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在5月的會議記錄中,建議再連續調升基本利率2碼,以因應日益嚴重的通膨問題。聯準會在3月調升1碼,5月初調升2碼,現在再連續升息,或許不需要等到年底就有可能調升10碼,也就是2.5個百分點。美國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美元又是全球主要交易用的貨幣,美元利率快速上升不但對美國,也會對全球的經濟和金融產生衝擊,台灣當然也難倖免。然而,我國的經濟情況與美國雖然有一部分相同(例如通膨),但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例如經濟成長率和國際貿易),因此央行在採行相關政策時,必須考慮國內的狀況,不宜過度隨著美國政策起舞。 美國聯準會想要快速拉升利率,主要是因為嚴重的通膨問題。美國從去年5月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超過5%,而且不斷上升,到今年3、4兩個月連續超過8%,是美國近40年來最高。更嚴重的是,從去年7月開始,躉售物價指數(PPI)就超過20%,直到今年4月都還維持在21.5%的高檔。在躉售物價這麼高的情況下,企業一定會設法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CPI就水漲船高了。 造成美國通膨嚴重的原因很多,包括疫情導致的生產斷鏈與塞港問題、疫後需求大增及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與糧食供應不足等,但是最根本還是在於2020年美國爆發嚴重疫情之後,採取無上限的貨幣寬鬆政策(QE),結果從2020年5月起,美國的貨幣供給增加率大幅跳升,現在不斷上升的通膨正是反應貨幣供給過多的結果。 然而,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利率上升會抑制消費與投資,因此聯準會能提高多少利率還要取決於美國總體經濟現況,包括經濟成長率、失業率與消費者信心指數。其實美國今年前三個月的經濟成長率都是負成長,因此聯準會在調升利率時是有一些顧忌,但是4月美國經濟又回到正成長;而且失業率只有3.6%,同時密西根大學統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到65.2。這些資料顯示美國景氣有回溫現象,因此聯準會才會考慮再度大幅調升利率。 然而,為了減少貨幣供給,調升利率當然是必需的手段,但是調升利率太快不但會減少消費與投資,也會造成不動產市場快速萎縮,萬一房地產市場崩盤,是否釀成另一次金融海嘯?因為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海嘯,就是因為前兩年聯準會大幅調升利率,加上不動產市場有太多「次級貸款」所造成的結果。因此聯準會在調升利率時,應還有多方面考慮。 在美國大幅調升利率下,國際上的美元就會逐漸回流美國以賺取利差,同時大多數國家的貨幣就會相對於美元而貶值,台灣也不例外。同時,為了避免過多的美元回流,其他國家也會採取升息的動作來因應,這表示其他國家也會緊縮貨幣供給,以因應美元升值同時面對本國通膨的問題。 不過,我們必須指出,雖然台灣同樣面對通膨問題,但是過去兩年我們貨幣供給比美國少很多,M1B成長率只有16%左右,實在沒有必要像美國大幅調升利率。另一方面,現在造成我國通膨的最主要原因是進口物價太高,從去年4月以來,進口物價指數就超過20%,直到今年4月仍然維持在15%的高水準。近日以來強勢美元造成新台幣的貶值,使得進口物價更為昂貴,更推升了國內的WPI與CPI。因此,現在央行要做的應該是讓新台幣升值,只要新台幣升值10%,就可以抵銷大部分的進口物價,降低生產者的成本,從而減少物價上升的壓力。總而言之,台灣的情況和美國不太一樣,央行在採行相關政策時,不能隨美國起舞,必須依我國的經濟情況,做出合適的政策組合。
明報社評
候任特首李家超赴京,接受行政長官委任狀,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分別表達了對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期望。中央修改香港選舉制度,貫徹愛國者治港,對中央而言,這次特區政府換屆,標誌香港「由亂到治」過渡期告一段落,進入「由治及興」新時期,特區政府需要幹出成績。香港一國兩制進入新時代,中央全面管治權與特區高度自治權如何有機結合,是重要課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既是中央要求,亦是港人所欲,中央與港人對特區當局有共同期望,新政府必須展現新氣象,不能空談願景,舊酒新瓶,講多過做。 一國兩制進入新時代 由治及興還看新特首 李家超5月初當選行政長官,國務院早前舉行全體會議,正式任命他為第6任特首,這次李家超赴京接受國務院委任狀,餘下有待完成的程序,就是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李家超此行除了接受任命狀,亦是首度以候任特首身分,獲國家領導人接見,下屆政府班子人選,料屬討論內容之一,外界相信李家超返港後,新班子便會敲定,立法會6月通過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後,具體人選即可公布。 一國兩制下,行政長官既向中央負責,亦向香港負責。中央任命程序,體現了特首「雙負責制」向中央負責的部分,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的公開發言,除了表明對李家超的信任和支持,同時重申了中央對港原則,以及對下屆特區政府的期許和要求。 反修例風暴過後,中央先是制定《港區國安法》,之後再修改特區選舉制度。對中央而言,辦好「三場選舉」,即選委會、立法會及特首選舉,是具體落實愛國者治港的重要進程,任命李家超為特首,標誌這一過程正式完成。習近平昨天表示,香港在中央、特區政府及各界努力下,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現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相信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一定」會展現新氣象,香港發展也「一定」會譜寫新篇章。這兩個「一定」,當然不是必然,一切還看新政府交出什麼成績。 一國兩制是矛盾統一體,長期以來,部分人都將着眼點放在矛盾方面,然而隨着香港內外政治環境劇變,若要往前行謀發展,社會上下必須重新思考香港與中央關係、如何謀求最大共同利益。香港步入政治新時期,中央再三強調, 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需要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並與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新一屆政府有份塑造這個有機結合,處理得好可令兩者相輔相成,避免過度側向一邊。 對中央而言,愛國治港者剛獲貫徹落實,有待進一步鞏固;面對國際複雜形勢,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更無半分妥協空間。雖然兩位領導人昨天未有公開談及國家安全的工作,然而特區政府在相關方面肯定不會放鬆。習近平昨天表示,新選舉制度為建設香港打開良好局面,必須長期堅持,意味未來一段長時間,政改不會重新提上議事日程。中央期望特區政府把握眼前良好局面,致力提升治理效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跟港人的期許,明顯是一致的,特區政府的責任,就是將中央和市民的期許和要求化為現實。 中央特區共塑一國兩制 新政府須打破利益樊籬 世界格局愈來愈壁壘分明,香港難再左右逢源,必須認清自身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將是未來大勢所在。回歸初期,中央對香港採取放任不管態度,香港社會亦普遍以區隔心態看待一國兩制,然而這種「消極模式」已經一去不返。新時代的一國兩制,強調的是相互促進、積極融合,特區政府更加需要積極作為,不能被動等指示等運到。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非單向過程,而是契合互補,有些事情可以由中央促進支持,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其中一例,然而更多事情必須靠特區政府自己做好,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告別劏房籠屋、改善醫療安老服務、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社會向上流動,全是特區當局責任。 政治鬥爭內耗、官僚因循僵化、既得利益掣肘,這三項因素,長期困擾特區管治。現在香港政治生態已變,行政立法關係不再劍拔弩張,行政主導得以強化,李家超強調提升管治效率、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倘若民生工作依然做不好,就是特區政府的問題。中央和香港公眾都期望,治港者有魄力打破妨礙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樊籬,新政府在這方面必須展現新氣象,如果做起事來仍是畏首畏尾,空談長遠願景,政策舊酒新瓶,處處向既得利益傾斜,除了有負中央所託,公眾亦不會「收貨」。
星島社論
候任特首李家超昨天在北京獲頒任命狀,並獲中央領導人接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改革,期待新一屆特區政府帶來新氣象,引領香港由治及興。李家超任重道遠,不但要處理積累已久的內部問題,還要應對外來挑戰,中央在現今環境下不可能無限量提供經濟支援,只能指出破局方向,李家超務須盡快強化治理能力,致力促進經濟發展和轉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着力改善民生,讓市民感到新氣象、新希望。 習近平讚揚李家超愛國愛港、立場堅定,有擔當和積極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繁榮安定,對他充分肯定和信任。習提及香港選舉制度改革後推行的三場選舉活動,落實愛國者治港,符合一國兩制發展、香港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須長期堅持。香港回歸二十五年雖經歷許多風雨挑戰,但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中央對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不改變。他強調香港已由亂到治,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相信新一屆政府施政會帶來新氣象。 中央經濟援港有限量 中央對下屆特區政府寄予厚望,但李家超面對的挑戰艱巨。一方面回歸以來積累很多問題,如高樓價、貧富懸殊、經濟結構單一、青年上流急須解決;另方面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來挑戰,美國正致力推動與中國在貿易、金融、產業供應鏈方面作不同程度脫鈎,香港作為中西方橋梁的角色正受到衝擊。疊加疫情衝擊,香港經濟再陷困境,而內地亦因忙於抗擊疫情,未必能像過往般對香港提供太多經濟支援。 然而,中央亦為李家超指明方向。首先,繼續防控好疫情,同時致力重啟經濟。總理李克強要求充分發揮香港傳統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加快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港府之前採取嚴厲防疫措施,令到一些外資將部分營運人員撤離香港,削弱本港競爭力,隨着疫情回落,每天新增確診在三百宗以下徘徊,當局已開始放寬入境檢疫措施,希望可穩住外資信心,若能進一步控制疫情,有利恢復與外國和內地通關,促進經貿往還。 面對美國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圍堵力度,港府正積極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因香港一旦成為成員,不但可受惠關稅減免、加快通關程序,令香港貨物在更優惠條件下開拓更大境外市場,而且香港可發揮其在金融和專業領域的優勢,為內地企業和東盟企業提供雙向融資平台、會計、法律和紛爭仲裁等更優質服務,帶來更多新機遇,有助刺激區內經貿活動,強化本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優勢。 做好跨境規劃促經濟轉型 香港銳意經濟轉型,近年大力發展創科,要將科研成果商品化,須與大灣區的製造業結合,互補優勢,如何更有效融合國家發展大局,港府需要有大局觀的官員與內地相關部門就跨境、跨部門的基建、產業合作進行規劃和溝通,發揮協同效應之餘,更要讓青年感受到北上創業和就業的便利,願意北上發展。李家超提出設立副司長一職,市民期望能在促進香港經濟轉型並融合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作用。 此外,中央亦要求港府致力改善民生,着力解決與市民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努力破解民生難點痛點。李家超明白到程序掛鈎的官僚作風,拖慢覓地建屋進度,揚言上台百天內設立兩個由司長或副司長率領的跨部門小組,簡化流程,務求在拓地建屋方面提速、提效、提量,並會為各部門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提升施政能力。 雖然李家超將面對很多挑戰,但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後,反中亂港勢力被摒除出議會,在推動立法和施政上變得更順暢,他應把握這個時機推行改革,讓市民切實感受到經濟民生有所改善,上下一心為香港發展打拼。
東網正論
有屋冇人住,有人冇屋住,特區末世亂象紛呈,東方為民請命,早前頭版報道全港公屋大量空置,再跟進直擊重災區觀塘和樂邨,事實擺在眼前,引起全城激憤,紛紛向本報揭發其他屋邨空置浪費情況,一石激起千重浪,群情洶湧,政府如何向市民交代? 香港寸金尺土,市區公屋買少見少,一個公屋單位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安樂窩,鄰近港鐵站的彩虹邨卻被發現邨內有不少單位丟空多時,市民舉報指空置維持至少有一年以上,不明當局為何容許這現象出現。正如這位熱心人所言,不少人輪候公屋無期,要付出貴租才可以在市區有瓦遮頭,有些租不起一個單位,惟有每月用至少4,000元租住劏房,由於居住環境侷促,患有情緒病的大有人在,炎夏來臨,劏房戶處境更加難耐。 大埔也是新界熱門居住地,廣福邨位置四通八達,亦是不少基層心中理想家園,但有市民單靠「目測」已發現屋邨內有大量「吉屋」,最少數十間,相信實際數字遠超此數,就看當局會不會正式向外公布,抑或繼續黑箱作業,瞞騙市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就以彩虹邨為例,因為每座層數不多,加上附設騎樓,單位情況一目了然,普通人在附近出入都會留意,房署職員又怎會不知? 暴殄天物,視若無睹,官僚與民為敵,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平均超過6年才能上樓,原來大量公屋空置沒有人住,政府被傳媒揭發,依然厚顏,房屋署成為眾矢之的,早前回應,稱單位會收回期間可因不同原因出現短暫空置情況,如翻新工程或整修,屬正常現象。今時今日,政府民望低迷,還大耍官腔,未有對公眾道歉,一貫「事不關己」的態度,實在令人齒冷,難怪市民更加心灰意冷。 市區公屋空置不可思議,不單止輪候冊上申請者爭逐,即將被拆遷的石籬中轉屋居民,不想調遷至屯門寶田中轉屋,市區空置的單位可用作安置居民的臨時中轉房屋,關注團體作出建議,但房署卻未有考慮。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日前大鑼大鼓發表網誌,聲稱港府現時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足以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10年30.1萬個公營房屋的需求,當局亦將推出逾2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然而這些都是期票,何時兌現成問題,而且遠水不能救近火,怎及現成的公屋單位可以解基層住屋之困? 若非本報揭穿房署西洋鏡,市民還被蒙在鼓裏,以為是純粹公屋供不應求。官僚文化像病毒散播全個政府,市民急政府不急,明明可以特事特辦,就例牌拖延,大玩程序作擋箭牌。空置公屋一個都嫌多,把這些單位編配給有需要人士,本來是最基本工作,房署也不能做到,大家明白為何公屋輪候期會愈來愈長吧!
頭條社論
經過第五波疫情的嚴重挑戰,港人深明由個人做起,同心抗疫的重要性。然而,當政府放寬限聚令,即刻出現一鬆,酒吧業即爆疫的惡劣情勢,令業界過去兩年內不斷聲稱他們受到「特殊對待」的說法,不攻自破,業內必須立刻加強自律,提高防疫措施,政府亦要研究針對性限制,嚴管害群之馬。 當局因應疫情放緩,容許酒吧恢復營業,但酒吧業重開不久,中環兩間酒吧即爆疫情,截至昨天共有四十五人染疫。由於病毒源頭仍未找到,料兩個群組的中招人數,仍會持續上升。可幸現在進入酒吧須打三針,即使中招,受感染者出現重症和死亡的機會大減,但放寬管制即爆疫,情況不理想,反映有個別酒吧不守規矩,令酒吧成為爆疫高風險之地。 當局初步調查發現,有酒吧如無掩雞籠,一晚入場人數多達七百人,或不設防,全無限制入場人數,也讓不戴口罩的DJ在現場打碟演出,酒客又可以不戴口罩隨處走,或在酒吧中起舞,都大大增加了病毒交叉感染的機會。防疫部門必須徹查肇事的兩間酒吧,是否違反了場地上限人數的規定,以及是否違反口罩令,掌握證據後,作出檢控,以起殺一儆百的作用。當局亦要研究,如何針對酒吧業的放任特性,例如立例規定同一時間點算入場人數,或許已大有必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