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的經濟與金融,現在正被兩股力量所拉扯,一是由於對俄羅斯制裁,導致通貨膨脹高漲,歐洲央行開始升息因應,但更重要的是美國聯準會升息,資金追求高利逃離歐洲,歐元走貶;即使如此,上周歐元已跌破美元平價,看起來還會持續下跌,歐洲經濟蠟燭兩頭燒,現在正面臨關鍵時刻。 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對俄羅斯開始制裁,先是決定年底前完全禁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但是俄羅斯天然氣占進口的40%,歐洲很難主動斷絕,尤其德國更依賴北溪一號運送而來的天然氣。隨著烏克蘭與美國給歐盟的壓力愈來愈大,歐洲只好加快接收天然氣,希望能夠儲存足夠的量,作為冬天應變所需,目前已完成預定目標的80%。 俄羅斯看在眼中,當然知道歐盟在打甚麼算盤,於是從7月開始藉北溪一號歲修等理由,停止或減供天然氣。日前G7國家對俄羅斯出口原油設置價格上限,普亭忍無可忍,決定無限期停止北溪一號的供氣。俄羅斯深知,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團結的北約,它贏不了烏克蘭戰爭,所以必須在其內部搞分裂,而天然氣的供應,就是歐盟的罩門。 眼看著天然氣的價格,漲成去年的十倍,歐洲民怨沸騰,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巨額補貼方案,德國手筆最大、要發放650億歐元紓困金,法國已支出超過260億歐元,英國新首相特拉斯則提出200億英鎊的紓困方案。 政府漫天撒錢,勢必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歐元區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9.1%,高於市場預期,歐洲央行(ECB)於是史無前例一口氣升息3碼,ECB行長拉加德明確表示,利率遠未達到降低通膨所需的水準,暗示到年底之前,還會有多次升息。但ECB升息另一個不能說的目的是保衛歐元,美國連連升息,熱錢自然往利息高的地方跑,雖然因為升息3碼,歐元中止連三周跌勢,但今年以來,整體仍下跌10%。 不過投資者仍緊盯聯準會,鮑爾發言暗示仍將採取強硬措施應對通膨,讓歐元兌美元繼續走跌。所以真正影響歐元走向的,不是歐洲央行而是美國聯準會。而且這還造成惡性循環:只要聯準會持續領先提高利息,歐洲熱錢就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因此造成歐元貶值壓力,而歐元愈貶值,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原油與天然氣隨著上漲,這又進一步促發歐洲的通膨。 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的惡化,大家仍然繼續看貶歐元,這本是無可厚非,可是美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夥伴,竟然袖手旁觀,見死不救;歐元跌至與美元平價後,心理關卡被打破,摩根士丹利預估第3季歐元將跌至0.97美元,最悲觀的預測是到2023年中時,歐元可能會跌至0.9美元。 隨著烏克蘭反攻,收復部分失土,有人認為俄羅斯將被逼求和,勢必恢復供應歐洲天然氣與原油,因此才引發近日歐元的反彈,但事情並非如此。俄羅斯如果落居下風,普亭更不可能放棄手中的能源武器,只會對歐洲更施加壓力,連目前經由土耳其的管線,僅剩占歐洲天然氣總量10%的部分,都有可能停止;即使最後俄羅斯一敗塗地,撤軍求和,歐洲能源版圖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所有歐洲國家經過這個教訓,以後絕對不會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最近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阿爾及利亞,希望從北非加快引入天然氣,德國在北海設置海上天然氣接收站,希望引入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歐盟還在與中亞國家交涉,要擴大引入亞塞拜然天然氣,以及開始輸入哈薩克原油,都是在做分散供應的打算。 世局一盤棋,歐洲的經濟、安全與外交,本就很難分野,現在俄羅斯禁運天然氣、美國聯準會升息,面臨兩方壓力,歐洲的確面臨關鍵的時刻。
明報社評
香港抗疫兩年多,本地一些專家認為,大廈圍封強檢等措施是時候取消,亦有反對意見認為,抗疫策略寧可保守一些。圍封強檢等措施,始於「清零」時期,旨在斬斷社區傳播鏈。隨着本港早已放棄「清零」政策,以減少重症死亡為主,昔日控疫措施,當然有理由重新檢視。從減少社區傳播及減輕醫療負荷的角度,污水檢測、圍封強檢等措施,總有一定作用,當然,政府亦要考慮公共衛生以外因素,諸如成本效益、資源運用、民眾態度,以至內地對香港疫情風險的擔憂等。香港疫下復常,防疫措施調整,除了視乎打針情况,現階段亦應該將促進通關,作為一個考慮重點,措施若有助於推進通關,不妨照做,若無作用,可以考慮取消。 圍封強檢作用變 考慮因素應全面 本港疫情有見頂迹象,自9月初每日新增感染宗數一度過萬後,近日降到7000至9000宗左右水平,雖然中秋節過後短期或有反彈,但整體大勢相信仍是見頂回落。本港疫下亡魂,平均每日新增10人左右,已維持一段時間。相比之下,2018年初本港流感高峰期,平均每天只有3.3人死於流感。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提及,流感死亡率約為百分之零點一,Omicron的死亡率是其6倍,呼籲各界切勿掉以輕心。未打夠針的市民,特別是一長一幼,應該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至於現有的一些控疫措施,諸如污水檢測、圍封強檢等,應否繼續保持,則有不同看法。 7月中,4名港大學者提倡,只要繼續推高疫苗接種率,可以進一步放寬其他控疫措施,包括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近日有本地傳染病專家再度談及圍封強檢,認為現時本港一周有數萬宗感染個案,繼續以污水檢測作為指標,採取圍封強檢等手段,已起不到斬斷傳播鏈作用,現時抗疫重點應該是打針及減少入院、重症、死亡個案,當局應該取消圍封強檢,以免加劇市民抗疫疲勞。有醫生則認為,香港人口密度高,數百萬市民居於多層大廈,共用很多設施,疫情仍處於相對高位,風險未除,需要有措施減少疫情傳播,以及減輕對醫療系統的影響,有關居民忽略強檢公告的情况,可以在技術操作層面改善。 香港戰「疫」,污水檢測與大廈圍封強檢,之前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皆因以往本港奉行清零政策,直至第五波疫情大爆發,市民打針率也不理想,圍封強檢是爭取斬斷社區傳播鏈的重要工具,尤其有助應付大廈出現橫向或垂直傳播風險。此一時彼一時,過去數月本港抗疫形勢和方針策略,已跟之前截然不同,清零不再是追求目標,重新檢視各項控疫措施的作用和存在意義,亦很合理。 今時今日,圍封強檢「斬斷傳播鏈清零」這個原先目標,已經不復存在;一日10多萬人強檢僅發現小量感染個案,效率亦不高。不過話說回來,有關措施對於減少疫情傳播、控制感染數字,無可否認總有一些幫助。從公共衛生角度,一個人人打齊針的社會,看不到圍封強檢還有什麼存在意義,然而現實中要做到疫苗接種「零死角」、「零盲點」,難度亦極高。細察現在有關取消圍封強檢的討論,其實很多理據已不是純粹關於防疫,一些專家主張取消污水檢測圍封強檢,理由是花很多資源、成本效益低,以至擾民等,換言之就是考慮公共財政,以及民情與政治等因素。 除非容許市民完全躺平,否則無論是強檢、返學前快測以至要求戴口罩,其實都有擾民成分。對市民來說,麻煩事當然愈少做愈好,但麻煩程度是否不可接受,恐怕亦屬見仁見智,有意見便認為,政府有提供流動檢測站,強檢未至於太擾民;又例如返學前快測,有人嫌麻煩無謂,亦有人覺得出門前做一下,不見得很礙事。與病毒共存,放棄一些控制感染措施,從公共財政角度,可以省回一筆,不過香港堅持採取控制感染措施,壓低疫情數字,對於回應內地對病毒輸入風險的關切,有實際作用,到底如何取捨,還看特區政府。 通關要有路線圖 政府早日填空白 香港經濟疲憊,面對周邊國家地區挑戰,盡快先對外全面通關,乃是眼前急務。本港兩針率超過九成,三針率亦達七成半,特區政府現階段最重要是加緊針對一長一幼「谷針」,至於其他防疫措施如何調整,應該多從有利谷針和促進通關的角度着眼,若某項措施能夠推動長幼打針,又或有助於盡快對外全面通關,當局應將之列作優先處理事項,全力推進,若無直接助益,可視乎實際情况,檢討有沒有需要調整,乃至放棄。新一屆政府推進通關,雖有工作方向,但沒有清晰路線圖,有關空白,應該早日填補。
星島社論
英女皇辭世後,全英以至英聯邦國家下半旗致哀,並承認新國王查理斯三世為國家元首。表面上一切依舊,但英聯邦對君主制存廢正醞釀新一輪討論的暗湧,查理斯能否像亡母般發揮非凡凝聚力,維繫英聯邦繼續下去,成為了其登基後最大挑戰,若守不住,英聯邦隨時會瓦解。 查理斯前天在國會出席會議向議員發表講話時,國會外有兩名示威者高舉「廢除君主制」、「不要我皇」的標語牌,遭到在場大批悼念的群眾喝倒采,反映英國民眾仍是支持皇室。至於英聯邦成員國的反君主制人士都暫時偃旗息鼓,主要是對女皇離世以示尊重和悼念,但待女皇入土為安,反君主制聲音勢將再起。英國力下降「留英」好處不多 英聯邦共有五十六個成員國,當中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十四國仍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俗稱英聯邦王國,更是整個英聯邦的核心。英聯邦成員國安地卡及巴布達、牙買加已表明三年內舉行公投,決定是否成為共和國,放棄認英皇為國家元首,伯利茲、巴哈馬、格林納達、聖基茨和尼維斯亦有意跟隨。紐西蘭總理阿德恩亦表示,君主制被廢棄是不可避免,相信紐西蘭將在其有生之年成為共和國,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表示在首個任期內不會進行共和制公投,只會在連任後才展開,在在反映共和派蓄勢待發,只是靜候最佳發難時機。 在芸芸英聯邦成員中,反君主制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加勒比海國家,因這些國家曾被日不落帝國最巔峰時代殖民統治和盤剝,即使在獨立後仍保持英聯邦成員身分,但並不對等,令他們認定成為共和國才是完成獨立最後一步,確保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自己當家作主,毋須再奉英皇為國家元首。此外,他們還致力要求英國為那段殘暴不仁的殖民統治道歉,以及為實施奴隸制作出賠償,冀能改變過往不平等、一面倒關係。 其實,女皇在世時,已經有部分成員國有意「脫英」,但因女皇恪守不干政原則,又具親和力和魅力,令共和派未能成為氣候,然而巴巴多斯去年底宣布廢除君主立憲,成立共和國,放棄尊女皇為元首,已令牙買加等多國蠢蠢欲動。隨着女皇離世,英聯邦失去主心骨,繼位的查理斯缺乏魅力,加上其對戴妃不忠,形象欠佳,難以成為一股向心力將英聯邦各成員凝聚一起。 更重要是,英國在現今世界影響力江河日下,過往還能透過體育賽事、授勳和經濟援助,來維繫英聯邦的身分,但如今英國國力大減,讓成員國反思繼續留在英聯邦可帶來甚麼好處。英國GDP規模被印度超前,淪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處理能源和高通脹危機不力,被經濟分析師嘲為與新興市場國家無異,外交上只能緊靠美國,但英國政客卻仍緬懷昔日帝國餘暉,不惜威脅單方面撕毀北愛議定書,重新談判脫歐協議,相信令不少成員國對「留英」興趣缺缺。 歷史洪流難擋考驗查理斯智慧 一旦成員國哪天將廢除君主制,甚至脫離英聯邦提上議程,查理斯都無庸置喙,也無權阻止。假如澳洲、紐西蘭或加拿大走向共和,英聯邦王國將隨之瓦解,屆時英聯邦便變得可有可無。 英聯邦成員國不會馬上「脫英」,相信會經歷一段頗長時間的過程,期間考驗查理斯能否在女皇餘暉庇蔭下做個稱職君主,平衡到皇室與國家的關係,又能維繫到成員國關係,讓對方保持對英聯邦的歸屬感和身分認同。畢竟英國衰落是歷史趨勢,英女皇只是拖慢英聯邦脫英步伐,查理斯能否應對好這不可能任務,大家只能走着瞧。
東網正論
若論廢衙門之最,肯定非食環署莫屬。在該署治下,鼠患愈滅愈有,蚊患層出不窮,垃圾堆積如山,衞生每況愈下。最新一樁醜事,又有食環署防治蟲鼠組被揭蛇王吞泡,更除下口罩吞雲吐霧,觸犯防疫條例。署方接獲本報轉介後始如夢初醒承認人員違規,後知後覺,不踢不動,堪稱另類「五十年不變」。 本報接獲讀者投訴,指天水圍一處行人道外有15名穿着制服的食環署防治蟲鼠組外判工人,當值期間坐在行人路及山邊「攤抖」,不但阻塞行人通道,市民需繞道而行,最離譜是有多名人員拉下口罩肆無忌憚煲煙,違反防疫規定,令人側目。食環署接獲本報查詢後,證實相關人士違規,會根據合約條款向有關承辦商發出失責通知書並扣減服務月費,並會繼續密切監察承辦商的服務表現,「除罩」吸煙事件亦已轉介執法部門跟進。 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同類情況已非首次發生,僅本報便多次揭發防治蟲鼠組淪為「蛇王吞泡組」,包括南區防治蟲鼠組人員開工只顧玩手機,有人脫去制服在石澳泳灘散步;黃大仙區防治蟲鼠組員工被發現長時間在房內「歎冷氣」。最經典是西貢防治蟲鼠組,一隊5人每日工作僅兩小時,每日到涼亭「打躉」睡覺、吸煙、等開飯,甚至被本報直擊開工期間躲於偏僻石屋開冷氣攻打四方城。 食環署每年動用大量公帑將工作外判,惟衞生情況不但沒有改善,香港更淪為「疫埠」,新冠疫情至今不息,期間又爆出瘧疾驚魂,大鼠戊肝的確診數字更是冠絕全球,三無大廈藏污納垢,在在證明該署尸位素餐。事實上,申訴專員公署曾多次主動調查,怒批食環署監管不力,外判承辦商在「過往服務表現」評分中僅得0分一樣成功中標。香港衞生情況之所以不斷惡化,皆因食環署「Hea做」成為常態,對外判承辦商不監不管,毫無表現也一樣照批標書,令外判商毫無改善動力。今次食環署老調重彈,聲稱會懲罰有關承辦商,然而若對承辦商日後投標毫無影響,這些所謂懲罰不過敷衍輿論,同助紂為虐沒有二致。 港府明知食環署劣迹斑斑,一直闊佬懶理,食環署前署長劉利群甚至獲林鄭加官晉爵,做得差反而有獎,港府賞罰不分,立壞榜樣。最諷刺是,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曾長時間擔任食環署署長一職,任內毫無表現,現在卻口口聲聲打擊衞生黑點絕不手軟,甚至不諱言有些衞生黑點19年來沒有改善,不能接受云云。市民真想問一句,這些衞生黑點19年不變,卓副司長難道沒有責任? 更令市民意難平的是,港府防疫「大細超」,食環署懶政塞責不去管,偏要折騰市民。大廈驗污水並圍封強檢早被專家轟為無用和擾民,政府不聽;海外港人因為未打齊針,抗疫兩年零九個月至今有家歸不得,港府卻任由內地民眾一針不打也可照樣入境,更可獲發疫苗通行證。執法貴乎公平,抗疫亦然,港府卻帶頭搞特權自相矛盾,民怨升溫豈是無因。
頭條社論
港府不斷呼籲市民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尤其家長應該盡快安排年幼子女去打針,但奇怪的是,港府一直未能成功採購兒童版(適合五歲以上兒童)的復必泰?也買不到嬰兒版(六個月至三歲幼兒)的復必泰?部份家長本身接種了復必泰疫苗,也希望子女打同一種防疫針;有家長對疫苗持個人的看法,一直想子女可以打原廠的復必泰,他們在等,情況不利於提高幼兒的接種率。 港府一直未能採購到兒童版的復必泰,只能透過自行稀釋疫苗,安排在數個指定中心為五歲以上兒童預約接種。至於滿六個月至三歲的幼兒,現在只可以打科興疫苗,因為專家指出,稀釋少量的復必泰疫苗,誤差太大,難以給嬰兒接種。然而,鄰近的澳門,一早成功採購到兒童版復必泰,亦宣佈購得嬰兒版,正等候付運,稍後為當地嬰兒接種。 本港為何未能買到兒童版和嬰兒版疫苗?港府一直未有解釋,究竟是價錢問題?抑或採購程序問題?公眾無從得知,家長亦少了選擇。如果情況持續,當局要加大宣傳接種科興的醫學數據,令家長加深了解,嬰兒打科興疫苗,無論在安全性和產生的抗疫力,都是非常理想的,好讓更多家長不再等,加快為子女接種科興疫苗。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