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簡稱特別條例),及總額8,393億元的特別預算,尚有約1,300多億元未執行,將於6月30日屆滿。行政院表示,鑑於國內疫情變化快速,相關防疫作為及防疫設備、物資,以及醫療量能等皆有持續整備的必要,已於15日函請立法院,請求同意延長一年,也就是到2023年6月30日。 然而,基於以下幾點理由,我們認為政府今年的防疫表現欠佳,特別條例不應延長;特別預算執行也不力,不但不應延長,更應在6月底前儘速移撥為防疫之急用事項,追加金額則是絕對不可。 首先,是因為九合一選舉將在11月26日投票。目前防疫指揮中心,權力僅在一人之下,而指揮官又對於投入直轄市長選舉展現高度興趣,民眾很擔心政府可能以防疫之名,將上千億的經費用於營造選情,等於把納稅人的血汗錢挪為執政黨的競選基金。為避瓜田李下之嫌,要不衛福部長與防疫指揮官現在就換人,或者指揮官現在就宣布絕不投入選舉,立法院才能討論是否延長。 其次,最令人非議的是,政府今年的防疫表現,又重蹈去年疏忽大意的覆轍,實在沒有資格請求延長期限或追加預算。民眾記憶猶深,去年4月間,由於指揮中心受綠委施壓而將機師檢疫隔離放寬3+11,防疫旅館又發生管理疏失,造成防疫破口,然後才發現政府根本就沒有做好超前部署,必須依靠國際及民間捐贈高達2,300萬劑的疫苗,以及民眾極為自律的公共衛生行為,才讓疫情緩和下來。 一年後的今天,一樣的窘迫情景又再度發生。3月前,眼見韓、港面對傳染力強的Omicron病毒肆虐,指揮中心沒有積極防範,還出現多點爆發的防疫破口,在政院函請立院延長特別條例的當天,確診數就突破千例。政府早已放棄清零,所謂的「輕症管控,重症清零」的「新台灣模式」,實際上卻是光說不練。快篩試劑嚴重短缺,且價錢為全球最貴,快篩實名制還要5月上旬才上路,7月底前徵用進口1億劑,顯然現在無從「以篩代隔」;染疫者確診而不知所措,指揮官竟要民眾「自主應變」,顯然所謂的輕症管控都是口號。 而治療重症的藥物不足,有幼兒染疫死亡後,才發現兒童疫苗嚴重短缺,政府竟說正在多方談判,顯然未記取去年疫苗採購政策失敗的教訓,「重症清零」變得遙不可及。種種缺失顯示指揮中心根本就沒有超前部署,若還輕易地延長特別條例,豈不是讓指揮中心更能好整以暇,緩其所急? 再看看特別預算執行不力的部分。民間與國際捐贈2,300萬劑疫苗,為政府省下至少300億元,而高端疫苗不獲民眾信任,政府在未獲EUA的去年5月底,就海購了500萬劑,超過一半作廢就浪費了30億,最近將用納稅人的錢採購1億劑的快篩試劑,每劑還要民眾再付費100元去購買,政府豈不是還可以有100億元的收入?疫苗救濟基金給予的補償又少,至今只花了2,500萬元而已。在此情況下,特別預算還有1,300多億未執行,政府還好意思延長或暗留追加的空間? 因此,我們建議應將特別預算剩餘的1,300多億,在6月底前,移撥至緊急採購疫苗、快篩試劑、疫苗救濟基金,讓國人(包括兒童)能夠普遍施打到第三劑,提升老人的施打率,做到重症清零;民眾可以免費領取快篩試劑,檢疫或居家隔離也能獲得補貼,受影響的行業給予紓困,以實現輕症管控。如果還有剩餘,可用於挹注全民健保,將原訂5月15日實施的部分負擔調漲案,延後實施,以減輕民眾受物價飛漲的衝擊。
明報社評
香港昨天錄得429宗感染個案,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回落後最少的一天,好消息無疑又會引起加速放寬各種限制的討論,甚至懷疑是否應該繼續執行「動態清零」的防疫方針。其實,動態清零方針與放寬限制措施並非必然的矛盾,關鍵是盡早檢測出已經感染個案的機制是否有效,做到早發現早截斷傳播鏈,才是進一步放寬限制,以及通關的必要條件。而在目前階段,香港有內地全力支援,應該堅持清零下去。 限制措施嚴寬間來回兜轉 周而復始出路在動態清零 第五波疫情從最高峰3月2日錄得72,682宗個案,自此逐步回落,自4月15日開始降到3位數也有10天,相信再降到兩位數也是可期。從上周21日如期實施放寬限制措施,經過學校恢復面授課,復活節假期人群大規模聚集,疫情沒有出現反彈,難得的樂觀情緒再次浮現。特區政府宣布下月1日起取消非港人來港限制,同時放寬飛機航班熔斷機制的確診人數要求。雖然如此,以各種理由要求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和入境限制的呼聲一浪高於一浪。 香港疫情自始至今,限制措施在寬嚴之間來回兜轉,限制一嚴個案就降,一寬就升,周而復始,沒完沒了。現在又到了從嚴到寬以至是否進一步放寬的階段,究竟這是第五波疫情結束的結果,還是第六波疫情爆發的準備期? 熔斷機制條件的設置是否合理和科學,可以討論,但香港控制疫情必須嚴格遵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方針不容置疑。香港在外防輸入從「無王管」導致機組人員隨處播毒,引發第五波疫情爆發,到提高各種限制,每天只有300人乘飛機到港,輸入個案維持了很多天零紀錄,以及到現在是極低水平,究竟哪種做法才是動態清零?社交距離措施是為了內防反彈,從堂食不限人數到禁止堂食及放寬到2人一桌,哪種措施更符合動態清零的原則? 香港經歷過最嚴格和最寬鬆的限制,但分別在疫情大規模爆發之後,和疫情大面積受控情况的措施,現在應該釜底抽薪,探討如何能夠做早發現的根本解決辦法。未能做到早發現,社區出現的傳播鏈已經多到無法有效截斷的例子,香港有反覆出現的例子,內地早前西安也出現過,現在仍然在掙扎中的上海,則是鮮活例子。而早發現後立即採取果斷措施,堵住傳播鏈蔓延,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市民生活回復正常的例子,深圳市也做出了榜樣。 早發現是動態清零的必要條件,早發現的機制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重點群體恆常的頻密檢測,諸如經常接觸大量顧客的餐廳服務員、超市員工、教師、警察和醫護人員等等,他們應根據不同情况,做到三天一檢或者七天一檢。一旦在社區發現感染個案,是否能夠即時圍封檢測?如何能追蹤到密切接觸者?安心出行掃碼是否有效執行是關鍵。現在鼓勵市民做快測,但沒有強制及時呈報的機制,對於早發現的效果,顯然是漏洞百出的。 外來輸入是社區感染源頭之一,限制航班或者非港人來港的政策是不可持續的,但放寬限制之後,入境旅客在隔離酒店是否仍舊會出現交叉感染,隔離期結束後復陽風險如何管理,這些都需要趁此時刻從頭檢視,曾經出現的漏洞是否已經堵住。否則,無論是內防反彈或者外防輸入,都會再次在嚴防死守到放寬限制之間的死胡同兜兜轉轉。 外防輸入為國家把關 內防反彈是通關前提 動態清零並非以清零為目標,而是在出現感染個案後要及時查出傳播源,及早截斷傳播鏈。以動態清零為目標,對香港和對國家都具有深遠意義,香港這一波疫情已經導致9036人死亡,這跟全國抗疫以生命至上的大原則是背道而馳的,這個不是實行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者之間任選其一的問題,新加坡已經實行與病毒共存,但死亡率只有0.1%,原因是該國接種率十分高,香港的死亡率遠高於新加坡,與疫苗接種率的關係大於是否與病毒共存的關係。 香港是國家外防輸入的南大門,即使尚未跟內地免隔離通關,但跨境貨車司機在深圳被檢測出陽性要隔離,以及有港人到內地「逃疫」,成為多個城市外來輸入個案的源頭之一,這些都是本來應該為國家「守門把關」的職責。《人民日報》日前的文章稱,「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的組成部分。」沒有過多的指摘引申,但明確指出「堅持『動態清零』是其和內地通關的必要條件」。 香港究竟是以跟國際接軌還是跟內地通關為目標,這個問題同樣陷入死胡同,原因同樣是沒有從根源上做好動態清零的各種有效措施。特區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以及外國人入境限制,並非距離1.5米與2米之間的爭持,也不是熔斷機制是3人還是5人之間的要求,這樣的適時靈活措施,只能應付一時一事,而不是徹底做到早發現早截斷傳播鏈的長效機制,香港要控制疫情達到長治久安,必須認真檢視動態清零的各種措施是否到位。
星島社論
中國和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剛簽署安全協議,美國白宮即派高層前赴該國,企圖阻撓協議生效,並警告所國若有關協議威脅美國或盟友利益,美國會採取行動。美國視中國為最大對手,中國外交拓展到那裏,美國就如影隨形,前往封殺,然而中國外交能不斷拓展,背後因與他國持互惠互利,而美國只圖施壓驅使別國跟從反華,反而助長如所羅門群島般對西方的離心。 中所兩國上周二宣布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由於協議不利美國圍堵中國戰略,美日澳紐紛提出質疑,美國並急派有「亞洲沙皇」之稱、白宮印太協調員坎貝爾上周五率團扺達所國,力阻協議生效,並向所羅門總理索加瓦雷施壓,警告若協議導致中國在當地永久駐軍或興建軍事設施,美國將作出相對回應。 美圖施壓驅使別國跟從反華 西方傳媒上月披露,中所安全協議將允許中國戰艦停泊該國補給,所國並可要求中國派員協助維持社會秩序,西方渲染中國將在該國設立軍事基地。然而,中所協議主要目的是推動兩國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等領域開展合作,所國亦表明不會有中國軍事基地。 美國對位處偏遠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如此緊張,因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二島鏈,由北至南經日本、關島而至所國,以封鎖中國軍力活躍於太平洋。縱然中國未在所國設置軍事基地,若能替軍艦補給,便可支持中國海軍深入太平洋,突破美國島鏈,甚至反制美國關島和夏威夷的軍事部署。 其次,所羅門群島毗鄰澳洲,美國去年底起向澳洲提供核潛艇、超高音速等軍備技術,要將澳洲武裝為威懾中國南海的重要打手,現在澳洲身旁可能出現解放軍,自令美澳如芒在背。 所羅門群島過去曾受美國勢力左右,成為澳洲後花園,現改與中國走近,除因中國外交政策得宜外,還因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所致。 美國對發展中國家一向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有利用價值時就會示好,沒利用價值就棄之不顧,如所羅門群島在蘇聯倒台後,對美國戰略價值大降,美國就輕忽該國,更在一九九三年將駐該國大使館降為領事館,直到中所關係不斷加深,美國今年初才說重設大使館。美國對所國一向盛氣凌人,二○一九年所國與台斷交而改與北京建交,令美國大怒,時任副總統的彭斯就取消接見所國總理的安排,以作懲罰。 一帶一路經貿互惠加深友誼 相對美國只圖利用發展中國家協助打擊別國,中國近年力推一帶一路戰略,透過各種合作,在經貿互惠互利下加深友誼,如協助所羅門群島開採金礦,建設港口、道路、橋梁及鐵路等基建,促進了該國經濟,並改善民生。中國這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做法,不止強化了與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合作,在中東、非洲、南美亦獲得多國的友誼。 所國與美國還有一個難解心結,就是美國疑插手該國內政,擬推翻總理索加瓦雷。美台一直扶植反對索加瓦雷的政敵、該國最大島馬萊塔省長蘇達尼,如台灣對所國的抗疫物資就只支援該島、美國特朗普政府亦只針對該島提供金援,去年底所國爆發騷亂、衝擊唐人街,反對派又在國會向總理發動不信任動議,索加瓦雷就指這些都是不滿所台斷交的外國勢力所為,矛頭直指美國和台灣。 去年底的騷亂亦間接促成中所安全協議,索加瓦雷雖求援與該國簽署安全協議的澳洲,派兵平息了騷亂,但澳洲親美反華、騷亂又嚴重衝擊唐人街華人,亦驅使中所協議,為該國社會和華人安全多尋一個保障。 中所簽署安全協議,為中國突破美國圍堵打開缺口,更重要的是,此顯示美國恃強大國力,脅逼別國親美反華,亦惹來不少國家反感,中國秉持互惠互利、互相幫助的戰略,正有效抗衡美國的國際霸權。
東網正論
國際城市生活壓力榜,香港長年是數一數二,天價樓市令不少人做樓奴,幾乎不吃不喝才可以供樓,否則要做一世無殼蝸牛,屈居劏房租金呎價竟然直逼豪宅,生活指數之高已經令港人瘋狂,疫潮爆發沒完沒了,兩年多以來的抗疫,更加讓市民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形成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這些年發生的兇案慘案,疫情或多或少都是「幫兇」。 近日6小時內發生兩宗駭人聽聞的慘案,都是牽涉基層,先是前晚9時許,英皇道劏房單位,一名19個月大姓羅的女嬰懷疑被24歲生母勒死。之後凌晨2時半,新田圍邨豐圍樓19樓一單位門外發生燒雜物縱火案,火勢猛烈,濃煙密布,大部分街坊當時熟睡,險些走避不及,消防須破門搜救,可說險過剃頭,據報7人受傷,當中兩嫲孫危殆,疑犯獨居事發單位,被捕時身上藏有兩把生果刀,被指精神狀況長期有異,同樓住客多年來仿似與「計時炸彈」共處,惶惶不可終日,爆發之時,幾乎葬身火海夢鄉! 港人好像拉緊的彈弓,再用力拉隨時會斷,本地研究顯示,第5波疫情下,線上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比起較早前增加66%,當中至少三成人的精神狀況達臨床關注水平,以18至30歲屬高危群組,研究亦指出,《情緒自評量表》3,749名使用者的精神健康出現輕度至中度危機,每兩個人有一個疑似焦慮。調查機構建議政府將精神健康納入新冠防疫策略及康復方案,主動評估識別有需要人士,以防問題惡化。有理由相信,如果這兩宗慘案涉及者可以及早獲得援手,或者可以制止慘劇發生。 貧賤家庭百事哀,疫下不少市民收入大減,但是民生必需品卻逆市加價,米價加,菜價加,樣樣加價,日前公布3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基本通脹率按年升1.7%,基本食品指數,按年上升7.6%,交通費上升,學者預料通脹壓力持續,電費又加,近日氣溫上升,炎夏即將來臨,開冷氣機費用又是一大支出,基層百上加斤,尤其是劏房家庭,一家幾口蝸居在不足百呎空間,夏日悶熱不堪,靠冷氣消暑,本來已經入不敷支,現在還要額外付電費,真是用又死,不用也死,有些劏房連冷氣機也匱乏,焗處斗室,靠風扇降溫,如何承受? 劏房空氣不流通,成為新冠病灶,不少同住的家人互相傳染確診,有調查指77%受訪者與同住家人同時確診,當中有55%是全家染疫,有劏房女戶主獨力照顧兩名幼年子女,不幸確診,她雖極力避免子女染疫,但因為是家中唯一照顧者,不能不接觸子女,曾一度精神崩潰,兩名子女亦告確診,多次致電政府熱線求助未獲回覆,只能靠社福機構資源捱過來,她的背景令人想起勒死女嬰的年輕媽媽,若果政府不嚴肅跟進個案的成因,改善支援,恐怕同類慘劇會陸續有來。就算派再多的消費券,能消去市民的怨氣嗎?
頭條社論
過去兩年多,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每逢長假,市民聚集,長假後均發生疫情反彈,公眾習以為常。但經過近三個多月Omicron大流行之後,復活節長假過後一周,每日確診數字向下,沒有反彈,顯示本地疫情大致平穩。有學者分析,第五波疫情或有四百萬港人染疫,經此一役,社會已築起抗病毒的屏障。故此,政府應考慮進一步放寬限聚令。由於這個研判合乎科學,是時候讓社會和經濟都抖一唞氣。 根據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估計,本港或有四百萬人染疫,他們體內抗體水平可以維持半年至一年。換言之,料七百多萬港人中,有四成多體內有抗體,加上疫苗接種計劃不斷推高打針人數,社會具備一定的抗疫力,令疫情會維持平穩一段時間。於半年或一年之後,疫情或出現兩種走向:一是經政府持續「谷針」,公眾抗疫力上升,疫情繼續處於低位,但病毒不會自然消失,港人未來須持續補針,一如抗季節性流感一樣,長期抗疫;二是新冠病毒出現變種,變得更惡,本港將發生第六波疫情。 港府必須根據科學,審視疫情的發展,同時在抗疫、經濟復常和社會民生需要三大方面作出調校,尋求平衡。當然,持續「谷針」,每年安排補針,將成港人生活的新常態。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