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俄烏戰火下,歐洲國家紛紛重新調整自己的能源配比,許多國家開始訂立目標,企圖擺脫對俄國油氣的依賴,這無可避免的會影響到2050年全球減排的目標與進程,我國即將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必須考慮新的地緣政治因素,不宜閉門造車。 美國宣布禁止購買俄羅斯油氣之後,歐洲國家有不同意見,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積極要求歐盟對俄石油和天然氣實施禁運,但對俄能源依賴程度高的德國、奧地利、芬蘭、匈牙利等國則表示不能「匆忙行事」。 過去燃煤發電是減排禁忌,可是由於禁止從俄羅斯進口油氣,燃煤「已不是禁忌」。波蘭等國家可能繼續燃煤發電更長時間,打算靠燃煤直接過渡到再生能源,省略燃氣階段。而比利時宣布將2025年廢除核能的計畫延後十年,兩座核能反應爐的運轉年限延長到2035年,主要原因是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大幅攀升。芬蘭也將啟用新的核能機組。 國際政治往往出乎常識以外,譬如美國對俄羅斯制裁,應該滴水不漏,可是做為核協議簽署國之一的俄羅斯,堅持要美國給予具體的保證,否則不簽署核協議,美國只好網開一面,甚至給俄羅斯書面保證,讓美國對俄制裁不會影響俄伊兩國的合作。這是因為伊朗核協議達成後,伊朗才可以對國際市場賣油,為了達到制裁俄羅斯的目的,也為了減緩高油價的通膨壓力,美國不得不在自己構建的制裁網上,打出一個大洞,這種自我矛盾的情形,所在多有,包括自打嘴巴,解除委內瑞拉的制裁,讓委國每日120萬桶挹注國際油市,希望對壓低油價有幫助。 印度雖然是美國竭力拉攏的「四方安全對話」成員,但印度並沒有跟進美國的呼籲,聯手將俄羅斯踢出Swift國際支付系統,相反的,在國際油價漲至每桶上百美元的天價之時,想撿便宜,打折買進俄羅斯的石油與肥料。 此外,目前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的沙烏地阿拉伯,並沒有與美國密切合作增產抑價,反而準備在對中國大陸的石油交易中,部分使用人民幣計價,這將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對美國主導的Swift國際支付系統造成相當傷害。 過去沙烏地以原油交換美國的軍事保護,如今美國自產頁岩油,從沙烏地進口的石油愈來愈少,對沙烏地的保護也愈來愈不可靠,尤其最近在葉門內戰與伊朗核協議兩個議題上,都與沙烏地槓上,難怪沙國王儲連拜登電話都不願意接。 考慮新的國際形勢,國發會預計於3月底發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將制定新能源配比,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必須納入規劃: 首先,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這次俄烏戰爭暴露無遺;我國能源配比,在未來幾十年中,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將占發電的50%,而根據估計,台灣天然氣儲槽的週轉天數平均只有13天,夏天更短,或是碰到颱風的天然災害,或是台海緊張解放軍攔檢,都會立即影響民生工業用電,我們必須把安全係數,估計足夠。 其次,核能是自主能源,不能輕言放棄;雖然政府已將核電排除於2050年的選項,但在新形勢之下,連部分歐洲國家都認為核能是走向永續的過渡性手段,我們必須維持一部到兩部核能機組正常運轉,在遇到緊急狀態時,能夠頂得上去。 其三,能源取得絕非僅僅是經濟部或是中油、台電的事,這是台灣外交、安全等綜合國力的展現,尤其對完全配合美國,更應謹慎。雖然沙烏地與印度都是美國的盟友,但是在面對自己利益的當頭,會毫不遲疑地採取最有利的策略,即使是得罪美國也在所不惜,我們認為,這也應該是為政者最重要的考慮。
明報社評
香港面對先與哪方通關的抉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天申明,與內地通關仍是政府「首要工作」,可是對於議員要求訂出通關路線圖,林鄭僅表示有待疫情穩定,再按內地所提條件推行,現在難有時間表。疫情仍處高位,減重症減死亡一定是眼前首務,但政府也要及早謀劃下一步。特首近日再三表示,抗疫工作不是兩條路線之爭,但客觀現實是清零抑或共存,與香港先跟內地或外地通關緊扣相連,非此即彼,以現時態勢,未來一個月若不做全民強檢,清零時機一過,很可能只有「順勢」先跟外地通關這一選擇。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說一不二,言出必行。一天沒有具體路線圖,與內地通關不過是口號。 清零或共存決定通關 全民強檢可掌握疫情 第五波疫情,衛生署確認感染人數逾107萬,港大流行病學模型則推算,實際感染數字可能多達440萬。林鄭昨天表示,專家的推算有參考價值,但現實情况遠比數學模型複雜,不可純粹靠模型推測去制訂政策。然則現在當局究竟是根據什麼,去準確掌握疫情、制訂政策?自從當局容許市民自行呈報快速測試陽性結果後,由於很多人無呈報,又或無症狀無檢測,衛生署的數字,已無法準確反映社區傳播情况。有專家根據外國經驗,假設「每1名已知感染者背後有3、4名未知的染疫者」,從而做粗略估計,流行病學模型某程度已較為嚴謹。政府常言抗疫要「快、狠、準」,市民看了近月情况,倒想知道這個「準」字從何說起。 誠然,衛生署感染數字徐徐下降,加上政府所做的污水檢測,以及圍封強檢發現感染比例,皆指向第五波疫情有所回落,不過若要全面掌握疫情,全民強檢必然精準得多。當然,如果特區政府打算仿效歐美與病毒共存,對於感染數字的掌握,確實毋須太精準,足以判斷是否出現新一波疫情便已足夠,入院率和死亡率等也許更重要。可是最近特區政府對於全民強檢、清零或共存等問題,不論言或行,經常令人搞不清當局想怎樣。 第五波疫情高位橫行,無人認為現在是合適時機做全民強檢,國家衛健委抗疫專家梁萬年亦認同,暫緩全民強檢不等於躺平,香港抗疫即時重點是減重症減死亡。日前林鄭大談香港動員力不如內地,全民強檢「挑戰很大」,予人觀感是香港想做也做不來,昨天的說法,則變成如果疫情去到末段,有助達到抗疫目標,「一定會做全民強制檢測」,不會計較資源。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表示,香港要選定清零或共存,林鄭回應抗疫工作不是兩條路線之爭,本港抗疫「目標清晰」,「與國家一致」。她提到,因為社會經濟需要,與內地通關仍是特區政府「首要目標」,但當立法會議員問及兩地通關路線圖,林鄭只說先待第五波疫情穩定,再按內地之前提出的條件推進,現在難有時間表。 人類長遠必須與病毒共存,不代表短中期無選擇。全球疫情未完,未來轉折難料,清零與共存孰更明智,留待日後學者史家下定論,但對於當下香港,清零或共存絕非單純模式之爭,而是跟先與誰通關掛鈎,直接影響不同持份者。選清零就是先與內地通關,即時受惠者包括跨境家庭、常要北上公幹者,以及在內地有生意的商人;旅遊零售飲食業養活很多中下層家庭,先與內地通關、佔訪港旅客絕大多數的內地客恢復來港,對民生就業幫助很大。選擇共存就是先與外地通關,即時受惠是跨國企業、與外資關係密切的工商界及金融界;較常搭乘飛機遠遊、做生意或探親的中產人士,也會方便不少。政府若認為已說清楚通關優次,就應拿出具體路線圖,證明當局表裏如一,不是講一套做一套。 最近香港有一種聲音認為,香港「先行先試」與病毒共存,可供內地「參考」。這種觀點是一廂情願。首先,內地表明動態清零大方針未變,未來對外重開的條件,包括國際疫情減退、病毒顯著轉弱、有特效藥等,相當清晰。觀乎梁萬年等權威專家說法,內地顯然不認為這些條件已成熟具備。其次,即使內地真的要借鑑外地共存經驗,相信也寧可向新加坡取經,香港更似負面教材。所謂「共存」其實可分被動與主動,絕大多數國家其實都是因為抗疫慘敗,別無他法,唯有被動共存,歐美情况最明顯。放眼世界,主動求共存並能穩控死亡人數者寥寥,新加坡是罕有成功例子。不少人混淆了「慘敗後共存」與「不敗下共存」,才會有「失敗者才是贏家」的結論。 全民強檢求清零 未來一月關鍵期 香港抗疫兩年功虧一簣,一敗塗地後最容易的選擇,是假「與現實共存」之名向病毒投降,然而香港有內地全力支援,只要不放棄,還有許多事情可做。清零抑或共存,決定香港先與誰通關,若選清零,全民強檢幾乎是唯一方法。下月底社交措施鬆綁,疫情必然反彈,一旦感染人數又升至高4位數甚至過萬,全民強檢又會因為隔離設施不足無法推行。當局真的有心清零與內地通關,一定要在未來一個月把握時間做全民強檢,一旦錯過了,理論上最快7月才有機會做,屆時香港可能已走上先與外通關的共存之路,無法回頭。當局不在短期拿出與內地通關路線圖,外界只能假設,特區政府其實選擇共存及先與外地通關。
星島社論
中國東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離奇從高空直插墜毀,失事原因究竟是人為過失抑或機件故障至今仍撲朔迷離,但由於事件涉及美國最大製造業出口商波音公司,若處理不善,不但影響波音未來業務,更可能令中美緊張關係變得複雜。各方宜待尋回兩個黑盒進行分析,現時妄下定論是言之尚早。 美方暗指人為 中方疑機件故障 東航肇事波音737-800客機周一從昆明飛廣州途中,於廣西省梧州上空墜落山區,搜救人員經過連日搜索,雖仍未找到任何遺體,但昨天終尋回一個破損嚴重的黑盒,初步判斷是駕駛艙話音記錄儀。 由於客機在出事前三分鐘,曾在八千九百米高空急墜至二千二百六十三米,然後短暫爬升至二千六百二十米,再急速墜毀,事件極不尋常,國家主席習近平下令全力搜救,並查明原因。 肇事客機在出事前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至今仍是謎,頓成中外關注的話題。美國航空管理局前局長艾維爾指,飛機在八千九百米巡航高度發生機件故障是十分罕見,發生事故通常與天氣、蓄意破壞或機師失誤有關,言下之意是將空難歸咎於天氣或人為,與波音飛機設計或機件無關。 中國民航事故調查中心昨天強調,客機出事時的航道天氣良好,而機組人員一直與空管部門保持正常通訊聯繫,未曾發過任何求救訊號。東航亦表示,三名機師身體健康,平時表現良好,家庭和睦。從民航局和東航的聲明,都暗示空難不涉天氣、恐襲或機師等人為因素,令人不禁將矛頭指向機件故障,質疑波音737系列客機的安全性。 在三、四年前,兩架波音737MAX客機先後在起飛爬升期間墜毀,共奪走三百四十六條人命,經調查後發現與波音使用一套自動化飛行軟件MCAS有關,系統迎角感測器故障,誤以為飛機失速,自動發出要飛機低頭俯衝的指令。事件導致MAX客機在全球停飛一年多,多國航空公司取消定單,而中國直至早前才批准MAX復飛計畫。 若東航空難真的涉及機件問題,相信會進一步令人質疑波音飛機的安全性,不但影響波音聲譽,也令其在疫後拓展業務面臨重大阻力。波音經歷MAX危機、中美貿易戰和疫情衝擊,原本寄望中國是疫後復甦的關鍵市場,因中國在未來二十年估計會購買八千七百架飛機,而波音和空中巴士是最大供應商。 安全性受質疑 波音拓華遇阻力 可是現在卻發生空難事故,東航已即時下令旗下所有波音737-800客機停飛,而停飛多久很大程度視乎空難原因而定,而調查至少需時幾個月。事件還可能影響中國民航局對MAX客機復飛計畫,甚至中國各航空公司採購波音飛機的信心,令波音跟空巴搶生意增添難度。 波音業務好壞足以左右美國經濟,令到美國政府高度重視東航空難,委任一名專家協助波音和中方調查空難原因。當務之急盡快尋回另一個黑盒,交由三方的專家進行分析,釐清客機高空急墜的真相,給予空難家屬和航空公司一個滿意交代,但在真相未梳理好之前,各方不宜妄下判斷,尤其是當下中美關係緊張,以免事件升級成為兩國新一輪博弈交鋒陣地,令情況變得更複雜。
東網正論
香港慘過第三世界!禁飛多時,9國未能直飛香港,加上強制檢疫隔離,國際金融中心變成孤島,對於外國來說,去非洲方便過去香港,甚至一國之內,內地人來港與去外地分別不大,口口聲聲要通關的特首,手段卻是嚴厲封關,手不對口,口不對心,即使昨日面對議員群起質詢,林鄭照樣把通關放在嘴邊,卻沒有時間表拿出來,通關依然遙遙無期。 香港與內地未能通關超過兩年,多少中港家庭分散兩地,就算當時剛出生的手抱嬰孩,也到會行會走,會叫爸媽的年紀,然而因為封關,可能至今都未能見到至親,實是人間憾事。等得心急如焚的豈止市民,還有各行各業的商戶,歷經暴潮打擊,再加上疫潮摧殘,以往視為命脈的內地客不來了,生意頓插水,步入冰河時期,政府自己也是搬石頭砸自己腳,兩個主題公園都有持份,現在門堪羅雀,齊齊蝕錢,浪費公帑,危害庫房。當然,種種嚴苛社交禁令,扼殺多個行業生機,絕對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要盡快打救衰落的市道,解除禁令之餘,相信及早通關才是最重要。 內地若有風吹草動,奉行即時封城全民檢測,務求堵塞漏洞,果斷行之有效。香港若要通關,也要有配合的檢疫措施,才可以成事,然而特區行政效率奇低,林鄭推說是社區動員能力不足,責任硬塞給市民。政府倒行逆施,最愛與民為敵,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檢測」及放寬外國入境限制,各界紛紛表示,等於變相放棄與內地通關。林鄭月娥依然口硬說內地通關是優先考慮,卻表明沒有可能給予時間表,要等待第5波疫情穩定,才可以再作打算,與內地重啟討論,恐怕7‧1之前也未必成事。 沒有時間表等於空談,難怪議員不收貨,怒問「做還是不做」全民檢測?專家表示,本港第5波疫情爆發錄得逾100萬宗,遠超內地,若要恢復通關,可能仍要進行一次「全民強檢」,以找出隱藏個案。綜合各界專家之言,全民檢測須等疫情回落,揪出隱形病患才可以讓內地放心放行,可是昨日依然有萬多宗確診,去年準備通關時才雙位數甚至本地清零,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林鄭可以短期內把個案壓低至雙位數嗎?今個月不可能,下月更不可能,取消了禁飛令,不少市民湧回港,北半球國家5月份起放暑假,更是返港高峰期。走漏了一個疫患,難道又要逾100萬市民染疫來埋單? 內地幾乎每日都有香港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深港跨境貨車司機亦頻頻被揭染疫,引起內地人關注,特區出境人士在口岸要做快速測試,以免播毒內地,現階段實行通關當然是不切實際,但做好準備工作卻是事在必行,把握可能一閃即逝的良機。就算沒有東風,亦要萬事俱備,香港絕對不能逗留在現時的死水,必定要重新出發,尋找700萬人的生路。
頭條社論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就現行各項抗疫作中期檢討,其中放寬港人回來的隔離檢疫日數,等如開了方便門,讓滯留外地港人較易回來,但有航空公司鑑於航班鎔斷機制依然相當之「辣」,只「保守」復航,如此不利急於回港的市民,也無形中令機票求過於供。港府應審視情況,再寬鬆處理。 港府由下月一日起撤銷九個國家的「禁飛令」,但維持航班「熔斷機制」,即一班機上有三名或以上乘客確診,相關航線須禁飛十四天。有航空公司就安排每十四天由外地開一班機回港,原因不外乎擔心班機過多,若其中一班引致「鎔斷」,會牽連其他班次,大批乘客將無法回港,造成混亂,同時乘客亦損失預訂隔離酒店房間的支出。港府應對外防輸入有信心,檢視鎔斷機制,研究可否放寬每班機上確診人數之上限,減少突然停飛的風險。同時,如回港市民家居條件較好,當局也應研究容許直接回家隔離的可能性。 此外,特首在中期檢討中並無提及香港何時才有機會與內地通關,引起商界人士發聲,民間也有跨境探親的需求。港府宜向內地爭取,容許商務或人道理由港人申請入境,只要打了針和有陰性檢測證明,是否可以接受少於二十一天的強制隔離,讓「小通關」變得可能。

Share:

More Posts