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由於美國聯準會連續升息,債券價格大幅下跌,部分壽險公司產生巨幅未實現損失,造成9月底淨值(股東權益)占資產總額低於3%,甚至南山人壽的淨值估計變成負數。金管會11日宣布,會研發展基金會已作出解釋並列出指引,保險業若要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可由管理階層與簽證會計師共同判斷。當晚南山人壽就宣布經9月底董事會通過變更經營模式,搶先自10月1日重分類,淨值比由9月底自結的負0.59%,估計可回升到5%以上。但我們認為此次壽險公司之淨值危機,會計認定變更只是表面,主因還是「風險管理失當」。 依照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報公報(IFRS 9),金融資產可分成三類:按攤銷後成本衡量(AC)、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OCI)、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PL)。在編制財報時,AC類為透過收取合約現金流量即本息方式達成,因此允許不用評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亦即此類債券投資不用提列因市價變動的投資損益。然而列在AC類,債券出售受到嚴格的限制。 再者,持有之金融資產的未實現損益,FVPL類直接納入本期損益計算,而FVOCI類則納入其他綜合損益(OCI,不影響本期損益),兩者皆會影響壽險公司的淨值。列在FVOCI類債券投資,相對AC類就是出售沒有受到限制,當出售有利益,則增加本期損益;而未實現評價損失則不影響本期損益,此即為FVOCI類的「致命吸引力」。 為什麼台灣壽險業國外投資(約20兆元)占資產總額高達六成?主要是2014年主管機關修法將在台灣發行的外幣計價債券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致使銀行存款導向壽險公司。由於台幣利率低於美元利率,壽險公司發行高於定存利率之類定存保單,大力吸金購買國外資產,遂大大提高國外曝險。 而部分壽險公司買海外債,比較高的比例放在FVOCI,以獲取出售與影響本期損益的彈性。即使在IFRS 9開帳時,仍有幾家維持較高比例的FVOCI。但是去年底,台灣壽險公司列在AC額度占金融資產比例,約分布在40%到90%,因此仍有許多壽險公司採取高的AC比例,在現在會計準則下,穩健進行國外投資。壽險公司一直強調長期的產業特性,債券投資理應擺在AC類比較適當。當一部分壽險公司擺在FVOCI類比例高,似乎有背離產業特性之虞。 主管機關與部分壽險公司認為現在淨值驟降是因為IFRS 9讓資產端受到市價波動(亦即利率上漲、市價下跌)的影響,但負債目前仍採固定評價(理應也要下降),造成淨值與現況不符。但是這些言論有以下二項問題,首先,只要壽險公司列在AC類有很高比例,上述狀況出現的機率就較小。其次,去年以前全球低利率、債券價格上漲時期,致使壽險公司本期損益、淨值大幅增加,為何沒有對外說這些是虛的狀況?甚至部分壽險公司還一直對外強調「獲利創新高」。 在實施IFRS 9時,壽險公司理應知道金融資產分類的不同做法,會對淨值有不同的影響。而且目前美國利率水準,在過去歷史並非算高的狀況,壽險公司在決定金融資產分類理應納入分析。況且2017年IFRS 9開帳時,有給予壽險公司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機會,但業者仍短視近利,未考慮周全。 因此,部分壽險公司因為風險管理失當,導致此次淨值危機,而非經營模式改變。我們沒有否認壽險公司目前淨值的困境,必須脫困,但此非會研基金會進行會計準則解釋的考量因素,而應著重於準則的本質與對財報品質的影響。此次允許金融資產重分類,壽險公司淨值可能從負數變成大額正數,會給人有會計變魔術之感!同時,此例一開,未來金融資產重分類的紛爭會一再上演!
明報社評
近年香港內憂外患重重,面對人才流失、企業移走,政府如何「搶企業、搶人才」,惹人關注,根據外媒報道,港府正考慮放寬買家印花稅及簽證限制,吸引外來人才。香港生活成本和樓價之高,長期在全球居首,近期本港樓市吹起逆風,免除非港人買家印花稅,最直接效果是「托市」,可以吸引多少人才來港,還得走着瞧。政府就算有意方便港漂置業定居,亦須設下嚴格限制,提防炒賣。近年中美關係惡化,多了內地專才從美國回流,負笈美國人數亦有所減少,香港放寬工作簽證限制,可以吸引「海歸」及內地精英學生為重點,但同時亦要確保本地年輕才俊有上流發展機會。 取消BSD「爭人才」 兩者無必然關係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除了土地房屋政策,「搶企業、搶人才」亦是重點。昨天《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港府正考慮一系列吸引人才措施,包括:放寬在港企業聘用13類專業領域非本地僱員,諸如資產管理、金融科技等領域專才;放寬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置業的15%買家印花稅規定;引入新的簽證形式,方便非本地人才在港工作;為一些高技能專業人士提供現金補貼;設立特定政府部門機構,處理吸引人才和投資事宜,等等。報道提及的具體措施內容不多,消息人士還稱,部分措施細節仍可能有變,甚至不一定出現在施政報告中。 這幾年香港內有疫情和移民潮,外有強大競爭對手,人才流失情况令人關注。香港既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又要推動創科發展,必須設法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當局不能守株待兔、墨守成規,同時亦要確保措施真的有對症下藥。《彭博社》報道提及的多項措施,是否真的能夠幫香港吸引人才,很視乎具體細節,買家印花稅(BSD)問題正是一例。 香港樓價之高,全球數一數二,莫說常有港人抱怨,畢生工作彷彿只為發展商「打工」,就連外國企業駐港人員亦認為,本港的生活及居住成本着實太高,削弱吸引力。近十年港府為了遏抑樓價,推出一系列「辣招」,包括以BSD加重非本地客置業成本,打擊投機炒賣,然而同期樓價累積升幅仍超過一倍。當然,樓價不可能永遠只升不跌,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疲弱,美國加息影響環球資金流向,本港樓市向下,跌幅接近一成。儘管財政司長早前表示,相信本港樓價不會斷崖式下跌,樓市需求管理措施毋須調整,但政商界仍不斷有人呼籲「撤辣」,而「吸引人才」則成為一些人要求取消BSD的「理由」。 置業安居,人心所欲,港人如此,港漂亦然,然而取消BSD與吸引更多人才,是否存在明確而強烈的因果關係,大有商榷餘地。首先,人才是否願意來港,看的是事業發展前景,而非置業機會,政府有完善的產業政策,比起取消BSD,更能鼓勵人才來港打拼。其次,即使考慮外來人才在港生活配套,政府大可推出各式津貼計劃,減低他們的居住成本,而不是先叫他們幫手買樓。香港生活成本太高,影響外來人才留港發展意欲。取消BSD的即時效果,一定是托市,能否吸引香港所需人才卻是未知數,不排除有人鑽空子,假「專業人才」身分來港,卻以炒樓投機為實。 以「吸引人才」作為托市幌子,掛羊頭賣狗肉,並不可取。就算政府真的希望幫助那些已下決心長期留港發展的外來人才置業,豁免BSD也要附帶嚴格條件。以事後退稅方式,在過了指定期限(例如在港工作滿3、4年後),方可取回之前支付的買家印花稅,做法相對合理,總之當局絕對不能容許來港買樓後一兩年便套現離開,否則等於變相鼓勵炒賣。 「搶人才」需要放寬來港工作簽證限制,同時當局亦要確保來港者真的是香港所需要的人才,不會變相淪為「輸入廉價外勞」措施。針對本港現時面對的人才荒,容許在港企業直接從內地或海外招聘金融科技等特定領域專才,毋須先要走一輪程序證明有努力在港招聘本地人擔任相關職位,可以讓企業獵頭更有彈性,填補人才需要。不過長遠而言,當局亦應設法培養更多本地年輕人才,讓他們有空間力爭上游。 人才政策目標要清晰 吸納「海歸」精英有可為 香港「搶人才」,目標對象要清晰,出手則要快、狠、準,與此同時,當局亦要致力充實本地人才庫。新加坡早前推出「搶人才」新措施,明年元旦起增設「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外籍人士月入超過3萬坡幣(約16萬港元)即可申請,獲批後可獲 5年簽證,其間可在當地自由轉工,其家屬亦可在當地尋求就業。有分析認為,星洲此舉旨在挖各地不同領域頂尖人才,當中包括香港金融專才,然而值得留意是,星洲當局亦有配額措施,限制製造業等可以聘用的外籍員工比例,保障本地人。星洲的做法,值得港府參考。 近年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內地精英學生負笈美國趨勢有變,部分在美工作的內地專才亦有離意,有意回流,香港可以吸納這些「海歸」及尖子學生為重點。誠然,香港也要跟滬深等內地一線城市爭人才,在產業環境及津貼資助等方面未必及得上,但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始終有其優勢,只有人才政策得宜,並不一定落於下風。
星島社論
在疫情有反覆回升勢頭之際,港府昨天宣布,由下周四起容許部分處所可進行現場歌舞表演活動。當局突然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顯然是試圖在抗疫和社會經濟復常之間取得平衡,尤其社會有很多聲音要求盡快將入境檢疫安排進一步由「0+3」放寬至「0+0」,但客觀形勢暫時不容許,唯有在社交距離作出些微鬆綁,以折衷方式穩步有序推進復常,爭取市民支持。 政府宣布,下周四起現場表演和跳舞活動,可在食肆、酒吧、夜店、博物館,以及會址和酒店的會議室進行,表演者須每七天接受兩次核酸檢測,並在綵排和表演當天進行快測,盡量戴口罩,與觀眾和顧客保持距離;市民亦可在主題公園的戶外範圍飲食。當局亦積極考慮將公眾場所聚集人數上限由四人放寬至十二人,但須涉及修例。 新變種毒株現「0+3」暫難鬆 昨天新增五千六百二十二宗確診,是自十九天以來確診宗數首次重上五千宗,當局選擇此時對防疫措施鬆綁,相信與復常效果不似預期有關。疫情持續近三年,對內對外未能通關,但周邊地區為了刺激經濟,大多已全面對外開放,香港明顯滯後,令不少人才和生意都被競爭對手搶去,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放寬入境檢疫措施。港府聽取民意,上月底將入境檢疫由「3+4」放寬至「0+3」,隨即有意見認為步伐可以邁得更大,盡快推進「0+0」。 站在經濟復常角度來看,落實「0+0」愈快愈好,然而措施推行近三周,海外入境旅客由放寬前的每日平均四、五千人次,增至六、七千人次,未見一窩蜂來港。反觀確診宗數卻由放寬前的三千八百九十七宗飆升至昨天五千六百二十二宗,輸入個案則由一百一十七宗增至三百八十七宗,而輸入個案佔整體確診比例亦由之前約百分之二,倍增至百分之七點五。 據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過去七天每日平均確診個案四千八百七十一宗,對比前一周有三成升幅,當中本地個案上升三成,而輸入個案上升三成二。輸入個案上升的同時,當局亦發現多宗新變種病毒,包括二十九宗XBB,令人擔心隨着愈多境外人士來港,或市民外遊回港,香港出現新變種病毒株的機會增加。雖然暫時未有實際證據顯示新變種病毒會令病情加重,但不得不讓港府高度警惕,對進一步放寬至「0+0」持審慎態度,因貿然推行「0+0」,或會讓變種病毒更易流入社區,傳染高風險群組,加重公共醫療系統負荷,故「0+3」相信要維持多一段時間。 此外,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接受央視訪問時指,很難確定放鬆防疫的時間表,明年兩會不是開放的特殊時點,意味本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無期。一旦香港此時實施「0+0」而令疫情再度爆升,難免加大內地抗疫壓力,甚至影響內地接納香港提出逆向隔離措施的信心。 穩打穩紮推進免挫損經濟 復常是本港各界的期望,面對疫情反覆向上,政府難有調整「0+3」的空間,要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惟有適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允許一些處所可進行歌舞表演,希望能對處所生意有幫助,亦令受影響的表演工作者有工開,增加收入。 香港需要與世界聯通,但復常不能操之過急,若走得太快,隨時引爆新一波疫情,可能被逼要再收緊防疫措施,相信是社會各界最不願看到。因此,復常須在風險可控,穩打穩紮地逐步有序推進,才可不用走回頭路。
東網正論
這些年,香港運交華蓋,百廢不興,經濟增長無力,社會復常無期,反觀競爭對手新加坡頻頻出招「撳住打」。特首李家超下周三將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消息指當局擬放寬非本港居民置業稅項和簽證限制,冀吸引人才來港。遲來的出招能否達到政府搶人才、振經濟的目的,不妨拭目以待。 知情人士指出,港府可能放寬對非香港居民置業者需要支付的15%印花稅規定,部分或全部稅款可能在這些人停留香港一定年限後退還。另外,港府有意讓本地註冊的公司更易聘用13種行業的外地專才,涉資產管理、金融科技、ESG金融服務等,並考慮一種新的簽證形式,讓非本地人更容易在港工作。據悉正在討論的措施包括向高技能專業人士提供現金補貼,並設立特定政府部門處理內地和海外人才及投資。 港府慣性在推出一些措施前透過知情人士放風,試探市場反應,上述建議是否全數落實,很快便會揭曉。事實上,本港經濟經過長近3年的封關鎖港後已經奄奄一息,許多中小企倒閉,大企業生意亦大不如前,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一直居高不下。雪上加霜的是,本港近年掀起新一波移民潮,截至本年中的一年間,淨移出人口超過11萬,為回歸以來最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8至9月曾進行「大離職潮」調查,發現37%管理層以移民理由辭職,基層則有24%,其中以資訊科技及數碼工種招聘最困難,反映本港人才缺口擴大。港府無法留人,向外求便成為必要選項。 「搶人才」不外乎提供一些稅務優惠、企業經營、住房或子女教育補貼,以及加快獲得居留權等,這方面新加坡可謂箇中高手。傳媒報道,部分透過「優才計劃」來港的內地人才,在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移民新加坡,皆因當地居住環境比香港優越,收入可觀,子女教育質素較佳,最重要是很快便獲批居留權。香港許多問題都是源於人的問題,官僚毫無效率,倘港府設立特定部門處理人才和投資事宜,能夠提升效率和更具針對性,總算是對症下藥。 至於樓市撤辣一直是社會有識之士的共識,只是港府高官畏首畏尾,不敢作為,現在樓市跌跌不休,近日更頻頻有勁蝕離場的成交,加上息率上揚,再不出手便來不及。問題是,只放寬非香港居民的印花稅並不足夠,若托市效果不明顯,便需考慮全面撤銷印花稅。畢竟,人才來港若只為工作,未必會置業,何況撤銷他們的買樓印花稅並非即時生效,而是必須留港一定年期才能退回,吸引力再打折扣。 再看內地買家疫情下大規模到新加坡置業,單是今年已佔總成交6.7%,成為第一大買家。新加坡政府去年12月提高房產購買稅,規定沒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買家需支付多20%至30%印花稅,但一樣無阻內地豪客「掃貨」,反映稅項還是其次,有沒有升值潛力才是外國人置業最大考慮。港府在撤辣方面若不更加進取,輸給新加坡也就罷了,市道繼續插水才是最不堪設想。
頭條社論
經歷過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盡早公佈疫情的數據,公眾清楚交代疫情的發展,有助喚起社會加強抵抗,遏止疫情蔓延。但當局卻對今年以來數字驟增的類鼻疽病,未有主動公佈,直至傳媒披露,才跟進解畫,重視程度低於公眾的期望,現在就要加緊監察市民感染類鼻疽,即時制定抵抗的方案。 類鼻疽病菌存活於土壤和泥水中,人類接觸後或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會受感染,病徵包括發燒、頭痛、潰瘍、肺炎等,長期病患或免疫力低者感染後,嚴重的可以致命。根據統計數字,今年頭十個月本港發現二十九宗類鼻疽病例,當中六人死亡,感染數字高於過去五年平均每年的十宗,反映出類鼻疽病菌變得活躍,響起了警號。最新調查發現,單在深水埗區就連爆十五宗類鼻疽病例,令人憂慮區內是否存在環境隱患,導致病例集中出現。 雖然類鼻疽病菌不會人傳人,但中招人數不尋常地多,亦有死亡個案,當局不能視為正常,應即時展開病菌追蹤,以截斷感染途徑,同時要在深水埗這個重災區,加強清潔環境的工作,減低病菌存在的風險,同時加強向公眾宣傳,盡量減少接觸土壤和水泥等高危物種,推高社會的抗病屏障。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