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禁售,導致油氣價格高漲,而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全世界糧倉,黃豆、小麥與玉米因戰禍減產,或者無法出口,糧價也大幅攀升。 能源與糧食是民生必需品,雙雙暴漲,對於仰賴能源與糧食進口的國家,是致命衝擊,據估計,在經濟已發達國家,有60個國家的通膨超過5%,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通膨更高達7%。 對政治制度上軌道的已發達國家,往往就反映在選舉中,執政的政黨與領導人,被選民所更替,而在政治制度不上軌道的國家,民眾的怨氣就藉街頭抗議,甚至暴力革命展現出來。 俄烏戰爭爆發後,曾經舉行過的幾場選舉,凡是與俄羅斯合作的國家,獲得低廉的油氣供應,執政黨輕鬆過關,匈牙利與塞爾維亞都如此,但加入制裁俄羅斯的國家,如法國總統選舉,主要的選舉議題,並不是爭辯法國對戰爭的立場,反而是民眾的購買力,這正是極右派候選人雷朋受到歡迎,進入第二輪決選的原因,她提出的不再是移民問題,反而是如何抑制物價上漲。 同樣的,美國選民也對拜登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在意,45%至49%對拜登處理烏戰不滿;只有42%給他肯定,選民在意的是經濟表現,尤其是目前油價所驅動的通貨膨脹,這將是年底期中選舉以及2024年總統選舉的主軸。 但在發展中國家,通常愈貧窮的人民花費在食物的比重愈高,因此當糧食價格上漲時,一般人民的感受最深,糧食價格高漲,首當其衝的就是仰賴烏克蘭糧食出口的北非、中東、東南亞等國家。 獨裁國家往往經由補貼糧價與油價,贏取人民的好感,換取對其獨裁統治的默許,國際糧價與油價一旦飆漲,這些國家沒錢來做更多的補貼,一旦終止補貼,人民的怒氣也隨之被撩起,這就是11年前阿拉伯之春革命的教訓。 若以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的Food Price Index當作基礎(100),2011年阿拉伯之春革命時,糧食價格指數最高來到131.9,在當時創下歷史高點,主食成本飆升,阿拉伯世界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最後推翻了六個國家政權。然而,今年4月8日公布的3月最新糧食價格指數卻飆漲至159.3,較2月成長13%,創下歷史最高點。 《經濟學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為基礎作出的分析,全球至少12個國家未來一年可能無法償還債務。不少新興國家的糧食開支都占消費者支出超過20%,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此數更在40%左右,俄烏戰事對全球糧食價格的推升作用,影響將尤其嚴重。 台灣也是一個能源與糧食仰賴進口的國家,最近物價正在悄悄攀升,主計總處的統計數字也許反映不出來,但是街頭小店卻已經在修改價格,反映成本:咖啡每杯多10元、衛生紙每串漲二成,過去一年,從麥當勞、王品等大品牌,到飲料、清潔用品等民生必需品,無一不漲價,但還可以忍受。 如今俄烏戰爭持續,主計總處公布的3月物價漲幅為3.27%,但按購買頻度別觀察,受到油料費、外食費及蔬菜漲幅較高影響,「每月」至少購買一次者漲幅高達6.86%,創下2008年9月以來、13年半最大漲幅,台經院日前警告,低物價時代已回不去了,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我們雖不至於有革命,但也像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將影響到一般民眾在年底地方選舉的意向,目前執政黨已經察覺到由此帶來的政治風險,正以政治手段壓制油電價格,不讓其漲價,但是就像雞蛋缺貨一樣,使用政治手段企圖壓低價格,只會扭曲市場機制,治絲益棼,台灣受到全球動盪的波及,怕是難免。
明報社評
社交距離措施昨起逐步放寬,不少設施重開,市民心情雀躍,商戶亦樂見生意增加。第五波疫情肆虐多時,市道慘淡,人心鬱悶,現在生機漸復,當然值得高興,惟不代表社會上下可以對疫情掉以輕心,畢竟社區仍有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種病毒,現在放寬社交限制,疫情有反彈風險,加上長者兒童打針率仍嫌不足,當局必須密切留意高危群組感染情况及重症死亡走勢,各界亦要明白,若想復常步伐可持續,防疫要求須做足。疫下失業率攀升,元氣恢復需時,倘若未來數周疫情穩控勢態持續,政府可考慮加快發放第二階段消費券,配合下階段社交距離措施放寬,為經濟民生恢復注入更多動力。 疫下人心苦澀鬱悶 「報復式」活動有風險 第五波疫情去年12月底乍現,至今接近4個月。根據衛生署數字,累計至少118萬人染疫,近9000人死亡。香港經歷疫劫,百業蕭條,及至近期疫情終於回落到3位數水平,政府上月提出的復常計劃,得以如期展開,部分小學本周初率先恢復面授課堂,市民期盼已久的社交距離措施放寬,亦於昨天踏出重要一步。 政府今年初收緊社交限制,2人限聚、關閉處所、禁止晚市堂食及跨家庭聚會,從抗疫角度有其必要,惟對不少行業和市民而言,這3個多月確是相當難捱。昨天政府公布最新失業數字,整體失業率達到5%,較上月份數字顯著上升0.5個百分點,差不多所有主要行業的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均告上升,零售、飲食、建築等行業尤其嚴重。市民抗疫疲勞,渴望復常,現在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康文署設施、戲院、美容院等紛紛重開,食肆恢復4人一枱、晚市堂食至10時,旅行社亦可復辦本地遊,社會生氣漸復,受惠行業鬆一口氣,普羅大眾亦很雀躍。 不少處所受疫情影響關閉多時,昨天一重開,人潮即復現,黃大仙祠善信絡繹不絕,圖書館外出現排隊人龍,運動場地也相當熱鬧。有市民一早便到主題公園外等候入場,有戲迷則表示,很高興能夠再次入場睇戲,不管上映什麼影片,都很滿足。食肆方面,有市民趁放寬入座限制,即時相約朋友光顧,有酒樓經理表示,昨天生意明顯增加。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酒吧等處所未能復業,仍要等待政府下階段鬆綁安排;隨着天氣回暖,不少泳客也很想知道,沙灘及泳池何時重開。 疫下人心苦澀鬱悶,市民忍耐多時,終於等到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希望玩個夠、吃個夠、聚個夠的心情,絕對可以理解,可是疫情陰霾並未真正消散。有別於過去幾波疫情,這次放寬社交限制,乃是在每天仍有數百宗感染個案、每日皆有染疫者死亡的背景下展開。雖然復活節假期過後,疫情暫時未見顯著反彈,不過病毒在社區持續傳播,社交措施一放寬,疫情反彈幾乎是無可避免。誠然,過去數月,本港新冠疫苗接種率顯著提升,首針率超過九成,康復者亦有足夠抗體保護,但仍有不少長者及兒童未完成接種,倘若疫情復熾,重症死亡個案仍有可能顯著增加;如果人人都抱着「報復式消費」、「報復式活動」心態,疏於防疫,掉以輕心,疫情反彈力度可能比想像嚴重,萬一影響到第二、第三階段放寬社交限制步伐,更是得不償失。 刺激市道紓基層困頓 次階段消費券早發放 對不少行業而言,首階段放寬安排對經營限制仍嫌太多,生意改善有限,談不上大力重振,遑論回復舊觀,可是復常步伐要安全穩妥,不能操之過急。面對疫情反彈風險,各方在復常路上必須保持謹慎,恪守防疫要求。最近疫情回落,部分市民防疫意識似有鬆懈之勢。昨天康文署運動場地重開,部分人做運動時並無遵守規定戴口罩;部分食肆有否恪守每枱距離要求、做足通風措施,同樣惹人關注,當局需要加強抽查執法,同時密切監察長者兒童每日感染及住院重症數字變化,提醒各界堅持防疫,至於商戶和市民亦要自律,不能因為疫情回落,便當防疫規定「無到」。 疫下民生經濟復常,無法一蹴而就,受疫情影響行業,需要時間恢復元氣,就業改善亦然,政府在這方面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財政預算案提出向全港成年市民每人派發1萬元電子消費券,首階段5000元已於本月初發放,餘下5000元發放時間待定,外界之前估計,當局可能參考去年做法,約於8月派發。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第五波疫情對民生經濟衝擊,甚於去年初第四波疫情,不少基層打工仔失業又或開工不足,首階段5000元消費券如同救濟金,捱不了多久。倘若今次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疫情未見重大反覆,當局可以考慮配合放寬步伐,早些發放下階段消費券,讓市民早日受惠,並為市道復蘇適時注入更多動力。
星島社論
周日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這場選舉不但是親歐派和疑歐派之間一次對決,還關乎法國會否向右轉。選前唯一一場面對面電視辯論周三晚在激烈氛圍下進行,民調顯示角逐連任的馬克龍表現較佳,勝算被看高一綫,但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馬琳.勒龐卻揪住他傲慢冷漠,不把弱勢社群放在眼裏來攻擊,令選情存在變數,未到最後一刻難言穩勝。 兩位候選人在近三小時辯論中,就生活指數、俄羅斯、氣候暖化、移民等議題舌劍唇槍。勒龐極力將自己營造成為草根階層代言人,批評馬克龍無能力領導法國,而馬克龍承認在任期內有失誤,之後採取攻勢,集中火力批評對手與俄羅斯關係密切,接受俄羅斯金援,又暗示一旦勒龐當選,會帶領法國退出歐盟,令整場辯論充斥火藥味。 勒龐凝聚弱勢社群扭選情 辯論結束後的民調顯示,五成九人覺得馬克龍表現較佳,五成三人認為他有總統風範,但五成人認為他傲慢過頭。再加上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支持率回升至五成半,領先對手十一個百分點,連任機會看漲,但馬克龍警告,自己並非勝券在握。事實上,勒龐眼看五成人認為馬克龍傲慢,認為可集中抨擊其離地和不知民間疾苦的短板,從而縮窄彼此差距。 投行出身的馬克龍,被嘲為「富人總統」,予人愛出風頭、傲慢輕蔑、不體恤民情,以致在上任後為減排而大加燃油稅,結果激怒藍領和貨車司機,引爆黃背心運動,之後推出退休制度改革,建議退休年齡由六十二歲提升至六十五歲,激起臨近退休族群不滿,爆發自一九六八年以來歷時最長的大罷工行動。馬克龍任內頻頻選擇用弱勢社群開刀,現在很難透過福利政綱挽回藍領和退休族群支持,若勒龐能拉攏這批憤怒選民,有望扭轉選情。 選舉從來都是內政問題,而內政問題通常是經濟問題。馬克龍任內成功扭轉法國經濟多年頹勢,即使在去年疫情大爆發時逆勢增長百分七,超過德國,失業率更創下十三年來新低,達百分七點四,本來是連任最佳本錢,但俄烏戰爭爆發,他與美歐站在同一陣綫,對俄羅斯實施連串制裁,推高能源和糧食價格,使法國通脹升至百分四點五,法國人開始驚覺日子愈來愈不好過,物價遂成為中低下階層最關心議題,這解釋為何勒龐在選戰中咬着購買力下降不放。 反觀勒龐明白到其極右翼立場可能嚇怕選民,故在今次選舉中極力淡化反移民和反穆斯林形象,又迴避俄烏戰爭,並努力爭取女選民支持,試圖改變中產和知識分子對其激進右派的印象,同時又承諾加企業稅和提高民眾消費力,從而爭取工人支持。 左翼選民取向成勝負關鍵 馬克龍雖領先,但未必穩勝,皆因傳統左派社會黨和右派共和黨在首輪投票中慘敗,勢力式微,當前政壇成了以馬克龍為首的中間派、勒龐的極右派和以梅朗雄為首的極左派鼎足局面,誰能爭取到梅朗雄所得的兩成二票(七百七十萬選民)支持,便可入主愛麗榭宮。可是梅朗雄只呼籲支持者不要投票給勒龐,卻沒表態是否支持馬克龍,極左派形容周日選舉是要「瘟疫和霍亂之間作抉擇」,當中大部分人表示寧願投白票或廢票,令選舉充滿不確定性。 由於近年歐美選舉民調頻頻失準,難保法國大選也會出現黑天鵝,選舉結果很大程度取決於極左派選民是否去投票,投票給誰。一旦勒龐爆冷勝出,相信足以引發一場堪比英脫歐公投的「黑色星期一」股災,改變歐洲局勢
東網正論
穀雨剛過,立夏將至,意味着夏天即將來臨;然而在春天病逝的新冠患者,入夏仍未獲安葬,死者如何安息、又怎能瞑目?春死夏葬的現況甚為淒涼,但更叫人心寒的是,港府只懂呼籲遺屬盡快領回親人的遺體,卻漠視他們所面對的困難!試問哪有家屬不希望死者早日入土為安?非不為,實不能也!反觀港府,從第5波疫情爆發開始,幾乎每項政策都疏漏處處,倘非中央及時來援,本港恐怕已全盤皆墨。港府無能、廢官無道,直教死者可悲、生者心死! 衞生署前日忽然披露,截至當天,約有1,100具已完成認領程序的遺體,仍存放於署方轄下設施內,呼籲家屬盡快領回,以辦理後事。雖說衞生署只是「呼籲」,用詞並不強硬,卻彷彿把遺體堆積殮房之責,推卸給家屬,予人一種冷酷無情,甚至落井下石的感覺。須知道,導致患者死亡的雖是病毒,但港府仍難以逃脫抗疫不力的責任!更何況,第5波疫情緣於港府縱容國泰機組人員免檢疫入境,即便遺屬認定港府是「殺人兇手」,也不算冤枉!若港府一早聆聽本報與各界勸告,及時堵塞漏洞,縱有第5波疫情發生,也不致全面失控! 再者,普天之下,最希望逝者能得到安息的,非家人莫屬!倘若遺屬能辦理喪事,又豈會置親人遺體於不顧呢?本報深入了解後發現,縱然現時棺木存量充足,但絕大部分殯儀館的預約均已爆滿,部分更排至5月底;試問家屬找不到殯儀館承辦喪事,又如何領回遺體呢?難道要家屬把遺體存放家中嗎?也有一些家屬基於其他親人未能回港,寧願押後出殯。類似情況絕不罕見,也不難理解,沒有人願意錯失送別摯愛的機會;一旦錯過,難免抱憾終生。 上述種種困難,無不合情合理,那港府能否為遺屬排難解憂呢?非不能,實不為也!對於殯儀館預約爆滿,港府理應與業界協調,向業界提供適切援助,甚至適當地限制喪禮規模、時間等,騰出時間供更多死者出殯。甚或,港府可倣效內地乃至世界各國的災後處理,適時舉辦大型公祭;畢竟本輪疫情爆發至今,短短數個月內,病歿人數直逼9,000大關,足見疫情達到災難級;舉辦大型公祭既能尊重死者,又能減輕家屬負擔,同時起到全港哀悼、警醒世人、加強防疫意識等效用。至於家屬無法回港等問題,相關部門大可酌情處理、提供援助;在危難時刻,特事特辦不應遲疑! 夏季將至,隨着本港氣溫逐步回升,遺體堆積衍生的問題將愈發嚴重;尤其現時大量遺體存放在臨時設置的凍櫃之中,能否妥善保存,實令人懷疑!一旦遺體腐爛加劇,不但會孳生細菌病毒,造成嚴重衞生問題,更有可能引發次生災害,同時也是對家屬的第二次傷害,於各方而言,乃百害而無一利。防疫抗疫環環相扣,遏止疫情蔓延只是第一步;如今遺體處理問題已容不下半秒拖延,現屆政府倘若只沉醉於確診人數下跌,不果斷解決疫情衍生的民生問題,只怕有更多港人心淡離開,香港未來危矣!
頭條社論
第五波新冠疫情,香港付出沉重代價,料超過一百多萬人染疫,其中逾九千人不幸過身。經過全社會合力抗疫,疫情持續放緩,實施超過三個多月的社交距離措施,由昨天起首階段放寬。困在家中的市民,紛紛外出散心和消費,市面人山人海,氣氛熱鬧,但大家必須謹記,社區仍然存在病毒傳播鏈,偶有不慎,病毒不認人,又會觸發新一波疫情。 新冠肺炎病毒三年多前面世之初,毒性強烈,人類無抗體,造成高死亡率。其後,病毒不斷擴散,也不斷變種,毒性開始減弱,但傳播力加強。有科學家研判認為,病毒殺傷力減弱,是個好消息。然而,從病學史看,以流感病毒為例,經常變種,可以突然變得毒性更強,對人類不利。面對新冠病毒,港人不能掉以輕心,要有長期抵抗的心理準備。 抗疫之餘,亦要顧及經濟、社會和民生,在當前疫情放緩時刻,大家維持個人衞生,做好防疫保護,鬆一鬆,無可厚非,有助提振經濟,改善社會氣氛,公眾亦會心情更好,但必須緊記「樂極生悲」四個字。在吸取過去三年多宗爆疫事例的經驗,大家要變身抗疫鬥士,人人出一分力阻止疫情反彈。政府亦要留意疫情走勢,一旦出現反彈跡象,就要即時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