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通膨居高不下,聯準會(Fed)快速升息,美元匯率超強,加上經濟成長減緩等諸多利空,美國股市竟然從6月中開始從谷底強勁回升,投資人再度發揮「逢跌即買」的精神。6月通膨再攀高峰,7月Fed再度升息3碼,這兩個交易日回檔大跌,但在此之前市場似乎顯示新一波的多頭市場來臨。投資人的底氣何在? 通膨居高對美股具有多重殺傷力。民眾對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量減少,原料及工資成本上升,皆削弱企業盈餘;聯準會(Fed)升息加縮表,削弱經濟成長,甚至導致衰退。股價超值,通膨居高,利率上升,衰退隱憂,正是今年上半年美股一路震盪走低的主因,然而6月中以後卻轉為震盪走高。以後見之明來分析,變盤當歸因於投資人終於抓到了兩重觸感,一是「通膨觸頂」,二是「指數觸底」;而更強有力的底氣,則是對Fed的信仰。 先看「通膨觸頂」。上半年每月公布通膨一直維持在8%以上,投資人於是改變思維,不再擔憂通膨衝高,因為上半年爬得愈高,下半年將掉得愈重。果不其然,6月衝到9.1%,7月便回降到8.5%,可以合理地研判整體通膨已經「觸頂」成功。但通膨從頂峰回降,主要是由於汽油價格從急漲轉為急跌,因此壓低通膨的效應可能只是一次性,就算通膨「觸頂」,卻未必就此快速下降,而是可能停留在高原區波動。 再看「指數觸底」,這要從技術面觀察。依據「黃金切割率」,標普500指數從元月初的頂峰,到6月中的最低點,跌幅已經接近2020年3月到2022年元月期間總升幅的50%,技術性支撐力道浮現;再者,今年初到6月中指數跌幅略大於20%,符合「空頭市場」定義;這道防線如果徹底潰敗,股市便走入「空頭」;但若能夠力守,便是底部浮現。 事後來看,至少在現波段「指數觸底」很可能已經成功。「觸底」成功,之後美股便展開兩個多月的「夏季反彈」,但諸多技術指標顯示回升勢頭可能需要休息。 至於Fed的緊縮行動,目前市場的眼光已經超越Fed的思維。Fed的立場是持續升息以抑制通膨,市場想的卻是既然通膨已經「觸頂」,則今年利率升得愈快,明年就會愈早降息。市場普遍認為一旦經濟減弱,失業增加,且通膨下降,就算距離2%通膨率的目標還遠得很,Fed仍會開始降息。 股市最大的仰仗,就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經驗證明,股市只要出現重挫,Fed就會進場救市。1980-2000年代有「葛老護盤」,2008年金融海嘯及2013年退場風暴,有「柏公護盤」;2016年人民幣貶值危機有「葉倫護盤」;2019年流動性緊絀,2020年初疫情肆虐,又有「鮑爾護盤」。代代薪傳,香火不斷;使投資人對於「Fed護盤」已經從信心,昇華成信仰。 然而投資人這股信仰,卻可能已走入誤區;因為以往在護盤時,Fed不必擔心通膨升高,但這回卻恰恰相反。Fed快速升息,目的是將資金抽離經濟體系,使金融情勢趨緊,以抑制總需求,從而壓低通膨;但現在美股上漲,公債殖利率下降、加上最近美元回貶,反而使金融情勢比今年3月開始升息時還更寬鬆。因此市場其實是在跟Fed對著幹,使Fed對抗通膨的行動事倍功半;加上就業市場依然紅火,工資持續上升,工資─物價上升漩渦的風險並未消除。股市愈漲,未來降息的時間可能不是更早,而是更晚。 總之,目前美股已經走到關鍵時刻,兩種觸感的推升力道已現疲態,對Fed的信仰也不再靠得住。「熊市回升」未必,「多頭再起」也難;比較可能的走勢是在9月中Fed會議之前,將進入回檔整理期;震盪幅度將相對較大。本周末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的演說內容,更可能是左右美股極短期走勢的關鍵。
明報社評
特區政府昨天終於宣布,將返回內地升學的學生過關安排,納入人文關懷範疇,毋須按普通旅客申領繁複且無保證的過關名額,莘莘學子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但相當一部分學生仍然無法趕及按時開學的日子。其實,需要較方便過關的不止是學生,特區政府應該主動關心需要照顧的群體,特別是在大灣區工作的人士,及早跟內地有關部門商議,爭取更多人文關懷的特別名額,提供靈活便捷過關的特別通道。 莘莘學子要抽籤買黃牛票過關 特區政府坐等中央回覆欠主動 今年有1萬多名香港學生到內地升學,學生要準時到校報到,是學生的責任,但由於防控疫情出現過關難的攔路虎,則非學生可以解決的問題。深圳關口每天提供2000個名額,僧多粥少下需要抽籤碰運氣;經港珠澳大橋到珠海的名額每天只有100多,一度出現炒賣車票幾千元一張,珠海市採取實名制申領健康碼以杜絕轉讓車票,解決了黃牛問題,仍然一票難求。有學生表示,由於未能及時過關,可能會放棄學籍。 學生過關難問題早就引起各方關注,多個團體以及立法會議員也多次就此發聲,並提出建議,諸如「逆向隔離」,即在香港集中隔離7天,然後過關到內地,免除他們申領過關名額的繁複手續,以及保證過關名額。雖然此建議未能獲得內地防疫部門接受,但始終是主動尋求靈活處理的思路與嘗試。 特區政府一再表示關注到問題,並且積極跟內地部門商議解決辦法,但一直是在坐等回覆。誠然任何建議都要內地有關部門首肯並協調不同部門才能推出新措施,但主動提出不同的建議,肯定會有助於促成問題的解決。現在採取的辦法是在人文關懷的名額中,劃出一個學生過關的類別,這個做法,當然也是得到深圳市和珠海市的配合,增加隔離酒店的房間,以及各種轉運的安排,這些都是中央政府協調的結果,但可以肯定,如果特區政府及早主動提出建議,也不至於拖到在最後限期才會成事。况且,教育局宣布「如有需要」,學生可以到澳門隔離,然後取道珠海到內地其他城市,而特區政府還「正與澳門商議」,反映這個靈活措施是可行的,但特區政府沒有提前主動跟澳門政府商討。 增加人文關懷名額當然是好事,但還沒有直接宣布名額的總數,只是給學生3天時間登記,難道政府不知道需求的總人數,還要等學生登記後才決定是否跟澳門政府去商量?這豈不又是一種坐等的處事方式。 昨天宣布的另一項措施,是增加來往香港與內地多個城市的飛機航班。隨着香港縮短入境隔離限制到3天,更多從世界不同地方的旅客取道香港轉飛內地,機票亦水漲船高升價數倍,特區政府官員只要主動去查看機票行情,即可以判斷這條路對於香港學生來說,並非方便之門。為何不安排包機,飛到內地升學的熱門城市,內地政府早就宣布安排包機到英國接留學生回國,特區政府只要主動了解,就不會讓學生去碰運氣看增加的航班是否能有機位。 現在終於宣布一些靈活過關安排,照顧到內地升學的學生,很多學生在完成7+3的隔離時間後,勉強能夠按時報到開學,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還是會受到延誤,雖然教育部會發通知令學生不會受到懲罰,但導致他們以特別身分開始一個特別的大學之旅,徒添一點遺憾。而這種遺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全面通關遙遙無期 增加人文關懷類別能濟急 現在跟內地「通關」安排還處於膠着狀態,香港疫情有所反覆,日增6000以上已經連續5天,何時能夠降低隔離天數還在雲裏霧裏,但這並非不能採取一些靈活措施照顧有特別需要的群體。現在深圳與珠海的每天名額以外,增設了人文關懷名額,諸如70歲以上長者以及孕婦等8類人士,可以申領特別名額。然而,要申領並通過專人甄別的審核,還需要一定的手續。這次香港學生到內地升學成為8類人文關懷以外的第九類,說明特殊情况特殊處理的辦法,是行得通的。也有個案證明,一些單位或者機構,曾經以包車形式,將員工通過特別通道過關送回內地,免卻各種申領名額的麻煩和避免了不確定因素。 特區政府應該主動了解不同群體的特殊需要,衡量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港澳辦提出,將不同需要的特殊群體,一次過地申請一批人文關懷名額,安排他們集體過關,或者開拓恆久的第九類和第十類群體,方便他們經常過關。 在沒有達成免隔離或者降低隔離要求的「全面通關」之前,這種靈活安排的特別人文關懷名額十分必要,但需要特區政府主動挑選,主動向中央政府提出,並極力爭取盡快落實,如能成事,起碼可以解決一些特別群體的燃眉之急。「止一時之咳」,總比無了期坐等全面通關更加積極。
星島社論
新學年即將開學,內地很多高校已經展開為新生註冊入學程序,可是不少準備前往內地升學的學生仍滯留香港,擔心趕不及註冊而沒書讀。港府與內地協商後,以急事急辦形式,推出系列便利入境措施,協助港生回內地開學。事件反映北上難,港府應積極與內地爭取增加入境配額,解決市民北上訴求。 連日來不少學生憂心忡忡,因北上開學的第一道難關——網上預約檢疫酒店房間,每天二千個名額抽籤總是抽不到,無法起行,就算今日抽中,成功從深圳灣口岸入境,但須在酒店隔離七天,另加三天家居醫學監察,待檢疫完畢才能進入社區,早已錯過了報到限期。即使想乘搭飛機出發,可是香港飛內地大城市的航班少,幾乎是每周才一班,而每班機只可坐五至七成,機位炒至逾萬元仍一票難求。不少學生向政黨求助,有議員甚至要求用包機、包車來幫助學生北上開學。 摸清求助人數好作調配安排 港府就這個問題聯繫中央,港澳辦為此成立工作組,與教育部等部門溝通,協調解決問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天公布一系列便利措施,廣東省當局已將港生納入陸路口岸「人文關懷」通道,協助港生入境,並調配檢疫酒店配合;同時增加香港與內地航班,優先讓學生預訂機票。港生須在後天前填妥電子表格,當局收表後轉交內地相關部門核實,當教育局接獲通知後,便會盡快以電郵知會學生,學生須在短時間內起行。 港生回內地升學,受困於入境名額和航班不足等問題,完全是可提前預見,外界對政府未有及早支援的指責,顯然有點兒苛責。首先,雖然新學年有一萬八千名學生要往內地升學,當中三千人是首年本科生,但究竟有多少人早已北上,有多少人滯留在港,港府沒掌握確實數字。假如有二、三千人滯留,要求政府包機送學生到內地是不切實際,因學生並非集中一地讀書,而是分散在全國多地,包機應飛何地,難道要逐個城市飛,根本不可行,成本高昂;而且五成學生是在廣東省升學,循陸路是最方便。因此,當局首先要求滯留港生在網上提交個人資料,以便統計須協助人數,讓內地政府根據港生數目、口岸可承受入境人數,從而作出調配安排,集中送到深圳檢疫,然後再安排搭高鐵到所讀大學城市最便捷和合乎成本效益。 此外,內地當局特事特辦,針對港生所面對困難作出特殊安排處理。由於港生只是趕開學,並非需經常往返兩地,故將港生納入人文關懷通道,毋須與其他港人爭搶每天二千個入境名額,並針對港生要飛往的城市增加航班,均屬短期彈性措施,並非恆常化,相信不會對內地防疫造成太大壓力。 內地更為因檢疫而未能趕及報到的港生作好安排,要求高校保留有關學生入學資格,並安排網上學習,彰顯對港生的體貼關懷。港府亦應為港生作好後勤支援,尤其學生極可能在接獲通知後一天便要起行,能否趕得及做核酸檢測並取得檢測證明是挑戰,當局宜安排社區檢測中心預留時段,為學生提供快速核酸檢測安排。 續推銷逆向隔離增通關名額 今次事件凸顯港人對通關需求大,可是每天入境名額僅二千個實在太少,港府應積極游說內地增加名額,如繼續推銷「逆向隔離」方式,利用香港目前閒置的河套方艙醫院或元朗潭尾隔離設施,讓準備北上的市民在這些設施內先行隔離七天,再點對點送到深圳灣口岸過關,然後在內地家居監察三天。此舉既可在不佔用深圳檢疫酒店房間名額下,增加通關名額,又不會給內地增加防疫壓力。 兩地政府推出便利港生回內地升學措施,雖說是亡羊補牢,但急事急辦彰顯當局急學生所急,解決學生最徬徨不安問題,讓其即使遲到也可安心準備北上升學。
東網正論
香港不止進入人口老化年代,不少樓宇亦進入老化階段,當中包括公共屋邨。關注團體敦促港府加快公屋重建,提高地積比率,改善居住環境,誠哉斯言。然而,公屋重建的最大難題是原區安置,在公屋輪候冊已大排長龍的當下,還要預留單位安置有關居民,無異於百上加斤。這個老大難問題如何解決,在在考驗李家超政府的智慧。 公屋聯會轄下的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昨日公布《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提出於2022/23年至2026/27年間的首5年,優先重建和樂邨、石硤尾邨未重建部分、彩虹邨、南山邨、富山邨未重建部分、馬頭圍邨、西環邨及健康村第三期,其中有5個屋邨單位數目約2,000個或以下,規範較小,有條件加快進行重建;而後5年或較後時間,建議重建模範邨、葵盛西邨、彩雲(二)邨、坪石邨、梨木樹(二)邨及象山邨,總數合共14條屋邨。聯席強調,要達到原區安置必須不失時機,否則日後重建只會難上加難。 誠然,目前不僅樓齡50年或以上的私樓急增至8,600多幢,公共屋邨同樣趨於老齡化,僅上述屋邨的樓齡便達到42年至70年不等,帶來結構安全等問題,不論是市區重建還是公屋重建都是刻不容緩。但別說市區重建龜行蝸步,公屋重建更幾近毫無寸進,近年僅有華富邨、美東邨兩座公屋及白田邨四座公屋等有幸敲定重建,佔全港老齡公屋的極少數,西環邨、馬頭圍邨則仍在研究復研究。原因無他,重建容易安置難。 例如美東邨之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鄰近的東頭邨第八期將於數年後入伙,足以安置受影響居民,白田邨亦是同一道理。至於華富邨延至2027/28年才完成首期重建,正是因為需待薄扶林南5幅土地的公屋項目完成讓有關居民遷入,而最後一期更延至2041年才完成搬遷,可見安置是個極頭痛的問題,甚至是當局決定重建與否的最大及唯一考慮因素。 正如聯席所說,要達致原區安置必須不失時機,這的確不容易,但長痛不如短痛,即使會令公屋輪候時間延長,只要公屋重建後能增加單位供應,又能改善居住環境,始終都是值得,端視乎港府有沒有迎難而上的決心而已。時間不等人,舊樓年月久遠,隨時抵不住風吹雨打,危及居民安全。上述屋邨便頻頻有居民反映單位出現石屎剝落,而淪為「疫廈」更不在少數,顯見舊樓存在極大的安全和衞生風險。說到底,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簡化建屋繁文縟節,提高審批效率,並大面積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節省建屋時間,這些都是有效方法。最重要當然要有全盤規劃,與區內即將落成的公屋全面配合以作安置之用。 李家超早前落區收集民意,揚言政府處理房屋問題不是空談,而增加中轉屋和過渡房屋數目、市區重建等建議均在政府的「雷達」之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市民無不期望新政府說得出做得到。
頭條社論
港府本月上旬宣佈實施入境者強檢「3+4」新安排,持「黃碼」抵港者可以外出、乘搭交通工具及上班,但就不能參加會議展覽活動,旋即引起疫後生意幾近停頓的會展業不滿,公開發聲,指展覽業的防疫規格比商場及交通工具更嚴格,不認為「黃碼」安排合乎邏輯,加上香港是全球少數地方仍維持入境檢疫,做法正損害香港經濟及聲譽,多個大型展覽已轉往杜拜和星洲,要求檢討。港府昨天回應,由本周四開始容許「黃碼」人士參與「企業對企業」的會議及展覽,至於其他大型公衆會議及展覽,會審視情況,提供便利安排,可說是從善如流,但不足夠。 顯而易見,當局當初決定,不符合邏輯,也掛一漏萬,現在可說亡羊補牢。其實,即使近期本地疫情升溫,但日均逾六千宗確診個案中,絕大部份為本地個案,很明顯輸入個案令本地疫情大反彈的風險不高,加上現行「3+4」安排檢出中招者比率高,漏網之魚少,故本港對入境者實施比海外嚴格的隔離,其實有空間可以再放寬,只要天天快檢或隔幾天做核酸檢測,走漏輸入染疫者的機會,將微乎其微。 現在商界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抗疫須平衡經濟需要,大有道理,尤其本港有入境限制,鄰近競爭對手門戶大開,不少商業活動、生意商機和業務交流已流失往外地,肥水不斷流向別人田,入境強檢安排須向寬鬆方向發展,精準抗疫,不忘提振經濟,才符合整體利益。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