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今年4、5月受疫情嚴重衝擊,第2季經濟成長比第1季下降2.6%,較去年同期僅成長0.4%。這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差的表現,也是28年來的首次萎縮。今年第1季GDP成長還有4.8%,第2季如坐雲霄飛車般往下降,如此要達到今年設定的5.5%目標,幾乎是不可能了。 而重中之重的災區,當然是上海。在這兩個月,上海封城,無論是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活動均受到極大限制,從全國橫向來看,上半年各地區生產總值絕大多數都保持成長,上海則下降5.7%最為顯著。 上海為首的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的龍頭,不只是附近的杭州、昆山等高科技業集中區,上海附近的港口也因疫情積壓大量貨物,航運業務無法正常運轉。過去上海多年來均保持相對穩定的正成長,僅有新冠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上半年,當時降幅為2.6%,也明顯小於此次的5.7%。 不過好消息是,最糟糕的情況已過去,6月份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3.1%,扭轉了5月下降6.7%的局面,工業增加值也成長3.9%,這些都和疫情過去、封控放鬆有關。壞消息則是,由於經濟成長放緩,失業率升高,過去十年以來,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有1,000萬人,還有從農村進入都市的大量農民工,經濟減緩,就表示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社會動盪可能性大增。截至6月失業率為5.5%,接近中國自2018年開始報告失業資料以來的最高水準,在16歲至24歲的求職者中,失業率更翻了三倍,達到19.3%。 目前政府祭出的新刺激景氣措施、特別是基礎設施計畫,其實效果有限,過去最有效的方法是房地產,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占到17%,可是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銷售竟然下降了51%,前所未見,而且房地產正是金融定時炸彈的源頭。 由於部分企業拿著房屋建設的資金做了其他投資,房地產負債太高,當局推出三條紅線限制炒房,這反而將整個行業推入債務漩渦,新房價格多年來首次下滑,動搖消費者的信心。 絕大多數的白領階級將家庭儲蓄投入到預購的分期付款之中,但因為對交房延期和房價下跌感到不安,愈來愈多的購房者正在拒絕支付抵押貸款。6月底,停貸風暴先在江西爆發,爛尾樓的屋主率先行動,並通過網路傳播,得到了類似處境的屋主們響應,目前涉及22個城市中235個項目的購房者,已經決定停止支付抵押貸款。 其實大家都有共識,放棄清零是最有效的經濟刺激計畫,若不改變政策,中國將難以達到經濟成長目標,但是習近平卻堅持清零不鬆口,而且還要維持原來定的成長目標。雖然總理李克強每次講話都提「經濟形勢嚴峻」,幾乎不提「清零」二字,可是仍然改變不了清零優先的政策。日本野村證券估計,截至7月18日,中國31個城市的2.47億人口都處於某種程度的封鎖狀態,占全國人口的約五分之一,占全國GDP的25.5%,比起上一周,受封鎖影響的城市數量增加了近兩倍。 根據計算,今年下半年經濟至少需要成長7.8%,才能保證全年5.5%達標,但要實現7.8%的成長速度,難度相當大,加上今年下半年,又是中共20大,經濟難題與政治變局,兩者夾纏不清。 這是個危險的轉捩點,過去30年,中國經濟從未衰退過,這是拜堅持改革開放、政治鬆手之賜。經濟有其自然規律,但是如果要用政治手段揠苗助長,只會造成下一階段的問題;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緩,是否將成為常態,中國經濟如果無法成為全球成長引擎,這是大家在研究今年下半年經濟時,所應該深思的。
明報社評
中學文憑試(DSE)放榜,雖然今屆考生高中3年遇上特殊社會狀况,可幸整體成績未有因此明顯倒退。「少子化」是香港社會大趨勢,加上移民潮等影響,今屆DSE考生人數跌至歷史新低。隨着本地學童人口持續下降,考評局修訂規則,讓內地合資格港人子弟學校的考生就地考DSE,毋須來港應考相關科目,除可配合大灣區融合,相信亦可吸引更多港人子弟回港升學,充實本地大學生源。近年有意報讀內地或外地大學的港生,人數明顯上升,除了政治原因,亦跟香港發展優勢下降、社會向上流動機會不足有關,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需要在創造機會方面多下工夫,讓年輕人看到在港發展有前途有希望。 港少子化學額供過於求 可向內地港人子弟招手 今屆DSE合共有41,196名日校考生,成績達到升讀學士課程門檻的考生,超過1.7萬人,若以8間資助大學(下稱「八大」)的1.3萬聯招學額計算,平均1.3人爭一個學額。今年初第五波疫情肆虐,對考生溫習「備戰」有一定影響,甚至連DSE能否順利舉行,也一度存在變數,幸好疫情4月起逐步緩和,當局、考生和家長亦得以鬆一口氣。 DSE雖說是一年一度,但這一屆在多方面而言確是頗為特別,除了適逢第五波疫情衝擊,考生的高中3年課業,亦先後因為反修例風暴以及新冠疫情,時斷時續,很多日子都要上網課。外界關注教學上的阻滯,會否嚴重影響考生成績,然而觀乎考評局的資料,考生整體表現並不差。今年有8名「狀元」考生,比去年多1名;整體而言,雖然今屆考生成績比去屆略有不及,但相差亦不過1%左右,考慮到每年考生表現有上有落是常態,並無強烈證據顯示今屆考生水平特別失色。相比之下,DSE考生人數近年總體向下,今屆更跌見歷史新低,情况更加令人在意。 過去20多年,本港銳意發展專上教育,資助大學學額持續增加,另外還有多間私立專上學院,以及各類自資學位課程。雖然各所大學均有非本地生學額,但數量有限,絕大多數學額都是預留給本地生。DSE考生人數下降,意味大專院校本地生源萎縮,部分大學熱門學系當然依舊爭崩頭,沒有亮麗成績無望入讀,但對於部分冷門學系以及專上學院而言,收生不足壓力必然愈來愈大。目前本港所有專上院校,合計提供近2.3萬個學士學額,比達到升讀門檻的應屆考生數目還要多,部分院校未來可能面對生存問題,亦有人關注學額「供過於求」,入讀大學變得容易,部分院校和學系所收學生的水平,會否每况愈下。 香港生育率低,學童人口下降,問題屬結構性,DSE考生人數拾級而下,持續近10年,這兩年出現的移民潮,某程度只是加劇了此趨勢。大學聯招必須堅守33222的收生門檻,各大院校要努力維護這個機制,以達到國際認可的標準,同時亦要設法增加生源。比起提高非本地生學額,先向內地生活港人的子弟招手,爭議相對小一些,亦有助本港專上教育發展,緊貼大灣區融合步伐。 青年政策須創造機會 吸引年輕人留港發展 大灣區融合是長遠大勢,未來將有愈來愈多港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他們的子女在內地讀書,可以選擇內地高考,亦可報考DSE。DSE一直容許內地學生以自修生方式來港應試。對港人子弟而言,DSE競爭激烈度比全國高考相對為低,考生亦能以DSE成績,直接報讀本港大學或往海外升學,這些都是報考DSE的吸引力所在。近年陸續有機構在內地開辦港人子弟學校,考評局上月修訂規則,2024年起,合資格內地港人子弟學校可申請設立DSE考場,安排學生就地考試,大多數科目毋須來港應試,除了方便內地港人子弟報考,對於長遠充實本港人才庫,亦有一定幫助。 有意見關注,新措施長遠或會加劇競爭,影響港生升讀本地大學機會。事態長遠發展,現在言之尚早,惟新措施最大目的,不過是吸引港人優秀子弟在港升學;若非社會各界擔心競爭不足,當下也不會有「入讀大學太易」的討論。 過去數年,香港飽歷風浪,年輕人對前途有迷惘有困惑,亦屬自然。有調查顯示,不少應屆DSE考生,都有考慮過到台灣或外國升學,與此同時,打算報讀內地院校的學生人數亦創新高。對於不少有意負笈台灣或外國的考生,意識形態和政治明顯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至於有意報讀內地院校的學生,當中有不少人都覺得本港經濟發展等優勢皆在下降,認為內地可以提供更多機會。特區新政府視青年政策為工作重點,必須設法讓年輕人看到留港發展有前途,這需要當局在教育、就業、產業發展等不同範疇多路並進,為年輕人開拓更多出路,讓他們有向上流動機會。
星島社論
內地上半年GDP增速銳減,正當外界認為要達致全年百分五點五增長有難度之際,總理李克強卻暗示GDP增長目標並非鐵板一塊,不一定要「保五」。這反映內地在疫情反覆下,有需要對增長目標作出調整,尤其中共二十大今秋召開,聚焦於就業,確保經濟和社會穩定。不過,單靠穩就業並不足夠,當局須設法穩住樓市,防範爛尾樓危機擴大,引發系統性風險,進一步衝擊經濟。 李克強前天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視像對話會時表明,不會為了高增長目標而出台超大規模刺激措施、超發貨幣、預支未來,強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最重要是穩就業、穩物價,只要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增加,物價平穩,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接受的。這番話釋出兩個訊息:第一,中央不會為了要實現「保五」而大水猛灌;第二,對今年GDP不一定能「保五」首次鬆了口風,只要能穩就業和穩物價,可接受增幅小一點的增長率。 控制失業率確保社會穩定 中央此舉相信是因應現實情況而作出適度調整。首先,要做到「保五」,下半年GDP增長率須保持在百分八點五,在當前疫情反覆是非常不現實,尤其前天全國多地新增逾一千宗確診,要快速控疫,須在爆疫縣市頻密做全員核酸檢測,部分還須實施半封城配合,對經濟和民生造成巨大衝擊,亦制約了GDP增長。 此外,二十大舉行前,當局須確保社會穩定,關鍵是穩就業和穩物價。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在城鎮創造一千六百萬個職位,以吸納逾一千萬高校畢業生和數以百萬計農民工,而上半年只增加六百五十四萬個新職位,在外圍經濟轉差,內地疫情多發下,如何在下半年創造一千萬個職位是很大挑戰,尤其十六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持續上升,高逾一成九,若未能解決其就業問題,將影響社會穩定。 上半年CPI按年上升百分一點七,通脹看似不像歐美般嚴重,但PPI同期卻錄得百分七點七升幅,尤其俄烏戰爭不斷推高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PPI早晚會對CPI有傳導作用,帶動物價上漲,加深民眾怨氣。因此,李克強要求做好穩物價,經濟更須保持一定增長,盡量創造更多崗位,讓民眾有收入,願意消費,帶動經濟回穩向上。 不過,要穩住經濟大盤,關鍵是緩解持續下滑的樓市風險,尤其是近月在全國十八個省市逾百個樓盤鬧得熱烘烘的爛尾樓風波。內地自一九九七年引進預售樓花制度,帶動樓市急速發展,但卻沒有嚴格的監管保障,讓房企可鑽空子,挪用資金開發副業。當樓市欣欣向榮時,沒人關注箇中問題,但當不少房企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鏈斷裂時,大量樓盤不得不停工。爛尾樓的責任誰屬不明,準業主陷入未能按時收樓又要繼續供款的困境,發起停貸斷供潮,與銀行博弈,揚言樓盤不復工便不供款。 宜落重藥解決爛尾樓危機 現時情況類似二〇〇八年美國次按危機,當時樓市泡沫爆破,信貸紀錄不良的業主無力償還次按,淪為壞帳,次按衍生產品違約,大型金融機構因資金鏈斷裂,銀行出現系統性風險,引發金融海嘯。美國的經驗顯示,當局透過狂揼水才成功救市,但內地表明不會大水猛灌,以免資源錯配,說法有一定道理,然而若任由爛尾樓擴散下去,後果實屬難料。雖然停貸的金額尚不至於影響內地整體經濟,但業主拒絕還款,肯定削弱準買家入市的信心,影響房企樓宇銷情和資金回籠,嚴重者可能破產,不但導致樓房產業鏈出現失業大軍,更令銀行出現大量壞帳,影響全國經濟增長。 因此,內地應針對房企出現資金短絀問題的根源落重藥,尤其是去年對房企債務比率作出規範的「三條紅綫」作出適度調整,俾其能取得融資恢復營運,並且加強預售樓花制度的監管。若當局能化解房企資金鏈問題,相信有助穩住市場信心,讓經濟可逐步回升。
東網正論
國家領導人早前訪港,特意到科學園參觀,重視創科之心不言自明。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學文憑試昨日放榜,惟8位狀元之中,最少6人選擇報讀醫科,情況在回歸以來可謂一以貫之,毫不令人意外。從醫固然是好事,但要是年輕精英都對創科不屑一顧,香港又如何做到國家領導人所期望的國際創科中心? 今年誕生8位狀元,即考獲7科5**或以上成績,分別為5男3女考生,當中4人更是考獲8科5**的「超級狀元」,前途一片光明。記者例牌追問他們升讀大學的選擇,無獨有偶大多數人都選報醫科,有的從小已有興趣,有的則受疫情影響,希望能挽救更多病人生命。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善良而美好的,值得尊重,惟從醫幾乎是歷屆狀元的首選,堪稱25年不變;而且在一般家長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醫高,皆因醫生不僅社會地位崇高,收入也很豐厚,以致年前偶有狀元表示有意報讀工科,便成為記者的「獵奇」對象。香港社會之畸形,由此又可見一斑。 事實上,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尖子從醫簡直是多多益善,但一個社會若產業多元化,年輕人理應有廣闊出路,現在連最頂尖的學生都不願投身醫科或金融以外的其他行業,證明香港產業結構單調、出路狹窄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創新科技早已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火車頭,別說美國一直在這方面遙遙領先,就算是亞洲的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地也有長足發展;內地更不用說,深圳已成為中國的「硅谷」,創科發展愈跑愈前,香港簡直相形見絀。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1%,而中國內地為2.23%,台灣為3.5%,南韓為4.64%。這還是增長後的結果,香港過去十多年一直徘徊在0.7%左右,2020年才增長到0.99%。沒有投入,沒有收成,尖子對投身創科卻步,何足為奇? 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揚言,希望5年任期內,本地科研開支佔GDP不低於1.5%,即比現時增加50%;更不無遺憾地說,上屆政府於2017年訂下目標,在任期結束前將本港研究開支佔生產總值比例提升至1.5%,但至2021年只有0.99%,最終無法達標。但不管是0.99%,還是1.5%,對推動科研大規模發展仍是遠遠不足夠。更令人深思的是,現時的教育制度下,有培養創科人才的土壤嗎?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目前本地中小學的STEM教育(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課程)並非獨立科目,因此出現課時不足及難與大學課程銜接的問題,惟教育局至今無意作出改變。這就難怪,每年的狀元只對醫科情有獨鍾,皆因在整個中小學生涯裏,創科相關學科都是可有可無而已。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國家領導人亦一再寄語特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言者諄諄,但願現屆政府不會如歷屆那樣陽奉陰違空蹉跎!
頭條社論
一家銀行公佈一項調查結果,受訪三千名成年港人之中,有頗強的意願,於未來探索大灣區的生活方式,其中約四成人期望通關後的十二個月內,前往大灣區的城市工作、升學或退休。調查由銀行推出,建議粵港澳三地理順政策和監管框架,讓金融機構為灣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包括客戶在支付、融資、財富管理、保險等方面,可獲得無縫服務。但港人到大灣區發展,所需協助,遠超銀行服務,港府須擴大提供協助。 據估計,長居廣東省的香港居民有近五十萬人。港人北上居住,或跨境活動,已成大趨勢。中央近年在置業、日常生活、升學、創業等多方面,提出了政策方向,予港人方便,但具體上如何做到細緻,減少港人「摸門釘」,快捷方便地適應大灣區,仍須特區政府和內地多溝通,推出具體簡化便利政策,並加強宣傳,讓市民掌握。 內地一八年已容許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持證人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多項權利、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涵蓋就業、教育、醫療、旅遊、金融等生活範疇。但具體細節,相信不少港人仍不太清楚。前特首林鄭月娥亦在一八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高層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從各方面協助港人,但多年來少見具體政策出籠,新政府是時候加把勁,才能配合港人北上大灣區的趨勢。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