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學上有個古老的理論「比較利益」,大意是一個國家因土地、勞力、資本等資源受限,若因生產某項商品的機會成本較其他國家低,則應用力生產該商品並出口,再透過貿易方式,向另一個國家進口生產機會成本較高的商品。如此一來,不僅雙方能互蒙其惠,整個世界經濟的總產量也得以提升。 不過,比較利益理論成立的前提在於國際自由貿易的順暢運作。然而,2020年起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物流受阻,加上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或軍事衝突等有形、無形的貿易壁壘出現,政府及產業被迫回頭檢討相關商品的取得策略,打造「韌性供應鏈」於是乎成為生存課題,也顛覆了傳統經濟理論。各國紛紛採取多元供應來源及分散生產基地因應。 相對於自由貿易下所追求總體利益最大化,強化供應鏈韌性必定是有代價的。然而即使如此,企業必須假設最糟的情形可能發生,而不能夠置之不理,特別是在現今國際政經環境紛擾下,阻礙自由貿易的機率是愈來愈高。 以此次俄烏戰事為例,為制裁俄羅斯,美國已對其施行《商業管制清單》的許可證要求,針對包括微電子、電信、傳感器、導航設備、航空電子設備、航海設備和飛機零件等項目進行出口管制。此外針對俄羅斯也建立新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含有美國技術與軟體的生產設備所生產之產品進行出口管制,顯然自由貿易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環境,各國都應做好最萬全的因應方案,以減緩風險發生的衝擊,但也因此可能改變未來產業競合格局,需未雨綢繆。 首先,在多元供應來源方面,倘若供應商管理成本、或是供應品項戰略地位很高,透過投資入股或直接併購等手段,將供應商直接納為體系內的一員,是企業常見的布局思維。然而,因為前述「反全球化」的呼聲、在各國保護主義盛行之下,短期間恐將使這類併購活動放緩,而回歸到從研發合作或簽訂長約等策略聯盟方式進行。 其次,在分散生產基地方面,企業更應密切關注國際政經情勢,以及掌握各國推出的政策優惠。特別是在美中科技衝突下,各國被迫選邊站,為確保關鍵物資的不虞匱乏,許多國家採取在本土複製整套供應鏈的方式來降低風險,提供巨大誘因吸引企業進駐建立生產據點。 例如,美國參議院於3月底通過「美國競爭法」,規劃投入520億美元補貼晶片製造業在美生產;歐盟執委會於2月提出歐洲晶片法案,預計投入超過430億歐元,以打造歐洲自主的半導體產業鏈,期望2030年晶片產能市占率達20%。日本則推出「半導體產業緊急強化方案」,初期投入6,170億日圓補貼先進半導體製造商於日本設廠,未來將著重與其他國家合作研發次世代半導體技術。 然而,補貼優惠雖是企業重要考量,卻非唯一考量,當地人才的取得、周邊產業聚落的支持都很重要。近年來在各國政府高舉ESG大旗下,企業不能只著重利潤最大化,在節能減碳與當地市場社會責任等都需要有相關配套,決策將更顯複雜。 最後,無論採取上述兩者哪種方式,各據點均須在當地建立庫存,其中成品或半成品在運送途中也算是庫存,導致存貨成本的增加。因此,企業更須透過於上、下游導入雲端服務與資料分析,建立即時、串聯、安全的供應鏈資訊平台,提升需求預測精準度,方能改善庫存問題。由於資訊共享有賴於彼此信任,供應商與客戶之間將從單純的商業關係,轉化為夥伴關係,初期相互認識與理解的門檻雖因此墊高,但拉幫結派之後的合作將因此而更為長久穩固。
明報社評
鼠患滋擾民生,更可傳播疾病,若看食環署的鼠患調查結果,問題似乎並不嚴重,然而只要問問舊區居民,相信很多人都認為鼠患嚴重。申訴專員公署昨天發表報告,指出食環署鼠患指數「未必可以」反映實况,只是客氣道出舊區居民早已知道的事實。民生無小事,市民評價施政,往往就是看政府能否幫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連防治鼠患等基本工作也馬馬虎虎,談何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過去十多年,政府防治鼠患雖有投入人力物力,公署報告卻再次反映,官僚因循敷衍塞責,如何令改善民生工作事倍功半。下屆政府架構重組,食環署改屬環境及生態局,安排有利有弊,政府應就防治鼠患,制訂合適的關鍵績效指標,敦促相關部門將事情辦好。 鼠患指數離地 未能反映實况 食環署為監察鼠患, 由2000年起,每年在公眾地方進行全港鼠患參考指數調查,在各區選定範圍放置鼠餌,統計鼠餌被老鼠咬囓的比率。鼠患參考指數共分三級,指數低於10%屬一級,表示鼠患「並不普遍」;指數介乎10%至19%為二級,鼠患「略為普遍」,食環署會加強防治工作;指數達20%或以上屬三級,表示鼠患「普遍」,政府各有關部門會成立聯合專責小組,展開防治鼠患特別行動,包括全面加強滅鼠、改善環境和潔淨服務等。當局強調,選定監察範圍都是易有鼠患、人煙稠密的地方。 2010年以來,全港整體鼠患指數一直在5%以下,2019年鼠患指數升見10年新高,也不過是4.2%;部分鼠患黑點,諸如北角、油尖旺、深水埗等舊區,鼠患指數也甚少破10%,遑論高見20%或以上,可是區內居民對鼠患的認知,明顯跟鼠患指數反映的情况有出入,若說鼠患「不普遍」或「略為普遍」,入夜後在舊區後巷或街市附近走走,便不應該經常見到老鼠三五成群。 近兩年食環署公布的鼠患指數跌幅顯著,去年降至3.1%,食環署形容滅鼠措施成效理想,可是由2018至2021年,政府每年皆接獲過萬宗鼠患投訴,數字未見明顯下降,反映很多市民並不覺得這幾年鼠患真有改善。關注鼠患人士常批評,食環署鼠患指數根本不反映實况,申訴專員公署最新報告,亦確認了此一事實,只是說法較為客氣。申訴署指出,老鼠繁殖力強,食環署每半年調查一次鼠患指數,容易出現數據滯後,建議署方更頻密做調查,然而這僅是問題一部分,若不切實改變官僚苟且作風,防治鼠患工作,難有脫胎換骨表現。 申訴署這次主動調查食環署滅鼠情况,顯示當局防治工作不到位,執行馬虎又苟且。老鼠嗅覺比視覺敏銳,調查卻發現,部分前線人員放毒鼠餌,沒有在包裝袋打孔散發餌香,有承辦商人員還聲稱,老鼠會自行扯開包裝袋食鼠餌,云云。申訴署形容情况為「對正確使用鼠餌的理解嚴重不足」,認為署方應加強前線及督導人員的培訓,然而敷衍了事的做事態度,也許才是真正問題所在,署方若無認真跟進監督,治鼠工作容易流於形式主義走過場,這類問題在政府部門中,可謂屢見不鮮。 防治鼠患,放置毒餌僅治標,衛生清潔才治本。街市及後巷是鼠患黑點,食環署自言有加強執管公眾街市清潔工作,但申訴署巡視個別街市,仍屢見衛生問題,包括收市後個別攤檔外垃圾堆積、溝渠旁佈滿雜物及肉食殘渣,絕大部分顯然是附近商販棄置。署方執法不嚴,往往只向違規租戶作口頭警告,衛生搞不好,鼠患必然來。政府放置的鼠餌,多為生番薯一類,倘若街市後巷處處有肉食渣羮,鼠群當然懂得擇食。毒餌不吸引,還要包得「密密實實」,老鼠噬咬少,鼠患指數自然偏低,最諷刺是署方還可因此向外表示,鼠患「不普遍」,防治「成績佳」。 當然,正如申訴署所言,食環署捕獲老鼠數目,近年確是持續上升,說食環署不作為未必公道,不過換個角度看,捕鼠量增加,可能正正反映鼠患加劇。施政為民,土地房屋等社會問題固然要處理,防治鼠患等民生日常,亦不能忽視,小事辦不好,市民又怎會相信政府可以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 改善民生立竿見影 治好鼠患增獲得感 官僚因循自保,迴避目標承諾、千方百計「砌靚條數」等,手法不一而足。比起很多老大難問題,防治鼠患改善衛生,立竿見影容易得多。候任特首李家超強調,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防治鼠患需要跨局跨部門合作,新政府應制訂具體關鍵績效指標(KPI),要求食環署及其他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將治鼠工作辦好。 政府架構重組在即,原本隸屬食衛局的食環署,將歸入由原環境局蛻變而成的環境及生態局。食環署全名,跟環境及生態局,雖然皆有「環境」二字,但原環境局負責的範疇,更多落在環保方面,而非環境衛生。食環署處理垃圾,不會考慮廢物回收問題,歸入環境及生態局後,垃圾回收工作方面,協同效應也許較大,可是食環署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應該是搞好社區環境衛生,由民政青年事務局跟進,似乎更具合理性。食環署是其中一個最貼近民生日常的部門,新政府應着力提升食環署的行政效率和表現,為市民提供更佳服務。
星島社論
港府每年投入大量金錢在防治鼠患,但市民不時投訴老鼠橫行,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食環署防治鼠患工作成效,發現鼠患指數未能反映實際情況之餘,教人咋舌是前綫人員和承辦商竟不懂正確放置鼠餌。當局宜對症下藥,除制訂更全面鼠患指數、加強前綫的培訓外,更應檢視外判制度,引入「關鍵績效指標」(KPI),對滅鼠不力的承辦商加強監察工作,並混合使用傳統和最新滅鼠技術,提高滅鼠成效。 食環署近年在鼠患較嚴重的監察地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觀察老鼠活動和出沒路徑,從而制訂滅鼠方案,去年收集到的死老鼠和捕獲活鼠共六萬七千隻,比前年增加逾一成,而二○一六年至二○二○年期間整體鼠患指數不足百分五,看似鼠患並不嚴重,防治鼠患取得成效。 增罰則懲處不專業外判商 可是,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報告卻指,有關指數是每半年才做一次,容易出現數據滯後,未能有效測量老鼠實際數目或出現次數,而公署發現食環署在調查鼠患指數期間,仍有人員在監察地點滅鼠,可能影響數據的客觀性。最離譜的是,食環署前綫員工在放置鼠餌時,竟沒有在包裝袋刺出散發香味的小孔來吸引老鼠,更有承辦商稱老鼠會自行扯開包裝袋進食鼠餌。公署建議探討制訂一個更全面的綜合鼠患指數,並加強前綫和督辦人員的培訓工作。 港府在滅鼠方面確實投入大量資源,過去五年投放在食環署防治鼠患的開支累計增加兩成八,但成本效益不高,以去年為例,開支高達七億三千萬元,只捕獲六萬七千隻老鼠,滅殺一隻平均成本需逾一萬元。若公署調查報告屬實,縱使熱能探測攝錄機追蹤到鼠蹤,但食環署後續工作不到位,前綫以至外判承辦商連放鼠餌都欠缺應有專業知識,而有區議員更指放置鼠餌地點是經常清理的後巷,未必是鼠患最嚴重地點,意味即使當局不斷投入更多資源,也無法根除鼠患。 因此,當局應針對問題所在,加強對前綫和承辦商培訓,提高其對滅鼠方法有全面認知和技術,知道應如何放置鼠餌,才能提高成效。候任特首李家超為提升施政執行力,表明上任後將會為各部門訂立KPI,但這並不足夠,應延伸到外判商,因現時外判制度價低者得,對表現不佳者並沒任何阻嚇性罰則。因此下屆政府應檢視外判制度,以綜合評分方式招標,避免出現價低者得,將價就貨,並訂立KPI和懲罰機制,若外判商滅鼠成效不彰便須問責,限制或取消其在下次投標資格,讓一些有實力但未能出最低價的中小企也有機會中標。 此外,當局應檢討鼠患指數制訂方法,邀請大學相關部門合作,以更科學、更全面監控各區鼠患數據並進行分析,每隔一、兩個月進行一次調查,掌握更準確的老鼠數目和活動範圍數據,從而制定和部署更周詳滅鼠行動,務求在全港同步展開,避免老鼠逃竄他區,減低滅鼠成效。 宜混合傳統先進滅鼠技術 至於滅鼠方法,當局宜兼收並蓄。美國研製出多種滅鼠新技術,除了鼠用避孕藥外,連環捕鼠器是一個箱子,老鼠進入陷阱,感應器便釋放電流將其電死,然後將鼠屍放進容器內,再打開陷阱繼續獵殺老鼠。外國先進技術固然值得香港借鑑,但引入前須研究是否適合香港環境使用,而當局不應小覷傳統滅鼠技術,應混合使用,將成效最大化。總之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老鼠橫行不但有損市容,亦威脅公眾健康,當局須設法提高滅鼠成效,而方法亦要具成本效益,才能讓市民覺得公帑用得其所。
東網正論
本港第5波疫情高峰期縱然已過,惟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始終徘徊200多宗,且出現多個感染群組;適逢歐美多國近期爆發猴痘疫情,雖然專家認為本港爆發猴痘風險不高,仍增添不穩定因素。在諸多隱憂之下,現屆政府一眾官員依然渾渾噩噩,仿似未睡醒一樣,對危機四伏始終無動於衷。做好環境衞生是防疫關鍵之一,偏偏本港現時深受鼠患困擾,大街小巷都有碩鼠橫行,甚至連衞生要求極高的公立醫院,也被老鼠入侵,實在令人震驚! 本報昨日接獲瑪麗醫院職員爆料,指該院正院5樓心胸外科病房(女)的後樓梯升降機外,竟然有一隻體大如貓的老鼠四處亂竄,嚇壞一眾醫護及病患。本報記者趕抵現場後,老鼠已逃去無蹤,現場也不見有捕鼠籠等滅鼠裝置,意味着未來一段時間內,該隻老鼠恐在醫院內橫行無忌,周圍散播病毒。瑪麗醫院回覆本報時強調,院方對事件非常關注,又已安排專業滅鼠滅蟲承辦商展開重點滅鼠工作,同時派員巡查全院不同地方及加強清潔,並提醒同事注意環境清潔等。院方反應迅速固然可讚,但屬於亡羊補牢措施,能否阻止鼠患蔓延,仍是未知之數。 須知道,老鼠身上滿布細菌病毒,其中各類型鼠疫的傳播力及致死率均高,即便是對於健康人士,也構成巨大威脅,更何況是免疫力較正常人為低的病患!本港絕大部分公立醫院都住滿病人,堪稱一床難求,瑪麗醫院也不例外,再加上每天有眾多市民求診,該隻老鼠一旦攜帶致命病毒,在該院內四處傳播,恐釀成巨大災難;故此,院方高度重視事件,迅速採取各種行動,絕不為過! 令人不解的是,公立醫院本身對於環境衞生要求極高,發現老鼠的又不是餐廳廚房等常見位置,而是心胸外科病房外;況且公立醫院的人流尚算密集,一般小動物都不會輕易闖入,緣何會有老鼠出現在該處呢?坊間普遍認為,這或與醫院附近地盤有關,院方事後也立即通知附近地盤承建商加強巡查及清潔。 不過,本港基建工程眾多,地盤可謂是隨處可見,單純醫院附近有地盤,真的就能合理解釋有老鼠能入侵醫院嗎?最合理的理由恐怕是,港府滅鼠不力,加上老鼠繁殖力驚人,碩鼠數量已經遠超估計,實在防不勝防,醫院內才出現漏網之魚。 眾所周知,動物能夠大量繁殖,先決條件是有合適的生活環境;正如港人買不起樓,何談養育下一代呢?現時本港房屋供應緩慢,偏偏各區卻出現各式各樣的垃圾山,正好為老鼠提供住處;港府對於街市等地方管理不善,又為老鼠「保障」了食物來源;再加上食衞局局長陳肇始碌碌無為,對於滅鼠工作幾乎採取放任態度,往往都是「踢一踢才郁一郁」,更加劇了老鼠的繁殖速度,使得本應不該有老鼠的地方,也被老鼠入侵。這一切的發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官員們口中常說的「共建美好家園」,究竟是面向港人,抑或是面向老鼠呢?
頭條社論
大家行經街市,或深夜出街,不時遇見老鼠,有時會被嚇了一跳。傳媒的偵查報道,亦時常揭發舊區老鼠橫行。然而,負責滅鼠的食環署,每半年公佈的全港鼠患指數,長期處於低水平,與公眾觀感落差極大。申訴專員公署就此主動調查,揭破食環署人員竟在放鼠餌時,沒有在包裝袋上開孔,誘鼠吞食機會大減,疑是滅鼠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申訴專員形容如此紕漏,「或只是冰山一角」。政府必須責成食環署改善,不容官員不作為。 老鼠橫行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尤其在街市排檔,食物殘渣多,入夜鼠蹤處處,路人皆見,長年不見改善,一旦爆發鼠疫,公眾健康便會受到重大的威脅。多年前,有立法會議員不值本港滅鼠工作不見成效,邀請內地鼠王來港,施法捕鼠,引起公眾關注,各界亦研討如何加強滅鼠,反映代議士為民請命,但當局多年來依然故我,不求新方法,把鼠患杜絕。 生物科技一日千里,但當局只是一味放餌毒鼠,作用有多大,從沒有調研實證,一成不變,問題沒完沒了。政府不能單靠食環署滅鼠,須把問題提升至城市潛在風險之一,改由中央統籌跨部門,全面展開研究,並引入外國先進方法,向老鼠宣戰,才有機會遏止鼠患變成計時炸彈。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