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20日展開首度東亞行程,除了堅定日韓盟邦關係,舉行四方安全對話的領袖峰會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降低中國大陸政經影響力的印太戰略指導原則下,拜登總統去年10月便倡議此一內容不甚清晰的經濟架構,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的延伸,並修補因未加入CPTPP而在亞太經貿領域失落的領導角色。 IPEF是由美國主導爭取亞太盟邦認同,建立四大經貿支柱,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生產體系,並希望藉此能與中國大陸供應鏈抗衡。這四大支柱包括公平而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建設、乾淨能源與減碳,以及整合租稅與反貪腐。 拜登總統過去半年不遺餘力爭取亞太各國參與IPEF,但亞太地區幅員遼闊,各國政經發展程度不一,目前雖已獲得美國傳統盟邦的高度認同,但仍有東協國家持觀望態度。這些國家疑慮參與IPEF所得到的利益能否與付出代價匹配,以及其與剛剛生效的RCEP如何互動。 台灣除參加WTO與APEC外,與國際大型經貿活動的連結不深。這次美國倡議IPEF的機會難得,自當積極表態參與。政府的努力也獲得美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支持,去函白宮力挺台灣加入IPEF。然而美方希望順利推動,為避免節外生枝,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已表態,IPEF剛推出之際不會納入台灣。 雖然IPEF具體內容有待觀察,然就設計構想而言,國人不宜以傳統貿易協定看待。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曾表示,拜登政府要推動「中產階級外交政策」,「必須處理中國對美國就業與勞工的貿易霸凌」。美國貿易代表也認為,美國人民現在關切海外代工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最近貿易代表更說「美國主張的經濟往來是以美國價值為基礎」,而市場准入與關稅顯然都不被列在談判優先事項。 IPEF是美國主張的新形態經貿架構,但是經濟運作基本原理仍然不能違背。自由貿易背後是基於比較利益下的產業分工,各國因專長而能擴大生產,但是也必須面對被汰除產業與勞動力的適性調整,而若調整失敗則會造成僵固性失業問題。美國提出的IPEF想法則是依據美國主張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未來貿易談判內容可能就會由美國觀點來決定勞工就業條件、環境與氣候規範、生產監管治理標準、產業競爭政策設計與貿易便捷化措施,其他參與國家置喙空間恐怕並不大。 傳統貿易協定談判是慢工出細活,但這不符拜登政府追求績效的模式。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IPEF將會是行政主導,國會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如果缺乏國會立法確認過程,美國政府不可能在IPEF中釋出過多優惠措施。顯然面對美國年底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拜登總統推動IPEF的力度與速度必會加快,以避免後續政治效應對架構內容的影響。 台灣積極加入IPEF是必然的抉擇,但IPEF不是自由貿易協定,我們不應期待會有特殊關稅待遇。比較正確的看法是,我們可以配合IPEF設定標準,調整經濟生產體系以符合先進國家的標準,也讓台美成為更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台灣長期以降低成本的生產競爭模式必須做適度調整,需要更加重視生產勞動條件與友善環境。 大家十分清楚IPEF是美國整合亞太區域競爭力,遏阻中國大陸經濟擴張的貿易手段。台灣目前透過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形成的供應鏈模式,有可能會與未來的IPEF供應鏈分庭抗禮。未來我們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參與IPEF,產業界都會有必要的調整適應期。我們因此面臨兩大之間該如何為小的艱鉅任務,而這也正是考驗社會理性與智慧抉擇的關鍵時刻。
明報社評
正在首訪亞洲的美國總統拜登,計劃今天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宣布,正式推出「印太經濟框架」,這個旨在加強美國在區內經濟影響力的經貿安排,被認為是與「四國對話」政治聯盟,以及美英澳AUKUS準軍事聯盟,是針對中國的「三箭齊發」。美國全方位抑制中國的戰略方針,拜登上任後有增無減,但始終仍然沒有超出既圍堵又交往的「堵交政策」(congagement)範式,而美國要達到抑制中國的目標,亦非十拿九穩。 經濟框架美國制定高標準 市場准入無優惠也無油水 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2017年上台即宣布,退出奧巴馬總統籌劃多年的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係(TPP),其間包括中國等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2020年生效,中國跟亞太地區的經貿關係不斷提升,中國保持連續13年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過去兩年,東盟一躍而成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超越曾經佔此位置的美國和歐盟。美國不得不謀劃計策,在亞太地區經濟影響力重振雄風。 拜登去年10月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的確有新意。它旨在4個方面將「願者上釣」的國家囊括於框架內,分別是為數碼經濟制定規則、保證供應鏈安全與彈性、支撐石化能源過渡到清潔能源,以及投資高標準的基建。「框架」與傳統自由貿易協定的做法不同,最大的分別是不以互免關稅為目標,而且是自由參與其中一項,甚至是大項下的子項,或者全部參與。現在積極表示加入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表示尚在研究中的有印度,沒有明確表態而美國在積極拉攏的有印尼和越南。 這個「框架」跟美國的印太戰略一脈相承,而且是拜登政府提出「規則為本秩序」的藍本,所謂規則為本,就是由美國主導制定規則,參與國家遵循以美國規則為圭臬的秩序。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在多個國際財經貿易機構佔有主導地位,跟着美國可以分得油水,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在多個經貿領域跟中國有競爭關係,而且需要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自然是這個「框架」的積極分子。 美國另起爐灶搞亞太經濟框架,是否能夠跟CPTTP或者RCEP分庭抗禮,不妨拭目觀之,但必須要看到一點,美國的企圖與參與國的盤算未必一致。美國白宮安全顧問蘇利文就亞太戰略日前表示,拜登要向亞洲表明,在俄羅斯發起烏克蘭戰爭後,美國可以立即領導自由世界對應,同時也能夠在與亞太地區交往中,展示美國有效和有原則的領導力。然而,美國意圖成為規矩制定者,但不承諾參與國對進入美國市場有優惠,並且要遵照有關勞工、環保、隱私權等等高標準,何來油水?最大的顧忌是,這個「框架」毋須國會批准,其法定地位如何?拜登兩年後不能或者不想連任,「框架」有可能隨風而去。 相信「框架」還是能夠發起的,因為一些國家必須順從美國,但也需要看到,這些積極參與的國家,同時也是CPTTP和RCEP的成員國,多參加一個「框架」未必無益,起碼可以「套戥」。制定高標準牽連甚廣,談判必定曠日持久,美國希望以此制衡中國在亞太地區內的經濟影響力,即使可以成功,亦非三五年之間的事情。 拜登中期選舉壓力大 訪亞洲希望名利雙收 拜登此次亞洲之旅,還會進行四方對話第二次線下會議,印度總理莫迪以及澳洲新出爐總理阿爾巴內塞也會到日本赴會。美國的印太戰略,沒有印度的積極參與,就沒有了「印」的因素,印度跟中國關係有所變化的原因,以及對中國的訴求,跟美、日、澳不盡相同,是否會跟着美國的指揮棒起舞,值得觀察。澳洲兩黨共識皆對中國有所嫉恨,成因複雜,但新上任總理阿爾巴內塞,是否會藉政黨輪替的機會,在經貿方面謀求跟中國緩和關係,也值得觀察。所以,四方對話這次會議後,共同聲明的措辭如何,以及今後是否會有成員國陽奉陰違,也不能不存疑。 拜登此行,當然是希望政治、經濟上名利雙收,韓國三星集團與現代車企,承諾到美國投資設廠,並且答應拜登呼籲聘請工會工人,這些都是給拜登賣人情,讓民主黨在即將來臨的中期選舉有籌碼。但拜登連板門店非軍事區也不敢去,令人懷疑是否也會令到新任總理尹錫悅有所不快,從而降低依仗美國的決心,况且尹錫悅在大選中贏對手少於一個百分點,完全「棄中悅美」的做法,也不敢過於造次。 美國的亞太戰略以抑制中國為目的,昭然若揭,但卻反覆聲明,所有政策並非針對中國。意思十分明顯,既要圍堵中國,但仍需要繼續跟中國交往,即沿用「鬥而不破」的傳統方針,四國對話以及新推出「框架」,只是在天平上向圍堵一方加點砝碼,還不至於放棄交往,至於種種措施能否奏效,還有待考驗,因此,此次拜登亞洲之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只是突出了方向,但沒有實質的改變。
星島社論
澳洲大選結束,執政保守派聯盟莫里森政府失利,在野工黨領袖阿爾巴內塞將擔任新總理。由於莫里森任內刻意與中國為敵,令中澳關係變得極差,外界期望工黨上台,可改善中澳關係。然而,在澳洲民情愈來愈反華、美國盡力拉攏澳洲扮演反華急先鋒,以及阿爾巴內塞個人民望不高下,工黨新政府首務是集中精力處理通脹民生和環保議題,對華關係很大可能依循親美疏華路綫,中澳關係改善幅度有限。 澳洲前天舉行大選,在野工黨擊敗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執政保守派聯盟,工黨黨魁阿爾巴內塞將取代莫里森成為總理。外界關注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因莫里森自二○一八年當上總理後,全方位推動敵視中國政策,包括軍事上與美、英組織三國同盟,建設核潛艇和高超音速武器,以圖威懾中國;政治上,指責中國間諜滲透澳洲政壇、學界和傳媒,訂立針對中國的境外勢力干預法,並搜查中國駐澳記者等;多角度攻擊中國聲譽,指責中國侵犯新疆人權、破壞香港和台灣民主、干擾南海和平,又帶頭呼籲國際調查新冠肺炎在中國的起源;經濟上,禁止華為參與澳洲5G網絡建設,阻撓逾十項中國在澳洲的基建、農業投資,禁止維多利亞省履行與中國簽訂的一帶一路協議等。 莫里森在選舉中亦大打中國牌,批評工黨對華態度軟弱,保守派聯盟在選舉最後階段,更推出大型戶外流動廣告,用巨幅習近平肖像投票給工黨,以謊言貶損工黨「親華」。說工黨「親華」並無實據,工黨政府上台後亦受重重掣肘,難大力推動改善與華關係的政策。 莫里森政府煽動 反華民情高漲 其一,工黨難逆高漲的澳洲反華民情。經過莫里森政府四年來的煽動,澳洲民情對中國已滿懷敵意,澳洲民調顯示,國民對中國的反感自二○一八年後不斷上升,到去年首次有超過半數、即六成三受訪者視中國為安全威脅,較前年急增二十二個百分點,視中國為經濟夥伴的,則由前年的五成半,大跌至去年的三成四。 阿爾巴內塞在選舉辯論時對華亦展示強硬態度,指中澳關係轉差因中國變了,而非澳洲變了,並強調澳洲有權為自己價值發聲。澳洲傳媒亦認為,他對中國態度與莫里森差別不大,只是用詞及態度較克制而已。 其二,地緣政治令工黨難親中。美國總統拜登軍事圍堵中國的政策,較諸前任特朗普有過之而無不及,並積極培養澳洲成為制衡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去年促成美英澳三國同盟,助澳洲增購核潛艇和超高音速武器,工黨對此亦一直支持。況且,工黨與拜登的民主黨同為偏左的進步主義政黨,在價值觀上很多共同立場,有利拜登強化與澳洲新政府關係。 此外,中國正積極拓展與太平洋群島友誼,上月與鄰近澳洲的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又正與另一島國基里巴斯商討類似協議,對此澳洲質疑中國入侵其後院,損害國家安全,令兩國關係添陰影。 先爭取民望 親美疏華路綫或不變 其三,阿爾巴內塞個人民望不高,難推外交大動作。今次澳洲大選被嘲為要在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皆因莫里森被澳洲政界私下指為騙子,法國總理又斥他說謊,在採購新冠疫苗、處理政府官員多宗性侵案和壓抑通脹上,又表現不力,其民意支持度已跌至負十四個百分點,然而阿爾巴內塞顯得更不濟,因亦有民調顯示,只有三成六人認為他是較理想總理人選,較莫里森的四成還低,加上民眾對阿爾巴內塞不熟識,且他在首場選舉辯論時,竟答不出失業率和貸款利率是多少,令人質疑他是否已有執政準備。 阿爾巴內塞上任後勢必專注打擊通脹和環保,先爭取民望,改善中澳關係非其重點,且在中美對抗的國際大氣候、澳洲反華民情高漲的小氣候,他亦難有大作為,若他能以理性務實,而非敵視態度處理中澳關係,對中國已屬好消息。
東網正論
香港寸金尺土,人口密度在世界前列,700多萬人口,大部分每日為口奔馳,實質是為「樓」奔馳,供樓的負擔沉重,交租也不會輕鬆,樓價冠絕全球,年輕人覺得一世也買不到私樓,連大學生一畢業便輪候公屋,與基層家庭爭住,可想而知,公屋需求如何之巨大,若容許多個單位空置多時,是完全不能接受。 本港45個入伙40年以上的公共屋邨中,被發現有874個空置單位,當中約五成空置超過一年。明眼人都猜到這些單位本身都有各自的缺點,例如近200個單位是涉及「凶宅」,即是牽涉兇案人命傷亡,亦有單位設計對於殘疾人士不方便,以及單位在4樓以上卻無升降機之類原因。若果是位置佳及新淨的單位,肯定非常搶手,但這800多個被空置的單位,是否真的沒有人問津呢?相關部門有沒有盡最大努力,為這些單位找「好人家」,相信有不少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劏房住客,可以上樓也會很開心,又哪會計較一點不便?住凶宅難道會比瞓街更差嗎? 以往曾經有3年上樓的指標,但隨着特區公屋政策失敗,供應嚴重滯後,輪候時間愈來愈長,3年又3年,房屋委員會最近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申請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已經突破了6年大關,升至6.1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為4.1年,兩個數字都是1999年以來的新高,反映公屋輪候冊積壓申請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房委會有諸多藉口理由,解釋稱平均輪候時間上升了0.1年,主因是為數不少輪候已久的一般申請者獲編配公屋,他們的輪候時間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長者等上樓等到死,有個案就是死後才知會可以上樓,是極大諷刺,也是深層的悲哀。6年時間,人生有多少個6年?這段期間即是幼稚園小孩子也可以完成小學課程,整個中學課程也是6年,大家應該見過不少劏房家庭個案,睡床便是孩子的書枱甚至食飯枱,連窗也沒有,這些環境,會比那800多個丟空的公屋好嗎? 物應盡其用,公屋單位每一個都是非常寶貴,讓其長期丟空是浪費資源,有意見建議政府應該將空置單位,改建為中轉房屋,臨時收容受政府清拆或執法行動影響的居民。部分住在石籬中轉屋的居民表示,由於樓宇即將清拆,但遲遲未能獲原區安置,到時負擔不起昂貴的私樓租金,除了住劏房便是瞓街,等上樓遙遙無期,期望政府可以盡快安排區內空置公屋給他們,作為中轉屋也好,起碼不用流離失所,有瓦遮頭。 874個空置單位,應該只是冰山一角,坊間亦有不少觀察指出,大量公屋單位戶主已遷出或轉租給其他人,假若房署有認真巡查,可以收回一定數目單位,事在人為,奈何官僚隻眼開隻眼閉,輪候公屋時間只會愈來愈長,輪候冊變成鬥長命!
頭條社論
本報今天獨家報道,土瓜灣一條後巷自上月初起沙塵滾滾,有工人施工,疊建鐵架,用石屎填封沙井,連旁邊樓宇的水管亦被改動,又亂駁污水渠,有工人更把一幅斜坡改成石屎級。居民向多個部門投訴,一個月過去了,工程繼續,現場環境惡劣。居民擔心水管和排污系統遭人擅自改動,或引發衞生風險。各部門不能「按本子」辦事,必須盡快煞停涉嫌違例的工程,要以下屆政府提倡的「以結果為目標」原則,遏止非法工程引起的公害。 事件還涉及一個在該後巷僭建十年以上的石屋,施工者稱石屋位處的斜坡有石屎剝落,故受人委託做改善工程,令人感到十分諷刺!一間僭建石屋存在十年以上,還公然做改善工程,各部門過去十多年做了甚麼?為何對鬧市中的僭建物視若無睹?現在居民擔心後巷的工程干擾水管和排污,問題逼切,若果以處理石屋的手法,難保問題會長時間存在。 按部門程序,會派人到場了解,貼出公告,尋找僭建物的主人,然後發出告票,聽取相關人等申述,來來回回,不知拖到何時?對未經批准並對公眾構成風險的工程,不能按本子辦事,必須出動警方,立即制止,並加快調查,一旦掌握證據,加快處罰僭建者,並清除僭建物,不要成為城市的惡性腫瘤。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