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政策,三個月來,已讓經濟急遽下滑,甚至可能崩潰,就在此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5日緊急召集「全國穩住經濟大盤的電視電話會議」,與會者涉及全國2,844個區縣,超過10萬各省、市、縣級官員參加,受到國際媒體的注意,認為這是大陸政策的急轉彎,是為了救經濟的最後手段,不過李克強通篇講話不提清零,只說防疫,引發經濟與清零,孰輕孰重的討論。 李克強的角色被凸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5月14日,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以顯要地位刊登李克強的一篇國務院會議上講話;當天,李克強突訪雲南,召集西南12省官員開會,並訪問雲南大學,視頻所見,他和周圍師生都不戴口罩,顯然違背清零政策的要求。19日,李克強與外國高管舉行座談會,在一個半小時的談話中,隻字未提習近平堅持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並要與會者轉告外國政府,北京正在密切傾聽所有問題,「我們不能讓企業停止運營。」 在10萬人大會上,李克強警告經濟危機比兩年前更嚴重,必須避免經濟在第2季出現衰退。他並透露,中國經濟惡劣已嚴重衝擊財政收入,今年有二個多月、最多封城87個城市,4億多人被關在家,使經濟生產損失600億美元(0.33兆元人民幣),李克強告訴各級官員,「除非再有特大的自然災害,還有一筆總預備費,其他的錢就靠你們地方。」 李克強要振興經濟的行動,與習近平的動態清零唱反調,這種「二個太陽的困境」,使得許多地方政府官員無所適從,不確定該聽誰的,外媒報導,許多省市的一把手黨委書記缺席10萬人會議,並不是因為他們忙於疫情,而是仍在觀望,不知道在政治上如何選邊。 但是仍有些地方首長在會後表態,支持李克強穩經濟增長的主張,在10萬人會議後,浙江省省長王浩隨即要求按照李克強講話,進行具體部署;湖北省省長王忠林也在隨後會議上強調,穩住經濟大盤是「國之大者」。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經濟重鎮上海市,官方宣布,自6月1日淩晨零時起「有序恢復」住宅社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確定解封,要以「超常規」措施和力度推動經濟重振。 李克強這次講話雖然引發國際輿論關注,但是官方媒體並沒有大幅報導,反而刪除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李克強講話全文,甚至由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突然發表題為《全面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的文章,間接批駁李克強的講話。 這樣進兩步、退一步,本來就是中共政治的常態,重要的是檢視李克強的經濟指示,有沒有貫徹下去,有兩件事可以看出,在清零對上經濟時,哪一邊優先,哪一邊占上風? 就在3月21日,中國國家醫保局還印發通知,規定新冠檢測納入醫保,全力支持習近平的全面清零政策,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要做,而且要頻繁的做,分析師估計,一年檢測成本高達1.7兆元人民幣,比2021年中國整體軍費1.37兆元人民幣還要高,這是難以負擔的國家財政支出。 就在李克強召開10萬人大會當天,國家醫保局政策改變,下發通知:不得用醫保基金支付大規模核酸檢測費用,要求相關地區立即整改,根據估計,若不整改,中國醫保即將在三年半後倒閉。目前各地已經陸續改為自費自願檢測,不再強迫。 目前李克強的33項措施,還在陸續推行,各地遵行的快慢不一,能否在第3季展現「穩增長、穩經濟、保就業」的成效,現在誰也不敢說,疫情若再起,恐怕會被追究責任,而這絕對會牽動10月下旬中共20大的議程與人事、政策的安排,李克強的急轉彎,一個不小心,自己恐怕會翻車。
明報社評
香港仔珍寶海鮮舫停業逾兩年,活化計劃未能覓得經營者,持有人決定,海事牌照本月到期後,將海鮮舫移離香港。珍寶海鮮舫數十年前盛極一時,是本港著名旅遊地標,時移世易,隨着旅遊業和社會消費模式變化,海鮮舫自2013年起持續虧蝕,近年更遭疫情重挫;即使從保育活化角度而言,海鮮舫每年維修保養開支龐大,難跟一般保育項目相提並論,無人願意接受經營活化,正正反映它在財政可持續方面,存在根本問題。海鮮舫盛載集體回憶,亦是政府「躍動港島南」計劃一環,黯然告終無疑可惜,當局可考慮以暫時不收牌照費等方式,幫海鮮舫「吊命」,讓各方看看是否尚有活路,若無可持續的良計妙策,無奈亦要讓其壽終正寢。 珍寶海鮮舫移走在即 保育活化維修成本高 珍寶海鮮舫由著名商人何鴻燊和鄭裕彤投資興建,1976年建成。就像鄰近的海洋公園一樣,海鮮舫見證了香港社會變遷,盛載了不少集體回憶,惟近年經營環境愈來愈艱難。2020年3月,海鮮舫不敵新冠疫情而結業。同年11月,《施政報告》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將南區變成宜居、宜商、創意及消閒玩樂地帶,8個重點項目,包括海洋公園重生方案、活化珍寶海鮮舫,以及發展水上運動中心等。 當時政府表示,海鮮舫的業主同意將它無償捐給海洋公園,當局將推動園方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鮮舫成為南區歷史文化旅遊景點,只是事與願違,海鮮舫持有人「香港仔飲食集團」本周表示,海洋公園未能找到第三方機構營運,隨着該船海事牌照本月到期,公司將把海鮮舫移離香港,同時繼續尋找新經營者。7名立法會議員聯署去信政府,希望當局保留海鮮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則表示,政府不擅長營運此類場所,一開始已表明無意斥資直接營運,如果海洋公園及海鮮舫業主找不到解決方案、活化計劃實際無法執行,政府不會投入大量公帑勉強為之。 1970、80年代,珍寶海鮮舫盛極一時,中式傳統設計,富麗堂皇裝修,猶如海上明珠,結合漁港風情,本地客川流不息,西方遊客亦慕名而來,是太平山頂以外另一必遊景點。若說「香港仔食海鮮」是當年時尚潮流,珍寶海鮮舫則是這個飲食產業鏈的中心,養活很多人,然而世界在變,香港亦在變。隨着社會富裕起來,世界各地珍饈佳餚雲集,「香港仔食海鮮」再不如當年般馨香;踏入21世紀,本港旅遊業已變成以內地客為主,西方遊客要領略中式「異國風情」,大可直接到內地旅遊。海鮮舫沒落,有其歷史背景及結構因素,疫情是最後一記致命重擊。以保育方式轉型活化,理論上是一條出路,只是實際難度明顯比想像大。 「躍動港島南」或需調整 海鮮舫交新政府定奪 有別於一般歷史建築保育項目,海鮮舫嚴格而言是一艘躉船,縱然有個人或機構願意斥資裝修活化,之後每年還要投入巨額維修保養開支,確保船舶安全;將海鮮舫拖往岸邊,作為固定設施活化,首先得找到大型泊位長期停靠,現實同樣困難重重。海鮮舫業主決定將它移離香港維修存放,主要原因正是本港沒有泊位,以及維修保養成本不菲。海洋公園財困,需要斬件分拆救亡,能否起死回生仍是未知之數,前路茫茫自身難保,無意背負營運活化海鮮舫這個大包袱;園方物色第三方機構營運海鮮舫無果,反映物色對象同樣懷疑活化計劃是否可行。 海鮮舫是「躍動港島南」計劃一部分,倘若海鮮舫就此告別香江,一去不返,對整項計劃必有影響,可是這不代表政府必須不惜工本接手活化計劃。世上沒有不能調整的發展規劃,如果找不到可持續的方式保留海鮮舫,勉強亦無幸福。當然,政府面對議員、業界及一些市民希望保留海鮮舫的呼聲,決定放棄活化計劃前,可以先讓各方審視是否尚有其他活路。 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新班子可能有新想法新構思,海鮮舫去留,可交由下屆政府處理。當局可考慮以短期通融方式,暫時豁免海鮮舫的3年牌照續期規定,毋須業主急急移走海鮮舫,待新政府上場,再由新設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與相關持份者及議員等商討,看看有沒有實際可行的處理方案,有沒有機會找到「白武士」拯救。如果「計過數」後發現財政不可持續,又或通融限期屆滿仍無法找到「白武士」,屆時決定放棄,亦會較易得到各界諒解。當然,是否接受此一特殊安排,決定權在海鮮舫業主手上,如果業主不想再拖,寧可引刀成一快,外界亦不能勉強。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海洋公園重生方案,如果證實行不通,始終要放棄;處理珍寶海鮮舫,道理亦一樣。
星島社論
上海因爆疫封城逾兩個月後,昨天終於全面解封,部分民眾凌晨湧到街頭慶祝,經濟重啟大致暢順,而為了加快經濟復甦步伐,當局推出超常規力度措施,當中不乏新意,有點類似香港保就業計畫,鼓勵企業不裁員,甚至擴充人手,亦透過優化人才購房措施,挽留人才兼穩樓市,務求讓經濟可盡快重回正軌。不過,當局亦要制訂好應對疫情反覆的有效方法,否則難以穩住民眾和外商信心。 長時間封城讓上海經濟受到重創,大部分人無法上班,陷入零收入困境,工廠停運,不少外資鑑於疫下營商環境轉差,已考慮撤離上海。由於疫情只是趨緩,有部分居民和打工仔趁昨天解封,趕緊搭車離開,如何穩住居民和外商信心,以及挽留人才,成了當前首要任務。上海市政府日前根據國務院提出的三十三項穩經濟措施,再結合當地實際需要,推出五十條重振經濟措施,涵蓋協助企業紓困、復工復產復市、穩外資外貿和促消費、強化保障四方面,務求加快經濟重回正軌,挽救疲憊不堪的產業經濟。 推保就業挽人才吸新血 對企業尤其中小微企來說,經濟停擺兩個多月是場災難。在正常經營環境下,內地中小微企的平均壽命為二點五年,疫情為全面復工復產復市增添兩大不確定性:一是員工能不能回來,二是防疫成本增加,尤其隔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因此,五十項措施主要着力為企業紓困,除了暫緩繳交五險一金和稅款,並提供水、電、天然氣費一成財政補貼外,市政府擴大租金減免範圍,鼓勵私營房產商或業主給小微企和個體戶六個月租金減免,讓其願意繼續營運下去。 為了讓企業挽留人才,不要為了減省開支而裁員,五十條採取香港保就業計畫做法,企業凡不裁員,給予每名員工六百元人民幣(下同)一次性穩崗補貼,每家企業補貼上限三百萬元。鑑於今年全國有一千零七十六萬高校生畢業,上海便有逾十萬畢業生,當局規定企業凡僱用上海畢業的大學生並簽訂一年合同,每僱一人便可獲二千元補貼。雖然兩項補貼金額不大,但對企業挽留人才和吸納新血提供一定誘因,願意擴編起穩經濟和穩社會作用。 在促進投資方面,五十條中至少有十二條涉及樓市,包括積極推動樓盤復工及時啟動新一批商品房供應、增加今個年度建設用地計畫、全面加快舊區改造進度、鼓勵金融機構對接基建重大項目,並優化人才政策,包括人才直接落戶、居轉戶、購房等條件,反映上海市政府正透過多管齊下提振樓市信心來穩經濟之餘,更藉人才安居工程挽留和吸引人才。 在促進消費方面,市政府今年將新增四萬個非商用車牌,並對置換電動車人士提供一萬元財政補貼,藉此擴大汽車消費的需求,從而帶動長三角的汽車產業復甦。此外,市政府亦支持大型商貿企業和電商平台發放消費券,冀能刺激文創、旅遊、體育產業消費,帶動經濟復甦。 動輒封城徒損市場信心 至於穩外資穩外貿,當局會派專人幫助重點外資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亦會加強與外商高管溝通,介紹控疫策略,並聽取外企意見和建議,幫助外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振外企信心。 上海市政府在經濟重啟時祭出五十條,盡力從速把疫情耽誤的時間,造成的損失搶回來,是可以理解,但新措施能否穩住民眾、企業和外資信心,關鍵在於防疫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因疫情反覆難免,如何在疫情反彈時作出適時有效處理,而不是動輒封城備受折騰。如何走好控疫和穩經濟平衡木並非易事,考驗當局的智慧。
東網正論
還有一個月便是7‧1回歸,新班子上場,舊人事退下,候任特首李家超剛在北京接過任命狀,躊躇滿志揚言不會有負中央所託和港人期望。然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者,新人事新作風,特區迎來新希望;憂者,今日的國際局勢波譎雲詭,中美角力愈演愈烈,香港難以獨善其身;加上特區內部深層次矛盾日積月累,三司各有各的難,如何收拾殘局,在在考驗新班子的智慧。 說今日的香港內外交困並無誇張,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提到,近期俄烏衝突令人清楚見到,美國將美元及國際金融系統「武器化」,在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下,香港作為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對各種風險做好準備和預案,大有前車之鑑、唇亡齒寒之感。 誠然,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全面脫鈎絕非不可能,一旦香港受到美國制裁,金融體系勢必崩潰。財政司司長固然要做好風險準備和各種預案,但特區面對的問題豈只這些,而是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特別是經過黑暴和新冠疫情打擊,更是將政府及特區內部矛盾暴露無遺。 實際上,今日特區亂象叢生,由治安到經濟,由房屋到醫療,由教育到安老,以至防疫抗疫仍在折騰市民,這固然是現屆政府倒行逆施所致,但亦是歷屆政府胡混度日的結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新班子接手的將是一個千頭萬緒、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三司各有各的困難,撥亂反正殊非易事。 先說政務司。政務司司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百官和公務員之首,基本上許多事務都歸政務司管理。例如最近鬧加薪鬧得不亦樂乎的公務員隊伍,黃公僕問題一直懸而未解,為人所詬病。儘管已推出簽署效忠聲明,但口服心不服者大有人在,除了擁有外國國籍準備隨時走人,有人甚至在簽署聲明時寫上「天日昭昭」四個大字,令人嘩然。 更不必說,公務員工作效率低下,疫情期間只顧龜縮在家,以致政府抗疫無兵可用,各種公共服務陷入停擺;即使疫情緩和恢復工作,亦因為因循苟且的陋習而引起市民極大不便,僅運輸署簽發牌照往往要市民大排長龍數句鐘已可見一斑。由此可見,整頓公務員、提升效率、確保忠誠,關係到新政府施政能否順利推行,刻不容緩。 住屋問題方面,本報最近揭發房屋署尸位素餐,任由大量公屋單位空置,「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激起極大民怨。須知目前公屋輪候時間已突破6年,逾24萬無殼蝸牛等上樓等到頸長,所謂無恒產者無恒心,市民無法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必然無從談起。可見治理房屋已成首要任務,新班子必須集中精力解決房屋問題,增加供應加快上樓,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治安問題同樣不能忽視。過去香港是世界有數的安全城市,但黑暴一役令人見識到特區暴戾乖張、汽油彈橫飛的一面。雖然如今黑暴漸息,但假難民之患卻日益嚴重,他們勾結黑社會作奸犯科無惡不作,儼然最大的治安毒瘤。與此同時,黑社會問題深深困擾特區,尤以販毒的遺害最大。不少青少年受毒品所害,淪為黑社會的替死鬼、爛頭蟀,而且毒品大案破極都有,令人質疑背後涉及警黑保護傘。 醫療方面也是特區死症。公院人手荒一直沒有解決,引入海外醫生進度緩慢,令人懷疑醫醫相護至今牢不可破,政府根本無力擺平利益山頭。而黃醫護跟黃公僕一樣,嚴重打擊市民對政府的信心。黃醫護政治先行,病人一旦跟他們政見不同,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事例不勝枚舉。醫管局一直放任自流,完全沒有撥亂反正的行動與決心,新政府是否也要聽之任之? 說完政務司,再說財政司,面對的問題也是極之棘手。正如前述,中美博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關乎國運之戰,一旦美國陷入歇斯底里的地步,制裁肯定絕不手軟,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體,又是國際金融中心,絕無可能全身而退。要是美國將美元「武器化」,發起金融戰和極限制裁,甚至將美元與港元脫鈎,香港絕對無險可守,引發的崩盤勢不可當。財爺說要及早做好準備和預案,到底是甚麼準備、甚麼預案,以港府不踢不動的往績觀之,實在令人沒有信心。 撇開外圍亂局不談,就談香港內部問題。疫情嚴重打擊經濟,所有數據無不向下,唯獨是失業率不斷飆升,加上環球通脹隨時殺到埋身,港府繼續好整以暇,漫不經心,後果不堪設想。 試想想,外圍因素已極不明朗,內部又見百業蕭條民生維艱,港府還於此時堅持兩大工程同期展開,包括倒錢落海的「明日大嶼」,以及繁複浩大的「北部都會區」,財政是否足以負擔,怎能不令人擔心?一旦入不敷支,坐食山崩,而金融風暴又至,香港如何是好?與其如此,倒不如集中火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則押後,而且不要再浪費公帑於假難民身上,應慳則慳,寧將公帑扶助老弱基層。 經過黑暴一役,司法改革的呼聲一浪高於一浪,但別說司法機構明頂暗抗,律政司一樣敷衍了事。從法庭判決偏幫反中亂港分子,到法官稱讚暴徒為「優秀的細路」,一再證明司法界黃官當道,不但無法彰顯公義,反而破壞國家和社會安全。 更有甚者,外界對判決不公投訴無門,法官查法官最後只會姑息法官,律政司司長在這個時候益發顯得重要。 無奈現任司長鄭若驊其身不正,甫上任即陷入僭建醜聞,繼而放生黎智英政治黑金案;律政司中甚至有人和律師合作出版小冊子,教暴徒避開法律檢控。上樑不正下樑歪,凡此種種,無不反映司長德不配位、能不稱官,毫無領導和用人能力。現今世界並不太平,國家安全必須置於最高位,律政司司長一旦選錯人,後果只會是災難性。 明乎此,選賢能,換對人,對新班子未來5年執政成敗絕對起關鍵作用。香港過去積累的問題實在太多,爛攤子實在太爛,歸根究柢是人的問題。用了25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指望新政府甫上場便能迎刃而解,即使有決心一日解決一個問題,也是不切實際的。人的因素第一,不管是解決房屋問題,還是提升競爭力,抑或是進行種種改革,都需要有人去執行。特首人選既已敲定,但三司人選尚未有定案,用人選人便不容有失。 以目前特區事事一團糟的情況觀之,惟有選用對的人、叻的人、忠誠的人,才有機會重回正軌。事實上,官員除了「能」,更重要的是「德」,必須德才兼備,才能有效管治。過去太多廢官當加入政府為一份薪高糧準的優差,欠缺服務國家和香港的使命感,結果一事無成,添煩添亂。新政府任重道遠,必須將過去的失敗經驗引以為鑑,惟有如此,香港才有可能邁步開新篇。
頭條社論
昨天本港確診人數突然升破五百關口,比近期二、三百宗呈顯著升幅,耐人尋味。衞生防護中心指出,由於新呈報的快速「陽性」個案中,經核酸覆檢後為陰性,不排除有人虛報,而虛報的目的,可能為取得前天實施的第三階段疫苗通行證,以進入多個指定處所。根據法例虛報中招,或會被判罰款或監禁,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突然多了人虛報,估計在三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內,有大量市民染疫,由於不少症狀輕微,故不向政府呈報自己中招,以免受到強檢法例的管制。不過,不呈報者,因疫苗通行證推行,而遇上麻煩。 例如一個打了兩針者於三月染疫卻無呈報,便不能取得為期半年的「康復記錄二維碼」,而此碼可代替打了第三針,符合疫苗通行證需要三針的要求。現時官方記錄只打了兩針的市民,為求取得通行證,不排除近日才向政府報稱自己「確診」,但這與事實不符,若當局調查追究,是有可能觸犯防疫條例的。 虛報行為是不對的,除了令人產生錯覺,以為整體疫情惡化,影響信心,也會打擊本港在國際上的抗疫形象,對本港爭取與外國復常交往,可大可小。早前染疫而未呈報者,應該盡快去打第三針,既保障自己,也提供真實資料,取得疫苗通行證的方便。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