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0年6月29日兩岸於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迄今已滿12年;若非最近中國大陸禁止屬於ECFA項目的石斑魚進口,相信很多人已經忘了它的存在。 ECFA既為架構協議,是採取逐步完成,與一次到位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同;但為了立即實現貿易利益,當時我方提出先開放部分項目「早期收穫計劃」的構想。中國大陸提供台灣539項產品免關稅,其中18項為農產品,台灣則給予267項大陸產品免關稅,範圍遠超過中國以往其他FTA早期收穫的規模。另外ECFA早期收穫也涵蓋服務業,例如放寬兩岸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的限制,也是屬於創舉。 ECFA生效迄今12年,各方雖仍有不同解讀,但普遍認為可以帶來正面效果,此效果遠高於台灣其他FTA的總和,而農工開放的利益高於服務業。特別是蔡政府上台後,不再一味抹黑抹紅ECFA,而以較客觀角度評析ECFA,例如在兩年前ECFA滿十周年可能失效的傳聞下,政府仍希望ECFA可持續,甚至還呼籲對岸不要貿然終止,以免傷害台灣人民的利益。 ECFA生效12年來台灣早收產品出口至大陸,已經累計減免88億美元的關稅,而大陸早收產品輸台則僅節省關稅8億美元。在2021年台灣早收產品對大陸出口252億美元,約是中國早收產品輸台的三倍,顯見台灣享有較多的貿易紅利。 早收產品的出口雖然各年度仍有起伏,但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較啟始降稅的2010年成長近五成;其中農產品成長更快,台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已經由逆差轉為順差,早收產品的貢獻居於關鍵。雖然整體而言,早收產品成長幅度仍不及以電子資訊為主的非早收類產品;但早收產品大多屬於高關稅的傳統產業,在台灣拓展FTA版圖不易突破下,自然應善加珍惜得來不易的關稅優勢。 最近對岸以台灣石斑魚包含有害健康成分為理由,而暫時禁止進口。雖然中國之前對不在ECFA早收清單的蓮霧、釋迦及鳳梨也有類似的措施,但是首度針對ECFA產品的大動作,不但挑起ECFA的敏感神經,也再次衝擊兩岸關係。 然而政府目前的因應有待加強,中國驟然禁止台灣進口當然可議,政府初期全力捍衛石斑魚品質,宣稱完全符合檢疫標準,指責中國政治操作;但之後又發現台灣檢驗單位有客觀公正性不足的問題,檢驗結果可能也不會被其他國家接受,出口同樣會受阻。 農業首長甚至批評ECFA才衍生石斑魚業者普遍借牌生產的亂象,並宣稱要求限期改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但是蔡政府已執政六年,為何毫無作為而放任問題發生?無非只是等待每次中國出招禁運之後再來指責中國,其實就是犧牲台灣農民利益,換取政治資本。 ECFA雖然稱不上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但蔡政府上台以來,兩岸官方管道完全中斷,ECFA是目前兩岸官方靠制度維繫少有的連結。ECFA生效後,中國陸續完成了九個FTA,已經減損早收產品的關稅優勢;但由於台灣對中國早收產品出口持續擴大,反而可以創造更多的貿易紅利。 由於兩岸及國際情勢不確定性高,會影響ECFA未來發展。繼石斑魚之後,未來不排除中國可能對更多ECFA早收產品設限,顯示大陸不再重視兩岸和平時期所建立最重要的基石;在兩岸高度政治操作下所產生的碰撞,會繼續侵蝕ECFA的效益。 以目前兩岸的氛圍,ECFA當然不可能深化擴大,但至少應掌握現有的貿易利基。政府因應措施如果還是一成不變,繼續停留在鼓勵國內消費,提供出口補貼,治標而不治本的格局;不但損害台灣產業的利益,更達不到分散出口的目標。
明報社評
香港復常必須通關,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露,正在擬定通關策略,大方向是盡量為跨境人士減少不便,惟如何克服內地與外地控疫模式差異,明顯仍需摸索。隨着周邊地區及國家陸續放寬入境限制,本港需要加快對外通關的壓力,明顯比半年前大。政府準備年底舉辦最高級別的國際金融論壇,以及復辦國際七人欖球賽,不放寬海外來港人士檢疫隔離,勢難成事,只是此舉又必然增加香港內地通關難度。李家超提出全面通關前可採取臨時措施方便往返內地,有意見主張以「點對點」閉環方式通關,讓特定群組回內地處理公務,理論看似可行,實際如何操作,仍有很多未知。通關不是香港單方面問題,新班子應盡快與內地展開磋商,設法走出一條港式通關之路。 鄰近地區紛開關 本港通關壓力大 七一將至,新政府上場在即,如何處理通關問題,備受關注。本周初,國務院任命特區新班子官員,港澳辦談及中央「5點期待」,希望新政府以施政實際成效回應市民關切,論排列順序,居首是房屋,其次就是通關。李家超政綱有關通關問題,主要是原則表述,諸如「通關是首要任務」等,及至近日,新班子推進通關,開始有較為具體的輪廓。 李家超接受訪問談通關,重點大致有三,一是重申需要以「全面與內地通關恢復貿易及人員往來」為優先,但亦承認香港與外地互聯的重要性;二是由候任醫衛局長盧寵茂檢視疫情,「制訂中期臨時措施,減少往返內地人士的不便,同時又不會為內地額外增加風險」;三是探討容許外地抵港人士居家隔離、縮短指定酒店隔離日數等建議。盧寵茂則表示,上任後將推出措施,爭取減少旅客來港限制,若可提早找出患者,配合家居隔離及要求旅客採取「點對點」行程,就有條件縮短檢疫日數至5天甚或更短,未來政府需要提高處理核酸檢測的速度及數量;談到對內通關是否有時間表,盧寵茂承認各地有不同防疫標準,認為要理解內地防疫方面有顧慮,日後亦要統一本港和國家核酸檢測標準,才能全面落實通關。 疫情爆發兩年半,直至今年初,香港外防輸入一直從嚴,然而經歷了第五波疫情洗禮,現時香港的抗疫形勢,跟半年前確實很不一樣。雖然長幼打針率仍嫌不足,「3針率」亦需進一步提高,惟本港透過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種所建立的防重症屏障,短期相對穩固,若無高危新變種,理論上有條件再放寬入境檢疫限制,而毋須太擔心重症死亡數字急升。 去年8、9月,通關問題開始提上香港議事日程,嚴格來說,那不是中央或內地要求,而是香港清零下復常,零售、飲食等行業紛盼與內地通關,為經濟注入動力。其時歐美復常通關不久,穩妥與否仍需觀望,至於其他國家,大多面對不夠針或未打夠等問題,缺乏安全開關條件。大半年過去,免檢疫往返香港內地的需求依然殷切,但外圍情况卻頗有不同。隨着星日韓等周邊國家陸續推動開關,香港無論在航運復蘇、人才爭逐、盛事主辦等方面,皆感到壓力。舉例說,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屬國際級體壇盛事,自2019年起停辦數年,今年星洲已復辦同類賽事,香港復辦無期,主辦單位確有可能長遠另覓陣地。 同步推進內外通關 「第三條路」須可操作 當然,香港有國家為後盾這個獨特競爭優勢,對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樞紐等地位是重要支持,但對外開關步伐落後星日韓太多,日後追回失地,必然較為辛苦。論眼前現實需要,香港確須同時推進對內對外通關,問題始終是如何克服內地與外地兩套抗疫模式的鴻溝。全面對外通關,與全面對內通關,未來一年半載明顯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新政府似乎想找出第三條路,在這段過渡期內,同時為對外對內通關「局部鬆綁」,這可反映在李家超強調要方便跨境往返內地及往返外地之上。 以「點對點」閉環方式讓有需要人士通關內地免隔離,近月討論趨多,有商會和政府專家顧問認為做法可行,這似乎亦是新班子其中一個考慮方案。有立法會議員更指出,內地檢疫酒店一房難求,不如將部分中央助建的社區隔離設施,改為臨時「驛站」,讓需要北上的港人,先在「驛站」隔離數天,然後以閉環方式過關。盧寵茂的主張,則是將「點對點」行程,結合家居隔離,作為抵港人士縮短檢疫隔離日數的條件。 理論上,點對點限制活動範圍及可接觸人士,加上當事人打夠針,確可減低病毒傳播風險,支持者認為可以借鑑北京冬奧閉環管理成功經驗,不過冬奧閉環模式,集中在特定範圍。相比之下,公務人士來港也好,赴內地也罷,「點對點」出入地方各有不同,現實操作是否可行、管理會否非常困難,必須先想通想透,也要考慮當事人對相關安排的可接受度;另外,內地防疫要求比香港嚴厲,風險評估跟港方未必一樣,會否接受「點對點」閉環管理,向香港有限度恢復通關,難以逆料。新班子上台後,應盡快敲定方案,盡早跟內地當局展開磋商,評估現實可行性。
星島社論
因應醫護流失率急增,醫管局決定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畫,引入內地有經驗醫生來港,紓緩人手荒。此舉繞過現行法例的規範,在醫院人手出現青黃不接之際,僅屬救急權宜之計,相信會引起業界非議,當局須加強解說,釋除醫護疑慮,亦須確保引入的內地醫生資格符合國際醫術水平,並有豐富行醫經驗,才能讓市民安心。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宣布,將於下半年從大灣區三甲醫院引入有經驗水準的醫生,包括早前曾來港支援抗疫的醫護人員,到本地公立醫院幫手。初期以邀請西醫為主,他們在港待遇,與海外來港醫生一樣,目前正與廣東省衞健委商討,用輪替制度,每人來港不超過一年,希望首批可以有五至十名醫生。他不排除將來還會招募內地護士、中醫和其他醫療職系人員。 外援來港寥寥成效待觀察 醫管局急於引入內地醫生,皆因公院醫護離職問題嚴重,截至四月的過去一年,全職醫生流失率達百分七點九,即有約五百名醫生離職,比上個年度的百分四點六為高,至於全職護士流失率更高達百分九點五。在疫情再現反彈之際,醫護人手嚴重短缺,隨時令問題雪上加霜,須設法盡快增聘人手「補血」。 當局明白到醫生荒日趨嚴重,去年修例引入海外醫生,早前公布的首兩批認可醫學資格的五十所海外醫學院,希望可紓緩人手。儘管當局敞開向海外醫生招手的大門,但雷聲大雨點小,至今申請人寥寥可數,成效仍有待觀察。 面對人手短缺,當局唯有另闢途徑,繞過現行法例安排,以引薦方式從大灣區三甲醫院招聘內地醫生,包括年初來港支援抗疫的醫生,申請有限度註冊來港工作,採用輪替制度,一來他們曾來港支援,對公院運作模式已有一定了解和認識,可縮短與本地醫護的磨合期,而且懂說粵語,與病人溝通沒難度,抵埗後便可埋位工作。二來工作期限僅一年,人數亦相當有限,讓本地醫生和準醫科畢業生不會產生飯碗或升遷機會被搶的感覺,願與對方合作。 雖然醫管局有意向曾助港抗疫的內地醫生率先招手,這批醫生或許對處理疫情經驗豐富,但未來透過交流活動來公院卻可能分派到不同科室工作,是否可以同時診治和照顧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而且其專業資格是否獲醫委會特別註冊委員會認可,都需要認真處理好,畢竟特別註冊委員會在審議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中,暫時內地僅復旦大學獲承認。若要引入大灣區醫生幫手,委員會須加快審議餘下五十所醫學院資格,希望有更多內地醫學院入圍,尤其是鄰近香港的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一旦這些醫學院上榜,意味其醫學水平可與國外一流學府媲美,便可增強市民對引入大灣區醫生的信心。 宜檢討輪替免磨合期不斷 此外,若內地醫生來港交流,經過一番磨合後漸漸融入公院運作後,卻因輪替期屆滿須返回內地崗位,由另一批內地醫生接替交流,本地醫護和病人又要重新磨合,互相適應,未免浪費時間和資源,醫管局應設立機制跟表現良好的內地醫生續約,並須定期作出檢討。 在醫護短缺下,為免公院運作受影響,醫管局以彈性手法,透過交流方式引入內地醫生救急,是值得嘗試,但同時亦要在引入海外醫生方面繼續拆牆鬆綁,以兩條腿走路,外援內援並重,才能解決醫生荒,讓市民獲得適時適當醫療服務。
東網正論
本港疫情連日來呈現反彈趨勢,昨日新增本地確診宗數達到1,522宗,港人無不憂心忡忡;一方面是擔心病毒重臨、威脅港人健康;另一方面則是憂慮防疫措施未能進一步鬆綁,反而再次「加辣」;期待已久的通關更隨時未開始便終止、胎死腹中。值得慶幸的是,近日終於傳出好消息;下屆政府計劃上任後,將檢視本港疫情,更有核心人士表明,即便未能短時間內通關,也會檢討居家隔離以及縮短酒店隔離日數的政策。倘若政策成事,對港人顯然有莫大益處,也算得上踏出一小步,聊勝於無。 通關是全港市民共同關注的大事,下屆政府主要官員自然不敢怠慢,連日來分別在不同場合「放風」,強調會把推動通關作為首要目標!然而,本港近日疫情反反覆覆,每日新增確診宗數始終徘徊於四位數,市民自然不敢奢望短時間內通關可以成真,以免「希望愈大,失望愈大」!相對而言,港人回港後可居家隔離,抑或在酒店隔離日數能夠縮短,顯然比較切合現時本港的狀況,不但更容易,且更快能達成。坦白說,上述兩項政策只稱得上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普遍港人依舊歡迎,也明顯是出於「跌咗個橙執番個桔」的心態。 眾所周知,不少身處海外的港人,受本港的檢疫酒店房間緊缺影響,導致有家歸不得!另一方面,檢疫酒店現時「一房難求」,也催生出各種亂象!例如,本報記者日前調查發現,網上懷疑有人趁機炒賣檢疫酒店房間;當局隨後「認衰」,承認無規管指定檢疫酒店的賣房方式,又承認市場有「炒房」行為。雖然現屆政府聲稱正考慮再增加8至10間酒店,預料可增加3萬間房間;惜現屆政府劣迹斑斑,以往不少惠民政策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更何況,身處海外的港人不在少數,世界各國又陸續解禁,愈來愈多港人外遊,3萬間酒店房只算杯水車薪。 相反,下屆政府未上任已「放風」,聲稱會檢討居家隔離及縮短酒店隔離日數的政策,足見其誠意滿滿。更重要的是,倘若港人回港能選擇居家隔離,不但可讓市民節省一大筆檢疫酒店房間費用,更將一勞永逸地解決檢疫酒店房間不足的問題,並且能進一步釋放更多檢疫房間予赴港人士。即便只是縮短酒店隔離日數,也能加快酒店房間供應;倘若酒店隔離日數縮短一半,相當於酒店房間供應量能增加一倍。 然而,無論是居家隔離抑或縮短酒店隔離日數的政策,均一定程度上增加防疫風險,尤其是居家隔離政策,下屆政府必須推行配套措施,確保回港人士能切實遵守當局所制訂的規則,避免類似於「國泰機組人員違規外出」的情況再發生。之不過,既然新班子現時已「放風」,想必候任官員已經開始考慮相關細節,市民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往屆政府痛失民心的最大關鍵,往往在於政綱承諾未能兌現。因此,通關也好,居家隔離及縮短酒店隔離日數也罷,不但是下屆政府的首要目標,同時也是首個考驗。假如連首個承諾也未能兌現,香港未來5年危矣!
頭條社論
昨天確診人數升至一千六百多人,創近日的新高。然而,候任行政長官和候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分別透露,在七月一日上任之後,新政府會爭取將抵港入住酒店的檢疫日數,由目前的七日縮短至五日,甚至更短。新政府官員的思維,不似現屆政府官員般,一遇上疫情升溫,即加強人流管制,而是逆向而行,一方面反映本港醫療系統具備抗疫能力,並不擔心出現第五波疫情的嚴峻局面,是時候回應社會的需要,傾向減少抵港的隔離限制,以逐步爭取與外地通關,達到提振經濟的作用。 據盧寵茂的說法,一旦縮減抵港人士的酒店隔離日數,如是港人,須配合居家隔離,至於旅客就採取「點對點」行程管理。由此觀之,即使縮減酒店的隔離日數,但同一時間附加抗疫安排,是審慎的做法,所達到的「以結果為目標」,就是令到人們過關更容易,讓港人、外商、外地旅客等更容易來港,等同打開了小門,爭取與外地通關,既滿足港人出行的需要,也回應國際和本地商界要求通關的強烈聲音,令到本港的營商環境減少受疫情的干擾,爭取復常。 新的安排亦可以短期內發揮良好的副作用,紓緩隔離酒店房供不應求。由於多了港人外遊,加上本港留學生將於暑假回港渡假,令隔離酒店在未來幾個月訂滿,若新政府縮減隔離日數,有望擠出房間空檔,遏止房間租價上升。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