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昨天啟動的「印太經濟架構」果然未包含台灣。失望難免,但從更大的格局來看,美國若願意認真重返印太經濟發展,對台灣與各國都有利;關鍵在台灣能否把握機會。 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包含了數位及傳統貿易的公平及韌性、供應鏈韌性、基礎建設及乾淨能源以及勞工標準與反貪腐等四大面向。IPEF是美國整體「印太戰略」下的經貿布局,也是美國政治氛圍不支持重返CPTPP的情況下所推出的替代方案,因而沒有納入各國所熟悉的關稅減免、投資自由化等所謂市場開放項目。另一方面,固然美國印太戰略及IPEF本身都無抗中字眼,然而其屬於美、中進行戰略競爭的一部分,也是本區域各國甚至北京一致的理解。 這個性質,讓IPEF未來面對不少挑戰。昨天在東京舉辦的啟動典禮,連美國在內,共有日本、韓國、澳洲、汶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13個創始成員參加,聲勢確實浩大,也凸顯出日本是共同主導者的地位。不過仔細觀察,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汶萊,是由部長代替國家領導人出席,已有降低層級保留彈性的感覺,同時各國領導人在致詞時,用明示暗示的方法強調了三個IPEF的原則與精神,第一是互惠性(也就是不能只有美日觀點);第二是彈性,不能因此反而對經濟階段不同的國家造成發展上的障礙;第三是包容性,不應淪為圍堵特定國家的工具,也不應妨礙各國參與其他合作機制。 對於前二者,如何在創造互惠並因發展階段不同而給予彈性之餘,又能相容於美國原始設計追求的21世紀新經貿秩序,將是IPEF的第一個挑戰。特別是不少東協國家及印度的經濟政策,都很看重出口擴張效果,IPEF沒有市場開放優惠,如何達成符合各國期待的「互惠」程度,恐怕需要不少創意。第二個挑戰,來自美中對抗背景下,美國如何有效說服大家IPEF是互惠互利的區域政策,淡化抗中疑慮。由於這些挑戰需要IPEF在結構及參與方式上彈性的極大化,或許是其稱為「架構」而非「協定」的原因。 各國出席會議給面子之餘,把條件講得如此明白,反映出美國「離去再重返」後,印太區域經濟及科技力量朝向多極化發展的新現實。IPEF要成功並不輕鬆,需要更多的資源承諾及創意。從大國競爭壓力的角度觀察,若能迫使美國更加認真投入、更加嚴肅看待多極現實,對各國及台灣而言絕非壞事。 IPEF本身困難重重起步已有挑戰,加上各國期待極力淡化美中對抗的性質,看起來是台灣未受邀成為創始成員的主因。美國透過談判代表戴琪、國安顧問蘇利文做出無關台美經貿互動的保證,加上在其他如台海穩定、協助台灣等議題上,美國依然維持全力支持的立場,因此不必擔憂台美關係生變。 展望未來,IPEF的優點也來自其組織的彈性,所謂「參與」可能跟CPTPP等嚴謹的入會程序有極大的不同。以台灣的國際處境,沒有受邀出席開幕酒會早已是日常;未來幾百場的大小會議,台灣能否實際參與,才是關鍵。若國人對升溫的台美關係有信心,未來實質參與的作法能發揮創意及彈性,台灣與IPEF的距離並不遠,但也有二個隱憂。第一,政府是否有因應變化萬千的局勢、以創意創造空間的能量?第二,政府是否有在國內政治現實環境中向產業及國人說清楚局勢及意義,建立共識的能力?這些是美國和日本幫不上忙的問題,台灣要自己加油。
明報社評
粉嶺高爾夫球場其中32公頃土地,明年9月歸還政府。政府去年表示,相關用地將全數用於公營房屋,盼建逾萬單位,最新建議卻出現微妙變化。新方案建屋量雖符合「過萬」承諾,但僅用地皮一隅約8公頃土地高密度發展,餘下逾20公頃土地「因具生態價值」,政府將「研究」作公眾康樂、體育及保育用途,化之為「康樂保育區」,惟當局並無提及如何推進這一構思,連時間表也欠奉。收回粉嶺高球場發展,政府態度一變再變,「龍門」搬完又搬,百多公頃用地,迄今確定用來建屋的僅得約8公頃,所謂「康樂保育區」,實際是否為延續高球場用途鋪路,令人在意,政府有責任詳述構思釋除懷疑,同時更應早日交代,會否全面收回整個高球場。 建屋量過萬靠增密度 「康樂保育區」內容不明 粉嶺高球場佔地172公頃,由政府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方式出租,雖然有供港隊代表訓練使用,部分時段亦會對外開放,可是看在公眾眼裏,粉嶺高球場長期以來都是「權貴俱樂部」, 大多數市民難以享用。本港貧富懸殊嚴重、土地房屋問題水深火熱,粉嶺高球場問題,成為一面反映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鏡子。近年民間要求政府收回高球場呼聲高漲,反對者堅稱,高球場有重大保育及體育運動價值,亦有地區政黨人士關注,倘若大規模建屋,區內交通基建將不勝負荷。現屆政府上台後,發起土地大辯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政府「優先考慮」局部發展計劃,先收回粉錦公路以東的32公頃高球場用地,作為短中期土地供應選項,至於其餘百多公頃,土地小組並無建議長遠不發展,留待政府日後再考慮。 政府對收回粉嶺高球場用地,態度一變再變,予人總體印象是不太想碰既得利益,缺乏大刀闊斧發展之心。政府官員初時試圖堆砌一些數字,揚言很多人到高球場打球,公眾使用量很高,又說該幅32公頃土地在現有交通情况下,興建4000多伙公營房屋已「差不多是上限」,云云,變相為收地建屋潑冷水。及至政府接納土地小組報告,同意先收32公頃土地後,當局忽然改稱,該地皮可建屋9000伙,發展局長黃偉綸去年底更說,該幅土地將全數興建公營房屋,料可提供過萬單位,城規等程序料可趕及在2023年收回相關地皮前完成。政府近日向北區區議會提交文件,交代具體發展計劃,1.2萬伙公營房屋最快2029年完成,表面看似乎沒有「走數」,然而方案同時亦有好些令人在意甚至疑惑的地方。 政府提出的發展計劃,建屋範圍僅限於地皮東北一隅大約8公頃土地,其所在位置,主要就是目前高球場的大型附屬停車場。一般而言,公屋興建密度每公頃約1000伙,新方案提出的建屋密度超乎尋常,令人擔心居住環境相當侷促擠迫,政府有責任就這一決定,合理交代。 根據政府當初交給土地小組的參考文件,這幅32公頃土地,除了東北一隅可建高樓,中部及較南地帶亦可建低密度住宅,可是新方案卻排除這一選擇。政府表示,餘下20多公頃土地具有生態價值,除了有豹貓等受保護動物,亦有80棵稀有樹木,諸如土沉香、水松等,當局打算將之變成「康樂保育區」,然而有民間團體指出,政府以往發展土地,如發現土沉香等物種時,一般會移植處理,當初發展粉嶺皇后山,同樣涉及綠化帶,當局也是以移植方式解決,今次卻鮮有地強調為了保育而避開發展,態度迥異,令人奇怪。 公眾憂決策傾斜權貴 敢作敢為破深層矛盾 整個粉嶺高球場共有3個18洞球場,現在政府收回的土地,涉及舊球場其中8個洞。一些支持保留粉嶺高球場的人,早前提出所謂「中間落墨」方案,建議政府當局將發展方針,由原先的建屋用途,轉變為盡量保留現有場地,多些開放予市民享用,但需要時又可「變回球場」。政府新方案拋出「康樂保育區」構思,將生態價值較高的用地,作「自然保育、公眾康樂及體育用途」,體育用途所指何事,公眾康樂用途是否有條件限制,令人在意。 政府文件有關康樂保育區的內容,近乎空白一片,連發展時間表也沒有,反而強調只會用現有高球場建築改建,意味舊場球洞等設施不會受影響。康樂保育區這個葫蘆,內裏到底在賣什麼藥,令人相當在意。政府局部收回高球場用地,如果到頭來只是變相「代管」該區高球設施讓人打波,平日僅對公眾有限開放,這跟現在粉嶺高球場的做法,實際有多大分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制度,近年備受詬病,粉嶺高球場問題在公眾眼中不止涉及土地房屋,還觸及社會公平問題。市民對政府會否偏袒權貴利益,有強烈懷疑,政府有責任清楚交代「康樂保育區」是什麼一回事、何時有望建成、是否完全向公眾開放,釋除公眾疑慮。 告別劏房是中央對香港的期許,現屆政府任內,房屋問題三大指標,包括樓價、劏房數目和公屋輪候時間都在惡化。如何處理粉嶺高球場,反映政府有沒有克服各種社會利益藩籬、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決心,現在主事官員的態度,看不到這樣的氣魄,下屆政府必須大刀闊斧改革,起用敢作敢為之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發展重點,粉嶺高球場位於都會區內,是否保留大有商榷必要,下屆政府應該早日公布,是否全面收回粉嶺高球場。
星島社論
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揚言會武力保護台灣,公然摒棄一貫以來對台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政策,舉世驚訝。儘管白宮澄清美國對台政策沒變,但拜登在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同時,卻加緊大打「台灣牌」,相信是趁中國內外交困之際,不敢對台輕舉妄動,試圖加快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建立由其主導的印太安全及經濟新秩序,加大對華圍堵力度。拜登此行看似取得成果,但要落實這個排除中國在外的經濟新秩序,前路仍充滿變數。 拜登昨天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峰會後,在聯合記者會上被問到一旦台灣遭到北京攻擊時會如何反應,他表明會採取軍事行動保護台灣。對於這個重大政策轉向,白宮其後解畫,強調拜登所說的只是根據對台關係法向台灣提供軍事防衞能力的承諾。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重申台灣是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預,呼籲美國要恪守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以免對台海局勢和中美關係造成嚴重損害。 趁華忙遏疫頻打「台灣牌」 這並非拜登首次聲言武力護台,之前白宮推說是口誤,但他今次卻如此公開直白表態,顯然是有意為之,從他出訪亞洲前的連串小動作,如將國務院官網中有關「不支持台獨」、「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字句刪除,並支持恢復台灣在世衞大會的觀察員席位,凸顯他正以切香腸式方法,逐步掏空「一個中國」政策,試圖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從而改變台海現狀。 美國公然挑戰中國的紅綫,明顯是賭中國在內外形勢脅逼下,對台不敢輕舉妄動。對外方面,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使西方空前團結一致對俄制裁,令北京明知拜登正在千方百計刺激自己,一旦對台動武便正中美國下懷,讓美國有藉口制裁中國,代價非常高昂。對內方面,中國多地爆疫,一方面正忙於如何有效盡快遏疫,以免經濟活動陷於停擺,另方面亦籌謀怎樣才能穩增長、穩經濟和保就業,以免影響社會穩定。 拜登窺準中國自顧不暇之機,加力出招,試圖東西兩綫並舉,盡快建立一個完全將中國摒諸門外的全球供應鏈,從而削弱中國的經濟競爭力。西綫方面,美國一周前才與歐盟在高科技產業,如晶片、人工智能、太陽能、6G、稀土等十個產業加強合作,使供應鏈更多元,擺脫對中國的倚賴。東綫方面,拜登亞洲之行重點是建立以晶片為核心的經濟聯盟IPEF,將美日韓安全合作提升到意識形態層面,稱只有確保供應鏈安全,才能避免在經濟和國家安全倚賴在價值觀不同國家手裏,明顯是衝着中國而來。 雖然IPEF是一個不對等和排他性的經濟框架,美國既不會開放市場,亦不會降低關稅,但仍有包括東盟多國在內的十二個印太國家願意參加,相信是不想得失美國而遭到報復,而IPEF內容欠奉,談判需時,民望低迷的拜登兩年後連任成疑,繼任人會否照單全收IPEF也成問題,故東盟多國相信是用空間換取時間戰術,透過談判暫時穩住美國的心,而未必真的願意選邊站。 華宜讓利拉住東盟破圍堵 更重要是中國是東盟最重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前年高達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比美國跟東盟多一倍,加上東盟與中國的利益已深嵌彼此的供應鏈網絡中,要跟中國脫鈎,轉而跟美國合組供應鏈產業並不划算,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說,若不與中國發展貿易,將要付出很大代價,須保持平衡,反映東盟多國仍持觀望態度,待看清楚IPEF條文細節,權衡過箇中利益才作最後決定。 拜登此行對華咄咄進逼,在遏華方面築起一道排他性的供應鏈同盟,補了印太戰略的短板,又頻打「台灣牌」逼近中國紅綫,令亞太局勢轉趨緊張,區內將會感受中美角力所帶來的衝擊。中國宜保持定力,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透過讓利令東盟明白到參加IPEF對己未必有好處,認真思量應否為美國對華脫鈎埋單。
東網正論
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年代,幾乎人人用智能手機,疫情期間市民普遍日日「掃碼」出行,再加上電子消費券派發,令人關注香港資訊科技發展,數碼港建設多時,創新及科技局成立有一段日子,但實質上政府只得把口講,不但配套匱乏,而且不注重培訓,再加上人才流失,香港IT界正面臨前所未有人手荒。 資訊科技及數碼人才最新調查發現,該行業空缺速度增長驚人,未來5年將需要額外約10萬人,才可填補缺口,情況若繼續惡化,將會影響香港在全球城市的競爭力。IT界行業現有人手,因為受到移民潮以及企業採取數碼化挖角,人手供不應求,業界求才若渴,由以往工時長,人工低,到現在即使開出年薪100萬元亦非鮮見。調查機構指本港企業需要加強職業培訓,方可以紓緩人才短缺。 政府短視,又好大喜功,過去大事宣告發展資訊科技及數碼行業,但雷聲大雨點小,很多最終都變成地產或商業項目。而最重要的人才培訓,在大專院校又未見成效,在外國政府鼓勵大企業和院校合作舉辦相關課程,令到學員可以畢業便學以致用,哪會像香港,培訓像一盤散沙,各單位各自為政,在經濟差的時候,憂畢業變失業,年輕人在考慮前途問題,難免傾向攻讀專業或商科,令到問題像惡性循環。 明眼的市民一早看穿,特區政府向來只着重地產及金融行業,炒樓炒股賺錢更快,哪有真心為經濟找出路?香港社會千瘡百孔,無論行政法治經濟民生以及文化都陷入低谷,人才流失又豈止資訊科技界,政府自己亦自身難保,過去5個財政年度,流失逾4萬個公務員。還有醫護亦是重災區,公立醫院門診及手術服務亦受到影響,病人要等幾年才可以看醫生,補充人手卻歎慢板,這是不折不扣的「死症」。 金子在沙堆裏都會發光,人才去到哪裏都有生路,反而留在香港恐怕是掘頭路,移民潮方興未艾,這是97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移民潮,雖然有些官員選擇不作聲或否認,但特首林鄭月娥亦開口承認「人才流失是不爭事實」。雖然她指香港有中央支持仍是「搵到錢」的地方,但調查顯示,愈來愈多人考慮在疫情結束後北上發展,大灣區是目的地之一,可見的將來也會吸納不少香港人才,反而內地人才來港,「港漂」熱潮已經冷卻。 人才搶奪豈止來自內地,良禽擇木而棲,香港是一艘破爛的船,各行各業人才流失嚴重,兩年多來疫情凍結了不少社會發展,但隨着疫情緩和,以及禁飛令解除,明顯加快人才離港問題,嚴重性浮面。外國IT發展本來已比本港領先,再加上準備報復式經濟反彈,香港還未通關,形勢大落後,但就算想急起直追,恐怕也有心無力,聞鼙鼓思良將,其中一個原因是人手荒,三個蓋如何冚五個煲?最後遲早都會爆煲!
頭條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給香港人最大的教訓,是疫情初期對疫苗的信心不足,延誤了接種時間。經此一役,現在大多數人都願意接種至少三針,保障自身,即使染上病毒也減少出現重症的危險。然而,由昔日的怕打針,到近期有不少人討論是否要盡早打第四針,鐘擺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請香港人相信醫療科學,打了三針之後,在一定限期前,保障已經足夠。政府亦要多加宣傳,盡快推高公眾三針的接種率。 政府宣佈,未曾受感染的十八至五十九歲的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可以選擇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引起市民討論是否要盡快打第四針,其實,並無逼切性。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就說明,接種第四劑的保護力極有限,只能在一至兩個月內短暫預防感染,認為不是所有十八至五十九歲未染疫人士都需要打第四針。除非,市民會曝露於高感染風險,又或要到海外疫情嚴重地方,否則以本港目前高接種率和第五波疫情中有大批市民染疫,打了第三針已經足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打了兩針後受感染,身體會出現混合抗疫作用,比打四針的保護力更好,所以,新冠康復者亦毋須急於打第四針。政府應多向市民解說,當務之急,是呼籲未打針市民打第一針,同時擴大第三針的施針率。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