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近日股價大跌,引起股民與政府緊張,但是真正讓台積電憂慮的是兩件事,其一是美國晶片法案遲遲未通過,讓美國廠的補貼沒有辦法到位;二是擴廠計畫遭到耽誤,南韓三星搶購光刻機等半導體設備,讓台積電恐被三星超車,失去領先地位。 美國拜登政府為振興半導體產業推出的「晶片法案」,規模高達520億美元,是美國、台灣、南韓半導體業者興建新廠、擴產的希望,各家業者都希望法案趕緊通過,補助金額到位,讓蓋廠、招募人才計畫順利執行,但是此法卻卡在兩黨的惡鬥之中,躺在國會將近一年。 在擱置的一年中,各國爭相提出優惠措施,印度、日本和南韓都針對振興半導體業,快速通過多達數百億美元的優惠稅率、補貼方案,歐盟也即將完成自己的晶片法案,規模將達300-500億美元,中國大陸也針對半導體業延長稅收、關稅豁免等措施。 眼看美國期中選舉即將來到,到時如果民主黨淪為少數,夜長夢多,所以半導體業者、拜登政府官員正力促國會針對「晶片法案」達成最後共識,希望在8月國會休會前順利過關。部分業者還強勢施壓,英特爾就延遲俄亥俄州新廠動土儀式,執行長基辛格甚至警告,若國會仍懸而未決,打算優先在歐洲建廠,但台積電現在已經破土開始建廠,箭在弦上,進退兩難。 台積電的第二個憂慮則是,在將來的擴產計畫中,半導體的相關設備如極紫外光(EUV)設備等,供不應求。隨著三星、美光、德儀及大陸廠商也加入擴廠行列,讓半導體設備交期拉長,一般設備交貨期長達十到14個月。台積電的勁敵三星,為了在3奈米的製程超車,甚至首創讓EUV機台直接運到三星工廠內組裝,就是為了確保拿到先進製程關鍵設備,並縮短交貨期。 受到來自三星和英特爾分食設備訂單的影響,台積電緊張了,近期再度派遣高層飛往美國和日本緊盯半導體設備出貨進度,凸顯半導體設備交期拉長的情況似乎比先前更嚴重。 台積電原規劃2021年到2023年要斥資超過千億美元的擴產計畫,擴廠地點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大陸南京及台灣的中科、新竹及高雄等六個地區,如果受影響,擴廠進度將會落後。 台積電五個月來的股價,已由680元直跌至450元,原因不是擴廠不順,反而是半導體市場反轉,從2022年開始,半導體需求出現下降的跡象,但代工廠的產能擴張在2024-2025年達到高峰,因此有人擔心,等台積電大幅擴廠之後,景氣已經過去,2024年全球代工市場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 但是台積電自己則憂慮,競爭優勢不再,尤其是現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已經不僅在企業的層次,必須政府出手協助,尤其南韓政府近日動作頻頻,加強與美國產業合作戰略,更是值得我們提高警覺。拜登日前訪問南韓,一下飛機就直奔三星半導體工廠,目的就是在彰顯美日韓三方半導體聯盟,藉此強化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韌性及國家安全,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隨後也飛抵南韓,與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會面,引發各界猜測兩強合作的背後,是否有美國政府支持。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出手,窮盡與美方已有的經貿管道,爭取公平競爭的平台;尤其是台積電自從創辦人張忠謀退休之後,這幾年與政府的關係愈來愈好,外界甚至質疑甘願自己成為民進黨政府運用的棋子,譬如配合政府外交,投資明知道會虧本的亞利桑那廠。 企業與政府良性互動,本是無可厚非,現在碰到需要政府出面,政府也應該責無旁貸,不能袖手旁觀,以爭取台灣整體的經濟利益。台灣只有一個台積電,台積電在台灣經濟所占比重實在太大,「大到不能倒」。
明報社評
政府提出全體公務員今年劃一加薪2.5%,公務員團體紛表失望,要求當局再調整。公務員調薪安排,乃是根據6項考慮因素而釐定,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僅為其中一項,所謂「不跟足調查結果就是偏離機制」之說,並不成立,何况今年薪酬調查結果明顯受一系列特殊因素影響,未能全面反映商界實際情况,以及第五波疫情衝擊,政府今次提出的加薪安排,跟過去兩年本港整體通脹情况相若,比起跟足薪酬調查給高級公務員加薪7.26%,合理得多。過去數年,公務員團隊持續膨脹,然而市民並不覺得政府執行力有明顯提升,公務員改革,除了加強統率協調,更要「明賞罰」,高級公務員升遷加薪應與工作表現掛鈎,而非論資排輩、「人加我加」。 加薪2.5%符合通脹 「偏離機制」難以成立 一年一度的私人機構薪酬趨勢調查5月出爐,若只參考相關指標,今年低層及中層公務員分別可加薪2.04%及4.55%,高層公務員更可加薪7.26%。多個公務員工會表示,當局應按薪酬趨勢指標加薪,輿論和商會則紛紛批評,7.26%的加幅脫離現實。行政會議原定上月初討論公務員加薪,但議程臨時抽起,交由新一屆政府處理。行政長官李家超7.1就任後,昨天舉行首次行政會議,首項重大決定,便是如何處理公務員加薪這個燙手山芋。 政府昨天提出,各級公務員薪酬劃一上調2.5%,當局今天將聽取職方回應,最後再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拍板。公務員團體不滿2.5%加幅「偏低」,理據離不開「公僕已經凍薪兩年」、「不按薪趨調查加薪是偏離機制」,云云,然而只要了解一下公務員加薪機制,當可發現「偏離機制」之說難以成立。 政府考慮公務員調薪,從來不是只看薪酬指標,又或公務員訴求與士氣,整體經濟表現、通脹及公共財政狀况,皆屬考慮因素。經濟好景日子,百業生意興旺,正常狀態下,私人機構員工薪津上漲,公僕加薪幅度相差太遠,可能導致不少人棄官從商,公務員調薪會參考私人機構情况,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可是這幾年本港經濟情况,明顯不是常態,薪酬指標參考作用下降,經濟環境及公共財政的比重上升,乃是理所當然。根據政府資料,過去29年,薪酬調查結果與公僕調薪決定存在較大差異的年頭有10個。這些年份通常都是經濟增長、通脹等出現了特殊情况,不能因為沒有跟足薪酬指標加薪,就說是偏離機制。 去年本港經濟隨疫情大上大落。薪酬調查涵蓋對象,包括很多未受疫情重挫的行業,諸如金融、保險、公共事業等;香港防疫從嚴,影響外地高管留港意欲,部分大企業要大幅加薪吸引或挽留人才,相對而言,資深公務員流失未算嚴重。薪酬調查結果主要反映去年下半年經濟反彈,沒料到第五波疫情驟至,不少行業減薪裁員,反觀公務員是「鐵飯碗」,薪高糧準。疫情影響今年薪酬調查參考價值,不跟指標加薪並非「刻薄」,反而跟足指標給高級公務員大幅加薪,才是不合理。 前年本港通脹率為1.3%,去年則為1.6%,現在公務員劃一加薪2.5%,某程度有顧及通脹情况,低層公務員加幅亦比原先指標為高。公僕服務大眾,應多些站在市民角度考慮加薪問題;無視民情、堅持大幅加薪,對公務員形象及工作並非好事。環球經濟前景不明,衰退、滯脹陰霾乍現,私人機構明年調薪情况,主要視乎下半年經濟走向,而非現在公務員加薪多少;港府今年初預計,本年度財政赤字逾500億元,下半年外圍風高浪急,用錢更要審慎。 過去數年,政府強調加強公共服務,持續增加人手,公務員隊伍達19萬人,另外還有過萬名非公務員合約員工,但政府執行力有否顯著加強,相信很多市民都有保留。李家超提到,公務員表現跟政府效率直接掛鈎,國際報告則顯示,香港政府效率排在前列。翻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競爭力報告,論「政府效率」,香港確是數一數二,惟調查所講的「政府效率」,主要是公共財政、稅務政策、商業立法等是否便利營商,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施政效率、執行效率。當然,這不是說本港公務員隊伍沒有人才,政府高層統籌不力、跨部門協作不足,都是大問題,可是官僚因循保守,確實嚴重影響政府執行力。新政府要提升管治能力,公務員改革必不可少。 官僚因循保守礙辦事 公務員改革事在必行 本港公務員制度一大問題是缺乏賞罰機制,無論表現如何,多數年頭都可「跟外圍」自動加薪,升遷更往往是論資排輩。當局聲稱公務員「不是鐵飯碗」,有嚴重過失會免職,然而實際遭懲處以至免職者少之又少,當事人多是因為行為不當甚至干犯刑事罪行而受罰,不是跟工作表現直接掛鈎。這樣的制度,不利「想幹事」的人出頭,反而助長「寧等指示、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文化。公務員改革,除了加強培訓、鼓勵作為,更要明賞罰。近年有不少意見認為,香港可以參考新加坡經驗,先從高級公務員入手,以關鍵績效指標(KPI)評估他們的工作表現、積極性和潛能,作為發花紅和升遷準繩,確保有能者可優先晉升。有關建議,值得新政府參考。
星島社論
特首李家超履新後,昨天首次召開行政會議,重點議程是重新討論公務員加薪一事,最後同意建議對公務員劃一加薪百分二點五。當局強調是平衡各項因素才作出這項建議,商界和部分議員都認為加幅合理,令建議調整空間有限,公務員須面對現實,長遠須檢討現行薪酬趨勢調查機制透明度,確保得出一個客觀、可靠的參考指標,以減少將來爭拗。 公務員加薪今年成了燙手山芋,事緣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五月出爐,高、中、低層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分別為百分七點二六、百分四點五五和百分二點零四,引起全城嘩然,認為加幅超離地。上屆政府原本是在上月討論公僕加薪,但最後決定抽起議程,交由新政府處理。 須顧及輿情免招眾怒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強調,薪酬趨勢指標只是行會考慮公僕加薪的其中一項參考因素,不是必然跟隨,當局在考量其他因素後,才作劃一加薪百分二點五的建議。首先,當局要考量香港經濟狀況,第五波疫情嚴重衝擊經濟,經濟增長由去年第四季上升百分四點七,急跌至首季萎縮百分四,當前疫情趨緩但有反彈迹象,令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政府將全年GDP增長由原先百分二至三點五,下調至百分一至二。疫情反覆,過去兩年投入逾二千億元抗疫,今年將再出現預算赤字,此時更應慳得就慳,而公務員薪酬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近兩成,以二○二○至二一年度為例便高達一千四百零五億元,若劃一加薪百分二點五,額外開支便增加逾三十五億元。 此外,李家超剛上任,矢志推行改革,亟須公務員配合落實,為了提振士氣,有需要批准公務員加薪,但加幅卻必須是商界和市民可以接受的水平。 當局公布建議公務員劃一加薪百分二點五後,總商會對政府充分考慮到當前經營環境艱難,將加薪幅度調整至合理水平,企業可望跟隨,紓緩人力成本大增壓力。多名議員也認為政府考慮到經濟情況和社會觀感,加薪幅度合理,相信不會令市民反感,又可顧及公務員士氣。 儘管當局今起會跟四個公務員團體會晤,聽取他們意見,但中高層公務員對加幅感失望,將提出反建議。不過,他們對行會修訂加幅建議不感樂觀,因過往沒有成功案例,相信最終要無奈接受。事實上,社會對公僕在疫下大幅加薪有很大意見,公務員若堅持按薪趨指標加薪,只會讓市民覺得公務員不識大體,只顧個人利益,完全無視普羅市民疫下減薪、放無薪假和開工不足之苦,令公務員形象受損。 宜引入KPI打破官僚文化 今次公務員加薪引起爭議,相信與薪酬趨勢調查機制在疫下出了問題有關。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邀請一百六十家私人企業參與調查,據悉回應的大多是受疫情影響較少的金融、保險和電訊業,至於沒回應的四十九家企業,委員會卻沒披露他們屬於甚麼行業,也沒交代沒有他們參與會否影響整份報告的代表性。委員會亦沒有評估過去兩年,相關企業的裁員、減薪數據,令到今年報告出爐後可信性備受質疑。因此,委員會今後須提高透明度,交代調查機構屬於甚麼性質行業、過去一年有否減薪裁員和相關幅度,才能準確反映實況,減少爭拗。 李家超表明上任後會要求各政府部門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更應考慮趁機作出改革,將公務員薪酬與表現掛鈎,若表現優異,可獲增薪點,表現差則沒有增薪點,從而打破「不做不錯」的鐵飯碗官僚文化,提升施政效率。措施應先從高層公務員推行,然後再逐步在中層推廣,最後在低層施行。市民期望李家超履新後,展現出新人事、新作風和新思維,提升政府管治效能,為公眾提供更優質服務。
東網正論
醜婦終須見家翁。林鄭將公務員加薪推給今屆政府決定,當知這是燙手山芋。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昨日公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公務員加薪方案,高、中、低層劃一加幅2.5%,明顯經過多方面考慮。特別是本港經濟極不明朗,內地公務員更爆發減薪潮,今次加幅可算是平衡各方利弊後的較好決定。 早前發表的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顯示,今年高層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是加薪百分之7.26、中層公務員百分之4.55、低層公務員為百分之2.04,不僅肥上瘦下,在失業率高企、破產清盤潮如巨浪淹至之際,公務員加薪直情跑贏通脹幾條街,與民情完全脫節,食相太難看。果不其然,林鄭迫於民情洶湧,明言公務員加薪爭議太大,一手將燙手山芋丟給今屆。今次公布的加薪幅度,基層公務員加幅比預期略高,中高層則不如預期加得離譜,總算平衡了公務員士氣與輿情觀感,既不至於飛擒大咬,又不至於一毛不拔。 有關決定並不容易。好景的時候,政府美其名曰鼓勵公務員士氣,一般都會對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照單全收,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務員期望如期大幅加薪,不難理解。何況李家超新官上場,必須得到公務員乖乖配合,施政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李家超一心只為討好公務員而大幅加薪,肯定比現在大幅降低加幅的決定來得容易。 惟今時不同往日。疫情一爆兩年半,尤以第5波對本港經濟打擊深入骨髓,失業率去年攀升至百分之7.2,今年也超過百分之5;申請臨時失業援助金的申請宗數高達47萬;今年4月個人破產呈請高達930宗,按年上升45.31%,按月暴升6.15倍,創2020年5月後新高;強制清盤呈請68宗,按年增一倍,按月更勁升8.71倍,數字回到2020年5月水平。最近又有連鎖餐飲集團突然倒閉,拖欠員工強積金。種種事例說明,香港經濟陰晴不定,仍未有完全復甦迹象,一旦大手筆讓公務員加薪自肥,激發的民怨必然巨大。 事實上,公務員一直享有「鐵飯碗」,沒有失業裁員之憂,今次只不過人工加幅不如預期,並非完全沒有增長,已比許多打工仔好得多。更須指出,港府考慮公務員加薪的同時,不可能不兼顧內地感受。要知道,內地受疫情影響,多地均出現公務員減薪潮,包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除了公務員工資下調多達三至四成,各地亦陸續取消各類自設的獎勵性補貼。香港雖然實施「一國兩制」,毋須跟從內地做法,但大家同在一國之下,內地公務員大面積減薪,特區公務員則大面積加薪,觀感肯定不好。新政府平衡各方因素而作出今次決定,可謂在情理之內。 姑勿論如何,特區已進入新一頁,有人甚至形容為二次回歸。問責高官又好,公務員團隊也罷,除了向錢看,更必須有服務社會、服務市民的自覺和初心,決不能再如前朝舊人一般,將自己當成普通打工仔、將服務政府當成打份工,否則,好應該轉投私人市場搵真銀去。
頭條社論
本地野豬無天敵,橫行山頭,「豬口」急升。為了搵兩餐,有野豬向行山者討食,獲得餵飼;亦有野豬行動起來,一家大細浩浩蕩蕩下山,入城搜羅垃圾桶內的殘餘食物,一旦遇上途人,疑人類阻住覓食,雙方誤判,容易觸發野豬襲人事件。 漁護署繼去年推出「殺豬令」之後,再次出招,建議將現行「禁餵野生動物區」擴大至全港,違例餵飼野生動物(包括野豬在內)的罰則會由現時罰款一萬元,大幅提高至十萬元兼監禁一年。日後行重典,餵食少了,有需要嚴防更多野豬餓極闖城肇禍。 有行山者形容,不少市民愛餵野豬,視為寵物,令野豬養尊處優,更「好生養」,是導致「豬口」急增的原因之一。日後餵飼會被重罰,甚至監禁,阻嚇作用大增,相信市民為了荷包,也不想坐牢,應會減少餵豬,某程度上,會令野豬「無啖好食」,牠們下山入城搵食的誘因會加大。當局在反餵飼法例生效之後,必須要有應對方法。 如果有更多野豬入城,正如給予當局機會,不用上山找尋,就可以展開大搜捕行動,使用麻醉針,再施以絕育手術,從而達到控制野豬數目的目的。此外,對於有危險性的野豬,如對市民構成風險,或破壞公共設施,在保護市民和公物下,當局唯有捕殺,也是迫不得已的控制手段。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