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帶動遠距經濟、宅經濟快速崛起,間接使筆記型電腦、網通設備出貨進入一波榮景。筆記型電腦更在教育需求帶動下,連續兩年全球出貨量成長超過兩成以上。之後隨著疫情反覆在各地蔓延,影響了供應鏈與物流的穩定性,使得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零組件供貨極為緊張,導致各方業者在短期內積極追料、建立庫存以為因應。結果是業者分別在不同的零組件上建立較高水位的庫存,但仍有其他部分零組件缺料,影響整體出貨,此即產業界俗稱的長短料現象。 隨著各主要國家疫情逐漸緩和,陸續放寬國境與管制措施,使經濟與社會活動漸趨正常,再加上連續兩年的筆記型電腦等消費性電子市場成長已近飽和,終端市場需求轉趨平衡,原預估這一波的電子產業成長將恢復供需均衡,形成緩和成長或衰退的景氣軟著陸。不過俄烏戰爭的爆發,卻對經濟帶來意料之外的衝擊,原本已經因缺料、物流不穩定等問題而形成的通膨壓力,出現加劇的現象,導致各國央行陸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壓抑消費與投資意願,購買力下降。 尤有甚者,中國大陸面臨Omicron病毒的侵襲,又以封城清零等方式對付疫情,不惜暫停主要城市如上海等地的經濟活動,使全球經濟呈現雪上加霜之勢。各主要經濟機構也漸次調降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 對電子產業而言,在產業供應鏈秩序尚未完全恢復之際,仍有部分零組件面臨缺料壓力,但終端市場需求卻已經開始走緩,甚至因通膨、升息、戰爭與中國大陸經濟趨緩等因素,使全球經濟出現下行風險。在供需兩方皆有高度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電子產業短期內之營運恐面臨重大考驗,尤其是對庫存水位的管理。 過去兩年因電子業景氣擴張,業者積極建立高庫存水位,以因應各地因封城而來的停產、物流受阻等問題,減緩長短料的可能衝擊,此為產業在面臨環境變動時,提升供應鏈韌性之短期手段之一。但今年第2季以來,景氣向下轉折的訊號逐漸浮現,供應鏈上下游業者、甚至是終端通路的高庫存水位,卻反而可能形成業者的營運負擔。 近期諸多財經媒體已陸續揭露終端通路、供應鏈業者出現庫存天數增加的警訊,估計在今年下半年,電子業者將出現庫存調整的動作,雖可部分緩解半導體的供不應求,但更讓人憂心的是業者之獲利將因庫存過高而受衝擊。 由此可見,疫情、戰爭等外部環境因素,對產業運作秩序都是直接衝擊,雖然業者可透過加大備料、提升庫存等方式因應這些外部短期衝擊,但在景氣轉折之際,庫存卻成了經營風險的來源。也因此,對於如何強化產業因應環境變化的韌性,除了以提高庫存等短期措施來應變之外,更需思考長期的根本對策,包括如何導入智慧科技以輔助供應鏈運作,如增加上下游的資訊整合,強化供應鏈預測與敏捷反應能力,提升企業的決策效能等,甚至構思經營模式的轉型。 近年產業界歷經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項大幅環境變動,幾乎年年皆出現經濟學家所謂的黑天鵝、灰犀牛等事件,衝擊產業經營,估計未來此類無預警的變動干擾,將成為電子業甚至是一般產業經營的新常態。在此趨勢下,建議各界除了構思短期措施以因應環境變動外,更需思考長期導入智慧供應鏈等科技解決方案,提升供應鏈運作之彈性與韌性,以在詭譎多變的環境下維持我國電子業的競爭力。
明報社評
下屆特區管治團隊正式組成,國務院港澳辦提出「五點期待」,可視為中央對新班子的工作要求,突顯新時代新形勢下,特區當局必須有更大作為,由治及興不能光說不練。「五點期待」 中,第一項與貫徹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等政治大方針有關,其餘均涉及謀發展促民生,有關土地房屋問題的說法尤其具體明確,「切實解決劏房籠屋問題」,說得斬釘截鐵,新班子至少應該公開以之作為施政目標,盡快制訂路線圖、時間表及工作指標。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市民對政府施政缺乏信心,原因之一是官員迴避具體承諾,空談盡力而為。新班子必須讓市民看到,「公屋3年上樓」不是口號,而是真的可以做到。 「五期待」呼應「五善於」 「由治及興」不許失敗 中央修改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去年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講話,提出特區管治者要具備「五個善於」,包括善於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為民眾辦實事、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以及履職盡責,在其位謀其政。國務院周日早上公布第六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任命,港澳辦中午隨即發表聲明,重提「五個善於」,並對新政府提出「五個期待」,希望新政府有更大作為,莫負中央及廣大市民期盼。 2017年特首林鄭月娥新班子公布後,港澳辦並無發出類似聲明,中央今次做法,一方面體現了全面管治權,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央對新班子官員有更高要求。由亂入治、由治及興,是中央為後修例時代香港提出的願景。對中央而言,《港區國安法》及選舉改制落實,標誌香港「由亂入治」,走出泛政治化泥沼,「由治及興」 還看特區新政府表現。港澳辦聲明一再談到,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和節點,反映中央認為未來數年關乎香港盛衰,「五個善於」是對管治者質素的要求,「五點期待」則是具體工作要求,兩者互相呼應。由治及興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新班子必須有這樣的覺悟。 一如「五個善於」,「五點期待」的第一項,同樣圍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堅持愛國者治港。新班子獲得任命,已證明眾人通過中央的基本政治要求,然而國際鬥爭愈益尖銳,對中央而言,特區新政府在維護國家安全、履行憲制責任、弘揚愛國愛港價值觀等方面,尚有不少工作要做。港澳辦的聲明,充分反映了相關要求。 若說「五點期待」首項集中於政治工作層面,餘下四點則集中於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按列點順序,包括抓住房屋、通關、貧富懸殊、青年發展等突出問題,以實際施政成效回應市民關切;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不斷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有關民生的兩項期待,有兩點值得留意。首先,關於社會事業發展的部分,港澳辦聲明特別提到「充分保障市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自由」,似乎是在回應社會部分人對這兩方面的擔心;其次,在香港社會一系列「突出問題」中,中央最關心就是土地房屋問題,比起其他改善民生工作,港澳辦聲明在這方面談得最多,內容亦最具體。 具體承諾勝「盡力而為」 縮短公屋輪候要指標 破解社會深層次矛盾,並非朝夕之事,然而至少要讓市民見到,當局有清晰目標,一步一腳印往終點走去,而不是表面看似向前行,實際卻在兜兜轉轉。特區官場自保文化,以往屢惹詬病,官員擔心事後問責,畏事避難,不願許下斬釘截鐵的承諾,僅以「盡力而為」,代替訂下明確工作指標,結果很多事情做出來都不似預期,無法真正滿足社會需要,市民對施政期望愈來愈低,原因正在於此。李家超政綱提出「以結果為目標」,要求政府各部門制訂關鍵績效指標(KPI),市民熱切期望新政府改革積弊,一切應該由問責官員做起。 全港多達20萬市民蝸居劏房,居住環境惡劣,令人揪心。「告別劏房籠屋」是中央和市民的共同願望,「公屋3年上樓」是特區政府自己豎立的一個標竿,它是一個合理目標,更是房屋工作一個重要KPI,就算不幸無法5年內做到,新政府至少應該提出一些嚴格但可做到的指標,例如任內公屋輪候時間縮短多少、劏房戶減少多少,然後破釜沉舟,全力以赴,才有機會幹成事。倘若當局不訂這些指標,說來說去只是「幫市民盡快上樓,早得一天得一天」,市民難免懷疑,當局處理土地房屋問題還是老樣子,空談多,實幹少,成效微。 新班子成員周日公開亮相,候任官員談及土地房屋工作,強調會設法提速提效提量,加快建屋,對於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目標等,未有具體說法。新政府組班倉卒,部分重點工作細節待議待定,可是候任官員未作具體承諾,市民有擔心有疑慮亦屬正常。港澳辦明確表示,新政府就着土地房屋問題,應「拿出更清晰的目標、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舉措,切實解決劏房籠屋等問題」,市民期待新班子以告別劏房為己任,早日公開交代具體工作指標。
星島社論
兩個月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成功連任,讓歐洲避過一場政治地震,但兩個月後,他領導的中間派執政聯盟「在一起」卻在國會選舉中遭遇政壇海嘯,未能取得過半數議席,而極左和極右勢力抬頭,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馬克龍在國會選舉中受挫,開局不利,今後施政勢難再順暢,須尋求其他政黨支持才能推行,極大機會淪為跛腳鴨政府。 周日國會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果顯示,在五百七十七個議席中,「在一起」取得二百四十五席,比改選前大減一百零五席,雖仍保住最大黨地位,但未能取得絕對多數席位。反觀由梅朗雄領導的極左翼聯盟「環保與社會人民新聯盟」奪得一百三十一席,成為第二大黨,在改選前僅佔八席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取得大豐收,議席暴漲十倍至八十九席,成第三大政黨。 輕忽民生遭選民摑耳光 執政聯盟在國會選舉中遭到挫敗,馬克龍可謂難辭其咎。他在四月競逐連任時,即使選民對其施政有所不滿,但最終投票給他,而不是極右翼對手馬林·勒龐,皆因民眾對勒龐有疑慮;加上過往歷史顯示,即使極右翼政客在總統大選中出綫,也不會在國會選舉中有突破性進帳。正是他這種政治盤算,既沒有重視國民聯盟的威脅,也老神在在,認定選民剛授權他繼續執政,在國會選舉定當賦予執政聯盟絕對多數議席,因此他絲毫沒半點心思和精力投放在這場選戰,讓競選活動在「自動波」下運作。 由於他輕視對手,又沒將選民最關心的通脹、退休、醫保等民生議題放在心上,反而將精力和焦點放在俄烏戰爭,在次輪投票前幾天更與德國和意大利領導人聯袂訪問烏克蘭以示支持。這讓很多中間派和左派選民非常不滿,選擇不投票以示不滿,這解釋棄投率高達五成四的原因。反觀勒龐卻將焦點放在生活成本,成功爭取右翼選民支持。馬克龍這種傲慢、輕忽民生心態,讓他最終要自食苦果,被選民摑了一巴掌。 今次選舉再改寫法國政壇面貌,兩大傳統政黨——右翼共和黨和左翼社會黨被碎片化,影響力大減,代之而起是極左和極右政黨抬頭,與中間派形成三股政治勢力,改變過去幾十年左右兩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馬克龍失去國會絕對多數議席,將削弱其第二個任期落實減稅、提高退休年齡、推行福利改革、增建核電廠等議程控制權,因兩大反對黨對這些改革措施有着不同看法,令到未來施政陷入政治不確定時期。馬克龍若要推行這些政策,須尋求其他政黨支持,並作出妥協。 未來法國政壇可能出現三種不同情境。第一個情境是馬克龍尋求與另一政黨合組執政聯盟,相信手握六十一席的共和黨成第一選擇,因彼此都親商界,在退休改革理念相近,但共和黨已婉拒合作。馬克龍亦可以考慮與梅朗雄合組「左右共治」,好處是有利通過改革方案,但弊處是將內政和經濟事務權力分給對方,自己只能專注外交和防衞事務。 三勢力鼎立施政須妥協 第二個情境是各方分歧太大,無法組成執政聯盟,只能每次有法案提交國會時,與可能有合作傾向的政黨進行磋商,並作出一定讓步,令法案進程隨時陷入漫長討價還價階段。第三個情境是各方對法案南轅北轍,出現政治癱瘓,若年底無法通過財政預算案,馬克龍便有權解散國會,重新舉行選舉,但這並不保證「在一起」可取得絕對多數議席。 面對三方勢力在國會內對峙,馬克龍今後所受的掣肘將會更大、更多和更複雜,相信未來日子絕不好過。
東網正論
香港回歸接近二十五載,經歷風風雨雨;港人縱然飽歷風霜,仍憑着獅子山精神,奮戰不懈,好不容易才能有今時今日的成就與地位。奈何歷屆政府碌碌無為、蹉跎歲月;現屆政府更是「幫倒忙」,無論社會抑或經濟,均呈現倒退迹象,港人心血隨時付之流水。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東方傳媒機構屹立香港五十三年,一直堅持為民發聲,恪守報道真相之職責,閱讀《東方日報》,能知曉天下事,真正做到一「頁」知秋;東方更為港府出謀獻策,勞心勞力獻上一張又一張藍圖,努力為港人帶來黎明曙光。惜現屆政府有眼無珠、官員昏庸無能,東方敢言反遭打壓,藍圖遭漠視。猶幸換屆在即,彷彿黑暗中乍現光芒;倘若上述兩道光得以匯聚,定能照亮香江。 回歸以來,本港治安每況愈下,如今更是毒品氾濫、黑幫橫行,誰之過?對此,警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近二十五年來,警方不下數十次豪言要反黑,結果卻是愈反愈黑;放下狠話要掃毒,事實卻是愈掃愈毒!若非有人失職瀆職,為黑幫大開保護傘,何以會造成如此局面?日前在中環槍聲一響,猶如敲響了本港治安的「末日鐘」;整頓警隊內部,進行大改革,乃勢所難免! 警隊編制沿用多年,其中針對黑幫,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總部的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負責處理跨總區黑社會問題;其餘兩層分別是五個總區及各警區的反三合會行動組,俗稱「大黑」和「細黑」,也就是市民所認知的「反黑組」。三個層次總人數僅約500人,偏偏最為重要的O記只有近200人,其他則分散在大黑和細黑之內;所謂「蛇無頭而不行」,警方何不取消「反黑組」,集中資源在O記,重點擊倒黑幫首腦呢? 另外,港府欲要重創黑幫,必須削其兵源,斷其財源!黑幫現時的兵源,首數作惡多端的南亞兵團;而南亞兵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免遣返聲請審核機制遭濫用,以致大量假難民湧入香港。港府與其耗費公帑養虎遺患,倒不如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一了百了。退一步而言,即使出於人道考慮維持機制,港府也應善用假難民這些人力資源,例如安排他們捉老鼠等。倘若假難民有了正當工作,既可貢獻社會,也可避免他們投身歪道,可謂一舉兩得! 財源方面,販毒是黑幫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因此打擊毒品必不可少。海關近年屢破毒品大案,為守護香江出盡力氣;可笑的是,警方掃毒不力,專捉魚毛蝦蟹「替死鬼」,甚至曾爆出西九反黑警涉嫌監守自盜兼販毒的醜聞,兵即是賊,簡直貽笑大方!要掃毒,除了斷貨源,也要清除販售場所;不少樓上吧缺乏監管,成為罪惡溫床,早已成為販毒的重要場所,港府理應整頓,甚至取消發牌及續牌,全面堵截黑幫販毒收入。 除了整頓治安,司法大改革也是民心所向。一段時間以來,司法界既暗藏黑暴分子,又有受外國勢力操控,甚至有「黃大狀」的徒子徒孫、契仔契女成功滲入律政司,暗中為不法分子提供保護傘,使本港出現「違法不究」的慘況!司法機構只有正本清源,方能扭轉頹勢。港府理應擺脫洋法官,重用華法官;法官也應除去假髮,捨棄形式主義,清除戀殖心態。港府更可培訓退休紀律部隊高層作為裁判官,這些退休高層既有執法經驗,也具法律知識,稍加培訓,必能成為司法界一股清流。 另一方面,當局也應改革「社會服務令」。現時,被判社服令人士的工作,主要分成事務小組、服務小組和獨立式的單件工作三類,例如油漆、木工,抑或簡單文書、圖書館工作等,這些小修小補的工作難以真正貢獻社會;當局倒不如安排被判社服令的人士,到郊野或海邊清掃垃圾,既可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也能讓犯人反思己過之餘,可以回饋社會,可謂是雙贏局面。 說到「垃圾圍城」,本港現時環境衞生惡劣、垃圾山區區可見,老鼠成群且橫行無忌,就連最重視衞生的醫院,也被老鼠入侵,把醫護病患嚇得雞飛狗走,足以證明本港衞生情況已到達不堪入目的地步。環境衞生與防疫息息相關,如今疫情再起,抗疫成為「首要大事」,港府更應改善環境衞生,只要扎穩根基,再配以科學的防疫方法,捨棄驗污水尋病毒的「無厘頭」想法,抗疫方能事半功倍,平息疫情更是指日可待。 抗疫固然重要,但重振經濟也絕非等閒,兩者應是「兩條腿」同步並進;否則市民不病死,也遲早餓死。重振經濟的同時,港府也要解決困擾港人的民生難題,其中「住屋難」尤為重要!事實上,東方早已花費人力物力,為港府尋覓土地,並獻上藍圖,例如發展閒置多時的工業邨用地等,各界如獲至寶,惜歷屆政府「當係草」。除了閒置工廈、未發展棕地,本港還有大量舊區有所重建,港府何需另覓土地,倒不如大規模收購舊樓,整區重建! 之不過,港府覓地建屋縱然要快,也不能急就章,草草了事,尤其公屋晾衫架設計一直遭人詬病,急需改善。本報此前提出「理想家居」藍圖,建議於住宅單位設立特別工作間,供居民集中處理晾洗衣物及消毒起居用品,獲得議員乃至各界一致好評,惟港府再次視若無睹。縱然不設立特別工作間,規劃興建樓宇時,也必須在樓與樓之間,預留更多空間,既可有利通風,又可供居民晾洗衣物。 除了覓地建屋,針對其他民生基建,本報也曾提出諸多建議,例如「魚骨形碼頭泊位」的藍圖,更有先見之明,奈何往屆政府置若罔聞,結果釀成一場又一場避風塘災難;又如本報曾倡議官辦「貓狗善終園」,集中接收及處理被虐的流浪貓狗,提供生養死葬,並開放予公眾參觀,既可保障動物權益,又可振興經濟;奈何港府又是置之不理,就連最基本的設立寵物發牌制度,加強監管飼主等,也熟視無睹,結果催生一次又一次動物被虐慘劇。 誠然,東方既非先知,也不是神童,之所以能夠「先知先覺」,皆因東方「貼地氣」與民同行,深明民間疾苦,憑着多年來發揮第四權為民請命的經驗,自然做到「急港人之所急」。五十三年來,本報始終屹立不倒,只因獲得全港市民支持與肯定;若非往屆政府一意孤行、任意妄為,多次對本報倡議「左耳入右耳出」,香港怎會淪落至如此局面。往事已矣,下屆政府任重道遠,倘若能以史為鑑,確切聆聽民間聲音,定能扭轉敗局,真正開啟香港的新篇章。
頭條社論
教聯會公佈一項調查結果,受訪七成幼稚園指報讀學生減少,逾七成稱陷入財政困難,反映學前培育幼兒機構飽受疫情打擊,原因是不少家長為了避疫,留幼兒在家,再加上香港出生率長期偏低,近年更出現移民潮,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已不單止影響到幼稚園,亦令小學和中學鬧學生荒,連大專院校個別學系亦收生不足,反映香港教育產業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統計顯示,香港過去五年出生人數由一六年的六萬多人,持續下降至一九年的五萬二千多人,在疫情下前年出生人數進一步下降至四萬三千人,去年更創有記錄以來新低的三萬七千人。數字說明幼稚園收生難的基本原因,但問題不止於此。香港中學校長會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上學年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數字大幅增加,在受訪的一百四十所學校中,平均每所學校有三十二人退學,當中六成五是初中生,學生退學的原因,六成是離港。亦有大專院校個別學系,連續兩學年零收生,除了學生人數減少,亦與多了年輕人往海外升學有關。 教育產業各層均欠學生,幼稚園界要求政府資助,是治標不治本。第六屆政府須展開研究,處理教育產業或許已出現的結構性問題,從資源調配、優化教學和結構重整,減少問題惡化下去。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