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表示,有關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預測,與歷史上日本和蘇聯曾經歷過的情況大同小異,而那兩個國家都沒能成功。桑默斯在彭博電視的「華爾街一周」節目上說:「就在六個月或一年前,按市場匯率的GDP總量來算,認為中國經濟會在某個時點超過美國是一種公論,現在沒有人這麼肯定了。」 桑默斯在1999年至2001年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美國財政部長,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經濟學家,堪稱學而優則仕,因此他對美中經濟比較的觀點自非泛泛之論。 他指出,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和90年代,蘇聯跟日本的經濟均有出色表現,蘇聯與日本的GDP與美國GDP之比一度接近60%甚至70%,但最後均功虧一簣,不但未能超過美國,反而又拉大了跟美國的差距。桑默斯因此認為,儘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快速,中國GDP與美國GDP之比在2021年也升高到了77%,但最終也可能落到跟前蘇聯和日本相同的結局。桑默斯並以中國今年以來表現不佳的一些指標,例如,包括高盛在內的機構下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認為今年GDP只會成長3%,遠低於北京設定的5.5%目標。此外,他也以中國未來將面臨的挑戰來佐證他的觀點,包括巨大的金融風險、推動成長的引擎不明確、共產黨愈來愈多地參與企業,及老年人比重上升的人口結構等。 對此,我們提出一些不同角度的看法。首先,無論是前蘇聯vs.美國、日本vs.美國,及中國vs.美國的比較,都是一個長期的概念,長期GDP的表現更多是取決於一國的潛在成長能力,而與短期的經濟表現或指標的變化並無太大關係。 其次,以上個世紀前蘇聯與日本均曾一度接近美國但最終卻未能趕上美國為例,據此判斷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下一個蘇聯或日本,恐怕也失之於過於草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興衰分析與比較,或許能找到一些相似的邏輯,但肯定也會有一些並不相同的獨特因素。此處不妨就前蘇聯、日本、美國與中國的情況做一些簡略的分析。 前蘇聯1917年10月革命成功之後,有大約半個世紀經濟表現強勁,與社會主義理想的激勵和計畫經濟在資源運用上的階段性表現有關,但難以持續;所以,雖然1950年代的「史普尼克危機」給了美國巨大震撼,最終蘇聯還是在1991年以解體告終。 日本在20世紀的表現,首先是19世紀明治維新打下的現代化基礎,及1895年甲午戰爭打敗中國後,獲得來自中國的巨額賠償,加上戰爭掠奪,總額達3.5億兩白銀,相當於日本當時全國財政收入的6.4倍,也是清政府財政年度收入的4.4倍。二戰之後,又發了韓戰及越戰兩筆戰爭財。所以總的來看,日本後來之所以在1980年代直追美國,多與此等戰爭紅利有關,但紅利總有耗盡之日,這也是1990年代大泡沫破裂迄今,日本已持續失落了30年的主要解釋。 再看美國。20世紀的美國霸權是建立在全球第一的軟實力(體制加科技)、硬實力(軍事)及虛實力(全球獨占的印鈔權)之上,但進入新世紀之後,這幾種實力都在變化或弱化之中,特別是對內而言體制的腐化,及對外而言「去美元化」的方興未艾,凡此都是對美國霸權能否持續的最大挑戰與威脅。 最後談中國。近代中國的崛起與近500年九個西方(包括日本)大國崛起基本全靠殖民、侵略與掠奪完全不同,中國憑的是本身的潛能與努力,這也是1840年之前讓中國在兩、三千年歷史中能經常位居世界前沿的條件,換言之,當代中國是正在從近代處於下行或低潮的「非常態」向歷史長河的「常態」回歸的過程或開始。 怎麼看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桑默斯作為一位出色的經濟學家,看來也需要多涉獵一些歷史。
明報社評
昨天新冠確診個案7884宗,是5個月以來再次單日超過7600宗,衛生署估計單日個案過萬宗很快到來。由於變種病毒BA.5傳播廣度大速度快、社區傳播無法制止等原因,疫情急速增加似乎無可避免,政府呼籲個人提高防範意識,並加緊約束感染風險的活動,但政府也應該檢視各種防疫措施,漏洞能堵一個算一個,將損失控制在最低範圍。 醫生防範最高亦出現婚宴群組 市民無奈但政府必須面對現實 疫情已經發生近3年,病毒不斷變種,新一波疫情的傳播形態與速度也在變化,即使感染個案數字又創新高,由於死亡率不高,市民預期以及感覺到的實際影響不大。政府的抗疫措施,經過反覆試驗和改善,亦好像是應有盡有。抗疫疲勞在官與民之間,都普遍存在,近日在醫院內出現感染個案,以及應該是採取最嚴密防範措施,防範意識最高的醫護人員,卻出現醫生婚宴感染群組並有6人確診,可見一斑。市民有一種沒完沒了的無奈感無可厚非,但疫情的確存在,影響也是真實的,面對現實採取應對措施,對政府與個人而言,都是一種責任。 最令人擔憂的是一老一少,雖然死亡率確實不高,但看細節,80歲或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達到9%,當中接種至少兩劑疫苗的死亡率有所增加,達到2.84%。現在80歲以上接種兩劑疫苗的不及67%,鼓勵長者接種疫苗,特別是接種第三針甚至第四針,刻不容緩,因為疫苗有效性會隨着接種時間而不斷下降。院舍感染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是嚴重災區,政府防範不力為人詬病,從最近一周的數據看,院舍感染個案,無論是院友及職員都有所增加,在新一波疫情風雨欲來之際,加強院舍的防範,再嚴厲也不為過,政府不能一錯再錯。 3歲以下接種一劑疫苗的只有8%,很多家長對於嬰孩接種疫苗的反應有所擔憂,因而產生恐懼心理,但嬰孩的防禦意識與能力都很低,接種疫苗是唯一增強保護力的方法,政府應該加強宣傳,讓家長對嬰孩接種疫苗有進一步的認識,希望在新一波疫情來臨之際,嬰孩接種率有所提高。 BA.5傳播範圍廣而快,似乎防不勝防,政府呼籲市民避免參加感染風險高的聚會,戴口罩、勤洗手,看起來是陳腔濫調,但有時無招勝有招,避開風頭是為了以後有更多機會享受更美好的時光,為自己為大家忍一時並不老套。政府不能認為不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就沒事可做,限制黃碼人士進入餐飲場地的規定應該嚴格執行,既為了減低疫情傳播風險,也為了鼓勵藍碼人士認真對待掃安心出行。 單日感染個案超過1萬宗不日到來,政府已經宣布,除了護老院和學校等場所的感染個案,將很難全面實施感染追蹤。現在傳播鏈數量已經無法計算,追蹤也是枉然,在這種情况下,只能依靠個人盡快做測試,一旦懷疑到過高風險場所,盡快做快測,政府這種對策也是無可厚非。然而,香港大部分人的居所並不適宜居家隔離,所以,鼓勵市民多做快測之餘,應該有跟進措施,各種隔離設施也應該大開方便之門,鼓勵陽性或者疑似個案到隔離設施,減低傳播給家人的風險,特別是與長者和嬰孩同住的家庭。 放棄接觸者追蹤有現實根據 呈報資料有誤不跟進是懶政 目前呈報的感染個案,三分之一是經核酸檢測得出,三分之二是個人用快速抗原測試得出,後者需要個人向政府呈報,並由政府發出檢疫令。很多個人呈報由於填報資料有誤,政府無從跟進,現在呼籲個人小心填報資料,這種呼籲無可非議。政府放棄接觸追蹤有現實根據,但對於資料有誤而放棄跟進則是懶政的表現,市民不小心填報並非故意,而錯誤一定有迹可循,只要將姓名、身分證號碼和電話號碼或者其他資料互相比對,不難找出呈報人,從而對他們採取不同的隔離措施,減低社區傳播的風險,這種簡單的追蹤,都不需要徵召有偵緝經驗的紀律部隊人員就可做到,只是看負責人是否有心去做而已。 疫情的發生原因,以及各種措施的效率,確實難以一概而論,出現各種漏洞也在所難免,但情况複雜與漏洞難免,不能成為「躺平」的藉口,政府呼籲市民要採取防範措施,市民有責任響應政府的呼籲,為人為己加強防範,而政府不能因此降低對防疫的責任,堵塞漏洞應該能做盡做。 Omicron的殺傷力雖然不及其他病毒般大,但始終對個人與社會帶來損失,感染者治癒後的後遺症不容忽視,疫情對經濟的損害已經呈現,政府應該算一筆帳,一名感染者需要多少政府人員跟進,以至為庫房帶來多少開支,一則告誡市民,這筆開支的無底洞要由每一名市民去承擔,同時告誡所有公務員,守土有責,如何降低社會成本,是全體政府的責任。
星島社論
疫情持續升溫,昨日錄得新增確診七千八百八十四宗,是近五個月以來首次突破七千大關。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警告,疫情升勢加速,當局不排除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面對疫情反彈,當局若在防疫措施加辣,宜因應疫情數據,將輸入個案和本地感染個案分開處理,切勿一刀切,重創經濟。 單日新增確診數字,由一個月前倍增至昨天七千八百八十四宗,暫時仍未有見頂迹象,張竹君指,若按現時爆疫速度,單日確診破一萬宗並非不可能。若升勢持續,政府不排除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屆時將會影響市民生活,故希望市民此時盡量減少多人聚會,做好個人防護,減慢疫情上升。 放寬檢疫期後輸入個案佔比續降 當局對疫情急升大為緊張,日前不但重啟亞博館治療中心,啟動公院第三階段病牀調配,以應對確診入院重症患者急增,還對原定周日在天水圍舉行的十公里錦標賽、十月底舉辦的維港渡海泳緊急叫停,理由是參賽者人數逾二千人,比賽時又要除口罩,有增加傳播病毒風險。若疫情持續上升,即使政府不願意也可能被逼要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但有關措施須因應疫情而定,絕不能一刀切,否則便無法做到新一屆政府所標榜的精準控疫原則。 首先,今次疫情反彈,明顯跟當局本月十二日將海外入境檢疫期縮短為「3+4」(即三天酒店檢疫另加四天家居醫學監測)關係不大,因輸入個案佔整體確診比例持續減少,由新措施實施前一周的百分之五點四八,降至實施後一周的百分之四點一六,再進一步回落至本周的百分之三點一八,反映新措施並未為疫情帶來額外風險。 事實上,放寬入境檢疫期,有助吸引商務客來港參加商務活動和出席展覽,以及挽留外籍人才,讓香港可恢復與國際聯繫,以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由於「3+4」實施時間尚短,當局正密切檢視相關數據,若證明能有效找出絕大部分確診個案而不會對社區感染造成影響,便有更大信心和底氣進一步放寬入境檢疫期,加快恢復對外通關步伐。假如當局要加強疫情防控力度,須小心區分和處理輸入個案,沒必要貿然叫停新措施,以免讓外國商務客覺得港府朝令夕改,影響外商對本港投資信心。 疫情升溫,主因是第五波疫情從未斷尾,社區仍有很多隱形傳播鏈,而BA.4或BA.5的變種病毒株確診個案急增,由十七天前佔比一成,飆升至昨天近四成一,由於BA.5傳染性強,又能突破免疫屏障,這解釋BA.5個案急升導致確診個案上升有加速趨勢。 加力一長一幼谷針成控疫關鍵 確診數字急升的同時,確診入院人數亦自七月底急升,當中八成是六十歲以上長者,三歲以下幼兒染疫入院留醫人數也相當多。目前至少有二千一百多人留醫,當中有三十九人危殆及三十二人嚴重,為了有效照顧他們,公院大幅削減非緊急醫療服務,避免公共醫療系統負荷造成重壓。一長一幼較易染疫,皆因接種疫苗不理想,仍有三十五萬名六十歲以上長者未打針,逾十萬名三歲以下幼童,打了一針僅百分之八點七。要減低長者和幼童染疫並出現重症風險,當局須加力谷針。 港府要精準控疫,便須小心區分處理輸入個案和本地個案,不要混為一談,否則容易錯殺良民,拖慢經濟復甦和復常步伐,而市民更應吸取年初慘痛教訓,盡快安排家中長者和幼童打針,加強保護力。
東網正論
由政務司副司長領頭的「香港新市容」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現正風風火火地展開,正當高官煞有介事強調清潔運動不是大龍鳳、不是一陣風,大群老鼠一於少理,繼續穿梭大街小巷覓食去。事實勝於雄辯,本港環境衞生每況愈下,區區都是老鼠樂園,絕非一次行禮如儀的全港清潔運動便能解決。 本港環境衞生惡劣到甚麼程度,一幀由讀者提供的圖片足以說明一切。昨日凌晨時分,有讀者途經牛池灣村近熟食街市後巷時,拍下駭人一幕。大群老鼠在後巷內肆意游走,時而左奔右竄,時而停留顧盼,如入無人之境,目數多達20多隻,懷疑趕在颱風來臨前四出覓食。該條後巷污水橫流,垃圾堆積,傳出陣陣臭味,同時是一間酒樓的後門位置,部分點心無遮無掩直接放在後巷一個層架上,酒樓職員則若無其事般在後巷處理食物,令人咋舌。 最蹊蹺的是,食環署早前已在該處擺放多個老鼠籠,街坊指偶有職員到場了解情況,對於酒樓將食物違規置於後巷,不可能不知情。事實上,同類情況並非首次發生,本報亦多次圖文並茂踢爆有店舖違規將新鮮豬殼置於戶外街頭,惹來蟲鼠開餐,甚至電視台拍攝到有食肆利用後巷冷氣機「漏水」清洗食材,即使有圖有片有真相,食環署依然回覆「經巡查後沒有發現」,擺明就是怠政懶做。香港之所以淪為垃圾港、老鼠港、疫病港,食環署尸位素餐絕對是最大原因。 可以看見,食環署獲得的滅鼠撥款年年增加,僅去年便獲政府投放逾7億元公帑,創過去5年新高;無奈成效不彰,該署年內收集死鼠及捕獲活鼠僅67,182隻,即平均每隻開支高達逾一萬元。早前港府再分兩年增撥5億元予食環署,意味一年消耗近10億元滅鼠。巨額公帑付出了,老鼠卻繼續家族繁衍,儘管港府擺出強政勵治的姿態,強調清潔運動必會持之以恒,務求令環境衞生煥然一新,但最關鍵的食環署若胡混度日態度不變,有可能成功嗎? 無錯,清潔香港不能只靠一個部門單打獨鬥,必須多管齊下堅持不懈,尤其教育公眾和加強執法必不可少,但前提是政府其身要正,樹立榜樣。奈何食環署長久以來慣性敷衍塞責,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接獲市民投訴永遠推得就推、耍得就耍,再加上地政總署、房屋署以至運輸署等相關部門你推我讓,令小問題往往拖成大問題。由街頭巷尾皆是老鼠樂園,到食肆違規比比皆是,再到廢棄電單車丟棄街頭無人理會,皆見政府部門懶入骨髓,惡習積重難返。 由曾蔭權爵士被委任為「清潔大隊長」開始,類似的全港清潔運動歷屆政府都有推行,每次都是雷聲大開始,同樣每次也是雨點小告終。衞生黑點很快便打回原形,鼠患更是愈演愈烈,然後高官夠鐘收工,衞生問題又推給下一屆處理。如此循環往復,市民早已見怪不怪。李家超政府上場後擺出積極有為的姿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但要是公務員不積極配合,繼續「無驚無險又到三點」,可以斷言,香港的環境衞生永難有改善的一天!
頭條社論
籌備多時的「香港十公里錦標賽」和「維港渡海泳」,原定於本周日和十月舉行,怎知近日突然收到當局通知,參賽人數設五百人上限,前項賽事早已接受一千五百名跑手報名,後者亦計劃容納二千名泳手,現在突然被施「緊箍咒」,引起主辦單位不滿,連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亦發炮,斥當局突然改變安排,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形容「體育界一直是政府的夥伴,有事時卻被人放在尷尬的位置。」 霍議員形容體育界是政府的夥伴,例子多不勝數,其中之一,是運動員在國際賽事為港爭光,凱旋回歸,定必應當局的要求,參與祝捷大會,坐巴士巡遊,與民同樂,營造良好社會氣氛;最新例子,是港府為劏房戶學童推出「師友計劃」,劍神張家朗等一眾傑出運動員百忙之中,也答應擔任「導師」,對港府有求必應。 當局突然控制大型賽事,原因與疫情升溫有關,但相關主辦單位早已通報防疫安排,包括要求參加者做核酸檢測、分批起步等等,把爆疫風險減低,市面人多密集,相比賽事更擠逼,當局的規管,是否有點過慮?加上當局事前毫無諮詢,話禁就禁,難怪體育界為之氣結,「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怎令人服氣,吸取今次教訓,煩請官員以後多作有商有量。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