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上月底衛福部預防接種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醫師接受媒體專訪時說,目前台灣邊境管制特別嚴,因為有政治考量,擔心疫情進來會影響施政成效和觀感。這批評切中要害,目前全台灣至少有數十萬跨國觀光、商旅、展覽、留學等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因為疫情已經慘澹經營近三年,現在還要因為防疫指揮中心的政治決策模式,大家繼續餓肚子。 疫情指揮中心選擇風險最少,最不會被罵的慢動作解禁,完全從自身角度做決定,但是相關慘業員工與家庭的生計呢?李秉穎醫師從專業的科學分析,早在7月中就已經建議,入境檢疫措施再一、兩個月可以改成0+7。但是兩個月過去了,指揮中心繼續演出認真防疫,延續一堆無意義的形式化管制。 舉例來說,9月1日因為返台人數暴增,防疫計程車大排長龍,久候不耐煩的旅客之間爆發衝突。這件事的根本問題在於,防疫計程車依規定一台只限載一人,才會讓一時之間排隊人數多達500人。但是奇怪的是,防疫巴士可以多人乘坐就不怕相互傳染,反而計程車就不可以,這是個奇怪邏輯,但指揮中心已經神聖化無法挑戰,民眾只能以機場大亂鬥的方式來洩憤。 入境3+4管制也是另外一個典型的形式化防疫。依照現行方式,雖然後四天可以回家自主管理,但是居家至少要一人一室,並且有獨立衛浴,若沒有獨立衛浴,還是必須住防疫旅館。因此現況就是,第四天後民眾可以去上班,可以在辦公室跟同事共用衛浴,還可以去餐廳,脫口罩跟別人一起商業餐聚(限有隔間),但就是不能回家睡覺,因為會跟家人共用衛浴。脫口罩到處吃飯,跟家人共用衛浴,哪一個傳染風險比較大,大家心裡都知道,但是疫情指揮中心就是堅持不作改變。 平心而論,最根本問題是疫情指揮中心灌輸民眾「外國比較危險」的認知。這是因為直到今年初為止的兩年間,國內一直維持清零政策,民眾尚未習慣與病毒共存。然而真的海外比較危險嗎?這個夏天有去歐洲旅遊或商務考察的國人,大概都會覺得海外比較幸福。例如英國從今年2月以來,宣布與新冠共存之後,將新冠視為流感,連每日的感染人數統計都免了,但英國也沒發生BA.5變種讓醫療體系崩潰的情事。在歐美國家,大多數民眾都過著沒有口罩的正常生活,新冠疫情似乎已經不存在。 台灣目前登記有案的感染者已經超過500萬,加上黑數,國內感染者應有千萬人。人口的二分之一可能已經感染過,加上第三劑接種也超過七成人口,以及醫療體系空床率充裕,台灣已經具備全面開放邊境的集體免疫與醫療實力。 現在指揮中心已經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指揮官員口口聲聲說漸進解禁,看在民眾眼中,就是為了避免擔負責任,不積極作為。為了化解信任危機,指揮中心必須將所有限制措施的科學證據解釋清楚。舉例來說,目前入境民眾的PCR檢查,已經將病毒入境風險降至很低,那為何還需要3+4的隔離,也許3+4可以每天多抓出數十位的感染者,但是相較於目前國內每天超過三萬人的感染者數量,為了多抓出這十多個病例,是否值得數十萬相關慘業民眾與家庭繼續在失業邊緣求生。 事實上,多數的防疫專家也知道,就算對入境人士進行嚴厲的3+4隔離,國內BA.5的高峰還是會來,這也就是專家醫師願意跳出來說,3+4隔離是政治考量的防疫,希望專家醫師的道德勇氣,能喚起政府高層的注意,早點結束無科學意義、形式化的防疫政治表演。
明報社評
本港出現首宗猴痘輸入個案,涉事香港男居民從菲律賓抵港,在檢疫酒店出現病徵,送院留醫。猴痘近月在歐美蔓延,亞洲多地亦有零星個案,世界衛生組織今年7月將猴痘列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警戒級別與新冠病毒相同,香港當然不應掉以輕心,然而論傳播方式、高危感染群體還是死亡率,猴痘與新冠病毒明顯有別,無證據顯示猴痘已流入社區傳播,公眾毋須過度反應。抗猴痘疫苗全球供應緊缺,歐美大手搶購,分配不公問題又起,港府應爭取與藥廠盡快達成協議,確保本港有抗猴痘疫苗供應,同時亦要有周詳預案,一旦發現本地傳播,能夠迅速為高風險人士接種。 猴痘雖非新冠 不能掉以輕心 猴痘發現已久,過去主要在中非及西非出現,鮮有在其他地方傳播,直至今年春末夏初,歐洲出現猴痘病例後,病毒開始蔓延。病例初期集中在歐洲,其後變成美國病例最多,紐約州更於7月底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世衛最新數據顯示,這一波猴痘潮,至少有5.3萬宗感染個案,當中美國佔36%,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這4個歐洲國家合計佔32%;另外巴西也有逾5000宗,僅比第二多的西班牙略少。在亞洲,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日本、韓國等近月亦有零星個案。香港發現病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昨天公布的資料,本港首宗猴痘輸入個案,患者是一名30歲男子,之前到過加拿大及美國,前天由菲律賓抵港,在檢疫酒店感到不適送院,現正接受隔離,當局會通知世衛及內地衛生部門,同時強調患者無進入社區,亦無密切接觸者。 猴痘會導致皮膚病變、淋巴腫大,病人也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病情嚴重可致死亡。今年7月,世衛決定將猴痘列為最高警戒級別公共衛生事件,與新冠病毒及小兒麻痹症,並列為目前生效中的PHEIC,主因是猴痘在全球快速傳播,短短3個月內先後在70多國發現病例。本港發現首宗輸入病例,可視為一個警號,不要掉以輕心,然而猴痘並非新冠病毒,反應過度,並無必要。 猴痘作為非洲一些地區的風土病,死亡率不低。有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非洲錄得約1500宗,逾60人死亡。不過根據世衛數據,近月在非洲以外地區爆發的猴痘疫情,死亡個案不多,大約只有10宗。相比之下,今年以來,全球死於新冠疫情的患者已超過100萬人。猴痘主要經由接觸傳播,歐美這一波疫潮的感染者,多為男同性戀者,料屬性接觸傳播;美國有兒童感染猴痘,當局相信是透過擁抱、餵食或接觸毛巾器皿等共用物品而感染。猴痘傳播力無法跟新冠病毒相比,世衛現階段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僅主張為高風險人士,諸如醫護人員及有多重性伴侶者打針,原因亦在於此。香港當下首要公共衛生任務,一定是應付新冠疫情,然而這不等於可以無視世衛忠告、不當猴痘威脅是一回事。 在美國,猴痘持續擴散,全國50州都出現病例,總統首席醫學顧問福奇認為當地確診宗數「很可能被低估」,必須嚴肅應對疫情;藥管局前局長戈特利布更將美國猴痘蔓延情况,跟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相比,批評當局又犯下相同錯誤,沒有及早加強檢測防範。猴痘潛伏期長達21日,這次有抵港人士在入住檢疫酒店期間發現感染猴痘,有巧合成分,當局需要做好猴痘遲早會在社區出現的準備,務求一有發現就能迅速應對。 洽購疫苗磋商中 一鳥在手最重要 港府表示已為猴痘爆發做好準備,包括預留設施供密切接觸者檢疫,醫管局亦有制定應變方案,需要時會啓動緊急應變指揮中心,調動公院牀位。應付傳染病,最重要是有合適藥物和疫苗。對猴痘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中,西多福韋已在香港註冊,並一直有用於治療其他病毒感染;疫苗方面,衛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早前建議,可以為曾經接觸猴痘個案者等,接種第三代天花疫苗,惟本港沒有相關疫苗,需要向外採購,港府透露正與美國相關藥廠作最後商討,希望本月內入口首批疫苗。 新冠病毒大流行,突顯全球抗疫資源分配不公,西方富國可以輕易購得大量新冠疫苗,部分發展中國家至今仍有很多人無針打。當下猴痘蔓延,不公平問題同樣明顯。有非洲科學家不滿,猴痘影響非洲地區多年,過去從未獲得國際社會重視,現在發達國家受到影響,卻馬上成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現時全球只有很少藥廠生產可抗猴痘的疫苗,近月歐美富國紛紛大手搶購來為高風險群組接種,其他國家地區不易問津。港府未有披露採購細節,包括價錢、貨量及付運時間,一天未作實,始終有變數。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港府應爭取盡快有猴痘疫苗到手,再視乎貨量,按優次為高風險人士接種。
星島社論
新冠疫情反彈之際,肆虐全球多地的猴痘終登陸香港,成為了全城焦點所在,不少人擔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雙疫夾擊下經濟復甦恐受影響。有別於新冠肺炎,猴痘通常是透過性接觸傳播,加上本港入境仍有一定檢疫措施,只要當局守得穩,市民又做好個人衞生,社區爆發風險並不大,毋須過分驚慌。 衞生防護中心指,一名三十歲男子早前從菲律賓入境,在酒店檢疫期間出現皮疹,經檢測後證實確診猴痘。由於病患者之前去過猴痘爆發重災區的美國和加拿大,並曾參與過「高危活動」,相信是在海外感染,在檢疫期間又沒與任何人有緊密接觸。不過,為謹慎起見,當局一方面呼籲曾與患者接觸過的航機乘客、機組人員、機場採樣人員和檢疫酒店員工,要提高警覺,留意身體狀況,另方面亦提升猴痘戒備級別。 港檢疫守得穩輸入個案少且遲 猴痘自五月初在歐洲出現,迅速在歐洲和美洲爆發和蔓延,迄今逾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呈報約五萬三千宗個案,當中八成八是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巴西、英國等十個美洲及歐洲國家錄得。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人流交往頻繁,猴痘輸入是在所難免,但出現時間卻比南韓、新加坡、台灣、日本、印度、印尼、泰國、菲律賓等亞洲區內國家和地區遲了一、兩個月,宗數也比新加坡的十六宗、印度十宗、泰國七宗、日本和菲律賓的四宗為少,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香港為了締造與內地通關的有利條件,一直奉行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疫措施相當嚴格,在七月才取消航班熔斷機制,令到與境外人員交往大減,新冠輸入個案低位徘徊,猴痘亦遲遲未見流入。直至上月當局放寬入境人士酒店檢疫期由七天改為「3+4」(即三天酒店檢疫另加四天家居醫學監測),入境旅客人次才有所上升,但對旅客來說,「3+4」仍有一定成本,來港意欲當然遠遠不及早已撤銷入境檢疫的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家。 其次,香港雖是華洋雜處的地方,但在性觀念始終沒有西方人般開放,雖然不歧視同性戀者,但要自身接受卻是另一回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早前一項研究顯示,九成半猴痘患者是透過性接觸感染,當中大部分是男同性戀者。猴痘主要透過與患者有緊密接觸,如性接觸、體液和皮膚接觸傳播,疫下港人都有較強防疫意識,外出時戴上口罩,並經常用搓手液清潔雙手,亦避免與人有肢體接觸,故一般市民感染猴痘風險較低。 此外,港府早已高度防範猴痘輸入風險,早在六月便已列為須呈報的傳染病,並制定好應變方案,現在出現首宗個案,便有條不紊按既定計畫行事。政府化驗所一早準備好檢測裝置,迅速覆檢患者是否確診,醫院隔離病房亦準備就緒將病人隔離二十一天,並有合適藥物隨時供病人使用。當局亦已採購了一定數量的猴痘疫苗,稍後運抵,供高風險人士,如前綫醫護和確診者有緊密接觸人士接種。 保持距離加強衞生減染疫風險 市民聞疫色變,尤其對猴痘所知不多,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讓大家對猴痘傳播途徑、潛伏期、病徵、預防方法有正確認知,並提醒四十歲以上市民大多接種過牛痘,基本上體內已有一定抗體,而四十歲以下人士即使沒抗體,只要避免與別人有肢體接觸,若發現對方身上或臉上出現皮疹、水泡,便要提高警覺,保持一定距離,並確保安全性行為,便可減低中招風險。 面對雙疫夾擊,市民毋須過分焦慮不安,猴痘傳播比新冠病毒大不同,只要對兩種病毒有更深刻了解,做好個人衞生,便可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東網正論
今年7月已被世衞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猴痘終於殺入本港!男患者前日從菲律賓抵港,曾在美加居住,來港前幾天已有病徵。衞生防護中心強調患者沒有同行人士,亦未曾接觸其他人,認為猴痘未有流入社區。惟在新冠疫情復熾之際又有猴痘殺到,屋漏偏逢連夜雨,通關肯定難上加難。 儘管由衞生當局以至本港專家均認為猴痘傳入社區的風險不大,港府又強調已購入猴痘疫苗,預計今個月內抵港,但患者曾入住西營盤酒店檢疫,有喉嚨痛等病徵,加上身體早就出現皮疹和淋巴腫脹,證明病毒在此段時期十分活躍,一旦檢疫酒店消毒不夠徹底,依然未能保證病毒沒有外傳風險。尤其港府防疫向來漏洞百出,新冠疫情第一波從內地傳入,其餘四波皆是外地傳入,已知同開門揖疫無異。今次在檢疫酒店「攔截」算是幸運,要是有患者完成檢疫才發病,香港會否淪為歐美猴痘肆虐的翻版,實在無人可知。 本報早就敦促港府及早做好預備,特別是新加坡、台灣、日本、南韓等亞洲地區相繼出現猴痘確診個案,香港難以幸免只是遲早問題。購入疫苗固然是應有之義,但正如本報多次提醒,宣傳和教育同樣重要。猴痘是新興傳染病,許多市民對此一知半解,根本不清楚傳染途徑和預防方法。儘管專家強調透過男男性接觸而受感染的比率最高,但長期飛沫接觸、與受感染動物接觸等亦有機會受感染。西班牙馬德里市甚至曾出現與桑拿有關的猴痘感染群組,證明患者若進入桑拿浴室或泳池等「玉帛相見」設施,一樣有傳播風險。港府究竟有何應對之策,至今語焉不詳。猴痘洶洶,港府輕鬆,試問怎麼能夠給予市民信心?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新冠疫情的確診個案有所上升,連日破萬,昨日也新增逾9,000宗。港府高官向來「大喊十」,防疫措施愈收愈緊,早已被轟為擾民。現在猴痘乍現,防疫措施隨時有增無減,通關更是遙遙無期。事實上,內地多個省市最近因為新冠疫情吃緊,紛紛採取封控措施,當地民眾被禁足在家,大部分場所暫停營業。內地新增確診個案跟香港相比簡直是蚊髀和牛髀,惟內地依然嚴陣以待,依此觀之,港府提出「逆向隔離」再「閉環式管理」換取與內地通關,隨時又是煲無米粥。至於對外通關更是爭議不斷,港府原擬藉着11月舉行的「國際金融投資峰會」向國際顯示香港復常,惟有指外國大行高層除了要求抵港必須免檢疫外,更拒絕港府提供個別特權優待,否則不願來港,意味港府屆時若不一視同仁與國際通關,隨時沒有大孖沙出席畀面派對。 奈何港府至今仍未就免檢疫問題拿定主意,外媒更繪聲繪影指高層官員對此意見分歧,目前再添猴痘驚魂,港府更是大條道理延續酒店隔離政策。時間不等人,防疫雖然重要,但拚經濟同樣不容有失。新加坡最近再推出吸納頂尖人才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擺明搶完香港資金再與香港鬥搶人。可憐香港一直在防疫怪圈原地踏步,恐怕港人還未病死卻早已餓死了。
頭條社論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彈,近期日均的染疫人數維持在九千至一萬之間,專家估計確診個案仍會上升。昨天又傳來壞消息,一名由美加經菲律賓回港的本地男子,確診猴痘病毒,顯示這種源自非洲並肆虐歐美亞洲多國長達四個月的病毒,已經登陸香港。即使當局和專家初步評估,猴痘病毒在本地擴散的機會不大,但官民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提高抗疫意識,否則一旦雙疫同時發生,將會對本港的信心造成沉重的打擊。 染上猴痘的本地男子,在回港前數天,他已出現皮疹、淋巴腫脹等病徵,身穿長袖衫和長褲登機,抵港後入住隔離酒店後首天,因身體不適入院,經檢測後確診。事件反映,或許有高危人士不了解猴痘,當局要即時採取措施,通告各航空公司,在回港航班上廣播,向乘客通報猴痘的資訊,好讓乘客自覺,提早檢視個人情況,向機艙人員通報。機組人員為了防止病毒經航班傳入本港,有需要注視乘客手部情況,加倍提防。機場的防疫護醫也要留意入境者的狀況,肩負起抵抗猴痘入境的前哨。 早在各國爆發猴痘疫情時,港府表明會購買抗猴痘疫苗,最新採購進度顯示,本月內可以輸入相關疫苗,但藥物是事後醫治,防止猴痘在社區散播,每一個市民都有責任,現在就要進一步提高個人衞生。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