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27日會議決定再度提高聯邦基金利率3碼,達到2.25-2.50%區間。由於6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衝到9.1%,Fed再次劇幅升息早已在各界預期之中。關鍵在於之後的升息之路將走多快?走多遠?不僅金融市場亟望從決策聲明與官員談話中搜尋到蛛絲馬跡,經濟學界及政治人物也針對升息路徑爆發出激烈爭議。 美國當前的經濟處境既罕見,又困難。通膨居高不下,自不在話下;同時景氣又告減緩,今年第1季經濟已經負成長1.6%,第2季再度萎縮0.9%,已經符合經濟衰退的「技術性」定義。通膨與衰退,「兩害相權,當取其輕」,但爭執點在孰為重,孰為輕?打通膨,是「短痛」;不打,會變成「長痛」;「長痛,不如短痛」,但如果「短痛」已經痛到不行,則避免「長痛」也只是奢談。 升息路線論戰正打得火熱。「鷹派」以經濟學家桑默斯為首,他早在2021年初就提出警告,指出拜登力推的1.9兆美元「美國拯救計畫」擴張支出過當,導致超額需求,將大幅推升通膨,結果應驗。他現在認為擊潰通膨的唯一解方,就是持續升息,直到需求萎縮,且數百萬人失業為止。桑默斯推測,可能需要失業率升到6%,且持續五年;或升到10%,為期一年,才能有效壓低通膨。他甚至主張現在應該加稅,進一步壓縮需求。 至於「鴿派」,則以民主黨參議員華倫領頭。他們強調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才是推升通膨的元兇;Fed持續強力緊縮只會導致經濟衰退,失業激增,卻不可能使美國生產更多晶片,更不能使中國大陸停止防疫封禁或打敗普亭。再者,對民眾而言衰退比通膨更要命,因為通膨只會使實質薪資縮水,但衰退讓許多家庭失去工資收入,而且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會持續數年。 深入觀察,不難發現「鷹派」的論調偏重於需求面,原因是供給面難以掌控,只能藉由壓縮需求來抑制通膨。但問題是衰退帶來的「短痛」,必然將是「劇痛」,可能超過一般民眾與政治人物所能忍受的極限;而且在壓縮需求同時,將打擊企業投資及僱用意願,從而壓縮供給,使通膨時間拉長,「短痛」也將變為「長痛」。 至於「鴿派」,則儘量淡化需求面對通膨的作用,強調通膨主要是由供應鏈瓶頸與俄烏戰爭等供給面因素造成,為拜登政府擴張支出及Fed強力寬鬆開脫。但「鴿派」並未對當前通膨升高提出解方,似乎只是希望通膨能隨著時間而自行消退,以「長痛、小痛」,代替「短痛、劇痛」。一味以拖待變,任由通膨維持相對高檔,並持續侵蝕實質購買力及生活水準,一旦如此,「長痛」已屬必然。兩害相權,依然難分輕重。 歸根結底,利率升得多快,升到多高,最終仍將由Fed決定。目前鮑爾明面上的說法是「抑制通膨是Fed的第一優先要務」,且願意犧牲經濟成長來達成,但同時決策官員們也隱約透露出對經濟滑坡的憂慮。目前利率已接近大部分決策官員所估計的「中性」水準,即2.5%上下;但此一水準是假定通膨處於2%目標附近時才有效,已完全不適用於當前的情況。估計不出新的「中性利率」水位,Fed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meeting-to-meeting)」,緊縮政策很容易淪為「停停-走走(go-stop-go)」,經濟也將陷入低成長、高通膨的「停滯膨脹(stagflation)」,民眾也只能承受「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的痛苦。 評析當前美國的經濟困局,看似狗吠火車,其實不然。作用之一,是藉由觀察動向,探索台灣本身的問題,並尋求因應之道,不能被牽著鼻子走;之二,則是學到教訓,財政及貨幣政策不能只顧眼前,一味好大喜功,做大做鬆,終致尾大不掉,噬臍莫及。
明報社評
美國通脹高企,聯儲局再次大幅加息0.75厘,惟同時提到由於經濟放緩,之後可能放慢加息步伐。美國GDP連續兩季收縮,若按慣常理解,經濟已陷入衰退,但白宮和華爾街均持異議,認為經濟仍有機會軟着陸,莫說衰退「現已」出現,就是明年亦不一定發生,民眾有錢在手、消費保持增長,以及低失業率,成為唱好理由,然而換另一角度看,這些所謂「正面」信號,全都跟通脹高居不下有關,甚至起着添柴加薪的作用。戰後美國歷史顯示,高通脹結合低失業率,必招衰退。由去年初「通脹升溫屬暫時」,到現時有關衰退的評估,華府一再將病徵當成「健康」現象,誤判的後果,有可能令經濟問題惡化,引發更嚴重危機。 高通脹兼逢低失業 異常情况70年未見 美國通脹節節上升,6月份消費者物價格指數按年上升9.1%,水平是近41年最高。為了遏抑通脹,聯儲局3月起開始加息,上調幅度亦愈來愈大。今次是聯儲局本年第四度加息,幅度跟上次一樣,同樣為0.75厘。 短短數月,美國已累計加息2.25厘,回到3年多前減息周期開始前的水平。美國持續加息,影響資金流向,港元銀行同業拆息可能加快上升,本港銀行界人士相信,未來一兩個月內將上調最優惠利率,年底前最多累積加息0.75厘,市民供樓負擔增加,樓市亦可能有下調壓力,情况需要留意。當然,本港外匯儲備龐大,銀行體系亦穩健,有力應付外來衝擊,可是借用鮑威爾說法,美國經濟前景異常不明朗,本港下半年經濟表現,隨時有可能受外圍嚴重影響。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重申必要時將毫不猶豫更大幅度加息,惟同時亦提到稍後或會放慢加息步伐,一切視乎經濟數據。根據鮑威爾說法,年底前聯邦基金利率可能再上調1厘左右,達到「溫和緊縮水平」,言下之意是,今年內一口氣再加息0.75厘的機會,已然不大。近期美國消費開支、生產以至整體經濟活動皆有放緩迹象,鮑威爾承認,現在很難判斷半年至一年後的經濟狀况,但不認為美國經濟必然衰退。 根據慣常定義,GDP連續兩季收縮代表衰退。今年首季美國GDP按年下跌1.6%,昨晚公布的次季數字則跌0.9%,但無論白宮、華爾街以至美國大多數經濟分析師,皆否認美國步入衰退,甚至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理由是就業市場持續強勁,全國失業率僅為3.6%,一些州份更低於3%,近乎全民就業;首季消費開支雖然放緩,但經通脹調整後仍有1.8%增長。換言之,勞動市場供不應求,民眾有錢可花,薪酬增長也不錯,完全不似衰退。 現時美國經濟狀况之特殊,確是非常罕見。美國上次同時出現8%以上通脹率及不足4%失業率情况,需要追溯到1950年代初韓戰時期。比較當年今日,有同亦有異。二戰期間,美國為了應付戰爭撐經濟,一直奉行低息政策,聯儲局資產負債表擴大,全靠價格管制壓住通脹。戰爭結束後,美國經濟趨正常,消費需求急速反彈,通脹一度急飈後回落,未料不旋踵韓戰爆發,戰爭人力動員令失業率跌至3%以下,政府軍事開支則急增,導致高通脹再現,最後靠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壓下,代價是經濟衰退,以及失業率一度升破6%。 當年韓戰打亂了生產和供應,現在美國則是面對疫情和地緣衝突等帶來的「供應震盪」;當年政府國防開支急增,刺激了通脹,現時的高通脹,則跟疫下華府豪擲數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有關。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韓戰爆發前,美國經濟已大致實現戰後正常化,但金融海嘯後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扭曲,從未回復正常;當年美國債務對GDP比率,還有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亦遠比現在為小。當年聯儲局只需一年多便拆解了通脹炸彈,經濟實現「V形」反彈,不代表現在一定做得到。 正常情况下,消費保持增長及低失業率都是好事,但在當下異常狀態中,這些「健康」信號其實是病徵,只反映經濟嚴重過熱,就業市場緊張,只會刺激「薪酬-通脹」螺旋向上;民眾依然有錢花,只因之前華府大舉派錢、不少散戶在股市大撈一票。隨着今年美股下跌,通脹急升,民眾手上「彈藥」已在減少,消費行為亦有變化。美國最大型零售商沃爾瑪發出盈警,提到耐用品和服裝消費減少,低毛利的食品銷量則增加,正正反映食品能源價格急漲,消費者開始手緊。這些都是很不妙的經濟信號。過去75年,美國曾6次出現「通脹高於4%而失業率低於5%」的特殊情况,之前5次結局皆是退衰,兼且一般在大半年至兩年內發生。當前美國「高通脹低失業」情况始於去年9月,倘若歷史經驗正確,就算衰退真的未至,相信亦不遠矣。 「軟着陸」一廂情願 香港須作壞打算 美國中期選舉將至,華府不希望經濟衰退,華爾街當然也不想跌市,但正如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所言,現在仍信「軟着陸」更似一廂情願,有「末日博士」之稱的著名經濟學家魯比尼更警告,美國正面臨深度衰退,高負債下可能引爆金融及債務危機,以為經濟只會輕度衰退的人是「癡心妄想」。兩人的觀點,在當下美國輿論場並非主流,可是這兩年華府與聯儲局研判一錯再錯,美國經濟何去何從,難以逆料,外圍風詭雲譎,香港必須多作較壞打算及準備。
星島社論
美國參議院經過一年辯論,終於在周三通過總值二千八百億美元的晶片法案,預料眾議院稍後表決可望順利通過,再交予總統拜登簽署,成為其上任後最重要立法勝利,也標誌中美科技戰進入新階段。美國下一步是加緊組織晶片聯盟,透過晶片供應鏈小圈子化,對中國實施更精準的技術封鎖和打壓,落實其對華科技脫鈎的意圖,但此舉只會進一步動搖晶片供應鏈,令科技產品價格高居不下。 《晶片與科學法案》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半導體企業提供五百二十七億美元補貼,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晶片,並為企業提供投資稅務減免;第二部分是在五年內撥款二千億美元作科研之用,涵蓋人工智能、機械人、量子電腦、電池技術等。 透過補貼逼晶片廠選邊站 法案有望趕及在本月底國會休會前通過,讓議員在復會後可聚焦中期選舉工程,亦有利民主黨爭取製造業支持,因疫情導致晶片供應短缺,令不少車廠或製造商因缺晶片而被逼停產,美國經濟去年因此損失二千四百億美元。法案旨在重振美國本土晶片產業,利用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提高美晶圓產能,減低因過分仰賴亞洲國家而出現「晶片斷供」風險。 法案名義上是要改善晶片斷鏈風險,但實質是遏制中國晶片業發展,因法案含有針對中國的條款,規定凡獲得美國政府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得擴大對華晶片投資,尤其是少於十四納米晶片投資,意味是逼晶片廠選邊站,不能為中國提供先進晶片技術。 拜登同時推動與日本、台灣和南韓組成晶片四方聯盟,並提出「友岸外包」模式,透過將美國晶片定單交予盟友的企業生產,重塑晶片供應鏈,施壓南韓須在下月底表態是否參加晶片聯盟。美國此舉旨在進一步推行「小院高牆」戰略,透過控制晶片供應鏈,務求對華高新科技產業進行更精準的科技封鎖,實現對華科技脫鈎的圖謀。 美國向盟友推銷時美其名是為了穩定供應鏈,但暗地裏卻在大搞「去全球化」的小圈子供應鏈,只會令斷鏈情況持續,物價難以回落。過去二十年,西方經歷一段相當長時間低通脹時代,拜全球化所賜,各國在互通有無時,憑藉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生產,建立一條全球化產業鏈,令生產效益大大提升,商品價格因供應大增而處於相對低廉優勢。可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後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透過貿易戰逼企業將生產綫搬離中國。這種去全球化舉措,打斷原先已建立好的全球產業鏈,疫情令斷鏈惡化,將通脹推高。 韓憂失中國市場結盟猶豫 現在拜登變本加厲,透過掐住晶片供應鏈來卡中國脖子,試圖拖慢中國經濟發展,爭取時間讓美國重建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問題是晶片業競爭,視乎誰掌握更完整產業鏈、誰的市場規模更大。中國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去年佔全球銷售額三分一,是任何晶片廠都不願失去的重要市場。南韓去年出口價值一千二百八十億美元的晶片,當中六成是出口給中國和香港,這解釋南韓為何對加入晶片聯盟猶豫,皆因害怕失去中國市場的衝擊。即使美國提供建廠有補貼優惠,但資金規模不大,僅五百二十億美元,且由多家晶片廠瓜分,誰願意為了撿芝麻而丟了西瓜,故相信晶片廠會採取高中低端晶片分別建廠策略,來規避晶片法案的約束,維持中國市場。 拜登出陰招拖慢中國發展,但亦割裂全球市場,且無法改變美國製造晶片成本比台灣、南韓高逾三成的事實。美國割裂全球市場,無法短期提升競爭力,反而會進一步影響本已脆弱的供應鏈,令涉及晶片的產品價格高企。晶片研發涉及龐大資金,失去中國市場的技術,若遲遲無法回本,只會拖慢研究和投資步伐。美國只顧遏華,卻無視盟友和普羅消費者利益,實屬損人不利己的行徑。
東網正論
房屋問題困擾港人已久,不少市民早知置業無望,只能輪候公屋。奈何公屋同樣供不應求,輪候時間屢創新高,使得市民只能蝸居在劏房內,無了期地等待。說起來頗為好笑,雖說公屋供不應求,偏偏又出現大量空置單位,形成「有屋無人住」的荒誕亂象,加上房屋署對此視若無睹,令問題漸漸惡化。歷屆政府碌碌無為,已惹得天怒人怨,以致於申訴專員昨日宣布就審研房屋署的「長者住屋」及「改建一人單位」的安排,展開主動調查時,市民無不拍手叫好!不過,追責固然重要,但「亡羊補牢」才是急市民之所急,現屆政府能否有所作為,才是平息民怨的關鍵。 「長者住屋」是由房屋署於上世紀80年代推出,最初是為年滿60歲的單身公屋申請人而設;房屋署當時亦因應社會需求,推出「改建一人單位」,即是把一般公屋單位分間成2至3個房間,住戶需共用單位的廚房及浴室設施。隨着時代變遷,「長者住屋」及「改建一人單位」變得不合時宜,於是房委會在2000年通過停止興建「長者住屋」,同時取消「改建一人單位」,並且逐步把「改建一人單位」及部分「長者住屋」單位,還原為一般公屋單位,撤銷入住「長者住屋」的年齡限制,又把餘下的「長者住屋」單位納入「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之內。 惟事隔超過20年後,根據房屋署資料顯示,於去年6月30日,「改建一人單位」及設計與其相近的一型「長者住屋」單位的空置率,均高達六成;至於二型及三型「長者住屋」單位的空置率,亦多達一成至一成半,情況極不理想;尤其現時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已攀升至6.1年,即使是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也長達4.1年,兩者均已創下23年以來的新高!在輪候者望穿秋水之時,緣何會有逾千個公屋單位被空置呢? 答案早已揭破!本報先前揭發有大量公屋單位被空置時,已踢爆單位錯配問題︰有一心只想揀新樓的輪候者獲當局編配舊公屋,輪候者當然拒絕;然而一些有急切住屋需要的市民,卻遲遲未獲派公屋!而申訴專員昨日披露的投訴個案,更進一步印證了報道;居然有從未參與「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的非長者公屋申請人,獲編配「長者住屋」單位,導致失去了一次配屋機會。「長者住屋」單位不是早被納入「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了嗎?難道所有「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的申請人均已獲派公屋了嗎?「特快」兩字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凡此種種,無不是上屆政府行政混亂,房署官員敷衍塞責的鐵證!事實上,現時被空置的公屋單位縱然條件較差,也遠勝於劏房環境,絕非無人問津;奈何當局從不審視輪候者的真正需求,胡亂編配,最終導致寶貴的公屋資源遭到浪費!新一屆政府雖然上任不足一個月,但市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容再等;當局應正視問題,尋找出有急切需要的輪候者,徹底解決「有屋無人住」的亂象!
頭條社論
衞生防護中心昨天公佈一名二十二個月大女嬰染疫,她疑被三歲確診的家姐傳染,正在醫院急救,須插喉及服用強心藥續命,情況危殆,這個嚴重個案,為社會響起警號,皆因目前幼童接種疫苗率較低,而且三歲以下的幼兒亦未列入打針計劃之內,在近期每天平均有逾四千宗確診個案下,新一波疫情隨時殺到,家長不應再猶豫,要盡快為三歲或以上的子女安排打針,而當局要加緊向藥廠索取數據,以便為三歲以下幼兒打針,為他們築起抗疫屏障。 即使本港整體接種率持續上升,但一老一嫩人口的接種率並不理想,而這兩個年齡層人士其實是最容易受病毒侵害。不少家長擔心子女打針會出現副作用,但政府和兒科專家苦口婆心,不斷引用數據,指三歲以上至十二歲的小童,打針的風險極低,家長需要相信醫療科學,不要再等,否則變種病毒肆虐,兒童沒有抗體,一旦染疫,後果可以極為嚴重。 由於病毒不等人,尤其變種病毒傳染力強,又對未打針的幼兒構成威脅,情況可說十萬火急,政府也要加緊向疫苗生產藥廠索取數據,以便加快研究,是否早日為三歲以下的幼兒打針。與此同時,籌備宣傳策略,一旦可以為幼兒接種疫苗,就要向家長提供詳盡、可信的數據,以減少他們的疑慮,帶幼兒去打針。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