,目標保障租客租住權、限制加租上限等,本來劏房戶滿心期盼,以為加強保障,可是條例實施至今9個月,劏房租戶紛紛大失所望,不但租金繼續上升,更被預告加租,顯示條例存有非常大漏洞。 租管例未有規限起始租金,已經公認是一大敗筆,而市民始料未及,就是執行方面,竟然是虛應故事,至今未有一宗成功檢控定罪個案。一位伯伯7月起租住荃灣區劏房,是在租管條例實施後簽訂租約,按理應受新例保障,但實際上,情況沒有改善,水電費都是房東自行定價,鮮見部門介入處理,極少主動上門「洗樓」巡查,大部分街坊沒見過差餉物業估價署派員上來。雖然事主曾據理力爭,要求房東水電費應以水務署及電力公司為準,自行定價是犯法,但房東視新例如無物,繼續濫收水電費,伯伯敢怒不敢言,坦言希望有關當局能夠主動促使房東依法收費。 差估署是新租管例主要執法部門,可是表現像軟皮蛇,完全沒有強勢執法,差估署只收到約4,500份「劏房」租賃通知書,半年內主動巡查只有400宗,而且並未有針對任何違反法例者作任何檢控,估計需要150年才可以巡查全港所有劏房。劏房戶直斥落實租管條例毫無幫助。新例未有對違法者制裁,住戶倒過來表示,生活艱難,小小房間數千元租金,環境惡劣,一日只夠錢食一餐,寧願坐監三餐有着落不愁居住,這就是租管例想要的效果嗎? 法例是死的,人是生的,多完善的法例,若沒有切實執行,都是廢紙一張,更何況租管例先天殘缺,差估署如此進度,不如直接宣布租管例是紙老虎。差估署是否缺乏資源人手執法,這些顧慮理應在法例通過前作好安排,等到實行後依然未有改善,根本部門態度都是交差了事,沒有急市民所急,完全缺乏解決租管問題的決心。政府若是有誠意落實租管,增加人手巡查及檢控是刻不容緩,這是最基本,也是對違例房東最有實際阻嚇力。 本屆政府將會周三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房屋問題預計會被視作重中之重,到時有甚麼政策出台,特別引人關注,希望不會像前朝開的假大空期票。每個劏房戶都有一個上樓夢,究竟在有生之年可以圓夢,抑或在狹窄劏房內鬱鬱終老,就要看新班子有多大的決心了。
頭條社論
就任英國首相四十多天的卓慧思,因其政府推出「小預算」,造成金融動盪,民間大反彈,她試圖棄車保帥,上周五革除財相關浩霆,再次就「小預算」轉軚,宣佈維持前首相約翰遜時期的調高企業稅方案,但抨擊她的聲浪不減。據聞,保守黨正向她逼宮,她極可能短期內落台,將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短命」的首相,但她遺下的爛攤子,將由英國人承受! 市場質疑卓慧思轉軚,未足以彌補大規模減稅下的財政漏洞,其民望亦如江河日下,保守黨亦視她如敝履,有國會議員估計她最快在數日內會被趕下台,將打破羅金漢爵士(Lord Rockingham)在一七八二年僅出任九十六天首相的紀錄。下任首相誰屬,其能否撥亂反正,外界信心不大,因為卓慧思能夠上台,都是保守黨內派別之爭的協調結果,該黨正亂作一團,怎能令外界有信心。 卓慧思的「小預算」向市場屈服,背棄競逐黨魁時的承諾,民調顯示,有六成英國受訪者認為卓慧思須為當下經濟狀況而被追究責任,令保守黨元氣大傷,未來大選,前途未卜,事件亦反映英國政治人物質素下降,會否出現安倍晉三之前日本首相不停輪替的「短命周期」,拭目以待。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