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上發表「貨幣政策與物價穩定」演說,對金融市場投下了威力遠遠超出預期的震撼彈。演說中傳達出Fed迄今以來最為「鷹派」的訊息,不僅強力展現出繼續升息以抑制通膨的決心,且澆熄了市場期待Fed更早降息的熱望,美股因而全面重挫。 傑克森洞年會一向是Fed彰顯聲望與影響力的盛會,也是歷任主席意氣風發的舞台。但回顧過去兩年的年會,不但是鮑爾的傷心地,也是Fed信譽的蒙難日。2020年此時此地,鮑爾宣布Fed的新決策架構,表示將以「一段期間的平均通膨率為目標,以彌補之前通膨未能達標的缺口」。這套架構被學者批評為「看後照鏡開車」,只顧後不瞻前,豈能不撞個車損人傷?事實上這套新決策架構已將Fed輕忽通膨的決策心態表露無遺,也埋下了之後對通膨升高反應遲鈍的種子。 2021年年會鮑爾更錯得離譜。當時通膨衝高已經是板上釘釘,但他在演說中仍然堅持這只是「過渡性」現象,很快就會消退。結果的確「很快」,但快的並不是通膨消退,而是他堅持的「過渡論」身退;不僅證明Fed的決策遠遠落在大勢之後,也再度應驗了「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的名言。矯枉必須過正,為了壓制通膨必須使經濟付出成長減緩,甚至衰退,以及失業必須增加的代價,而Fed維持物價穩定的信譽也隨之一落千丈。 今年鮑爾的演說終於擲地有聲;連一向痛批鮑爾毫不留情的經濟學家桑默斯,也讚許鮑爾「終於說對了話」。鮑爾通篇強力表達的重要訊息有二。第一,展現Fed對抗通膨的決心,強調通膨恢復到2%目標是「壓倒一切(overarching)」的政策焦點,落實物價穩定的責任是「沒有附帶條件(unconditional)」的承諾;寧可緊錯,不能鬆過。第二,打消市場對Fed可能會更快降息的期望,並全力確保通膨預期不致脫軌。對於9月升息幅度,只表示3碼可能適當,完全未提2碼的可能性;強調減緩升息的時機未到,過早放鬆政策並不適宜。 鮑爾對抗通膨的決心已表露無遺,中期間的貨幣政策路徑也明確呈現。然而接下來無論Fed,還是各大央行,都將面對通膨長期性、結構性的難題;亦即一年多來通膨衝高,可能並非暫時現象,而是為30年來的低通膨環境劃上句點。 通膨環境劇變,源自三股逆流。第一是「去全球化」。最先是川普的保護主義,壓縮貿易活動;之後是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干擾全球供應鏈,使許多企業為增強供應鏈的可靠度,不惜提高成本,將生產基地移到更接近國內的場所。另外西方國家與俄、中之間的緊張升高,使全球化進一步退潮,都將推升生產成本。 第二是勞工短缺,肇因是人口普遍老化,且出生率降低,而新冠肺炎疫情也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勞動力成長減緩。尤其美國在川普主政期間,以及疫情爆發之後,移民流入的人數大幅減少。全球勞工從過剩轉為短缺,工資上升,從而推升通膨,且易升難降。 第三是因應氣候變遷,推動能源轉型,導致傳統能源投資不足,供給劇降,但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遠不如預期,能源短缺及價格偏高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同樣使通膨易升難降,且益發動盪。 綜觀三股逆流,皆屬於供給震撼,而央行貨幣政策只能調節需求;勉力為之,事倍功半。在新通膨環境之下,2%左右的通膨目標將不符實際,央行可能必須將「中性利率」提到更高,金融情勢寬鬆的時代將走向終點;結果可能導致經濟成長減弱,失業增加,且衰退更頻繁發生。投資環境已然丕變,鮑爾26日演說導致美股重挫,可能只是起點。
明報社評
香港有意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得到國家支持,人才匱乏成為一大障礙,特區政府推出多個吸引人才的計劃,成效不彰。特首李家超在多個場合均表示要搶人才,重點是搶而不再是吸引或者引進,惟搶要主動並有搶的手段,傳統政策的配額和種種限制已經不合時宜,建議特首利用到廣東省訪問的契機,宣布大幅放寬限制的搶人才政策。 發展創科國際競爭不能坐等人才 香港人才外流增屋漏更遭連夜雨 發展創科中心是全球很多城市的目標,香港有大學的科研力量和國際市場聯繫,也不缺資金,唯獨人才不足。大學在學科設置上未能及時調整,所謂船大掉頭難,在短時間內扭轉乾坤不容易。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近年香港人才流出問題嚴重,令香港的勞動力人口普遍下降,高科技人才更加是「買少見少」,遭遇屋漏更遭連夜雨的打擊。 創科是新興產業,人才是全球搶手貨,依靠本地大學培養不可能追上時代步伐,引進外來人才是必由之路。特區政府也推出種類繁多的吸引人才政策,分別有「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等,針對高科技與創科的有「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和「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等等,但一直未能如願地吸引人才來港,2020年公布的數字顯示,生物科技類只有21人成功申請,資訊科技類只有225人,而且月薪4萬元以下的佔66%,僱主資本100萬元以下的達到74%,從數字看,能吸引來港的人才,資歷並不高。 吸引人才計劃成績不如理想,原因很簡單,就是申請條件過於苛刻,有人數限制的配額制度,其中一些計劃還要求有本地僱員與引進人才的比例限制,必須達到一對三;也有要求申請公司的資本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對於中層人員,除薪酬條件外,還有攜帶家眷以及子女就讀問題,以至這些人才在港工作期間,如果要到外國出差,是否需要返回內地申請,政策都含糊。最不合實際的限制是學歷要求,「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要求申請者必須是國際排名前100的大學畢業生,入選的內地大學是清華、北大、復旦、浙大和上海交大,這些大學的尖子,香港對他們的吸引力是什麼? 特首李家超表示,香港一定會搶人才,包括優質的、香港缺乏的,涉及醫療、創科等範疇。他日前在施政報告諮詢大會上表示,優才計劃吸引人才不足,應該效法內地和外國增加誘因,比如住屋和稅務政策等。 搶人才是必須的,問題是香港有沒有優越條件去搶,瞄準什麼地區目標去搶哪一類人才?香港是國際交匯中心,國際人才也願意到香港大展拳腳,尤其是國際企業在香港設置分部,也會從國際職場招聘,惟近年疫情,「國際人才供應鏈」斷裂,或者可以遠程工作而毋須來港,但關鍵問題是高科技人才是國際搶手貨,沒有更佳的條件,難以吸引他們來港。同樣的原因對內地人才來港也有影響。 稅務負擔應該問題不大,因為香港的稅制簡單,稅率不高,導致可支配收入低的原因是住房成本奇高,「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六成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人士,選擇離開香港的主要原因,是居住環境不佳。特區政府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曾提出仿效內地一些城市搶人才的做法,興辦「青年人才公寓」,但至今只有一個項目落成,提供500個單位。 既然競爭條件未盡人意,就應該大幅放寬限制,現時對配額、公司資本、畢業學校國際排名以及本地僱員與引進人才比例等等限制,應予全面放寬。其實,人才也有市場,特別是一些稀缺人才,更應該隨行就市,而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除了為香港增添發展方向、改變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目標外,還有一個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目的。因此,吸引人才也應該服膺這個大方向,到廣東搶人才可收一舉兩得的效果。 擁穗深戶籍創科經驗人才 助香港擴充人才庫到灣區 瞄準廣東作為搶人才的目標地區,並非一定是惡性競爭,香港仍有獨特的條件,吸引內地創科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而目前香港吸納人才的限制,反而成為企業設立分支機構的障礙,放寬限制對於吸引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相得益彰,而且企業跟大灣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搶人才來港也有助於融入大灣區。 放寬限制後,可以要求只要有廣州和深圳戶籍,擁有創科工作經驗,就可以自由來港應聘創科企業,特區政府只要給他們工作簽證,並且在港工作期間,自由往返內地與香港,以及香港與外國,做一個真正的大灣區人,既可充實香港人才庫,也可將人才庫延伸至大灣區。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被認為是過於進取,但既然要搶人才,就必須徹底打破各種不利於輸入人才的藩籬,更加主動積極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星島社論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上周五誓言要打垮高通脹,表明通脹不止、加息不停,令美股杜指急挫千點。鮑威爾對通脹如此強硬,因去年低估通脹兇猛惹來劣評,今次不能一錯再錯,否則難洗無能的指控,而且美國經濟及股樓市場仍撐得住,他可以大賭一場,重手加息鎮壓通脹,亦讓日後有更多籌碼撐經濟。鮑威爾豪賭能否成功,還看美國經濟和市場信心,至於香港和環球金融市場就要被他架上賭桌陪賭。 鮑威爾上周五在全球央行年會發表八分鐘簡短演說,言詞少卻威力大,他對通脹的強硬鷹派態度,令美股三大指數應聲急挫,杜指大跌一千零八點、跌幅百分之三,標指和納指跌幅更大,分別急挫百分之三點四和三點九。 市場近日憧憬儲局將放慢激進加息步伐,因美國七月通脹按年上升百分之八點五,較六月份明顯回落,樂觀者甚至預計儲局明年為救經濟,加息轉為減息,鮑威爾的講話就是要市場丟掉幻想。 馴通脹猛虎 挽救聲譽 對於通脹見頂之說,鮑威爾強調七月數據未令儲局確信「通脹正在下降」,並暗示九月還可能加息四分三厘;他明言會不斷加息,高息且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通脹受控,他甚至表明不會被代價嚇怕,明知較高借貸成本可能為家庭和企業帶來短期痛苦,失業率更高、經濟成長更慢,但通脹不受控,未來痛苦會更大。 鮑威爾如此強硬的底因,是他需要成功馴服通脹猛虎,挽救自己的聲譽。他去年漠視外界有關通脹將失控的警告,沒有作出對應行動,且繼續大放水的寬鬆貨幣政策,加劇了通脹失控。鮑威爾講話中說「歷史經驗強烈警告儲局,不要過早放鬆政策」,就表明不成功不收手的決心。 此外,高通脹亦重挫美國總統拜登民望,拜登五月底召見鮑威爾,要儲局負起控制物價的主要責任,無疑要甩鍋給鮑威爾。儲局的兩大法定任務是防通脹、保就業,因此雖然拜登擺明卸責,鮑威爾亦要堅決打壓通脹,否則將成政治代罪羔羊。 對鮑威爾而言,目前客觀環境亦令他可豪賭一場。因大幅加息,將令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受創,然而兩者卻展現強勁韌力。美國今年首兩季經濟增長都是負數,定義上已陷入衰退,但實際經濟卻非一潭死水,七月非農新增職位增加近五十三萬,是五個月來最大增幅,失業率降至五十年低位的百分之三點五,工資亦按年增長百分之五點二,都有力地支撐着經濟;且佔美國經濟七成的消費,亦見回升動力,密歇根大學八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五十八點二,大幅高於六月低位的五十。 至於美國股市和樓市並未受儲局今年已加息兩厘二五的打擊,杜指上周五縱大跌一千點,較年初高位亦只回調了一成二。至於近年大升的美國樓市,次季仍見上升,根據Case-Shiller房價指數顯示,今年中樓價較去年中上升兩成,較前年中更暴漲了四成。對儲局加息政策最大威脅的是投資者信心,若投資者失去信心,股樓價格暴挫,將惹來金融風暴,加劇經濟重壓,儲局將成跌市罪人。只要股樓頂得住,儲局就可堅持加息。 還看美經濟 股樓韌力 鮑威爾去年無視通脹,已是一錯,今次加息不能手軟,放生失控通脹,那將是一錯再錯,就難洗脫無能的指控,現在趁美國經濟和股樓還頂得住,就豪賭一鋪,日後還可因加息積蓄救市籌碼,有能力支撐經濟。鮑威爾如意算盤的最大挑戰,莫過於目前美國經濟和股樓的韌力,美股上周五因驚嚇而急挫,若演變成恐慌,那鮑威爾的大計就將泡湯。 至於港股,市場猜測中央推出十九條救經濟政策和中美就審計底稿達成共識等,或許短期能支撐港股,然而中期仍受全球資金流向影響,儲局和西方大國加息收水態度愈來愈強硬,全球資金收緊,成為港股和新興市場的最大陰霾。
東網正論
政府再度收緊防疫措施,雖然尺度未算過緊,尚未像年頭封娛樂場所限制堂食造成毀滅性影響,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各界憂慮若確診繼續增加,會進一步收緊措施,剛有起色的市道會再打沉。事實擺在眼前,香港實在不應再走回頭路。 事實勝於雄辯,入境檢疫7日維持多時,政府一直稱憂慮輸入個案走入社區,但數據不會騙人,本地個案清零無期,社區感染風險一直存在,相對來說,輸入個案小巫見大巫,群情洶湧,當局也終於放寬入境檢疫,改為「3+4」,減少了4天在酒店檢疫,期間可以工作及住在家中,無論從成本或效率計算,都跨進了一大步,成效立竿見影,除了騰出更多檢疫酒店房間,方便來港人士預訂,一般酒店亦受惠,客量大增以致漲價,市民及業界已經急不及待,紛紛敦促政府盡快改至「0+7」,回港或訪港都免坐疫監。政府若肯順應民意,相信對重建民望有很大幫助。 與國際通關算是亮了黃燈準備開閘,但與內地通關依然是落閘的紅燈,兩年多來一次又一次臨門觸礁,大家都希望香港政府可以加把勁,與內地達成共識。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表示,對於中港通關問題,港方建議可否採取「逆隔離」措施,即旅客在港完成隔離後,閉環直送到內地,據陳司長表示,內地對此反應是正面,期望很快再有突破。這是近月比較具體而有官方說法的進展,相信有關方面確實有商討可行性,各界絕對樂見其成。 中港遲遲未通關,衍生一連串問題,對於市道及不少家庭都是大災難,內地嚴格防控,以清零為首要,一度要求21日檢疫,望穿秋水,終於在六月份放寬入境檢疫政策,入境隔離及居家檢疫時間由「14+7」縮減為「7+3」,當時已令商界及市民稍為開顏。萬事起頭難,由21日減至10日隔離,是經過多方面考慮,想短時間內一刀切免除檢疫,當然機會微乎其微,特區政府要做的,就是鍥而不捨,與內地有關當局商討,如何減低港客入境內地不便,亦包括讓內地旅客回程盡量少坐疫監。空口說白話,市民領教太多,通關便是考驗新班子的本事。 內地檢疫酒店不但一房難求,由於文化及標準有差異,不少港人對在內地酒店檢疫望而生畏,若果政府的建議被接納,市民北上之前,可以在香港檢疫,絕對是一大突破,若開展順利,稍後階段可以逐漸減少在酒店檢疫,改為醫學監測,期間可以上班,到時北上不再存在太大難關了,長遠當然是免除檢疫,但新冠病毒是世紀疫症,一時三刻難以根除,短期內保留一定程度的防疫措施,恐怕在所難免。 通關是全民心願,也是救市最大強心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前朝政府究竟有多盡力去促成通關,大家心知肚明。新班子要交出成績,眼前是極大考慮,能夠通關便是過關,事關重大,能夠行前一步便一步,沒有人期望一步登天,卻絕對不能停滯不前。
頭條社論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BA.4或BA.5傳播力強勁,已經成為本港的主流新冠病毒,也推高確診數字,昨天新增九千七百多人染疫,料過一兩天有機會衝破一萬關口。面對如此快速傳播病毒,每一個市民都必須從本身做起,每天都做快測,如果可以的話,盡可能多做核酸檢測,做到早驗早知早堵截傳播。 現時政府免費向有需要市民派發快速檢測包,不少僱主也派給僱員,故取得快測包,並不困難。部份行業,如教師、公共交通工具司機、清潔工等,已經頻密做快測,務求確定是否受病毒感染,以求加快截斷病毒傳播和接受治療。更準確的核酸檢測也不難找,政府在地區設立不少流動核酸檢測站,不問原因,免費為市民測試,今天早,明天就有結果,市民應善加利用,以求了解個人是否中招,間接保護家人和工友的安全。 另一方面,疫情升溫,坊間流傳不少人染疫之後,見病徵不嚴重,不向政府申報,以免被送往隔離營,這種做法,錯得嚴重,一來令統計疫情的發展變得不準確,二是影響政府判斷,間接左右了準確推出抗疫措施。隱瞞不報個人疫情,其實違反抗疫條例,也不利於當局精準抗疫,市民切勿染疫不報。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