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全球央行紛紛對貨幣政策做出最新決策,在美國Fed宣布升息3碼後,各國央行跟進動作不一,日本決定不調利率,我央行則是升息半碼。不同國家做出不同的貨幣政策,主要是在控制物價與維持經濟溫度兩者間取得平衡,誠如央行總裁楊金龍所說:「是個艱難決定。」 為什麼艱難?升息不夠可能對抑制通膨沒有顯著效果;升息太多,還正苦於疫情的經濟發展可能被澆了一盆冷水。央行列出了下半年影響我國經濟的因素有四:通膨壓力仍大且需求可能續降、主要經濟體持續緊縮貨幣、中國大陸振興經濟是否有效。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楊金龍眼中認為唯一操之在我的,就是國內疫情的後續發展,包括振興措施能否有效刺激內需,以及邊境管制的開放時程,都是影響下半年台灣經濟走勢的關鍵。 在央行眼中的四大經濟變數中,有三項都不是台灣能夠左右,換言之,央行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在環境是悲觀的,能寄望的就是內需市場。國內物價問題仍在持續升溫中,但央行此次只升息半碼,這個決定所以艱難,是因為「相對有限」的升息幅度可能無助控制通膨,但至少可以給國內經濟多一點機會。 在「外冷」的預期下,國內經濟能否「內溫」甚至「內熱」,就不能只靠央行。立法院已通過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實施期限延長到明年6月底,這自然是要應對目前尚處高原期的Omicron疫情,拉大政府的應變時間與資源,但目前政府對紓困不論金額與速度都必須加大力度。首先,目前紓困預算約還剩下1,300餘億元,但其中1,200億元要用來防疫措施相關之用,換言之僅剩下百億元可用來振興產業,這筆金額用來紓困尚可應付,但要論及振興,恐怕就是力有未逮。 其次,這波疫情從4月中爆發,內需產業衝擊最大。4月餐飲業營業額年減5.8%並結束連六個月成長,在疫情更嚴重的5月,相關數據只會更加惡化,4月才剛創同月新高的批發零售業營業額,從5月起也將受到衝擊,其他包括景氣燈號、無薪假人數等都有下行趨勢。在景氣走弱的趨勢下,政府卻宣布大規模的振興方案要到9月才實施,所持的理由是「錢要用在刀口上」,但國人不免質疑,是否要等到接近11月大選時,才要開始推動振興方案? 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即刻展開振興方案,因疫情已有漸從高原回落的跡象,但許多內需產業無法支撐到9月,加上通膨的夾擊,現在內需產業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對於邊境開放的時程,雖然政府目前已將入境檢疫從7+7縮短至3+4,但每周2.5萬人次的入境規模偏小,這樣的放寬仍遠遠不夠,不少國人因此無法返國,對於停滯快三年的商務往來也沒有明顯助益。政府應加速滾動檢討目前國境的開放速度與規模,在國內醫療體系可以承擔的前提下,加速開放邊境,特別是優先開放商務客入境。 從目前俄烏戰事、國際能源供給等情勢來看,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機會不小,停滯性通膨已不再是假設性問題,而是會持續多久的問題。台灣近年外銷表現亮眼,但當美國經濟陷入停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也存在不確定性時,台灣經濟的外在挑戰只怕會接踵而來,產業除了要更積極面對訂單下滑、庫存增加的挑戰外,政府也應擴大對內需市場的振興與引導,包括公共建設發包與民間投資案的推動,都應採取比過去兩年更大膽的作法。其餘包括振興方案的投入與實施也要擴大與提早,才能確保內需維持一定溫度,避免台灣經濟陷入內外皆冷的困境。
明報社評
星島社論
元朗朗屏中電一條電纜橋前晚起火,導致新界西北罕見大規模停電,讓新生代初嘗炎夏停電之苦。雖然暫時未清楚失火原因,但卻暴露了將三區主電纜都鋪設在同一條電纜橋的設計有安全隱患,而港府在處理停電一事應變力不足。當局須對症下藥,要求中電在風險管理作出改善,自身亦要做好城市規劃和制訂應變預案,才能避免大停電事件重演。 電纜橋失火焚塌,令元朗、屯門和天水圍三區大停電,受影響用戶多達十六萬戶,在中電技術人員搶修下,電力供應在昨天凌晨才開始陸續恢復,直至早上八時才全面修復,歷時十三個小時。這是自一九八四年青山發電廠故障以來,最大規模和歷時最長的停電事故,讓不少居民叫苦連天。中電為此向受影響用戶致歉,強調未來幾天供電不穩,呼籲居民節約用電,而政府則責成中電三天內提交初步報告,十四天內交詳細報告,包括提出如何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須正視「三纜合一」安全隱患 警方初步調查後,暫時沒迹象顯示電纜橋遭人為破壞,而專家估計事件可能與事發時正值用電高峰時段,電壓過大有關,而三組電纜之間的接駁點絕緣體老化,可能有雨水滲入,導致接駁點的電阻上升,引發火災。 不過,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指「三纜合一」的電纜橋設計有欠妥善,估計與區內不斷發展和人口持續增長,電力供應已超出原先城市規劃設計和基建容量,因此需要在後期加建電纜,而採取天橋方式越過明渠,在造價和技術上比鋪地底電纜相對便宜和容易。可是,將三區供電纜鋪在同一條電纜橋之中,卻形同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內,一旦一組電纜起火,便火燒連環船,有造成廣泛地區停電的風險。 今次事件同時暴露了電纜橋的安全風險,市民可輕易接觸,若居心叵測人士蓄意破壞,便可對供電系統造成嚴重損毀。因此,港府有必要責成中電短期檢查其他電纜橋的安全,排除失火隱患風險,長遠促請中電鋪設地底或架空電纜,逐漸取代這些有高危風險的設施;更重要是港府在未來落實北部都會區時,須制定整全城市規劃,為新市鎮未來發展提供安全而穩定電力供應。 此外,港府在處理今次大停電事件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官員沒有積極介入,並以事件屬地區性為由,沒啟動緊急警示系統,教局更在昨晨近七時才宣布區內十四所學校停課,反應遲緩,可能是與中電長期供電可靠度高逾九成九有關,二○一八至二○二○年間每年平均意外停電僅零點九二分鐘,認為即使停電只是短暫性,可望迅速修復。可是,停電時間不似預期,而全港有逾五成人居住在十五樓以上樓層,大停電令很多人從市區返回所居住的大廈後,才驚悉要行樓梯回家,徹夜在家中「焗桑拿」,有的熬不住,寧願到區外親友家中借宿,令不少受影響居民怨聲載道。 中電架空電纜易受天氣威脅 當局宜吸取教訓,要對突發大停電事故做好預案,因近年極端天氣頻繁,例如颱風、暴雨和炎熱天氣,都會對可靠供電帶來威脅,這對中電威脅較大,其輸電網絡中有逾三成為架空電纜,電纜外露較易受惡劣天氣影響,一旦出現塌損,修復需時。當局不應因兩電長期可靠供電而掉以輕心,宜對供電風險作出評估,制訂應變方案,一旦遇上大停電,便馬上啟動,調動人手和資源支援受影響的居民。 候任特首李家超提倡以底綫思維應對複雜多變的外圍風險,但這亦適用於處理天災、疫情和突發事故,市民期望他上任後要求各部門檢視現行應變措施,提升施政效率。
東網正論
頭條社論
本港電纜多埋在地底,一直以來,安全紀錄良好,供電亦相當穩定,但元朗一條被形容為「歷史遺物」的電纜橋,前晚不知何故,起火自焚,導致元朗、天水圍和屯門大範圍面積大停電,數以十萬計市民,慘在炎炎夏日捱過無風扇和無冷氣的一晚,苦不堪言。據悉,類似的電纜橋,還有三座,究竟會否在用電高峰期自焚,中電要第一時間派員檢查,政府官員也不要抱持等報告心態,必須要求相關部門立刻介入,消除任何大區域大停電的風險。 元朗電纜橋火災,觸發多宗困升降機事件,也阻延救護車服務,亦令不少店舖的雪藏食物變壞,社會損失難以估計,幸而沒有人傷亡。不過,是否晚上用電高峰期導致電纜過熱起火?或因這些頗有歷史的輸電纜出現老化?亦有人質疑電纜橋設計本身是否過時?更多的疑問,需要中電工程人員盡快找出答案,堵塞風險及漏洞,避免其他三條電纜橋重演火災。 政府責成中電十四日內提供詳細報告,是一貫官僚查找不足的手法,但是火災風險存在一日,就會多一日爆發危機。官方不能在冷氣辦公室坐着等,而是要急市民所急,第一時間介入,催促中電短時間內巡視其他電纜橋,剔除潛在的起火風險,保障民生、社會和經濟安全。 此外,有議員質疑如此重要基建起火,是否全安性不足?或需要提高保安?當局必須正視,消除人為破壞的風險。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