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兩年多後,各國陸續邁向疫後生活,原本各界期待疫後經濟逐漸回到常軌,但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與通膨的發展,全球響起了經濟衰退的警鐘。台灣難自外於這一波經濟變局中,今年2月景氣燈號從黃紅燈轉為綠燈,月底公布的最新燈號有可能進一步下滑變成黃藍燈,代表國內景氣正面臨可能轉向的關鍵點。 外在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國內產業年初已展開應變,包括嚴控庫存水位,收緊應收帳款條件等,都是為了經濟變局預做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自助」,產業更需要的「人助」是政府重大財經政策的可預期性,因為唯有更透明的財經政策,產業才能據此訂立可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放眼下半年到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眼前對產業影響重大的兩大政策分別是能源供應與基本工資。上月底政府宣布調漲電價,其中又以工業用電大戶調漲15%最受矚目。過去三年多來我國連續七次凍漲電價,此次調漲電價雖然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不得不然舉措,但一次調漲15%仍讓產業措手不及。2015年立法院通過的新版電價公式,用意就是要讓電價調整有一個透明可預期的機制,當國際燃料成本上升或下降時,國內電價跟進反應,不只台電可以掌握電價的調整方向,產業界也可憑著公開資訊預期電價的可能走勢。 可惜的是,新版電價公式2017年正式上路後,七次凍漲讓電價公式流於形式,產業界也可能因此喪失了對電價調整的警覺性,總是預期政府最終會出手干預。過去一年全球減碳趨勢與俄烏戰爭大幅推高了能源價格,政府最終無法承擔高昂的虧損,出手調整電價。產業界關心的是,兩個多月後政府又要檢討電價,依目前的能源價格,10月很可能再調漲電價,但11月即將舉行選舉,依「往例」凍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今年不再調漲電價,由於明年沒有選舉,屆時是否又會重演今年的大漲電價? 除了電價調整,我國能源政策是否做出改變,也是產業界關心的議題。今年以來我們見到歐盟、南韓多國調整能源政策,或延後燃煤發電退場時間,或重新擁抱核電,背後都有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因素。我國自2017年起經歷四次大範圍停電後,電力供應穩定度以及綠電的發展一直是產業界關心、甚至擔心的一環,尤其是國內電力最重要的支柱天然氣發電,新增接收站的推動一直不順利,若天然氣發電成長不如預期,我們還能倚靠的能源種類為何? 基本工資調漲是另一個影響產業的重要政策。今年前五月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年衰退,這是六年來首見,顯示薪資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增幅,這也是月前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時宣示政府一定排除萬難、務必讓最低工資持續調升的主因。總統這番宣示不無選舉考量,因為她的政見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加上年底地方大選是另類的對政府信任投票,政府必須正面回應通膨的挑戰。 不論是能源政策、電價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都是關係產業生產成本的大事,政府必須更深入、更全面的跟產業界溝通,既是瞭解產業的現狀與困難,更要藉此讓產業知悉政策的可能演變方向,以此為基礎制訂各自的發展與生產計畫。今年跟後年分別有地方與總統大選,政治影響經濟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同時間要面對國際間經濟的變局,又要分神面對國內各項政策的波動,絕非產業之福,也可能影響總體經濟表現。對企業經營而言,最怕的不只是變動,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明報社評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研討會發言,提到反中亂港亂澳分子「賊心不死」,「任何人、任何時候,膽敢挑戰一國兩制底線,膽敢反中亂港、反中亂澳,必將受到嚴懲」。夏寶龍的強硬措辭,突顯中央認為,與反中亂港力量的對抗,將是長期鬥爭,也間接突出了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的迫切性。23條立法是特區必須履行的憲制責任,這幾年,香港與世界局勢皆出現了根本變化,國家安全風險,跟本世紀初的情况截然不同,現在再推23條立法,內容比2003年的草案為嚴,似已無可避免,最重要是確保法律條文合理合度,貫徹普通法原則,既能有效處理國安風險,亦能保障公平審訊等基本權利。 「賊心不死」長期鬥爭 夏寶龍嚴辭論國安 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討論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講話精神,當中又以夏寶龍的發言最矚目。「四個必須」與「四點希望」是習近平當天講話的核心,前者涉及一國兩制大原則,後者則較多談及特區管治與發展。夏寶龍有談及「四點希望」,不過最受注目的,還是有關一國兩制大方針與總要求的部分。 一國兩制,前提是一國。夏寶龍重申,中央實行一國兩制,屬長期戰略而非權宜之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習近平講話確認,「保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是一國兩制在港實踐一項重要規律,與此同時,「特區所有居民都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前者可視為中央的承諾,「只要有利於保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的就不遺餘力去做」;後者則可視為中央的要求,愛國者治港,沒有香港居民是旁觀者,所以夏寶龍接着指出,全體香港居民都應警惕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必須堅決打擊一切反中亂港勢力,堅決與美國西方外部勢力作鬥爭,把港澳守護好。 夏寶龍措辭嚴厲,但用字其實亦很小心。首先,與「反中亂港分子」站在對立面的,是「全體香港居民」,當中隱含的信息是中央會清楚區分兩者,不會混淆打擊對象,同時亦相信「全體香港居民」有能力分辨哪些人是「反中亂港分子」。其次,打擊一切反中亂港勢力,跟與美國西方外部勢力作鬥爭,兩者是有密切關係的,「賊心不死」反映中央認為,這是一場長期鬥爭,國際形勢險惡,敵對力量會不斷有新動作,「守護港澳」不容半刻鬆懈。第三,嚴懲任何時候任何人的反中亂港行為,需要相關的工具,對中央而言,《港區國安法》填補了部分漏洞,但在反間諜等方面,仍然有待《基本法》23條立法。 23條立法是特區憲制責任,惟2003年推動立法失敗後,長期成為政治忌諱,以致回歸25年,仍未落實立法。政治對立生態及市民疑慮,是《基本法》23條遲遲未立法的直接原因,惟無可否認,之前相對緩和的國際環境,亦令當局認為,可以等待「理想時機」才立法。可是隨着2018年起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加上翌年反修例風暴爆發,香港內外環境迎來根本轉變,國家安全風險跟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為了維護美國霸權,華府遏制中國崛起,招數只會愈來愈狠,而香港正是美方一個着力點。 23條立法有迫切性 條文規定應恰如其分 這幾年,美國以人權民主為口實,對港施壓浪接浪,由不承認「香港製造」,到最近國會轄下委員會報告威脅制裁參與國安案件的律政司檢控官、政治施壓干擾香港司法,手段愈益粗暴橫蠻,香港必須保衛自己;國家統一屬核心利益,華府變本加厲操作台灣牌,未來數年,台海形勢可能更趨緊張,對中央而言,香港有迫切需要盡快落實23條立法,全面堵塞國家安全缺口,提防台海有事時,香港成為敵對勢力操作破壞的弱點。 有別於2003年,現在推動23條立法,除了履行憲制責任,更是為了應付眼前真實存在的風險。太平盛世時期,立法維護國安,重點在於確保有法律工具「看門口」,寬鬆一些當然較好,可是在波濤洶湧時期,相關立法始終要考慮實際需要。23條未立法,現時當局要援引刑事條例,處理涉及煽動罪行的案件。去年終審法院裁定,國安法的較高保釋門檻,適用於其他涉及危害國安的刑事罪行,藉以確保被告不會繼續從事相關行為。23條指涉的是危害國安罪行,既然終院已有裁決,保釋門檻當然亦要跟國安法看齊。 國安法下部分被告扣押逾一年,當然不理想,應該盡早審理,就此國安法法官亦曾公開表達意見,惟正如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馬道立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所言,國安法對普通法的影響,應留待終院日後審理多宗國安法案件時判斷。馬道立相信本港普通法制可跨越2047年,市民亦應該對本港法院有信心。23條立法應否跟國安法一樣,給予律政司酌情權提出不設陪審團審訊,是另一關注點。當局未有表示,新任律政司長林定國則提到,法庭判例確認,由3名法官取代陪審團,無損被告公平審訊的根本權利。無論如何,香港內外環境已大變,23條立法有迫切需要,不應該再拖,當局的責任,是確保條文內容恰如其分,既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亦能保障公平審訊等基本權利、維護普通法原則。
星島社論
新一屆政府上台後,擴大抗疫專家顧問團隊,希望他們能提供更科學為本的精準抗疫意見,以最低成本達致最大抗疫目標。可是,兩名專家顧問卻聯同其他學者聯署撰文,提出透過感染和接種疫苗建立免疫屏障的「混合免疫」策略,與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的思路並不一致,令市民感到混亂。當局宜盡快與專家開會,就抗疫思路統一意見,並制定更清晰的抗疫路綫圖,讓市民知所適從。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在原有專家顧問團隊基礎上,再委任多三名專家,包括孔繁毅、劉澤星和劉宇隆,令專家小組人數增至六人。另一位專家顧問袁國勇日前與孔繁毅和港大兩名學者在網上聯署撰文,建議先與外國通關,並應趁夏天新冠病毒活躍程度較低,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社區低度傳播產生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種,以便在冬天來臨前達致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效果,以免醫療系統崩潰。四人同時建議放棄大廈圍封強檢,以及取消學校每天快測等成本較高的防疫措施。 混合免疫未屆推行時機 在當前疫情反彈之際,兩名政府專家顧問公開提出防疫路向新建議,再配合政府早前暫緩航班熔斷機制,提議在「安心出行」引入紅黃碼,以便識別及監察確診者和入境檢疫人士等措施,予人當局正透過專家放風,對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測試水溫的感覺。 不過,根據盧寵茂所言,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此時「躺平」,尤其當前連續六天每天有逾三千人染疫,病毒即時傳播率為一點七,即一個人確診可感染一點七人,預計未來兩周感染數字會增加一倍,而三歲以下幼童仍未能接種疫苗,目前仍有三成八十歲以上長者未打針,當局更需保護好這兩個體質較弱的群組,以免對公共醫療系統造成沉重壓力,反映當局與專家顧問的意見有分歧。 由於這些專家在傳染病學屬權威人物,在醫學界有一定話語權,且愛在科學期刊或傳媒發表言論,連大學方面也不易左右其言論。專家在沒有政策包袱下高言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自然能博取眼球,但卻再次犯了不顧政府立場的毛病,結果變成各有各說,令市民感到疑惑,無所適從。當局在尊重專家的言論自由之餘,亦應盡快與其開會,就疫情防控意見進行協調,統一口徑才對外發表,並考慮設立發言人,由其負責與傳媒打交道,避免出現各有說辭的做法,減少不必要的混亂。 此外,當局亦要盡快梳理出一套更清晰、在有序可控下逐步對外開放的防疫路綫圖,因香港是國際城市,加快與內地和外地恢復通關,才能提升競爭力。新一屆政府表明與內地通關時,要確保不會增加內地風險,若無法與內地盡快通關,則只能先對外恢復聯繫,以減少不便為原則。政府正考慮引入紅黃碼,紅碼只針對在家隔離的確診者,並須佩戴電子手環;黃碼只會應用在入境旅客,目的是縮減七天檢疫期,改為局部居家健康監測,容許其恢復部分點對點活動,卻限制其進入高風險處所或要除口罩的活動,將受影響範圍縮小。待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後,再進一步檢視檢疫日數,冀能最終可達致免檢疫入境,若這套精準防疫政策推行得宜,既可有效控制輸入風險,亦可讓內地有更大信心與本港恢復通關。 趕在冬季前為老幼打針 港府亦要盡快商討為三歲以下幼童接種疫苗,一俟有決定須盡快落實,並設法提高長者接種率,因若擔心冬天爆發新一波疫情,便須與時間競賽,才能趕及在冬天來臨前為幼童和長者打至少兩針,建立避免第五波疫情慘劇重演。 港府有清晰抗疫思路,短期須與專家顧問小組磨合適應,制定一套切合香港實際需要的控疫政策,做到既不躺平,也不共存,加快經濟社會復常。
東網正論
民以食為天,香港曾經是美食天堂,可是政府不思進取,食安及消費者法例未能與時並進,在缺乏保障下,市民病從口入機會大增,往往都要靠消費者委員會提醒,這次又揭發食油問題。 消費者委員會抽查50款市面上有售的食油,昨日公布測試結果,94%的食油樣本含有害污染物,當中40%含有3種或以上有害污染物,而更駭人的是,近六成含基因致癌物及毒素,部分更超出歐盟標準,長期過量攝入亦會損害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而有8款食油樣本所標示的營養素含量與測試結果的差距不符規定,與標示值的差距超出20%以上,超過食安中心《營養標籤及營養聲稱技術指引》的規管容忍限,當中一款更相差85.7%,簡直是誤導消費者。營養數據標籤制度規管預先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籤,需要列出「1+7」的營養數據,但當然不會包括污染物,消費者食下肚子是毒素也懵然不知,長年累月隨時致命,要等消委會報告才如夢初醒,恐怕為時已晚。 消費者無可奈何,消委會沒有執法權力,也只能把測試結果轉交食安中心跟進。食安中心聲稱會跟進及進行風險評估,並強調所有食油樣本在正常情況下食用不會影響健康,並符合本港法例要求,那是否鼓勵市民繼續食用?今時今日,還大耍官腔,足見態度之落後。食安中心隸屬食環署轄下,在2006年5月2日成立,其網頁表明理想是致力成為各方信賴的食物監管領導機構,保障市民健康,的確非常理想化,與現實明顯脫節,16年來,大大小小的食物安全事故爆個不停,每次食安中心都是後知後覺,例牌是回收及銷毀,甚少是先知先覺,主動堵截有害食物流入香港,大多數是靠外界揭發,特別是消委會測試報告,變相做了食安中心的分內工作,之後是循例跟進,今次食油檢測亦不例外,食安中心的作用實在令人質疑。 食安中心的使命,強調是透過政府、食物業人士及消費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食物安全水平。可是靠業界自律,利字當頭,和緣木求魚有甚麼分別?把責任卸給消費者,更加不合情理,消費者在商店購買食品,有理由相信是經過當局篩檢,才可以公開發售,價錢及質素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合意,但食物安全卻並非市民可以測知。消費者保障缺乏完善法例,尤其是食物安全方面,可說是拉雜成軍,消委會沒有執法權力,極需要更有效直接的法例來保障消費者。 民生無小事,過往特區政府忽視消費權益及食物安全,政策及法例都落後世界,甚至第三世界也不如,諸多藉口拖延立法,一屆又一屆令人失望,新班子在注重國家安全之餘,能否亦致力保障食物安全?一個「食不安心」的社會,又怎有力氣重新出發?
頭條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港府一直谷針,但三歲以下兒童並未納入接種計劃,這批為數約十六多萬的幼齡人口,不單止未接種新冠疫苗,由於大多數長期留在家中,少有被父母帶出家門之外,少了機會接觸外面世界,沒機會接觸其他病毒,令醫學界關注他們未經不同病毒的洗禮,體內未有抵抗力,會面對更大的疫情風險。昨天,政府專家顧問、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表示,有需要讓幼童盡快接種新冠疫苗,以應付冬季可能爆發的疫情,政府必須未雨綢繆,適時保護幼齡人口。 由於三歲以下兒童未被納入接種疫苗計劃,不少家長為防外出染疫後把病毒帶回家,都會特別小心,有人一回家就洗澡,甚至在家照顧幼兒時,也戴上面罩,以策萬全。為了保障幼兒的安全,是時候積極考慮為他們打針。由於科興滅活疫苗是傳統技術,注射後的風險較低,也不似復必泰疫苗般需要小心稀釋,故三歲以下兒童接種科興,較為穩妥。當局必須跟進藥廠,要求加快提交科學數據,以便早日審視,一旦安全,須緊急使用。 幼兒家長也要多關注,並要相信數據,就以成人和兒童接種科興疫苗數據,出現副作用或風險的機會極低,在病毒不停變種、疫情不知何時了結,一旦當局開綠燈,就要即時為三歲以下子女打針。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