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亞洲行的首站訪問南韓,在美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聯盟之際,拜登參訪南韓三星的行程格外有代表性。拜登前腳剛走,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跟進拜訪三星談合作,同時間美國也跟日本洽談進一步在半導體高階技術上的深度合作。美日韓在半導體產業的動作頻頻,未來台灣在台美日韓的Chip 4聯盟中究竟會扮演什麼角色?我半導體業將面臨什麼樣的市場競爭態勢?值得政府與產業評估與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晶片荒達到史上最高點,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美、日、歐更競相邀台積電前往設廠,台積電也已分別展開前往建廠的計畫。然而,在台灣半導體業的全球地位達到史上最高點的同時,伴隨產值與獲利增加等商機而來的,也有大國在地緣政治上博弈時我方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半導體企業在美日韓產業深化技術合作後將處於更競爭的市場。 拜登此次出訪亞洲的首站是南韓,主要是爭取南韓加入美國的圍堵中國大陸陣營。在地緣政治的層次上來看,台美日韓的Chip 4聯盟已經成形,台積電選擇在美國與日本設廠,就是要回應美國的圍堵政策,但台積電仍小心翼翼的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取得平衡,同時間也在大陸南京廠擴增產能。 若只將目光放在半導體業本身的競爭上,台灣在Chip 4聯盟中與美日韓的關係,恐怕就不如後三者之間來得密切。這一點從美日韓各自的政治與產業需要可以看出。近年美國政壇不斷有官員強調高階晶片七成來自台灣的風險,即便台積電美國廠已動工,類似說法仍不斷出現,這也給了英特爾等美國廠商可趁之機,不斷遊說國會要加強補助美國本土半導體業。 對日本而言,類似的警惕言論也逐漸增加,近期日本經濟新聞一篇報導就是類似觀點的縮影,該報導指出,台日在半導體領域發生實力逆轉,是日本對台灣企業過於缺乏警惕,一名日本專家在訪問中稱:「即使展開合作,也不應向對方提供絕對尖端的技術。」 美、日官方與產業界各自對台灣半導體業占據全球關鍵地位示警,加強扶植本土半導體供應鏈並深化兩國產業間的合作,再加上原本就是台灣半導體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台灣半導體業在Chip 4聯盟中恐怕是處於「競爭大於合作」的那一方。未來不但我半導體成熟製程業者會面臨美日韓歐更多產能開出的挑戰,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市場上也將面對三星與英特爾的夾擊。 過去兩年蔡政府跟進美國的圍堵中國大陸政策,鼓勵台積電赴美日歐設廠,如今,半導體競爭態勢已有微妙變化,政府有必要強化半導體業的競爭優勢,不能只成為歐美增加半導體本地供應的推手,更應省思我們怎麼繼續維持甚至推進當前半導體供應的市場地位。 目前美國國會正在審查美國晶片法案,基辛格正不斷遊說國會通過此案並讓英特爾獲得高達新台幣1.5兆元的補助,我政府與台積電都應關注此案發展,採取相應作為,確保台積電及相關台灣廠商可以在此法案中獲得公平對待。 在與日、韓半導體技術深化合作上,政府也應扮演更多角色,另一方面,政府應同時強化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Hub的地位,擴大海外藍白領人才引入、國內投資環境改善與強化水電生產要素的充分供應。 放眼全球工業大國都在積極建立自身的半導體供應鏈,市場對數年後半導體供過於求一事已有相當警惕。對台灣而言,更要警惕的是美日韓半導體產業間的擴大合作,台灣必須做好準備應對下一階段更激烈的產業競爭態勢。
明報社評
全球通脹惡化,世界銀行大幅調低今年環球經濟預測,形容目前形勢跟1970年代相似,高物價、低增長的滯脹狀態,可能持續數年。全球疫情未完,俄烏戰事持續,加上歐美長期「泵水」催谷經濟,導致供應追不上需求,當下的通脹危機,屬於結構性,不易拆解。歐美急步加息遏通脹,衰退壓力必增,更會牽動環球資金走向,危及發展中國家;若不願承受收緊貨幣政策之苦,則難望平抑通脹。最新GDP追蹤指標顯示,美國面臨衰退風險,華爾街大行和散戶對軟着陸仍然非常樂觀,中期選舉臨近,聯儲局如履薄冰,決策再有差池,隨時殃及全球。下半年外圍經濟形勢愈發凶險,香港必須多加提防。 「這次不一樣」誤事 裝睡之人難喚醒 去年中,歐美開始疫下復常,經濟大幅反彈,中國增長亦保持亮麗,總結全年,全球經濟增長高達5.7%。世銀每半年發表一次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上一份報告今年1月初公布,當時世銀預測2022年全球仍可錄得4.1%增長,歐美經濟向好。事隔不過半年,世銀最新報告所勾勒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世銀表示,全球經濟再有危險,俄烏戰推高能源糧食等價格,全球通脹惡化,加上疫情大流行持續,內地封控抗疫,加深供應鏈阻滯等問題,預測全年經濟增長僅及去年一半左右,只得2.9%,估計明年亦只有3%,意味環球經濟難有顯著改善。世銀警告各國正面對滯脹狀况,很多國家難逃衰退,若不想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持續多年滯脹的歷史重演,甚至陷入全球衰退的局面,各國必須合作抵禦油價糧價飈升的衝擊,並為窮國提供債務寬免等。 全球供應鏈遲遲未復元,歐美過去兩年卻不斷以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刺激需求,催谷經濟復常。早於一年前,一些有先見之明的經濟學者已發出滯脹警告,歐美政客和投資者卻普遍認為,這不過是聳人聽聞的「末日博士」觀點,聯儲局更強調,通脹升溫是「暫時現象」,即使去年底美國通脹加劇,華府和華爾街大行仍深信滯脹機率微。聯儲局一再錯過遏抑通脹時機,拖至今年初才準備加息,未料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糧油價格急升,加上內地從嚴控疫影響供應鏈,全球通脹「完美風暴」形成,聯儲局與多國央行紛紛加息遏止通脹,迄今未見顯著成效。世銀最新報告的重要性,在於它確認1970年代式的滯脹危機就在眼前,警報拉響了,能否喚醒仍在裝睡的人,卻是疑問。 美國首季GDP萎縮1.5%,有意見認為,這只是高基數效應及出口放緩所致,美國經濟基調依然良好,只要消費保持強勁,就毋須擔心。現在第二季已過了三分之二,根據亞特蘭大聯儲銀行最新的GDPNow實時追蹤模型,截至6月1 日的數據,估計美國次季GDP只能微增0.9%,較不足一周前得出的1.3%增長實時推算,顯著下跌,倘若下滑之勢持續,不排除次季也會錄得負增長,若按傳統定義,GDP連續兩季萎縮就意味衰退,然而仍有華爾街中人認為,「這次不一樣」。 自從美國公布4月份CPI等通脹數據後,金融市場更充斥「通脹見頂論」。摩根士丹利的經濟模型,將美國衰退的機率,由年初的15%調高至最新的35%,多數分析師的看法亦近似,意即大多數市場人士不太相信美國經濟衰退。相比之下,像摩通總裁戴蒙般認為「經濟颶風正逼近」的人,明顯是少數。 下半年外圍危機四伏 香港復蘇之路不平坦 美國財長耶倫早前終承認,去年預測通脹屬「暫時」現象是錯誤。華府近期一再向市場釋出遏抑通脹信號,試圖影響市場預期,一時說考慮取消對大批中國貨加徵關稅,一時又暗示或容許俄羅斯石油繼續流入市場,以免刺激油價,惟迄今只聞樓梯響,中期選舉民主黨勢危,拜登政府強硬對華對俄,看不到有太多迴旋空間。拜登日前與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會晤,強調遏抑通脹責在聯儲局,隱然把去年濫灑銀彈刺激通脹的責任甩鍋他人;早前有聯儲局理事吹風,9月議息會議是重新評估貨幣政策的時機,視乎經濟數據,可以暫停加息,雖然之後多名理事相繼重申加息決心,惟不少人都關注,隨着中期選舉逐漸逼近,聯儲局在托市保增長和遏抑通脹之間,究竟如何取捨。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指出,歷史數據顯示,當美國通脹率超過4%且失業率降至4%以下時,兩年內就會出現經濟衰退。這個「雙四」條件,去年底已出現。英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所面對的滯脹壓力,甚至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1970年代滯脹持續多年,歷史經驗顯示,發達國為遏通脹大幅加息,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經濟脆弱國家面對大規模資金外流,隨時爆發債務危機。全球經濟有撞向冰山之虞,世銀提及的2.9%增長預測,其實並非最壞情况。世銀報告指出,如果發達國通脹不受控、加息幅度比預期更大,加上疫情持續,全球增長今明兩年可能只得2.1%及1.5%。當下香港與內地經濟正邁向疫後復常的反彈時期,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本港經濟會好轉。然而世銀報告正正提醒,下半年外圍狀况絕對有可能比想像惡劣,當局必須提防年尾危機沓至,投資者亦要小心風暴驟來。
星島社論
強積金對沖機制蠶食打工仔應有退休保障權益,多年來備受詬病,立法會昨天以大比數二讀通過取消對沖機制的修例草案,今天三讀通過應無懸念,最快在二〇二五年實施。商界應面對未來營運成本增加的現實,設法適應和調整勞工開支比重,而政府亦要提供配套措施協助商界適應,釋除疑慮。 立法會議員就《二〇二二年僱傭及退休計畫法例(抵銷安排)(修訂)條例草案》展開激辯,最後以七十二票贊成、六票反對及十一票棄權,二讀通過這條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今天再交由全體委員會審議和三讀。修例內容是二〇二五年全面取消對沖機制,政府為僱主提供二十五年共三百三十二億元補貼,首三年資助額高達五成,之後按年遞減,而僱主將設立專項儲蓄戶口,額外為僱員月入百分一進行供款,作為日後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之用。 退休權益不再提前被蠶食 法案有望今天正式通過,因現行對沖機制向商界傾斜,對打工仔非常不公。當年政府為了讓僱主參加強積金計畫,加入對沖條款,允許僱主用供款來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結果令解僱員工成本大減。本來強積金成立的原意是作為打工仔退休保障,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是協助僱員在被解僱後的過渡期失業保障,但對沖機制卻讓僱主合法地提前蠶食了僱員應有的退休權益,使其日後可得的退休金大縮水,破壞退休保障成效。 強積金實施二十一年來,打工仔累計被沖走了五百九十二億元,而單是過去兩年便合計沖走一百二十三億元,反映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取消對沖機制,前特首梁振英率先提議取消,之後林鄭月娥加大資助方案金額,並趕在現屆政府完結前通過,令過去二十年努力終於取得成果,既可保障勞工應有的退休權益不會提前被剝削,亦使企業今後裁員成本增加,回復二〇〇〇年強積金推行前的勞資關係。 商界議員在辯論中試圖阻撓法案通過,指現時並非落實好時機,擔心為企業經營增加不明朗因素,不利經濟復甦,而取消對沖可能破壞勞資關係,擔心一些無良僱主為逃避支付高達三十九萬元長期服務金,可能在法案落實前仍可使用對沖機制,先行解僱年資較長的員工,再重新返聘或僱用薪金較低的員工。不過,商人出身的選委界議員陳紹雄指,取消對沖能令打工仔獲得更好退休保障,他會含淚支持修例。 始終人才是公司最珍貴資源,假如僱主真的用這種陰招,確實可節省長期服務金,但卻有損公司聲譽,令有才能之士不願加入,甚至可能促使員工考慮趁經濟好轉時跳槽,屆時便可能面對人才荒,得不償失。取消對沖機制,企業花在員工的開支比重將會增加是不爭事實,營運成本亦隨之上升,除非考慮退場,否則便要迎難而上,想方設法將其他方面開支比重下調,譬如是否可借助科技減省開支,提升成本效益。 李家超宜表態示改革決心 此外,港府亦要對企業加強解說,尤其取消對沖方案首三年,政府承諾給予補貼,僱主每年首五十萬元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支出設有三千元封頂上限,之後三年上限為兩萬五千元,第七至第九年上限為五萬元,以減輕負擔。當局亦要定期檢討,若有需要時再提供一些配套措施或誘因,協助商界適應。 政府在換屆前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是保障勞工退休權益的里程碑,下屆政府須表明會切實執行,以示有決心和意志改革社會問題,讓各界安心。
東網正論
由上屆政府拍板、拖到今屆政府臨近落台,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昨晚終於在立法會通過二讀。在林鄭大打開口牌加上議會內反對派絕迹,預料草案今日獲三讀通過並無懸念。取消對沖對打工仔誠然是好事,但強積金的結構性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打工仔退休生活毫無保障。與其取消對沖,不如檢討強積金制度存在是否合理。 昨日立法會眾聲喧嘩,有議員為草案通過二讀而引吭高歌,有議員直認是含淚投票,商界代表則大多投反對票,但由於只佔少數,預料不能左右草案三讀通過。眾所周知,上屆政府在任期的最後一年,行會突然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隨即引來五大商會反擊;拖拖拉拉來到林鄭執政的最後一個月,草案終有望落實,過程不可謂不漫長。 事實上,對沖制度多年來已沖走逾500億元,僅去年就錄得破紀錄的67億元,早就為人詬病。一旦草案三讀通過,取消對沖最快2025年實施,在落實取消對沖首9年,政府會為僱主每年支付遣散費及長服金「封頂」,如果開支少過50萬元,僱主最多都只是要支付5萬元,餘額由政府支付,算是一個折衷方案。舉例說,一個月入二萬元的僱員,受僱6年後被不獲續約,可獲8萬元長服金;假設強積金期內回報有4%,在現行機制下,強積金僱主累計權益部分,即大約7.5萬元,會全數被對沖,僱主只需額外支付5,000元,但僱員的退休保障就會減少7.5萬元。日後若有同樣情況,僱主就要支付2.5萬元長服金,其餘的5.5萬元就由政府承擔,僱員的退休保障就可繼續保留僱主供款部分,對打工仔來說無疑是好事。 問題是,強積金本來就有許多問題,撇開僱主不歡迎取消對沖不談,最大的問題是回報無保證、行政費過高,以及不足以讓打工仔安享晚年。受環球不穩定因素所累,本港股票市場反覆,2021/22年度期內強積金淨投資回報為負977.6億元,創下史上最高蝕錢紀錄。期內僱主和僱員的總淨供款額達493.3億元,今年已連蝕5個月,形同倒錢落海。 如果說,強積金足以讓打工仔過上有尊嚴的退休生活,其設立和存在未嘗沒有道理,無奈事與願違。強積金制度在2000年底實施,以當年已開始供款的中年打工仔為例,不少人現在到了65歲退休,滾存僅有數十萬元而已。香港人均壽命逾80歲,意味還有十多年生活要過,試問區區數十萬元,怎麼可能讓退休人士沒有後顧之憂? 正如不少人質疑,政府硬性規定扣起部分工資讓表現欠佳的基金管理人投資,為何不讓市民自由選擇?雖云市民可定期審視投資組合,但投資組合大都是套餐,看似有得揀,實際冇得揀;何況打工仔為口奔馳,根本沒有這麼多心力和時間去審視投資組合。將打工仔的血汗錢拿來蝕,到頭來只肥了基金界,何苦來哉。說到底,港府不願推行更能保障打工仔的全民退保,強積金不過是政府推卸安老責任的遮羞布罷了!
頭條社論
香港多年來嘗試引入海外醫生,成效不彰,原因之一,是醫學團體要求來港執業者須先通過本地試,成為障礙,而海外醫生出路多,未必有興趣來港執業。港府早前公佈第一批認可海外大學醫科資格,讓相關學士或博士免試來港執業,打開了大門,但首批名單上的二十七所學府,包括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等,全屬頂級大學,他們的醫學學士或博士十分搶手,香港吸納的難度高。昨天港府公佈第二批認可海外大學名單,當中包括復旦大學,為首所獲認可內地大學,為香港引入在內地培訓的醫生,開闢了新渠道。 第二批認可海外大學共二十三所,不乏高水平學府,如芝加哥大學、華威大學等,若在這些大學受訓醫生來港,水準毋庸置疑,特別是復旦大學在名單上,對香港學生起激勵作用,若他們未能入讀本港兩所大學的醫科,可北上復旦,學成歸來,就可以執業,令本地的醫生供應,多了一個就近的源頭。 內地排名比復旦高的大學,如北大,今次未上名單,將來大有機會入榜,加上內地其他出色的大學,如中山大學也培訓不少醫生,只要未來開放的名單包羅更多內地學府,香港就有更多醫生來源,港府應加快擴大名單,為港生往內地受訓並回流回港,創造條件。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